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天马
- 格式:ppt
- 大小:640.00 KB
- 文档页数:21
《天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天马一课用传神的文笔介绍了驰名中外的古代艺术品“马踏飞燕”的造型、设计及象征意义。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整理出文章的重点:介绍了天马的造型、独特的设计。
通过细细的品读,感受这件古代艺术品的神奇,了解“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天马”造型特点和其中蕴含的科学艺术价值。
3、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表述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图文对照,认识“天马”造型特点和其中蕴含的科学艺术价值。
2、从对“天马”的认识中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游戏导入,引发兴趣1、教师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连线。
贝贝燕子晶晶鱼欢欢藏羚羊迎迎奥林匹克圣火妮妮大熊猫2、教师介绍他们的来历后出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请同学们看看,“天马”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呢?又是如何成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的呢?出示课题“天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引导学生自读。
2、学生自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读体会。
①逐段检查朗读情况,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意思。
②交流学习课文体会。
③逐段汇报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略)。
④教师小结:教师刚才板书的是提纲笔记。
写提纲笔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
4、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朗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领略到了“天马”所蕴含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下节课中我们将与“天马”作更近距离的接触,感受它身上蕴含的独特魅力。
四、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写本课的提纲笔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
2、看挂图,引导学生简单介绍“天马”的造型姿态。
二、情境创设,研读天马1、教师介绍江泽民将天马的复制品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情况,问你会怎样向美国友人介绍这件艺术品?2、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加以整理归纳。
北师版《天马》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所谓教案,简单地说,就是老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天马》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天马》课文1983年,我国旅游局确定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这个标志的形象是根据东汉(25—220)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塑工艺品描绘的。
1969年,这件文物珍品在甘肃武威出土,立刻震惊全国,轰动世界。
它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
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无化从正面、侧面哪个角度去看,都极为生动健美。
天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
最令人惊叹的是,马的一只后足,正踏在一只龙雀的背上。
龙雀是整个艺术品的一部分,又是马的底座,从而使凌空的天马能巧妙地保持平衡,解决了主体形象的支撑问题。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马身上没有辔头、鞍镫、缰绳,头上却有一穗迎风飘动的璎珞,尾巴末梢还打了一个结。
这种细微的艺术处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开始人们称这件古代艺术品为“青铜奔马”,也有叫“马踏飞燕”的。
“马踏飞燕”的称呼既形象又优雅,曾被普遍采用。
后来研究发现,马足踏的不是燕子,而是龙雀。
龙雀是传说中的神鸟,也叫飞廉。
古书上有“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记载。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龙雀是风神,飞行急速,马却踏着它,赛过它,这真是匹天马了。
用这个中外驰名的古代艺术品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是颇有象征意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天马》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天马》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天马》一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_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
学生分析学生在本篇课文的课前参与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第一课时的梳理,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提出了一些问题。
在课堂学习中,他们通过质疑、研讨、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找到了学习中的喜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将许多好词佳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下来。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马的精神,其中国特色和风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及学习记提纲式笔记。
3.学习7个生字、新词,多音字“处”。
4.尝试快速阅读法。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马的精神,其中国特色和风格,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及学习记提纲式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精彩两分钟:介绍有关马的成语或成语故事或其他。
一、引入提起马,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1:马曾经是人们的代步工具。
学生2:马代表着一种永不停息的精神。
学生3:说起马,让我想起了广阔的草原。
……的确如你们所说,提起马,每个人都会有许多话要说,老师对马也是情有独钟,因为它的强健,因为它的蓬勃向上,更因为他的执着与忠实。
二、交流预习情况老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
请大家分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天马》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天马》小学语文五年级北师大版(上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赞扬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
这部分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来写的,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天马”奔放自如的艺术造型。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
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
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一贯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对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很大帮助。
但鉴于我校的特点,学生的来源不固定,入学时间不统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博览群书,涉猎各种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而也有一部分学生,除了现用的教科书及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籍和必背古诗之外,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越来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铺垫和拓展,如果不注意积累课外知识,对理解课本的知识就会感觉困难。
针对这些现状我校推出“预习导学”,来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课文。
教学目标:1.朗读,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反复诵读。
3.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