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6讲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6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考点清单] 1840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鸦片战争1.背景错误!2.经过:1840年6月爆发,1842年8月英国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
3.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错误!4.影响错误!史论共识(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2)巧记《南京条约》的内容:“五亿(议)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中英两国议定关税;“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错误!2.经过:自1856年10月开始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结束。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错误!易混易错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省份是福建省,总共有4个(福州、厦门、淡水、台湾),而不是广东省。
知识图解两次鸦片战争三、中日甲午战争1.背景错误!2.经过错误!3.结果: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错误!4.影响错误!易混易错俄国认为《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不利于其在东北扩张,这是其“干涉”的真实目的所在,俄干涉还辽的目的并不是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知识图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背景错误!2.爆发: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3.结果:19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影响错误!易混易错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是帝国主义未能瓜分中国的一个原因,但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反抗运动,即义和团运动。
知识归纳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战争的时代特征整体把握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基准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主题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史料一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局势中国英国政治封建主义,日益腐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船坚炮利外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殖民扩张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信息解读]本原因: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导学+核心要点突破+高考命题视角)第6课时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精细化讲义(含解析)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历史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近代列强侵华(1840~1949年)(1)1840~1945年,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全面侵华等一系列战争,从中国攫取大量权益(2)1946年,美国与中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便于美国以经济手段侵略中国 (1)由个别国家侵略到列强争相侵略(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3)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被迫走向近代化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1840~1919年)(1)伴随列强的侵华,先后出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抗争活动(2)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首次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3)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近代前期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1)为争取民族独立,先进中国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2)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成为近代前期抗争探索的两大主体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1)1919年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新觉醒,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1)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方向(2)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成为近代后期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6课时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考纲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6课时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A组对点练对点提示:1~5鸦片战争;6~7甲午中日战争;8义和团运动1.(2014·山师大附中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社会在炮火的逼迫下赶往近代最初的一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这场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②“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指葡萄牙人首次来到中国③“界碑”是指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近代最初一步”是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反映的是鸦片战争,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最初一步应该是政治领域而非经济领域。
故选A。
答案 A2.(2014·某某某某模拟)2013年8月29日,在纪念某事件周年纪念日上,与会者一致认为:“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这份条约”指的是( )。
A.《某某条约》 B.《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指鸦片战争和《某某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时期。
答案 A3.(2014·某某某某模拟)《某某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D.有利于某某成为全国贸易中心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是允许自由通商、贸易,这一规定实际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故选B项。
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精确预测·命题前瞻1.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普遍“拒绝接受这次战争(鸦片战争)的结局,继续批评这个条约并且敌视条约中的各项规定”,他们“利用解释条约的办法来收回在谈判中失去的东西”。
这说明清朝( )A.试图维护天朝体制B.外交走向了近代化C.极力挽救民族危机D.努力抗击外来侵略【解析】选A。
依据材料中“拒绝接受”“继续批评”等信息可知,清政府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并不认可,试图维护天朝体制,因此A正确。
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天朝体制的维护,并未体现清朝外交走向了近代化;C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清朝极力挽救民族危机;D 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清政府努力抗击外来侵略。
2.下图是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
结合所学判断,该图 ( )A.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侵略行径B.揭露了鸦片战争中英军对普通民众的掠夺C.说明英国人民已认清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D.体现了清政府对民众的财产安全漠不关心【解析】选B。
根据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图片中的文字“英国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可知其反映了鸦片战争中英军对普通民众的掠夺,故选B;1856年到1860年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漫画时间“1845年”不符,排除A;根据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图片可知材料未涉及英国人民对鸦片战争的态度,排除C;材料主旨为“英国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未涉及清政府不关心民众的财产安全,排除D。
3.1895年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
这本质上反映了张之洞、唐景崧( )A.对台湾的得失高度重视B.为保台湾采取了有效措施C.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D.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解析】选D。
【步步高练出高分】(广东专用)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6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含解析)新人教版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答案 B解析鸦片战争爆发时期,正处于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实力增强的时期,战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外扩张的本质。
2.清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一条约草案:该草案达成于( )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可判断此为《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项正确。
3.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
”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 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答案 A解析材料体现了列强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答案 C解析从材料“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为资本输出,选择C项。
5.下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南京条约》之后B.《北京条约》之后C.《马关条约》之后D.《辛丑条约》之后答案 C解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图片的寓意吻合,故选C项。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列强主要侵略方式(1)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
(3)从结果上看: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专题二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表现(1)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
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2)第二次高潮: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3)第三次高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
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第6讲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
(4)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的一次集体侵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知能强化课Ⅰ“天朝上国”的暮年悲歌—两次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2)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架炮攻城。
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2)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3)美国、法国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4.影响晚清社会的剖析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
我们的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6讲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课标要求】1.列举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备考指要】1.结合近代中国屡遭侵略的屈辱史,深刻理解“落后挨打”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
2.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起,特别是爱国志士的优秀品质对当今爱国主义精神的启示。
3.纵观近几年高考,从命题的角度上看,着眼于历次侵华战争的背景、签订的条约、影响及各阶层人民的抗争的分析,并注意与世界历史的联系。
【自主学习】考点1 鸦片战争1.背景:(1)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________,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国内:中国________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清政府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实行________政策。
(3)导火线: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
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展:1841年初,强占________,威逼广州。
(2)结束: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_______,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_______》。
(1)时间:1842年8月。
(2)内容:割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的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考点2 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绝。
2.经过:(1)1856年英军进攻________。
(2)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
(3)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________。
3.结果:(1)1858年签订《_______》: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_______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同行等。
(2)1860年签订《_______》: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_______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3)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他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4.影响:(1)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考点3 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
2.经过:(1)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________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
(2)________陆战:清军失利。
(3)黄海海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________等地。
(5)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签订《_______》。
(1)事件:1895年4月。
(2)内容:割_______、台湾及附属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_______,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3)危害:①割地:使中国的_______和主权进一步遭受损失。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埠:侵略势力深入中国_______。
④设厂:严重阻碍中国_______的发展。
4.影响:(1)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社会_______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考点4 八国联军战争1.原因:(1)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运动兴起,列强借口镇压义和团发动侵略战争。
2.经过:(1)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2)1900年7月占领天津。
(3)1900年8月攻陷北京。
3.结果:签订《_______》。
(1)时间:1901年(2)内容:赔款各国白银共_______,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_______”,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覅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3)危害:①赔款:加重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_______。
③拆毁炮台准许驻兵:列强武装控制。
④承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该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1)清政府成为_______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难突破】一、怎样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继续:①根本原因及结果:打开中国市场,取得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性质:侵略性的殖民掠夺战争。
(2)扩大:①战争进程:英国→英法出兵,美俄参与;侵略时间:两年多→四年之久;侵略区域:东南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②影响:开放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主权遭到更多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迁移应用】1.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其实质是()A.希望加强同中国的贸易往来B.把中国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C.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D.为以后资本输出准备条件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②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迫使清最高统治者出逃;③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2)不同点:①发生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在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②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其在华侵略利益。
③战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迁移应用】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比,不同的目的是()A.保护各国的在华使馆B.推翻慈禧的独裁统治C.镇压中国的反抗斗争D.扩大各国的在华权益三、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及特征战争条约影响侵华特征实质影响(对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事侵略与经济侵略相结合,以商品输出为主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1)政治上:中国主权遭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动政府统治更加腐败,对外出卖国家利益,对内加紧搜刮和镇压。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民主革命不断发展。
(2)经济上:中国经济被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境艰难,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潮的出现,列强把西学带人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冲击了当时中国的旧制度和旧观念。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一部分开明地主主张“师夷长技”;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外国资本涌入,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行商品输出,同时更注重资本输出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镇压了义和团;巨额赔款加深人民苦难;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经济上注重资本输出,政治上开始扶持代理人“以华治华”【迁移应用】3.“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在华关系一个重要特征。
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是所有流氓”。
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恶棍”、“流氓”所依据的特权是()A.设立和管理租界的权利B.海关管理权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4.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
”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四、如何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1.含义(1)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
(2)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国家。
2.形成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
(2)本国封建主义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重要原因。
3.形成与结束(1)形成:①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和掀起瓜分中国高潮的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2)结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4.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1)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确理解为:①不完全的或者是部分的封建社会和殖民地社会;②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③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④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⑤从社会发展形态而言,中国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⑥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深刻内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