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下)
- 格式:ppt
- 大小:6.33 MB
- 文档页数:43
《中国文化史纲》学习指导教材: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导论知识要点1、“中国”初义:“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
2、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群共同体。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简称,“华”通“花”,意谓文化灿烂,所谓中国“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
华夏先民建国黄河中游,自认中央,且又文化发达,故称“中华”。
4、“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天造地设的加工为文化。
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指超越蒙昧期和野蛮期的历史阶段。
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等等。
故中国的文化史长达百万年之久,而进入创制并使用文字和金属工具的文明时代约四千年左右。
5、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6、狭义文化: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常与“政治”、“经济”并列使用。
7、中国文化的特质: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庸协和、延绵坚韧。
8、“厚德载物”:意思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养学子成才。
9、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中国文化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之一。
10、中国文化发生过哪几次转折,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期,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第二期: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第三期:统一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第四期: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第五期: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到明中叶;第六期: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知识要点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以石片石器为主、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次之,刮削器、尖状器两类工具最为普遍,以石锤直接打击、单向反面加工器的方法为主,石斧不发达。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商朝的兴起和衰落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商朝的兴起与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朝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奴隶制度。
商朝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商汤和武丁两位君王的统治下。
商朝的兴起和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自然灾害的频繁使得社会秩序动荡,生产力水平下降;其二,贵族的贪欲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国家政权威信受到挑战;其三,周朝的兴起对商朝的统治产生威胁,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第二章周朝的兴起和衰亡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实行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成熟。
周朝实行了分封制,通过与周室建立亲属关系的周王的诸侯建立的分封政权进行统治。
同时,周朝通过宗法制度对社会进行管理,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周朝的兴起和衰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诸侯之间的争霸导致了周朝政权的削弱和崩溃;其二,诸侯之间的联姻和亲属结盟使得周室与周王政权失去中央的控制权;其三,周朝的腐败和贵族的贪欲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封建制度成为混乱的制度。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世家豪强相争,社会矛盾激化,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
春秋时期,周室的中央政权日益削弱,霸主政治占据了主要地位,政权形态不断发展。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各个国家生产的武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军事力量也不断增强,社会的发展日益加速。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春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国家政治日益削弱,百家争鸣,社会政治发展进一步提速;其二,战国时期由于诸侯间的争霸,各国之间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不断发展,使得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发展进一步加速;其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社会政治日益复杂。
第四章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1、“达其志、通其欲”的漫长历程秦统一中国,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概括地说,它起源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的漫长岁月后,终于形成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华夏文化”。
“华夏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进程中,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在秦汉时期,终于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1)在“用夏变夷”的观念中,已经融入了“夷夏交融”的观念,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不仅是军事变革,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变革——一个文化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部世界中汲取营养而纳新吐故,才能永葆生机。
2)春秋初期“尊王攘夷”的观念,已经逐渐被华夏族居中、夷蛮戎狄分居四方的“五行五方”的“文化认同观念”所取代。
3)“九州说”的形成,表明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共同地域”的文化观念。
4)各民族共同祖先“黄帝形象”在神话系统中至尊地位的确立,是中华各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尽管经历了刀光剑影的洗礼,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但终于为中华文化基本框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秦王朝文化一统的初步尝试1)思想“大一统”及其“蓝图”选择的失误秦的统一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伟大胜利,秦帝国的建立,又给这个阶级提出了更为严峻的历史任务:用什么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才能永保江山的万世一系。
春秋、战国时期“争鸣”的各家各派,无不以匡时救世、一统天下为自己的理论目标。
因此,从理论的“或然性”前途预测,诸子百家各自的思想主张,都有可能成为一统天下的指导思想。
但是,实践证明,各派学说都有其片面性;各家学说之间的攻讦驳难和争鸣,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扬弃和综合。
在时代大趋势下,理论的扬弃与综合,正好与政治的“大一统”互为表里。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吕不韦汇集天下名士,编撰综合百家的集萃之作《吕氏春秋》,不仅是适应秦王朝一统天下的政治需要之作,也是为“大一统”的秦王朝提供理论指导的需要之作,这诚如该书所言: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第四章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主要说明了解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发展,儒学的一统天下,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重点:1、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2、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教学难点:1、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2、道教的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音像制品、多媒体课件等);读书指导法授课对象:2014级旅游管理、2014级职资(本科生)学时安排:6学时教学过程:二、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与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于是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化了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佛教的东传。
1、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产生于公元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伽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的圣人。
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
意思是?觉悟了真理的智者?。
释伽牟尼确有其人,他是古印度净饭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
他对世间的种种苦难和生老病死苦苦思索,又读了不少书,但始终找不到解脱人间苦难的答案。
于是在他十九岁时(一说二十九岁),舍弃了王位,离开了妻子和一个儿子,剃发出家.他父亲劝他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人随他一起出道。
他们到深山修练苦行六年.尝够了艰苦辛酸,但毫无收获.六年后的一天,他在河里沐浴,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牛奶。
恢复了气力.随后他独自来到波罗奈城的一棵菩提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做着打坐,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止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打坐沉思.终于在一天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悟到了解脱烦恼的真理,大彻大悟尽除烦恼,证成佛果,立地成佛了。
释迦牟尼悟到的真理是: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的。
因此人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必刻意追求。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导论一、释“中国”1“中”飘扬的旗帜,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
“国”原指城邑。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京都)(中国,京师也)2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
3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
4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二、释“中华民族”1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2其核心单字“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4由“民族”和“中华”组成复合词,出于晚清。
5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誓词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
三、释“文化”“文明”1“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二物相接。
“文”与“化”的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2“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
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
3“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
4文明: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5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
6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近代欧洲。
7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
8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包括这四种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1地理环境2经济土壤。
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湿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
西极大漠的万里长城,大体上与这条年降水量400毫米线重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界线。
3社会结构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第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
第四章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大一统的历史观念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初步形成。
国家统一,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
统一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是违理的、反常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定势。
一、秦汉文化政治大一统秦汉文化大一统特征的体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专制皇权的创建与初步完善;二是专制思想的确立。
一、皇帝制度的创建与初步完善皇帝制度的创建是秦汉时期一项伟大的文化杰作,它影响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直到1911年才退出历史舞台,而且直到今天其在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还是没有完全消除。
1、皇帝名号的确定秦始皇创建的用以维护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尊严和权威的一项政治制度。
皇帝就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2、避讳和专享制度的规定避讳大体可分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讳,乃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
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
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
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
所居曰禁中。
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
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名位制度是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突出了皇帝的特殊地位,充分强调了由皇帝一人独治天下的制度,主要包括年号、庙号、谥号、尊号及陵寝号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尊号:中国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是在谥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皇帝中央政府: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九卿地方行政(郡县制):郡(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县乡里二、文化大一统1、地同域秦王朝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毁坏战国时期在各国境上和交通要道上设置的军事要塞和各种障碍,下令拆除各国的一部分城郭;二是在全国修筑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开通了著名的灵渠(进广西安县西北),沟通了漓江、湘江,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连接在了一起;三是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秦最初设36个郡,以后陆续增加到四十几个郡;汉王朝则主要是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变革及其影响――以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为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有曲折的峡路,也有江波平阔之处。
作为中国史上的英雄时代,秦汉史的整体风貌“闳放”而“雄大”。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
秦汉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状况,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有些成就得到发展,有的学科领域得到拓宽,有些经过改造、发挥,更加完善、系统,更加理论化。
秦汉文化与先秦文化,一脉相承,又有创新。
海内六合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秦汉封建国家影响深入边远地区,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这些既是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铸就了秦汉文化的特有风采。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变革与文化变革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
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于是秦始皇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
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
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
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
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变革及其影响――以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为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有曲折的峡路,也有江波平阔之处。
作为中国史上的英雄时代,秦汉史的整体风貌“闳放”而“雄大”。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
秦汉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状况,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有些成就得到发展,有的学科领域得到拓宽,有些经过改造、发挥,更加完善、系统,更加理论化。
秦汉文化与先秦文化,一脉相承,又有创新。
海内六合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秦汉封建国家影响深入边远地区,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这些既是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铸就了秦汉文化的特有风采。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变革与文化变革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
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于是秦始皇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
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
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
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