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历史文化绿道

厦门历史文化绿道

厦门历史文化绿道
厦门历史文化绿道

"绿道”是包含线形元素的绿色土地网络,是具有生态&游憩&文化&审美等多功能的可持

续发展的绿色开敞空间["]’绿道的形式多种多样,历史文化型绿道是现实中常见的一种类

型,是以实现绿色生态为基础&以满足旅游游憩为目标&以展示历史文化为重点的一种绿道类型。

历史文化型绿道以体现社会文化功能为主要目的,因此如何运用各种设计语汇将特定的文化演绎出来成为该类绿道建设的关键问题’一般来说,历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必须依托景观中具体的载体,形成丰富的体验层次,以及运用相应的演绎手法得以实现。

从文化演绎的表现载体、体验层次以及演绎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模式

厦门老铁路绿道基地属于已经闲置的鹰厦铁路的一段,全长约4.5km,2010年厦门市政府开始将废弃的老铁路纳入城市的绿道建设系统,以铁路历史文化为特色打造一条城市历史文化型绿道。

一、绿道的文化演绎载体

包括绿道游径、主题节点、景观设施三大要素

绿道游径:游径十分适合骑车、散步、慢跑等游线形运动。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废弃的铁路,并将其与新规划的游步道&自行车道&入口广场&休闲平台等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具有可达性&连通性及舒适性,同时独具历史文化特色的绿道景观。

图片1解释(废弃的铁轨镶嵌在颇具当地特色的闽南红砖及青灰花岗岩石板的道路或平台铺装之中,既不影响行人正常行走的交通功能,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当年铁路时代遗留的风貌,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主题节点:是指针对绿道特定的主题定位所规划设计的能体现文化特性的景点空间’对于历史文化型绿道来说,主题节点的规划设置应当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些主题节点能集中地展现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大大提升绿道的吸引力。

厦门老铁路绿道沿线规划了入口遗迹广场/历史文化长廊/复古风情咖啡街/隧道展览馆/木栈道观景台/健身广场/学习交流空间/自行车慢行系统/滨海码头广场等多个主题节点空间

图片2解释(隧道展览馆是将该绿道建设前留有的一段约800m的废弃隧道改造而成,使其成为游客体验旧铁路文化的展览空间和交流场所,突出表现了历史文化型绿道的主题特性)

景观设施: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景观设施设计应当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该项目的历史文化特性进行设计,使其很好地融于整体的绿道景观中

厦门老铁路绿道的景观设施设计遵循了与整体景观协调统一的原则,功能上满足使用者对绿道本身的休闲娱乐需求,同时造型风格上也体现出了老铁路的历史底蕴和怀旧情调

图3解释(路边的咖啡休闲吧利用原有的民居改造设计而成,在保留其大致结构的同时对外观立面进行了艺术处理,运用做旧金属&红砖&玻璃作为主要材质以体现复古怀旧的风格; 路中央的景观水渠则模仿了铁轨的造型,同样利用做旧金属的材质与周围整体景观协调统一)

图4解释(休息亭设计同样以铁路文化为主题,其造型灵感来源于火车车厢,直线阵列的设置手法也强化了这一意象’)

二、绿道的文化体验层次

历史文化型绿道注重游客对文化&生活&历史的体验感受,运用各种设计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景,使其融于整体景观意境之中,从而产生共鸣’历史文化型绿道景观中的文化体验可分为4个层面。

( 一) 确定文化主题

在对原始场地认真考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特色,找准项目规划的主题和定位’紧扣历史文化特征鲜明的主题是文化体验的第一步,从空间布局上来说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对于整体形象的提升和把握也是关键所在。

厦门老铁路绿道的主题定位为慢品4.5km铁道,即将旧铁路时代的快的形式与现代居民慢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体会旧铁路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感受休闲放松的生活方式’在设计中快的视觉形式以大量与铁路火车相关的线性元素来表现,而慢的生活状态则通过各种休憩&逗留&聚集&交流等活动空间的设计来满足人们的多元化慢生活需求’这种外在视觉元素与内在氛围体验之间的反差碰撞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共鸣的同时,也寓意着新旧时代历史文化的联系与更替.

( 二) 提炼文化元素

厦门老铁路绿道设计提取了旧铁路的形态元素,将其运用于游径规划主题节点以及景观设施等方面,努力为游客营造一种属于该场所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

图5解释中的景观高架桥休闲茶馆&水池景观&休憩座椅&指示牌&入口标志牌等景观设施都以旧铁路的相关形态作为造型来源,使人们第一眼就获取到铁路文化的元素信息,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

( 三) 文化产业活动

通过文化产业规划,使游客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对文化产生更深的体会’历史文化型绿道的产业活动规划应依托绿道沿线的主题节点,形成与景观体系相对应的文化产业体系。

厦门老铁路绿道在引入商业项目&策划活动项目以及宣传推广项目方面均考虑到与整体景观主题定位相符,同时注重形成门类丰富多样的商业文化体验活动,如引进具有老铁路时

代风情的餐饮场所&主题旅馆&图书吧&纪念品商店等; 举办适合绿道游憩功能的慢跑&滑板&瑜伽&太极&象棋&小型演奏&教育宣传等活动; 采用多种推广宣传手段,如实体广告&宣传册&网站等。

( 四) 感悟文化意境

人们对景观的欣赏从外在的要素观赏&活动参与&主题感受等行为转化为内在的情感认知和审美把握,这是文化体验最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厦门老铁路绿道在整体规划中,注重铁路历史文化主题的统一与递进关系,将主题节点&景观元素&产业活动等统筹考虑,如结合雕塑&历史长廊&文化背景墙&展览馆&标志牌以及背景音乐等多种方式进行整体氛围营造,形成整体的主题区域和文化意境,从而形成整合的文化体验效果’这种文化体验不仅使人了解旧铁路的历史文化,引发人们对时代变迁的追忆与感叹,同时也促使人们思考当下社会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弊端与困扰,提倡慢生活的社会文化。

三、绿道的文化演绎手法

(一)再现

再现是运用文字&景观符号或其他景观元素,通过空间的组织和营造,将历史事件&当地人物风情&传说故事或是当地习俗等,以比较写实的手法进行重新的诠释,从而达到展现文化的目的’

图片6解释(厦门老铁路绿道在入口广场处放置废弃的火车头,结合原始的铁轨&刻有相关文字介绍的景墙,以及乡野气息的芦苇丛,共同再现旧铁路时代的场景,直接唤起人们对历史时代的回忆与追思’)

(二)抽象

抽象是指提炼事物特征中最精华的部分,通过高度浓缩或概括性的"符号#或"片段#传递文化内涵特征,使其更简洁&更形象生动,同时也更易于理解’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设计将

铁轨&火车&站台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抽象化,提炼出线性元素,以简洁的现代语汇运用于景观组成部分中,如建筑外观&道路铺装&水体轮廓&小品设施等,使人们深刻感受到历史文化所带来的视觉体验’

(图7解释)高架桥面上采用抽象化的标识性符号来强化印象; 高架桥边缘运用做旧金属进行镶边装饰来强调其线性轮廓

(三)隐喻

隐喻是将某种具有感情色彩的物质属性或历史文化内容寄寓于另一具体事物,通过其鲜明的外在特征来表达文化内涵的艺术手法’这需要以人们的文化积累和历史文化背景为出发

点,因此应当选择人们所熟悉的景观要素作为本体,以便促使人们更好的感知&体验&想象和理解文化内涵。

(图8解释)厦门老铁路绿道的码头广场节点景观采用了点与线的形式,以片段式景墙围合成点状空间,与地面铺装图案构成点线组合’点可寓意为始与终,而线寓意为延续,同时点与线的组合也可作为铁轨和车轮的隐喻,表达了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与延伸。

(四)象征

象征是通过园林景观外在特征暗示特定的文化内涵,以表达深刻的寓意’在象征景观符号的选择和创造上,要能够准确表达象征的意义[*]’

(图9解释)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中运用了黑与红对比的色彩构成的景墙廊道’景墙上刻有水平线形以及圆形点状的图案组合,象征着历史的车轮滚滚而逝,表达了对逝去历史的缅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四、总结

普通绿道仅仅具有生态保护和游憩的功能,但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和表达方面则比较欠缺’而历史文化型绿道是与历史文化景观紧密结合的绿道类型,是一种通过廊道展示城市文化的线性景观[$]除了生态&游憩的作用,历史文化型绿道更注重如何通过纽带作用将散落在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景观挖掘出来,使人们在感受绿道的生态游憩作用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通过对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笔者总结出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模式,即运用再现&抽象&隐喻及象征等多种文化演绎手法,根据人的文化体验层次,将历史文化元素在绿道游径&主题节点及景观设施等文化演绎载体中体现出来,从而将文化表达融入绿道建设中,将文化体验整合于绿道游憩活动中’

未来城市绿道建设会继续沿着多层次&多元化的复合型道路蓬勃发展,历史文化的演绎模式作为绿道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将对城市绿道系统建设在深层次的文脉挖掘以及历史传承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香道文化

香道 目录: 1香道朔源 2香道养神 3古代用途 4香道养生 1香道朔源编辑本段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宋代陈去非的诗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香的态度: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香道以前的香,是以香味为主要目的的。

五代的罗隐有一首诗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怜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用香的记载。 如苏轼的《和鲁直》、朱熹的《香界》: 《和鲁直》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香界》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 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 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 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其中,黄庭坚总结的香之十德,至今仍被日本香道界奉为圭皋。 我们看到,作为香道文化的学习者,日本早已将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是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品香文化。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员和贵族频频到中国来开展外交活动,带走了完整的茶道典仪,而与茶道一起东渡的就有香事。 后来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品香”风俗,逐渐形成了日本的“香道”。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源于中国,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绚丽多彩的篇章,在传入东瀛后,早已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 但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这些纯粹的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神圣而庄严的文化传承在中国早已逝去。 品香,这种勘验人们学识和觉知的艺术,不是仅仅要求参与者通过嗅觉辨识出各种不同香的种类,而是要达到一种闲寂、优雅的内心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目标。

基于海丝文化旅游视野的南音与香道表演艺术结合研究

音乐艺术博览基于海丝文化旅游视野的南音与 香道表演艺术结合研究 ■陈月莹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泉州南音学院 摘要:南音与香道是泉州及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的古老艺术,在原有的香道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以南音的“谱”替换原有的古琴曲,将香道与南音两种表演的艺术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在香道表演中融入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南音,将成为一种更加接地气的艺术表演形式,不仅能使南音与香道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推广,为海丝文化旅游提供新的旅游资源,从而产生更大的推广面、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能将南音这一古老文化通过旅游带动推广,使南音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为其提供生存的新空间和发展的新环境。 关键词:海丝文化旅游南音传承香道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在文化旅游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基础。泉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海丝”无疑成为了泉州的又一重要历史名片。2015年,在国家旅游局将该年度确定为“美丽中国—— —丝绸之路旅游年”的背景下,以“海丝”文化为新亮点的福建泉州将迎来一场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旅游革命。 一、南音与香道的表演 (一)南音表演 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它起源于泉州,在闽南及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2009年10月,泉州南音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泉州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 南音包含三个部分,即“指、谱、曲”。“指”即指套,是由几首有关联、有故事情节的曲子组成的,有唱词,但多用于演奏,通常取最末的几章,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组成的上四管加入嗳仔和小叫、双铃、响盏、四宝等下四管来组成开场的嗳仔指;“谱”为纯器乐曲,又南音四大件加上拍板来演奏,通常用于南音节目结束时的最后一个节目演奏;“曲”也成散曲,有唱词,由南音四大件伴奏,演唱者手持拍板,以古代标准的泉州方言演唱。南音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至今只有南音中保存有汉代相和歌中“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①这一演唱形式。 (二)香道表演 香道是我国汉族人民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使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古老艺术,是我国又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道是香道师通过对香料调配组合后进行涂抹、喷洒或者熏点等操作,并与精心布置的环境、轻柔的香道知识讲解和富有高度艺术性的香道道具等进行有机配合,再一典雅的点香和清丽的闻香手法辅之,使得这些操作所产生的香气和香烟引导香道师和品香人体验安逸、舒适、愉快、兴奋等意境和氛围。 香道表演的传统表演形式有篆香、隔火熏香等形式,在永春的香道表演中,以篆香的表演形式居多。篆香的表演是伴随《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古琴曲,依次进行理灰、压香灰、打香篆、欣赏香篆、点香、品香的过程。 二、南音与香道的艺术结合 (一)南音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泉州南音发源于泉州,广泛流传与闽南及东南亚地区,在闽南地区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南音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作为闽南人自娱自乐、陶冶情操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泉州,除了泉州南乐团在南音艺苑定期举办的南音专场演出,人们聆听南音的场所大多是在泉州遍地开花的茶馆中。泉州的绝大多数茶馆中都有南音的表演,不论是游客还是本地群众,都可以在茶馆中点上一壶清茶,同时欣赏南音表演。这种简单的休闲方式,将南音文化深深的融入闽南人的生活中,并且随着游人的来来往往,带到世界各地。 王珊②在《泉州南音传承现状研究》中提到:“城市群体中的商人、工人、手工业者,以及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皆有大量自发演唱、演奏南音的人群,他们对南音的热爱和熟练程度出乎我们的预料,在泉州开元寺、府文庙附近,笔者还曾数次见到普通市民站在路边自发演唱南音,并有不少群众围观聆听且陶醉其中的场景……而那些为南音事业勤勤恳恳奉献心力的‘弦管忠臣’,甚至那些‘附庸风雅’的南音拥护者,都构成南音在民间传播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不止在泉州,在那些南音传承传播的地区,都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香文化产业日渐规模 中国香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商周时期,焚香祭天的传说就已经出现。到了唐朝,香客、香作坊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并且逐渐形成一大产业。明清之后,更是繁盛,王侯将相焚香祈天,文人骚客焚香怡情。近代,由于国家动乱,香道也因此没落,逐渐无人问津。直至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高涨,香文化又开始逐渐繁盛起来。 2014年7月被正式授予“中国香都”的称号,成为了中国首个国家级制香基地。目前,达埔镇开始挖掘香文化的历史,大力发展香文化产业,并尝试把香、花、茶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文化引入香产业,改变原始的用香方式,并与旅游结合起来,促进香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永春香有着千年的历史底蕴,自中国香都旅游开放以来,达埔各大香业开始依托香道等传统文化特色来宣传永春香文化,特别是彬达香业创建的自己的创意文化园,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三)南音与香道的结合相得益彰 音乐与香文化的结合由来已久,我国自古就有“焚香抚 19

日本香道的特征和作用

日本香道的特征和作用 日本“香道(こうどう)”文化融合了美学、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香道”是一种综合而全面的文化。它不仅带给修行人味觉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启迪生活和体味人生的益处,从而实现陶冶情操和修身养性的目标。香道彰显了日本人民对自然的热爱,更体现了他们对高层次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香道文化在日本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日本香道文化蕴含了深厚的思想哲理和精神内涵。修行人不是简单地将自然界中的香木组织起来,而是通过焚香、闻香和品香来刻画和反映修行人的内心世界,力求实现人与香的对话,进而达到“人香一体”的境界。因此,在香道的创作过程中,要求修行人以崇敬的心情和谦恭诚恳的态度面对香木,领悟人生之道,感悟人生哲理,进而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则以及对待人生的态度,以达到真正领悟日本香道文化的境界。日本香道不仅向人们展现其独具特色的香味,更体现了一种精神方面的陶冶和修炼。香道是一种精神享受,因此日本人一直认为「香道」的核心不在于“量”,“质”和“德”更值得关注。北宋诗人黄庭坚曾写过一则短笺礼赞香木,后经由“一休”和尚宣扬而在日本香道界广泛流传。被称之为“香の十德”。香の十德证明了中日香文化的亲缘关系,同时也揭示了中日两国人民对“香木”喜爱的共同原因。香木主要产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地区。此外,中国的岭南地区也出产一定量的“香木”。据考证,香港的得名,就是因为三四百年前,这里转运和加工东莞的“沈香”而名闻遐迩,故谓之“香港”。无论是焚香、闻香还是品香,“天(てん)、地(ち)、人(じん)三位一体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香道的创作过程中,体现了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理念。同时也向日本人民传达出人伦道德之理念,以共同构筑一个井然有序的礼制社会。 香道文化彰显了日本人民对生命和生活的执著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生命和生活的超然态度。在焚香、闻香和品香之时, 修行人不仅感受到香的美丽,更领悟到香道文化的精髓,用香道的精神来鞭策、激励人生、陶冶情操和修身养性,

闻香养生 香道文化的现代传承

曾一木讲堂:闻香养生香道文化的现代传承 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香道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艺术。而何为香道,日前记者针对这一问题采访了六根檀香的品牌创始人曾一木。 作为香文化的传承者,六根檀香创始人曾一木也是对香道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中式香道成型于汉朝,那时候的香文化繁盛的标志就是当时的文人墨客有很多都很喜爱香草香木作为写作的素材,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以华美的辞藻描绘出遍地奇芳、令人神往的众香世界。 曾一木介绍道,中式香道传承至清末宣德年间,又有宣德炉这一知名香具产出,而后随着鸦片战争和国力衰败日益凋零。有一些香学大家流落至香港和台湾略有留存。改革开放后中式香道开始日渐兴盛,参与者渐渐多了起来,中式香道一直是香学大师们所推崇的。中式香道应该包括汉、唐时的服装、器具以及仪式等一系列流程。 香道,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真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 香道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的文化。香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而是通过香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人性完美的文化。 香道所运用的诸种香料中无疑檀香是最为备受推崇的,也是香料中极品。檀香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 曾一木说,六根檀香所运用的均为最顶级的印度老山檀香木,目前多家知名寺院的主持、方丈均已采用六根的顶级檀香作为礼佛和拈香(公祭时,以右手之大拇指、食指、中指拈起一小撮香粉,提至眉中,向逝者行注目礼,再将香粉放回置香器皿)等仪式的首选。

香道活动文案

香道活动文案 活动主题:香道之道 活动内容:香道沙龙讲座●香道演绎●品香会友●香品、香具展览●特赠精美香礼 活动嘉宾:廖易德(台湾资深香道专家、广东省香道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活动时间:3月17日9:00—17:00(全天) 报名咨询:8918818、8827712 活动地点:华发世纪城销售中心 活动流程: 上午 9:00-9:30 签到 9:30-10:00 品香会 10:00-11:00 香道文化沙龙讲座、功夫香道表演 11:00-12:00 品香会友、参观香品香具展览 下午 14:00-14:30 签到 14:30-15:00 品香会 15:00-16:00 香道文化沙龙讲座、功夫香道表演 16:00-16:30 品香、看展览 16:30–17:00 活动淡出、赠送香礼 香道百科 1、香道朔源:中国的香史与中华古文明同源。近可溯及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用青铜器皿作熏香活动;远可溯及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手执燃木”的祭礼;再远则有4000多年前龙山及良渚文化的陶炉熏香,甚至6000多年前城头山遗址的祭坛焚香;再追溯可至史前遗址揭示的燎祭遗存……纵观中国的香文化历史,可以说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普及于当代。 2、香道艺术:就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人类

对于香气的喜好乃天性使然,有如蜂蝶恋花、草木向阳。人类生活在无限的气味之中,经生理和精神的,感性和理性的选择,知道如何应用大自然中的各式香料来为自己服务。在长期的实践、探索、研究中渐渐演变成为一门科学知识和专门学术——香学。 3、香之妙:养神养生 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在防病养生方面,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在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内容丰富。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香道师汪红泉 摘要: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国香文 化传承首先是需要对其历史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并通过有识之士的挖掘、整理、保护基础之上,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对其传承。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广大民众对“美丽中国”的实现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香文化对人们体验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有着十分重要助推作用。 关键词:中国香文化传承发展助推体验美好生活 正文: 一、中国香文化 1、中国香文化概念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2、中国香文化历史 香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中国的传统用香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3、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阶段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其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综合历史记载,其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巷陌飘香:鼎盛

茶文化:香道与茶道的融合

茶文化:香道与茶道的融合 焚一炉香,冲一壶茶,在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里,香道与茶道的结合似乎只 有一种方式。实际上,香道和茶道的结合可以是多维度、跨介质的融合。 茶气与香气的结合: 香艺师点起一炉上好的沉香,茶艺师静心素手,一套完整的茶艺一气呵成,炉中升起的袅袅细香,与悬壶高冲激起的茶烟相结合。一时间,屋内盈溢着沉香与茶香,沁人心脾。 香气与茶汤的结合 香艺师采用隔火取香法,细细琢磨,缓缓燃香,切成小片的沉香盛在品香杯中,被埋在香灰中的精炭煨得幽香阵阵。品一口香后,在喉间充盈着香气时,直接品一口正山小种,细心体会香气与茶汤的交融。 香炉的传递甚为讲究,由上一位闻香者用左手传至下一位的右手,下一位右手接过闻香三次后,再用左手传于再下一位的右手,这种古意盎然的仪式感,让众位茶友正襟危坐又心生向往。还有一个层次是香之水与茶汤的结合。以冲过沉香的水,来冲泡一款岩茶,之所以选岩茶,是因为它的香很纯净,特别能表现出融入香之水后的变化。” 以冲沉香之水泡茶,选用茶叶为大红袍,色泽即有差异。沉香水泡的色泽稍重,嗅觉感受用沉香水冲泡的茶汤带有幽幽香气,但不易察觉。水中感觉明显,大红袍所特有的鲜爽香气被沉香水淡化,更细柔悠长,后味持久。”一位茶友在现场立刻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慢与静是品茶与香的共需 “慢与静,是品茶与品香的共需。而在品的过程中,每一转的分别又是非常细微的。当茶与香交融时,需要我们在身心安宁的状态细细品味才能有惊喜的发现。”为何香道与茶道密不可分?现场的茶艺专家与香艺专家为茶友们介绍了品香与品茶的相同之处。

品香与品茶,都有个鼻观的过程。鼻观,是对香味的直接把握,准确嗅出香的甜味、凉味、苦味、清香、奶味等,为感知香味打好基础。对香品,宋人即有“清、甘、温、烈、媚”五品之标准,而茶品也一样有各种不同的香型,如花香、果香、木质香、陈香等,品茶“香、清、甘、活”的标准也早已广为人知。 香品与茶品对“韵”也很有讲究。当香品的香气充盈时,会带至喉部,所以会有喉韵的感受,继而扩散在胸腔,行气在体内。优质的茶品,也讲究“韵”这个字,如观音韵、高山韵、岩韵等。

香道表演词

天福茗茶邯郸茶具展香道表演词 【开场白】:一炉香,一缕烟,既可静思,又能洞察梵烟缥缈。潜心摄受入鼻之香气,或馥郁、或清新、或雅致、或醇厚......香气如烟,烟形如画,丰富美丽,回旋飘忽,如音乐、如舞蹈,回味绵长。 香道起源于中华文化,兴盛于中华文明,品香、斗茶、侍花和挂画的相互结合,演化成为休闲与学养内外兼修的文化生活方式,成为古时最时尚的生活,深刻地影响着东方世界。 【欢迎词】:尊敬的贵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天福茗茶邯郸茶器展,今天我们邀请大家进入香道的理想国度,领略香道的动人之妙。 【铺香巾】:几千年文明的演绎,凭借对“香”的迷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享受香气,养身健体,凝气安神,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香道”,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是香篆表演。 【介绍香品】:香拓的作用是压实香灰或香料。 “福”字香篆意在祝愿福到万家,幸福美满。 香盒是用来盛放香拓及香篆 香瓶将香道用品汇聚在一起,利于操作。 【介绍香炉】:今天为大家展示的是浮雕牡丹香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牡丹花姿态娇艳而雍容大方,素有“国色天香”之美称,被誉为“花中之王”。造型圆润、大小适中、精致美观、利用深雕与浅雕相结合的技法,将牡丹花生动表现出来。 【展示香灰】:在香炉里倒入适量香灰,作为香炉的基底,有助燃之功用。天福茗茶所使用的御炉香灰为进口原产硅藻土香灰,细腻干燥,白度高,因其具有良好的通气性,作为香炉的灰底,能让香在灰底上顺畅地燃烧。不会因为缺氧而熄灭,且能让香燃烧的更加完全。【介绍茗香】:今天所使用的是陆羽名士香粉,成分有沉香成分,沉香,四大香系之首,现代中医药学研究发现,沉香中某些成分能作用于脑中枢,平静心绪、抗焦虑性失眠、抗脑细胞衰老和激发记忆潜能等功效。 【理灰】:用香铲打散,整理香灰。用香拂拭去茶铲余灰,再清扫香炉外壁。 【压香灰】:以香福人,以香识人,以香会友。分享自然的精华,品赏袭人的甘味,传载中华千年香文化,静享高雅精致心生活。用香拂轻扫香拓,意在“五福临门” 【打香篆】:沉香被喻为植物中的鉆石,其香气淡雅宜人,汇集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成为唯一能通三界之香品!长久以来,它被视为一种珍贵罕有的植物,每一片沉香,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等待,从孕育到长成,从沉寂到复活于火,千回百转,沉香,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炉倾心的香气,你若愿等,香不负你! 【欣赏香篆】:请大家欣赏福篆的造型。(副点香手到观众席展示) 【点香】:用线香引燃福篆香粉。 【展示香炉】:一炉初热,香蔼馥郁撩人。香云已从香炉中冉冉而上。香云随环境、心境变化,显示各种婀娜姿态,专注于欣赏,心中宁静之感油然而生,悠然无碍,恬淡自在。 【品香】:品香时,以左手持炉底,右手半掩炉面,双臂展平,轻拢香气,低头缓缓吸气品香,吸纳淡雅的清新之气。 【结束语】今天的香道表演到此告一段落,感谢各位来宾的莅临,愿天福茗香伴随您清凉一夏。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发展 三代——中国香文化的起源和萌芽 “燎”等祭祀活动兴起,成为后来祭祀用香的起源和雏形。 生活用香方面,《周礼·秋官·庶氏》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檜之,嘉草攻之。”指用带有辛辣气息的药草,以烧熏的方式祛除毒虫。《周礼·秋官·翦氏》也曾说:“翦氏掌除蠹物。以攻蔡之,以莽草熏之。”莽草,木兰科八角属,莽草花红色或深红色叶与果美丽奇特,有强烈香气。两处皆表明,西周即有利用植物类香料辅助生活的事实。 春秋战国——中国香文化之塔的底座 以草本类香料使用为主,使用时直接明火燃烧。铜质熏炉出现,从礼器“豆”的造型演变而来。炉具多大腹宽口下有长握和圈足,以便点燃。燃烧过程中烟火较重,难于掌握,不方便经常使用。主要用于王室贵族阶段性房内熏香。 士夫贵族佩戴香草习气盛行,《离骚》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记载。江离、辟芷、秋兰都是著名的草本类香料。 祭祀上常会用到春兰、秋菊等香料。《周易》中有“盥手焚香致敬的记载,描述了面北、净衣、洗手、焚香的整个过程。草本香料植物此时也作情爱表达之用,如“芍药”和“香椒”,象征男女青年的绵绵情意。

医药用香取得突破性进展,扁鹊擅长砭刺、按摩、针灸、汤液等法。其灸法就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秦、汉——中国香文化之塔的第一层 秦朝边关民间贸易发达,产自古印度及其他南亚地区的乔木类香材以及西亚地区的用香方式,从中国西边经月氏、羌等流入中原,丰富了中原地区香料品种和用香方法,此为“西香东出”的前期。后世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西香东出”成熟,各文明不同香文化的交流日渐繁盛。 汉朝武力强盛,相继平定南越、海南、西南等区域小国,并委派郡守官员治理,实现对中国南部产香地域的直接管理。中国南部出产的乔木类香料及各类热带香料得以运往中原王庭,此为“南香北上”。 佛教流入中原,引发宗教祭祀用香的一次大爆发,同时也带来佛教的用香仪式、礼仪和香料,补充和壮大了中原香文化。 同期,香具更多样化,在原有祭祀用香具和生活用香具的基础上细化出熏房间用、熏衣用、熏被用、随身便携用等各类香具,尤以香薰球笼和香薰手炉引人注目。 在香具的精致和艺术化上,杰出代表“博山炉”出现了。博山炉的炉型沿用先秦豆式炉的炉型,立式型小,一般分上下两层。上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下座圆口鼓腹,盛水或灰,高握,圈足。因其

香道培训

香道培训 【培训背景】: 香道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贵族礼仪文化,是一种艺术了的生活方式。学习香道,修习的不仅是各类香品的气息,修为的更是内心对美的鉴赏,心灵的释放对质的提升。古印度,与阿舒吠陀一脉相承,具有比瑜伽更为重要的文化地位。具有安神、静心、辅助人体七轮的重要意义。香道所使用的香料多达百余种,通过各种香品的运用可有效调节人体内修身护心,以香载道。 培训由资深香艺大师等诸位讲师授课相传释香之道。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推广香文化,为香文化创意产业培养“白领、骨干和精英”。 要弘扬香文化,必从理念入手,因此香协首推“香业策划师、管理师连读”精华集训。 我们的任务一是学习香文化基础、策划、经营管理等知识,为投身香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奠定基础;二是寓教于乐,将学员对香文化的好奇、兴趣转化为爱好,乃至对香事业的追求;三是走进香生活,追求生活品味,实现香益身心、养生延年,共筑众香国快乐生活目标。 【授课对象】: 1、致力于传播和传承香文化的有识之士。 2、涉香行业的从业人员: (1)已经从事香文化产业,希望加强并提升企业管理能力与经验的人士; (2)香行业的主管、经理人或有意愿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士。 3、热爱香文化产业,并希望创立自己的会所、工作坊、香店等事业的人士。 4、茶香、琴香、玉香、木香结合等香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者及相关人员。 5、沉香檀香等珍香收藏爱好者。 6、对香感兴趣者。 【授课要求】: 1、请修习前不吃味道浓烈刺激的食物,这样浊气上升会影响自己及其他人的学习过程。 2、请自行携带宽松舒适的居家服装。 3、课程过程中请不要互相攀谈喧哗,以免影响其他学员。 4、香道课程中间禁止将通信工具带入香室,这是对文化,对自己,对老师,对其他学友尊 敬的必要注意事项,谢谢合作。 5、请各位学员十分重视和尊敬此香道课程。 6、请爱护课程中间我们为您提供的精美香道工具,这样是您高贵气质的体现。 【课程设计】: 一.香史篇 1:香道的历史和介绍 2:香器的历史和介绍 3:香料的历史和介绍 4:香道与世界文化

日本香道发展简史

日本香道发展简史 本文全部摘录于陈云君先生《燕居香语》一书,推荐给各位同好参阅。 日本文化是由西伯利亚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先后进入而促成的。当然,最重要的影响是来自中国的华夏文化,曾有人指日本文化属于“大乘佛教圈”、“大中华文化圈”、“儒教圈”。然而,日本民族却以自己固有的民族性,在吸收各种文化之后建立了自己特征极强的“大和文化”。 类似日本文化不是单一人种的流传,而是多个民族混合而成。他们主要是原生活在西伯利亚东部的“旧虾夷人”-----日本的“原住民”(或称为“古蒙古利亚人”),与中国秦汉时期的中国人(或称为“新蒙古利亚人”)移民,二支人种混血而成的大和民族,当然其中也有印度支那族、印度尼西亚族、汉族、朝族、马来族等血缘。 日本民族文化咋看来有很多与中华文化相似,但这种相似其实是“似是而非”,这是一个大话题,在此不作深入讨论,仅就“香文化”在日本形成的“香道”而论,就令人有极大之不解。茶文化在中国唐朝(日本的平安时代)传入日本,经过几百年的陶养于明朝初期(日本室町时代)形成了“茶道”,从此日本“茶道”一跃而为日本文化中的精英部分,并立于日本“国宝”艺术之巅。 与茶文化同时由中国传入日本的“香文化”虽然同在室町时代就受到重视,但她却一直都作为“茶道”的附庸而伴随着“茶道”的发展,却没有与“茶道”同时形成“香道”,“香道”的形成是迟了二百年于安土桃山至江户时期的事了。我这里讲“令人有极大之不解”,是因为“香道”与“茶道”就一般看来“香道”更具宗教色彩,“茶道”则多具世俗功用,然而在日本文化中恰恰相反,“茶道”形成于禅宗氛围而归结于禅宗修为,到了至高境界,“茶道”纯是修禅与茶无关。而“香道”初起于宗教发展,到后来“香道”活动大多成了“玩香”人之事,几与宗教脱节,或者可以说日本“香道”为“形上弱,而形下强”并无过分。具体来说应是“香道”在日本已经普及到只见“用香”而无论“香道”了。 向生活必须发展----“香道”,改变其专门艺术属性走向了日常生活的实用化。幸好“香道”虽属生活实用化却依旧不俗。---------未完待续。。。。。。 香文化在日本的产生于历史上奈良时期(公元7世纪)的圣武天皇时代可能性最大。因为日本自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派第一位遣唐使犬上御田锹开始,到圣武天皇的天平初年,遣唐使来华已有十次之多,这些遣唐使可能带回香物,鉴真和尚也在此时成功渡日带来香物,以及佛教在日本大兴所使用的香物,都是香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可征之处。至于《日本书纪》所载在日本女皇推古三年(公元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时,有“沈木漂于淡路岛,岛人不知沈木,以薪烧于灶,其烟远熏,以异则献之”可视为传说。圣武天皇于公元745年(天平十七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建东大寺,后十年即公元756年,将圣武天皇遗物数万件封藏于东大寺正仓院,其中即有日本最大沉香,所谓天下第一名香“兰奢待”,此可说明沉香在那时正式进入皇室收藏。 到了平安时代晚期,由于日本“国风”文化的大力推行,日本民族利用几百年以来从唐朝学来的文化知识,努力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特别是到了中国北宋时期,日本贵族阶层以平等外交通好于宋而不得,于是转而对宋朝采取消极态度。在文化上他们从晚唐、北宋的风气中回归日本本有的淡雅、哀丽色彩。所以此时香文化在中国宋朝大兴,而在日本却只停留在唐风用香-------熏物、佩戴阶段。 公元1221年日本“承久之变”以后的镰仓幕府时代,由于日本武家思想重兴,亲鸾上人创净土宗、日僧道元归日传播曹洞宗,以及稍后的宋僧兰溪道隆来日,日本武士们在禅宗思想

香道师吴江:一脉幽香暖华年

一炉沉香,一壶清茶; 一曲古琴,几点繁花。 闻香品茗,听琴赏花。 几丛修竹,无数风雅。 不理他俗世烟尘,懒管他冷月寒霜,只将这 一抹幽香赋风雨,满炉沉香暖年华。 ——题记 香道师吴江:一脉幽香暖华年 文/侯燕 他,是80后,具有这个年代生人典型的文艺气质,深沉淡定,从容内敛。 他,喜欢摄影、户外、射箭,还喜欢一个人打理香花香草。 他,喜欢读书、写诗、书法、品茶等等,似乎雅致生活中的林林总总都喜欢。 是浪漫情怀,沉稳气质才有这些爱好?还是诸多爱好塑造了一个人的情怀与气质?当雅致生活融入香道,演绎出的将是怎样一番风景? 吴江,这位80后文艺青年,用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香文化的痴迷和专注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缘起:与香结一世不了情缘

吴江是广西人,远赴河北上大学,学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7年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成为了一名电气工程师。整日与钢铁厂房、自动化生产线打交道,与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梦想相距甚远。苦闷、彷徨,唯有寄情于诗、书化解自己内心对梦想难以实现的忧伤和迷茫。 2010年,他来到宜昌开始新的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通过朋友结识了台湾百年制香世家第三代传人。随后的几年,他慢慢浸染在香的世界里。尤其是中国传统香席更令他深深着迷。香席的整个过程,不徐,不疾,浑然忘我,怡然自得。香道师的举手投足,娴静、优雅,冷静却又不显疏远。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通过眼观、手触、鼻嗅完成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将在坐的人们带入了美妙无比的寂静安定之中。 接触了真正的香道,吴江被深深吸引了。闭目遐思,感觉自己仿佛就是古代楚江边上的一个翩翩公子,焚香作诗,饮酒挥毫。无数曾读过的有关香的诗词一句句从脑海中跳出来,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商隐情到深处时让人动容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辛弃疾因事赴东阳途中“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纳兰性德的“两地凄凉多少恨,分付药炉烟细”……。古人写诗填词,抚琴赏花,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案头枕边,灯前月下,熏衣熏被,可谓香影相随,无处不在。那种对焚香境界的追求,不正是对生活极致热爱的最热烈表达?这也正应和了吴江内心深

香道培训、香道入门、中国香文化研习班

中国香文化研习班 中国香文化 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时间可以追溯到3000年至5000年前。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祖“燔木升烟、告祭天地”;这便是后世祭祀用香的先声。中国品香文化萌发于先秦,成长于汉晋,成熟与隋唐,鼎盛于宋元,传承于明清至今。焚香、点茶、插花、挂画,自北宋以来便成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和皇室贵族津津乐道的“四般雅事”;成为古代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培训方向 香道师基础技能、香道馆整体规划、陈列设计、人力资源、营销策略、活动策划、运营管理等方面。 课程唯一性 1、世界各国沉香品鉴; 2、4月20日曾登陆国家大剧院的“中国香席”文化解析; 3、自成一派的沉香鉴别、鉴赏方法传授; 4、自成一派的香学体系传播; 5、香道馆的品牌经营管理实战经验传授; 授课老师 江向东 沉香收藏家,博香堂堂主,中国香文化研习班联合创办人、国家CETTIC香道师培训导师。沉香收藏多年,藏有世界各国珍稀天然香材。考察过东南亚多数沉香产区,以及中东地区消费市场,积累许多关于沉香品种、等级与有关药用方面的知识;经过多年与各地沉香业内人士的交流,形成自己独到的对沉香认知的方式。于09年成立博香堂,收藏世界各产地沉香原材、奇楠料、摆件、挂件、雕件以及线香、塔香、盘香、香丸等作品。 罗子杰

香学艺术家、国家CETTIC香道师培训导师、中国香文化研习班创办人、太月香席创始人、北京上诗新月品牌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期以来从事中国传统香席文化传播,作为中国香文化传播者,建立有公益传播平台“中国香道”,并长期在京城各大会所、俱乐部及数个微信“精英圈子群”进行线上线下香文化内容分享;开设有香文化体验式课程“中国香文化研习班”、“国家CETTIC香道师证书班”及“俱乐部、会所香文化经营战略班”,为全国众多香文化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长期渐进式学习机会。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俱乐部、会所香文化管理品牌“太月香席”;策划有“五音香”品牌系列,充分将中国古典音乐艺术与中国香文化完满融合,使其行香过程达到听觉、嗅觉、视觉的高度统一;对中国香文化与古典音乐艺术不断探寻和研究。 课程内容概述 1、中国香文化历史发展过程; 2、中国香文化当前现状与当代发展趋势; 3、沉香基础知识普及; 4、沉香的功效与使用; 5、初级识香(四个常见产区沉香的识别) 6、各国著名产区沉香品鉴(每期至少十五款) 7、古法行香流程与基本操作(印香、隔火熏香); 8、香席仪轨与心境; 9、香道馆的规划与经营; 学习周期 每月两期,长期招生; 外阜班:周一至周五(周三休息),每天五节课; 周末班:每周六全天,共计四周; 招生对象及条件 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者及香文化爱好者; 每期人数:8-10人; 报名须知 1、与招生老师联系并填写报名表;

【香与香道】焚香是为雅事,亦为一种文化

【香与香道】焚香是为雅事,亦为一种文化 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搨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__明朝屠隆 几千年来的屡屡馨香,始终象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熏蒸着历代文人的心灵。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遗忘,还是人们有意回避,对传统文化的诸多研究中,极少有人谈及香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 而研究中国文化,如果不研究香,就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也难以揭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真谛。

香文化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香文化的研究也应从多方入手,涉及一系列课题,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 我国的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传孔子在从卫国返回鲁国的途中,于幽谷之中见香兰独茂,不禁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遂停车抚琴,成《漪兰》之曲。 孟子曾言:“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他不仅喜香,而且阐述了香的道理,认为人们对香的喜爱是形而上的,是人本性的需求。从魏晋时期流行熏衣开始,上流社会就将焚香视为雅事,把爱香当作美名,相沿成习。唐宋以后风潮更胜,不仅是民间,官衙府第也处处用香,甚至接传圣旨和科举考试之时也要专设香案。

古人的“香道”

红袖如何添香看古人的“香道” 《维摩演教图》中维摩诘安坐焚香讲道的画面。《维摩诘经》是中国佛教极为推崇的经典,著名诗人王维深受其影响,于是改名“维”,字“摩诘”。 清代名画王振朋《伯牙鼓琴图》,香几上博山炉正熏着香。香与古琴,也是知音之和,古琴名著《洞天清录》言:“夜深人静,月明当轩,香爇水沈,曲弹古调。此与羲皇上人何异。” 南宋李嵩《听阮图》。此图园中高木奇石,枝叶掩映翁郁,树下士人持拂闲坐于榻上,左腿盘起,聆听拨阮演乐并赏古玩。旁有仪态娇美仕女,焚香、拈花、持扇随侍。 静坐一炉香,无事可商量 ——看古人如何示范“香道”与“香文化” 明朝诗僧读彻留有名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去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焚香静坐的时候,是无事可商量的,无事即是无事,而非刻意去“无事”,合金管https://www.doczj.com/doc/3015803774.html,因此终日凝然而万虑自亡,因“万虑”变幻无常而无主故。此为诗僧的悟道诗。 香之为道,并非去香气里寻觅一个活生生的“道”的东西,而是香的形象品质,利于营造修心环境。善焉者自有其无香之香,香可有可无,总之是一个不刻意,此为香道,外此,即落文化的形拘,是为“香文化”。 沉香,其香清严,其烟淡少,在香道和香文化中备受欢迎,列为上品好香。 中国是香的国度 中国是香的国度。除了香烟烟民稳居世界第一外,中国人的“香”,既有道佛两教的宗教之香,祭拜神灵祖先的宗法之香,中医各类香熏、香药的药疗之香,更有感悟身心之香道和香文化之香。茫茫华夏,自古就是一个香气飘渺的神奇国度。 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已寻觅芳香植物,燔木升烟,以告祭天地,称为“燎祭”。距今4000至5000年间,香炉出现,作为祭祀礼器,也渗入日常生活。先秦时期,泽兰、蕙兰、白芷、艾草、桂树、香茅等已用于养生和社交礼仪。人们更用泽兰、菖蒲、艾草来沐浴,《大戴礼记·夏小正》上说:“五月蓄兰,为沐浴”——彼时中国人的浴室中,已有了幽兰之香。 屈原作品更满是苍翠馥郁的各类香草。典型的如《楚辞·九歌·湘夫人》中谓曰:

香道的历史和基础知识

第一页 日本传承着非常多的传统艺能,艺术,比如书,和歌,日本画,茶,能,歌舞伎等等。日本的传统艺能,艺术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道】的方式进一步升华和展现。书发展为书道,和歌发展为歌道,茶发展为茶道,超脱出书和喝茶的领域,持有哲学背景,并包罗万象。 香道也是以玩香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艺道。香道不仅仅是烧香,闻气味,还包括书,和歌,古典文字,装饰书院,行礼作法,按广义来考虑的话建筑,庭院,佛学哲学也包含在内。 在香道,【嗅香】唤作【听香】,正式叫法叫闻香。闻香是,集中全部的精力去感受转瞬即逝的香气。这种艺术艺道在世界上也是仅此一家。 第二页 说起香,一般都会想起寺庙,佛坛,线香,烧香,但香道却不会使用线香,烧香,只使用香木(沉水香木)。香道里所指的香木,主要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东南亚等地天然的半化石化的树脂,仅限于天然,人工的不能称作为香木。香木的枝根,被虫啃咬后的伤痕里通常存在着更多的树脂,这些部分就算树枯烂也不会被腐蚀,而且长时间(数百年)被埋在土壤中也不会被腐蚀,这些树脂部分被原住民挖掘,并出口,这些天然的树脂才能算作为香木。 第三页 虽然现代通过人工栽培来生产香木,但香道里所指的香木绝不是人工栽培。通过长时间的土壤侵蚀而成的才能算作香木,非常珍贵,并且香道使用的香木只是用其中的状态良好的东西,因此尤为珍贵。这种珍贵香木所散发的香气,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清楚,米粒大小的一片也能把整个空间充满香气。 香木及其珍贵,需要非常细心地去品赏最好的香气,香道由此而生。香木本身不产于日本,因此可以推测香道的产生时间和香木进口到日本的时间非常相近。 第四页 日本书记里写道,推古天皇驾崩,圣德太子摄政时期,大约公元595年4月,一根漂流到淡路岛,村民烧木的时候发现散发出非常强烈的香气,感到震惊,并灭火。上贡到朝廷,朝廷的官吏,没有人知道此为何物,圣德太子指出此为天竺所说的香木,并把此木雕刻成救世观音 转赠于法隆寺梦殿,此后辗转流落到东大寺。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佛教流入日本时一同传到日本,且作为拜佛的宗教消耗品来使用。寺院法要仪式中,香木烧于佛前香炉,通过上升的烟雾和香气把参拜者引导到法悦。 香木通过佛教引入,最初只在寺院使用,后来达官贵族也开始使用。 第五页 飞鸟时代的记录中,记载着大臣苏我赤兄手持香炉祈雨,大友皇子在内房使用香木。但这个时期应该是把香木和其他香料一起燃烧。 到了奈良时代,对种种香料调配带来巨大影响的是唐朝来的僧侣鉴真和尚。鉴真和尚是受日本朝廷的邀请渡日,并传授建筑技术,各种物品技术。渡日船上载着各种香料,香木。日本的炷香法得到了巨大的进步。 第六页 到了平安时代,香料调配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产出了熏物(练香)。使用甄选的香料调配。按季节产出了以下六种。 梅花-春 荷叶-夏 侍从-秋 菊花-秋 落叶-冬 黑方-冬(全年) 梅花主要用于春天,使用蜂蜜和梅子肉,香料。荷叶主要用于夏天,使用清凉香料。6钟熏物由此产生,并称作为【6种熏物】。

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作者:————————————————————————————————日期: 2

浅析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国香道师汪红泉 摘要:中国香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国香文 化传承首先是需要对其历史不断深入的进行研究,并通过有识之士的挖掘、整理、保护基础之上,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员对其传承。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广大民众对“美丽中国”的实现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香文 化对人们体验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有着十分重要助推作用。 关键词:中国香文化传承发展助推体验美好生活 正文: 一、中国香文化 1、中国香文化概念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不同香气对人的作用及个人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与观念。 香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香文化的历史;香料的生产、炮制与配伍;香品的开发;香器(制香用的器物)与香具(用香时的工具)的制作与使用;香与宗教;香与各类文化艺术作品等等。 2、中国香文化历史 香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 中国的传统用香历史也可追溯至上古以至远古时期,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陶熏炉等文物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祖们已经开始使用香品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也有了“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礼”,堪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释。现有的史料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古代用香有药用、祭祀庆典、薰衣、宴会、考场焚香案、用香木建筑等。秦汉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3、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史主要阶段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其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中国香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留给民族与历史的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综合历史记载,其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