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肝超声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16 MB
- 文档页数:46
B超在血吸虫病肝脏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摘要】在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肝脏进行鉴别诊断时,通过应用B超技术进行检查可以提高对患者病情的诊断效果,更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防治与治疗。
应用B超技术能够对临床上的常见肝脏疾病、如充血性肝肿大、脂肪肝以及慢性肝炎、肝炎后性肝硬化和中毒性肝硬化等进行诊断,能够子啊提高诊断效果的同时进行护肝治疗,从而防止患者向晚期血吸虫疾病转化的可能。
【关键词】血吸虫肝脏;诊断;B超;应用分析【中图分类号】R5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89-02临床上在对血吸虫疾病患者进行诊断时通常使用的检查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方面、免疫学方面、对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进行检查和进行影像学检查等。
在对患者进行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查时B超检测技术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方式。
我国在1996年召开的血吸虫并专家委员会上特别召开了关于利用超声技术检测血吸虫病的经验交流会,通过这一会议对于B超在血吸虫病诊断中的作用进行了肯定。
本文结合当前的临床诊断研究进展,对于B超在血吸虫病的诊断中的作用作了具体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4年3月诊断治疗的血吸虫患者的肝脏B超影像18例进行临床分析,其中男性患者肝脏12例,女性患者肝脏6例。
患者的年龄在34岁~70岁,平均年龄(57±5.4)岁,患者病程4~29个月,平均病程(12±5.4)个月。
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腹泻,并伴有消瘦、肝大和脾大症状。
对所有患者进行粪便检查全部确认患者具有血吸虫虫卵[1]。
1.2 方法本次应用探究B超设备采用由日本东芝生产的NEMIO-SSA-550A诊断仪,该设备的探头频率为3.5MHz。
所有患者检测前均需空腹,仰卧位姿势。
进行检测时,检测范围为患者的肝脏顶部到腹腔位置,检测时先行超声切面检查,对患者的肝脏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检查重点是患者肝脏的五叶四段,重点检查内容为患者肝脏的病变状况、刚脏和脾脏的大小以及腹水量大小、门静脉主干血管等。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血吸虫病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3.2 慢性血吸虫病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3.3 晚期血吸虫病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3.3.2 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
血吸虫导致的肝硬化诊断详述*导读:血吸虫导致的肝硬化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1.病史有流行区及疫水接触史。
2.病原学诊断采取粪便沉淀孵化法,血清环卵沉淀试验,免疫酶标发测特异性IgM、IgG、IgE。
过去普查采用皮内试验筛选。
3.免疫学检查用以评估患者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
4.超声慢性血吸虫病有其特征性超声表现,可见纤维网状图像,有长方形线形纤维结构,其他肝病少有这种现象。
5.乙状结肠镜检和直肠活检可见黄色小结这一特征性改变,急性期阳性率50%--75%,此外尚有不同程度的粘膜水肿充血。
慢性期有斑状充血与苍白、浅溃疡,有时还见天花样凹陷多发性息肉及葡萄状肉芽肿。
6.肝活检可见汇管区嗜酸性脓肿、假结节及纤维增生,时可找见虫卵。
7.肝血流图反映门脉高压,它和肝炎肝硬化不同点是高:张波比例较高。
主要波形为低平波,分别占55%与45%,后者能是肝内门静脉分支闭塞、动静脉短路,肝供血减少表现为低波,手术后低平波转变为高舒张波及正常波、高舒张波也转变为常波。
肝血流图的各项指标,除舒张波波幅外,亦有明显改变,要是平均波幅增高,舒张指数降低,表明脾切除后肝血液循环改善。
8.CT 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可有肝内钙化,特别多见于肝右;叶,有地图样或线条状改变。
晚期更有肝萎缩,肝裂增宽,肝缘不光整、凹凸不平及结节状突起,左右肝叶比例失调,肝脾密度的改变,亦可视脾肿大及腹水,但最具特征性的是存在线条高密度影肝实质内有数量不等的线条状高密度影,有呈弧线状,有呈密集连接成网格状或环状,这与其病理特点干线型肝硬化,沿门脉分支增生的纤维呈树枝形分布有关。
需与以下症状相互鉴别: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与饮酒者的饮酒方式、性别、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及是否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一次大量饮酒较分次少量饮酒的危害性大,每日饮酒比间断饮酒的危害性大。
饮酒的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酒精性肝病。
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合并慢性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等因素都会增加肝硬化的危险。
综合信息区域治理血吸虫病是指由患者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是指沿患者肝脏门静脉到达患者肝脏的血吸虫病血液。
在肝脏代谢活动期间卵子分泌的毒素导致这些毒素在肝脏中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肝脏中大量纤维组织的增殖和肝脏的形成。
即使严重,纤维化也会导致肝硬化。
根据临床医师多年的总结,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超声信息不同于其他类型肝纤维化患者的超声信息。
也有研究人员发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常见胆囊异位病变,我们将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的胆囊异位超声资料总结,发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超声检查胆囊异位状态有其特点,它们分别是总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从2003年4月至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15例血吸虫病患者在肝纤维化血吸虫病状态下发现有胆囊异位。
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医生初步判断为血吸虫病,然后进行下列检查,证实血吸虫感染经直肠黏膜活检证实,诊断血吸虫病后确诊为肝纤维化,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然后用超声波按照其超声检查资料证实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同时检查胆囊的位置,并将胆囊的位置与胆囊异位的正常诊断进行比较,综合以上两项检查结果,确诊患者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胆囊异位。
病人的情况是:男性10人,女性5人;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53.29岁。
2使用超声仪直肠镜,美国ACUSON128的超声仪和3.5MHZ主频的变频探头。
3方法3.1血吸虫病检查全部的患者都是有直肠镜去完成血吸虫的感染检查。
3.2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检查其对于患者给予超声仪的检查,观察项目主要是肝实质转变的情况和肝左以及右叶大小的情况,还有肝内回声的情况等。
3.3血吸虫肝纤维化胆囊异位检查使用超声仪其对于患者胆囊给予相关的检查,令患者仰卧或者是左侧卧将排除肠气产生的干扰,其对于患者腹部完成超声的检查,超声探头放置在右肋缘下斜切和右侧的第4到6根肋骨之间进行斜断的扫查,仔细观察患者胆囊所处在的和结构的回声,以及正常的胆囊位置进行相关的对比。
肝脏1.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长度:正常人肝脏在平稳呼吸时,超声在肋缘下扫查不到或稍触及。
2.肝右叶最大斜径:12 ~14cm。
3.肝右叶前后径:8 ~10cm。
4.左半肝厚度及长度:分别为5~6cm 、5~9cm。
5.门静脉内径:不超过1.4cm、血流速度范围:13~25 cm/s、血流量:约900±217ml/min。
6.肝动脉峰值速度范围:65~85cm/s 、阻力指数:0.6~0.75。
胆囊与胆道胆囊最大纵切面长径:约7~9cm 、前后径:多不超过3cm胆囊壁厚:2~3mm左右肝管内径:约2mm 、总肝管内径:3~4mm 、总胆管内径:6~8mm胆囊动脉血流峰值速度:45~65cm/s 、阻力指数:0.5~0.67脂餐一小时后收缩≥1/2肝硬化,肝包膜下迂曲管状回声,范围约63X31mm,较宽处约8.1mm,管状暗区旁似可见片状高回声。
B超于肝右后叶中上段探及大小约2.8cmx2.5cm圆形低弱回声包块,囊壁清晰,厚约0.3cm,呈强回声,周边无晕环,内透声差,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可见侧方声影,CDFI示:其内无血流信号。
其余未发现异常。
考虑肝囊肿继发感染,囊壁钙化,CT.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
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
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
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B型超声可检出直径>2cm的肝血管瘤。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
但大多数小血管瘤为强回声,瘤体直径多<5cm,当瘤体较大时,其边界可呈清楚的花瓣状或分叶状,内部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低回声和少许纤维束光带。
因瘤体回声较肝组织强,内部结构易于辨认,因此诊断符合率高。
较大的血管瘤(多>5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
血吸虫病重疫区人群超声检查肝实质图象变化观察易志辉;范宏萍;王在华;程芙蓉;张西沙【期刊名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年(卷),期】1996(0)1【摘要】1990年10月WHO召开“用超声显像法评价血吸虫病患病率”专题讨论会,决定在全球推广应用此技术.国内巢正善与李岳生等对B超用于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价值及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价值作过观察,而对日本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不同职业、性别、年龄的人群肝实质图象改变报道甚少.1992一1993年,我们在现场应用B超检查375人,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肝实质改变;超声检查;血吸虫病防治;疫区人群;日本血吸虫病;居民感染率;超声显像法;流行病学调查;B超检查;学龄儿童【作者】易志辉;范宏萍;王在华;程芙蓉;张西沙【作者单位】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湖北省仙桃市血吸虫病防治所;湖北省荆州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相关文献】1.健康教育在提高血吸虫病重疫区白族人群化疗依从性研究中的作用 [J], 陈修忆;赵义娟;连自强;方翠;吴兴;刘宏坤;王秀芬;罗天鹏;范从正;起云亮;李武良2.日本血吸虫病重疫区531例肝脾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J], 张功华;汪天平;张世清;肖祥3.日本血吸虫病与曼氏血吸虫病肝实质超声标准图象的比较 [J], 黄令霞;赵晓贡;孙可英;朱金华;陈四喜4.血吸虫病重疫区健康教育影响人群化疗依从性的研究 [J], 蔡宗大;刘运雄;杨发良;舒儒荣;柴志武;徐兴建;王文梁;柴光新;漆良君;何其林;孙华山;李祚军5.云南高原平坝血吸虫病重疫区筛检化疗后人群抗体水平变化 [J], 起云亮;李武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录1.正常肝脏报告模版2.单纯性肝囊肿3.肝硬化4.脂肪肝5.血吸虫肝病6.肝血管瘤7.肝癌8.肝转移瘤1.正常肝脏报告模版肝脏形态正常,大小正常范国,右肝斜径12.6cm,左肝上下径5.6 cm,前后径4.8 cm ; 肝包膜光滑,边缘锐利;肝实质回声呈中等强度,分布均匀;肝内管道走形自然,管壁清晰; 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 ; 门静脉内径1.1 cm,管腔清晰。
2.单纯性肝囊肿肝脏形态正常;大小正常范围,右肝斜径13.7 cm,左肝上下径4.6 cm,前后径4.8 cm;肝包膜光滑,边缘锐利;于肝内可见散在多个无回声区,大者位于右肝后叶,大小约10.5 cm x 10 cm x9. 5 cn1,包膜完整,璧光滑,后方回声明显增强;彩色多普勒检查,无回声区内部及周边均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其余肝实质回声是中等强度,分布均匀;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门静脉内径1.I cm,管腔清晰。
3.肝硬化超卢检查所见:肝脏形态失常;右肝斜径 12. 2 cm,左肝上下径 5. 0cm ,前后径 5. 4 cm ;肝表面凹凸不平,虽锯齿样,边缘饨,实质回声呈增粗、增强,分布不均,肝静脉变细,走行不自然,肝胆管无扩张,门静脉内径 1. 4 cm ,壁尚清,为入肝血流。
4.脂肪肝肝形态饱满,体积增大,右肝斜径 13. 2 cm,边缘饨,表面光滑,实质回声呈弥漫细点状增强,分布尚均匀 .后半回声衰减,肝肾实质回声反差增大,肝静脉走行自然,显示欠清,门静脉及肝胆管无扩张。
5.血吸虫肝病肝形态欠规则,大小尚正常,右肝斜径12. 8 cm,肝表面不规整,肝内实质呈弥漫性网格样回声增强及散在片状回声增强,似“地图样” 改变,肝内管道显示不清。
门静脉及肝胆管无扩张。
6.肝血管瘤肝形态正常,大小正常,右肝斜径 11.5 cm,肝表面光滑,于右肝可探及 3个回声增强区,大小分别为3. 3 cm × 3. 0 cm × 2. 5 cm,1.6 cm x 1.5cmx1.2 cm, 0. 8 cm x0. 7 cm × 0. 8 cm ,圆形,内部回声分布较均匀 .边界清晰,未见声晕,后方回声无明显改变。
血吸虫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见于血吸虫病的晚期,是由虫卵大量沉积引起。
【诊断】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
B型超声检查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其特征性表现为纤维网状图像,有长方形线性纤维结构。
【治疗措施】1.病原学治疗。
以吡喹酮为首选,该药疗效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抗虫谱广。
该药口服后主要从肠道吸收,30min至1h后即获最高血浓度,门静脉内浓度约10倍于周围血,以肝内浓度最高,肝内代谢,由胆汁和尿排汇,无积蓄作用。
虫体接触药物后迅速死亡。
粪检约于服药后2周转阴。
成人每日30mg/kg,分3次口服,连服2日,总剂量为60mg/kg。
也可40~60mg/kg,一次口服。
轻者口服一剂40mg/kg即有效。
该药对心、肝、肾无影响,可引起头昏、头痛、乏力及轻度腹痛。
一般服药后1h左右出现,停药后迅速消失,无需治疗。
偶可见昏厥、精神失常、癔病或癫痫发作、共济失调、频发早搏、心动过缓、房颤、皮疹等。
2.门脉高压治疗,巨脾症者可考虑脾切除,如并食管静脉曲张反复出血可做门-体分流术或食管横断、胃底静脉结扎剥脱术语。
有人主张行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该手术后脑病发病率低,且虫卵不会进入全身循环。
内镜下硬化疗法、心得安、钙通道阻滞剂等对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有预防作用。
3.针对并发症治疗,包括腹水、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发病机理】成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致病变既非成虫分泌毒素,也非死亡虫体所引起,而是由虫卵大量沉积引起。
沉积在肝组织中的虫卵,产出后6日内形成胚胎,未成熟的虫卵仅引起很轻的反应,而成熟虫卵则被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包围,逐渐生成上皮样细胞,然后成为成纤维细胞,虫卵内毛蚴死亡后渐成假结核结节,最终被吸收,形成纤维性结节,最终为发展为纤维化。
【病理改变】血吸虫性肝硬化见于血吸虫病的晚期,由于虫卵在肝内大量沉积,特别沉积在门静脉干支系周围的小分支内,引起门脉干支系统,尤其是第2、3、4级分支周围纤维化,即所谓干线型肝硬化。
血吸虫肝的诊断标准
患有血吸虫性肝硬化的患者从概念上就可以理解出来一定是有血吸虫的接触史,也就是说患者曾经在血吸虫流行地区长时间或者短时间的居住,并且与含有血吸虫的水质有了一定的接触病史,就可以引起血吸虫的感染,从而引起这种疾病的发生;
其次,在病人感染这种疾病以后,出现一些典型的临床症状,患者可以出现有食欲减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疲乏,倦怠,消瘦等表现,有的患者还可以出现有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等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情会逐渐加重,有的患者会出现有明显的发热病情,尤其是对于慢性的患者来说,可以形成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肠溃疡等表现。
女性患者还可以引起月经紊乱等病情的发生。
其次进行化验检查,免疫学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体液以及细胞的免疫功能;病原学检查可以使用患者的粪便进行化验,可以测出特异性的抗体IgM或者IgG,IgE等抗体。
在进行超声检查肝脏时,可以发现有慢性血吸虫的特有特征,在超声显象下可以见到纤维网状图像,而有的患者会出现有长方形,线形的纤维结构,对于其他肝病来说,很少有这种现象;
在进行乙状结肠或者直肠镜检查时,可以进行病理活检检查,在病变区可以出现有粘膜水肿、充血等表现,有的患者还会伴有苍白,溃疡的表现,病情严重的甚至引起肉芽肿的病情发生;在进行肝活检的检查时,可以见到嗜酸性脓肿,假性结节以及纤维增生,并且能够找到虫卵;在进行肝血流图检查时,可以反映出有明显的门脉高压,而且这种张波比例比较高,主要波形为低频波;在进行ct检查时,可以见到明显的地图样的改变或者线条样的改变,而且这种疾病大多数发生于肝右叶,肝脏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有的患者甚至呈现有结节状改变;在患者病情严重时,可以出现有脾肿大以及腹水等病情的发生。
超声检查对不同时期血吸虫肝病的诊断价值
丁淑君;杨云;董吉
【期刊名称】《医疗装备》
【年(卷),期】2015(28)4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对不同周期血吸虫肝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000年1月~2014年3月就诊的800例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
结果:不同时期血吸虫肝病的肝脏超声声像图各有特点。
超声能够较好的显示各时期病变的特征性声像图。
结论:超声检查对不同时期血吸虫肝病有重要诊断价值。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丁淑君;杨云;董吉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江苏无锡21402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江苏无锡21402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江苏无锡214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
【相关文献】
1.超声检查对不同时期血吸虫肝病的诊断价值
2.超声检查对不同时期血吸虫肝病的诊断价值
3.超声检查在血吸虫肝病非流行区域的临床应用价值
4.超声检查慢性血吸虫肝病的价值
5.超声诊断在日本血吸虫病中实用价值的研究——Ⅱ不同血吸虫病流行区村民的超声检查结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