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列强侵华战争的不同特点 (1)前:侵略方式: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以发动战争 打开中国市场为主要手段。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2)后:侵略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 “以华治华”;经济上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 主;文化上宗教侵略、奴化教育。国家:除英法等外, 后来德日意也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2)原因: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 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为挽救统治,地主 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引进先进设备和科技,开展洋务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材料 近代以来,中国建构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始终与近邻 日本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打乱 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每一次现 代化变革都受到日本的干扰和影响,洋务运动终于甲午战争, 民国新政终于抗日战争……
2.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国人的民族 意识初步觉醒,国人开始从政治层面探索中国近代化。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进行,使国人的民族意识进一步 觉醒。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的爆发,特别是日本的 全面侵华,促成了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 凸显出空前的大团结。
中国的民族觉醒是在外国侵略的不断加剧过程中 形成的,同时也伴随着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
3.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主权进 一步丧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 (2)经济:清政府在此役后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刺激民族 工业的发展(其他原因)。
(3)外交:西方国家由此看清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掀起瓜 分狂潮。 (4)抗争方式:各阶层以不同方式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促进民族觉悟的提高。
——田庆立 宋志艳《甲午战争对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影响》
迁移运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是如何 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 提示:经济上:巨额赔款、四口通商、设厂特权、举借 外债等都不利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政治上:刺激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等,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_中__国__ _市__场__。 (2)直接原因:英国联络美法两国提出_修__订__条__约__,遭到拒 绝。 2.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3.影响: (1)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严重侵害。半殖民地半封 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2)中外_反__动__势__力__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
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 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 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迁移运用:根据材料,分析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 哪些主要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提示:(1)变化:海禁政策失效;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 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近代洋务企业创 办,分洋人之利;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 的海防力量。
三、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加紧 对外侵略扩张。 (2)日本_明__治__维__新__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 政策。 (3)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4)朝鲜东学党起义是导火线。
2.进程: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影响:《_马__关__条__约__》 (1)体现出列强分割世界,资本输出的新要求。此后列 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_瓜__分__狂__潮__,半殖民地 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2)推动民族国家观念取代族类思想和“天朝上国” 观念,成为近代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史识】 1.“领事裁判权”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也称“治外法权”。它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2.近代西方侵略对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主题的影响 (1)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社 会性质,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面临的两大任务:一是民 族独立,这是首要任务;二是社会进步,实现近代化,即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理性 化、科学化。
第9讲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史实】 一、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 (1)西方先进:18世纪中后期,英国等国开展_工__业__革__命__。 不断向海外扩张。
(2)中国落后:政治腐败,_自__然__经__济__占统治地位,实行 _闭__关__锁__国__政策。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备选史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 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 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 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 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辨”的观念。 促使这种从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 是西方的入侵引起的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
3.外交战略:从商务羁縻到商战抗夷。晚清初年 大多数官僚士子普遍认为,西夷诸国对中国的丝织、茶 叶和大黄等商品有着须臾不可脱离的需求。因此导致清 朝官员有一种看法就是可进行贸易制敌:以开放或关闭 贸易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之前,由于闭关锁国政策 的实施,国人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鸦片战争失败的 惨痛教训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民族情结,他们开始奋起 反抗,开始救国救民之路。
5.《辛丑条约》内容体现的特点 (1)赔款数额大,赔款附加条件重,以盐税和关税作为抵 押。 (2)增加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条款,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 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
(3)外国侵略势力进入到清政府的统治心脏——北京地 区。 (4)总体体现出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外国的侵略工具。
【史思】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材料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 动激化了中英矛盾所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也就不会 有这场战争的爆发。 迁移运用:你如何认识这种观点?
提示:(1)这种观点忽视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是错误的。 (2)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 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他们渴望打开中国大门,抢 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虎门销烟是借口,是表 面原因,近代英国侵略中国是必然要发生的。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化】 材料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 岸不断增加。……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 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 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 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
——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问题驱动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 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提示:(1)趋势:从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到逐渐形成 近代外交体制,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 整等。 (2)评价: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体现了清政府机构 的半殖民地化,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 界,外交活动一定程度维护了国家利益,提升了我国的国 际地位。
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 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 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 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 《开罗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其为中国外交史上
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 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 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史论点睛】 一、晚清外交观念的重要转变 1.地理观念:在古代,中国皇帝为“天子”,代表
“天”来统治地上的一切。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域,相对 于周边的“蛮荒”之地,称为“天朝上国”。然而,世界 地理观念在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已经开始缓缓地演变了, 关注“夷人夷情”的地理著作已有多部问世,“中心王 国”观念在文人士绅的心目中逐渐消退。
考点二 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举史论证】 材料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 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 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 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随着_民__族__危__机__的加深,中国人民反 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打着“_扶__清__灭__洋__”的旗号在 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1)爆发:1900年6月,八国借口_镇__压__义__和__团__,联合发动 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占领_天__津__、北京。 3.影响:《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_半__殖__民__地__ _半__封__建__社__会__的境地。
2.1860年,
事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
门”,
,奏请去掉“通
商”二字。这表明 ( )
A.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
B.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
D.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晚清政府在此时依旧 将与西方的交往限定在“通商”这一狭隘的领域,其最 高统治者尚不具备综合的国际交往的理念,故D正确。
【对点特训】 1.(2019·日照模拟)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 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 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是一味觉得 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