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 格式:ppt
- 大小:222.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砥砺奋进的中国精神①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②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
在中华民族绚烂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在这砥砺奋进的五年中,中华民族的儿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定会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③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思维导图创新演练1.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弯道超车”的新趋势新机遇,我们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激发全民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凝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当今时代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因为它( )①是发展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④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因为它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
故②③入选。
①错误,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错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人民服务。
选B。
答案:B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答案: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鼓舞和动员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今天,爱国主义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高中政治目录(四川高考范围)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体味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五课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综合探究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的本质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价值与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2选修2经济学常识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斯密的理论贡献2斯密的政策主张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1罗斯福新政2凯恩斯革命3新自由主义4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3。
《文化生活》主干知识梳理和解读《考试说明》上规定《文化生活》共计34个考点。
分为四个部分主干知识:一、文化的作用二、文化的发展三、(中华)民族精神四、文化建设(大众、先进)一、文化的作用主干知识:1、根本观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物质力量。
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分3个层次: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素质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发展作用。
(促进、阻碍)(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分2个层次: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文化素养。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文化对人的作用(1)文化对人的影响①表现在2个方面:交往行为、方式和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②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文化塑造人表现在3个方面:①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结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文化的发展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三个主题阐述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
1、在传播中发展(1)为什么需要传播?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表现)②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共性与个性)★关于“尊重文化多样性”问题:◎为什么要尊重?◎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态度—原则—做法做法: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其次要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的文化。
◎尊重文化多样性意义。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怎样传播?①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②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3)文化传播(交流)意义[归纳] 文化在传播中发展:知识线索:为什么——怎么样——意义重点问题:尊重文化多样性问题价值观:做传播中华文化使者2、在继承中发展(1)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①表现:②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一、文化:1. 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 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能判断阶级性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不能判断阶级性3. 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4. 文化的形式:(1)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2)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5. 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直接影响社会(×)文化间接影响社会(√)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 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 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①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②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 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三、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 ❀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环境、文化活动二、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1.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三、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1. 潜移默化: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2. 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知识梳理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
⑵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先进性、继承性⑶民族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
⑷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具体内涵,但有共同要求。
2、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之魂⑴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⑵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教材p76)●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⑴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团结互助、同舟共济、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大爱无疆;勤劳勇敢: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为勤,天道酬勤、不畏强御、勇者不惧;自强不息: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⑵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特征和主题地位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特征: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
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⑴原因(需要性)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定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⑵意义
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
华民族之魂
④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
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⑤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包管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措施)
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⑸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一)文化的作用1、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1)(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在经济综合实力竞争中,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对综合国力:①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力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P22(6)文化对民族:①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P11②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P9③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高二政治必修三中华民族精神知识点归纳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动力,在高二政治必修三课本中有涉及到,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三中华民族精神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三中华民族精神知识点1、是什么(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关于爱国主义P74-75:(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3)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为什么: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P71②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
③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文化生活中存在喜与忧。
3、怎样做(如何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化与分化图谋。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⑥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信用工具和外汇第二课多变的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三课多彩的消费消费及其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经营公司新时代的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与公平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第九课征税和纳税税收及其种类依法纳税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面向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宗教政策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文化生活必修三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体味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五课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综合探究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哲学生活必修四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有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选择题1.“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主题,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它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
这表明()①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起促进作用②民族精神是推动我们走向繁荣的动力③实现中国梦就是为了建设文化强国④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2.有一首公益广告是这样唱的:“人小志气大,辛苦我不怕。
日常学雷锋,平凡也伟大。
叔叔把我夸,奶奶笑哈哈。
大家做好事,处处传佳话。
”今天来自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普通职工,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精神感召下忙碌着,帮助他人,提升自己。
可见,雷锋精神()①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顺应时代,展现了平凡道德实践的经济价值③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④植根群众,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红色旅游是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①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②加强革命传统教育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④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实践意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这些无不蕴含着现代性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极富有包容性②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④具有超越一切时代局限的普遍意义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5.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下列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培育民族精神能够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于中华文化建设之中③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④民族精神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不断丰富与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的活力。
国旗下演讲|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国旗下演讲|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华夏5000年灿烂历史和文明,孕育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孕育了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气节,孕育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社会美德。
这些优秀文化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时代传承。
民族精神是什么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我认为对民族精神最好的诠释,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先有孟子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作为君子必须要有广阔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值得宝贵,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先生指的民族魂是什么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就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
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中断过,靠的是什么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
时间如风,轻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多少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奉献了终身。
中华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三十年没有见过父母一面,最终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祖国的粮食问题,亲自下田研究最终研制出杂交水稻;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甘愿放弃了XX优越的生活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投身祖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