高中生物必修三 4.4 群落的演替 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1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群落的演替过程。
2.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及群落演替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演替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群落演替的原因及特点。
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不同地区的群落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这些景观中的生物群落特点吗?2.群落的概念与特征讲解群落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
讲解群落的基本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的特征。
3.群落的演替过程讲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在自然条件下,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
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物种间的竞争、环境变化等。
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
4.群落演替的类型与特点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的特点:从无生物群落到有生物群落的过程,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复杂。
分析次生演替的特点:从受损群落到恢复群落的过程,物种多样性逐渐恢复,群落结构逐渐稳定。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与特点。
5.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学校周边的群落,记录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动态等特点。
分析观察到的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如果是,判断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谈谈对群落演替的认识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解决。
五、作业1.复习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演替过程。
2.分析一个具体的群落演替实例,描述其类型、原因及特点。
六、教学反思1.讲解部分内容时,可能过于理论化,学生难以理解。
2.实践活动时间较短,学生可能未能充分观察、分析群落特点。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
2.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能力目标: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群落演替过程的分析,认同群落演替是长期发展的动态变化的过程2.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的政策,增强环保意识,体现STS教育思想【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教具】: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2.次生演替(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需要数十年时间)弃耕农田→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丛→ 乔木林探究4.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一定能演替成森林吗?不一定。
只有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才能演替成森林;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弃耕的农田就很难演替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尚无生物和土壤已有土壤、生物、植物地下茎或种子经历时间漫长而艰难经历时间短演替速度较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沙丘、火山岩、冰川层上的演替火灾过的草原、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三、演替的实质:是群落中优势种的代替,而不是一种生物被另一种完全取代四、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不利2.生物本身不断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作业布置】【教学后记】。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1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说出演替的观点和种类;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举例说出顶极群落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调换学生学习踊跃性,发现式学习与小组式学习相联合。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戴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木还草”的政策目标。
2, 教课要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3、教课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指引学生提炼要点内容进行报告。
4 教课方法六步教课法教材剖析《群落演替》包含演替的种类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教材经过《思虑与议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演替的种类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剖析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很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本节最后叙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让学生认识和认可国家的有关政策及重要意义学情剖析 :高中学生已经累积了必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群落演替的现象也其实不陌生,不过没有成立起观点与现象的联系,在学习中,经过对一些熟习的案例进行剖析,环绕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及互相作用,以动向的发展观指引学生对演替的实质进行联系即可达成教课目的。
由收集资料和实地观察的学习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报告,报告时注意提示学生注意从调查的实质状况出发,把教材第 81 页四幅图所反应的状况实时浸透到学生的报告中,重申人类活动常常使群落演替依据不一样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促使、克制、改造、重修)教课企图经过学生的亲自体验,加深学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认识认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教师组织指引学生活动教课企图复习:群落的定义?复习发问,加深学生对群落概设疑:各种各种的群落在地球上念的理解。
由群落观看视过渡到群落演替。
导入新课形成后,能否是千篇一律了呢?频,议论。
播放冰岛火山迸发的视频并组织学创建学习情生议论: 1 .冰岛火山迸发后邻近原有的生景 ,激发学生兴趣。
《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尝试运用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来解释演替的实质,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3.在小组合作利用“希沃”电子白板建构初级演替各阶段的模型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表达展示的能力。
4.认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对群落有了一定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还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间的联系。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希沃”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图形移动功能、微课制作功能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动手操作、成果分享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之后学习生态系统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过程解决的策略: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录制微视频,课上尝试构建初级演替各阶段模型,并利用“希沃”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克隆功能、图形移动功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重难点。
何规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实验《水体中群落的变化》通过课前分组调查,学习兴趣,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锻炼学生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能力观看微课,寻同求异建构模型,深化细节自主探究,初窥实质播放微课,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相似点总结群落演替的定义,通过比较差异区分答问题:1.两个演替实例有哪些相似之处?2.两个演替过程速度一样快或者说所经历的时间一样长吗?为什么会有差异?3.对几个演替的实例进行归类连线片,习兴趣,取信息的能力;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起始条件,的区别。
西沃电子白板展示学习结果:直观、自己展示小组调查报告:人类践踏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行为都会影响到群落的演替,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群落的演替》教案1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
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
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
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
“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
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4.4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 教学难点: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 1 ”,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 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2.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3. 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4. 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价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2. 教学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机理和生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群落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3. 课堂讲解: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规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分析其演替过程和特点。
5. 练习与思考: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思考生物群落演替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表现,评价其对生物群落概念及其组成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其对生物群落演替类型、特点和规律的理解。
3. 练习与思考评价:通过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了解其对生物群落演替重要性和应用价值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生物群落调查,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分析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情况。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研究和实践应用。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举例说出顶极群落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现式学习与小组式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护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木还草”的政策方针。
2, 教学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3、教学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4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
教材分析
《群落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演替的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群落演替的现象也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的联系,在学习中,通过对一些熟悉的事例进行分析,围绕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以动态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联系即可完成教学目标。
由搜集材料和实地考察的学习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汇报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从调查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教材第81页四幅图所反映的情况及时渗透到学生的汇报中,强调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促进、抑制、改造、重建)教学意图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认识
了解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掌握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
3.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群落的特点。
提问:什么是群落?群落与种群有何区别?2.群落的概念简要介绍群落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
3.群落演替的定义解释群落演替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群落中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4.群落演替的类型介绍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
5.群落演替的过程以草原到森林的演替为例,详细介绍群落演替的过程。
强调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物种之间的竞争、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介绍群落演替的机制:物种替代、物种入侵、物种适应性变化等。
7.案例分析分析长江流域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8.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强调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9.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收集有关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其演替过程和原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概括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1.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设计对话:“同学们,你们能想到为什么群落会发生变化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很好,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能力目标: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开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根底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根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3.多媒体教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
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落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下面阅读教材P78[问题探讨]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学生阅读教材P78-79相关内容,查找演替的概念并尝试理解,结合教材图4-14,分析讨论完成教材P78下方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并总结光裸的岩地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使用媒体:多媒体智慧课堂。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探讨——案例引入教师组织引导:出示火山爆发的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阅读课文P78的“问题探讨”后,设疑: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引出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板书)。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阅读“问题探讨”,思考。
教学意图: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案例,引出群落演替的课题和概念。
(二)演替的过程和类型过渡:光裸的岩石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1、裸岩上的演替过程:1.1 学生阅读课本79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过程图片。
思考学案中问题:①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③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④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特别是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⑤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1.2一名学生板书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①②③;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应图片。
1.3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演替的概念,多媒体投影并板书1.4 多媒体投影裸岩上的演替的几个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逐步回答问题④⑤;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并多媒体投影总结。
1.5与导入呼应: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那么这一地区还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观察阅读图文资料,层层分析解决问题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层层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
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知识结构演替的类型:初级演替;次级演替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二、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解决方法]⑴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讲解光裸的岩地上的和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⑵分析二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2、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同上。
[解决方法]同上。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相关图片、资料。
七、学生活动1、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2、实地考察。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
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落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问题探讨]教材相关内容。
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
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投影教材P79图片。
学生思考讨论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讲解归纳:1、裸岩阶段2、地衣阶段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
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3、苔藓阶段: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
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扩展。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草木植物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木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
群落的演替生科四班李东旭一、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动植物的个体水平调节及种群的群体水平调节。
城市中学生对农田、地衣、苔藓等缺乏感性认识,虽然知道一些演替现象,但没有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对演替的概念比较陌生。
三、教学目标:1.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及机制。
3.阐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讲述、讨论相结合及ppt演示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种间关系包括什么?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的是?什么是优势种?(二)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共同学习研究了群落的结构,而事实上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群落和它的组成单位一样也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群落中物种组成的改变(主要是优势种)。
通过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引出演替的概念。
(三)概念: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
特征:(1)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
(2)在演替过程有规律有顺序。
即先出现什么群落再出现什么群落是有顺序和规律的,如刚才那座火山上先出现的是草本植物再出现的是树木。
大家觉得会先出现的是树木,再出现草本植物去代替树木吗?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相同呢?下面我们看一下演替的类型。
(四)演替例子演替例子1:学生活动: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分析教材中图4-14,让学生归纳演替阶段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带领学生分析“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对地衣进行讲解,老师对整个演替过程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原因。
2. 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森林、草原、湿地等生物群落的演替实例。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便于直观展示生物群落演替过程。
3. 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具体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引导学生分析演替过程和原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实际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群落演替的关键知识点,强调其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有序、缓慢、可逆、受环境影响。
3.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生态因子变化、物种相互作用、自然干扰。
七、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物种多样性、生态恢复。
2. 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应用:植被恢复、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
3. 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过度开发、污染、保护措施。
八、教学内容1. 观察生物群落演替的方法:野外调查、实验研究、遥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