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
- 格式:doc
- 大小:447.00 KB
- 文档页数: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手术记录姓名:刘圣文住院号601833日期 2009年 5月 11日 16:00时术前诊断:胃癌(gastric carcinoma)术后诊断:胃癌(gastric carcinoma)手术名称:胃癌根治术(远端胃大部切除+D2),毕Ⅰ氏吻合。
手术人员:主刀:朱明才二助手:邓宁洗手护士:秦艳一助手:吴松三助手:万幸麻醉师:王萍麻醉方式:静脉复合麻醉。
麻醉效果:好。
更改麻醉情况:无术中所见:肿瘤位于幽门后壁,约3.5*3.5*3.0cm大小,6组淋巴结数枚肿大,大小不等,最大约2.0*1.5cm。
肝脏、十二指肠、结肠、胰腺、腹主动脉旁、腹壁及盆腔等无转移性结节。
手术经过:1.全麻下,常规消毒铺巾。
取上腹部正中由剑突至脐下2cm切口,逐层进腹,探查腹腔,如术中所见。
拟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2.在横结肠上缘锐性切开胃结肠韧带,将横结肠系膜前叶剥离至胰腺下缘,清除14V淋巴结。
再分离胰腺包膜至胰腺上缘。
3.游离胃网膜右血管根部,于胃网膜右动脉、静脉根部离断结扎,清除第6组淋巴结。
4.沿幽门上分离胃右动脉,于其根部离断,清除周围淋巴结。
游离十二指肠上段约3cm,切断十二指肠后,十二指肠残端予丝线间断缝合浆肌层缝合包埋完好。
5.在肝下缘切开小网膜,裸化肝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腹腔动脉、胃左动脉根部,清除血管旁淋巴结,于胃左动脉根部切断,其残端予以结扎+缝扎;同法处理胃左静脉。
6.沿食道右侧向下清除食道右侧及胃底体小弯侧组织。
沿胃大弯侧脾门处离断胃网膜左血管,残端予以结扎。
距肿瘤上缘5cm切断胃体移出标本,小弯侧用闭合器闭合。
7.十二指肠残端缝荷包,吻合器经胃残端置入从胃后壁与十二指肠吻合完好,并加浆肌层缝合数针加强,胃管放过吻合口。
胃残端用闭合器关闭,并加浆肌层缝合。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8例胃癌患者,进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促使胃癌的有效治疗,并对相关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状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5例患者死亡,43例患者生还,生存率为89.6%。
其中另有4例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腹胀、腹痛等,后经过相关处理,得到治愈。
结论全胃切除术的有效运用,对胃癌的治疗非常有利,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运用。
[关键词]全胃切除;胃癌;食管小肠吻合[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2)24-213-02对于胃癌的治疗,手术的操作仍是主要手段[1],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则非常突出,现对笔者所在医院行全胃切除术的4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就诊的48例胃癌患者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5~78岁,平均(56.53±14.12)岁。
48例患者全麻,其中18例患者为胸腹联合切口手术,30例患者为经腹手术;全胃癌10例、胃体癌22例、胃窦侵及胃体癌为9例、胃底贲门癌为7例。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半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只有部分患者出现消瘦、食欲下降、呕吐、乏力、恶心等严重症状。
患者的体征并不明显,少数患者出现上腹部轻度压痛现象,并且在幽门窦及胃体能够扪及肿块,且质硬,呈现为结节状。
1.2 手术方法(1)取上腹部正中切口,经过明确的探查将切口延长,直至上至剑突、下近脐,对剑突进行切除,根据需要,继续绕脐使其延长。
(2)沿横结肠对胃结肠韧带至脾曲、肝曲进行处理,将胰腺包膜、横结肠系膜前叶一并掀起,胃网膜右动静脉的分离在幽门管下方进行[2],并且根部结扎。
(3)肝胃韧带在近肝脏处切断,分离于幽门管上方并切断根部,将胃右动静脉结扎,对幽门部进行充分的游离,并切断幽门部,牢固闭合十二指肠残端。
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
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如下:
1. 术后监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如有无渗血、红肿等。
2. 饮食护理:术后患者需要禁食一段时间,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再逐渐恢复饮食。
初始饮食应以流质为主,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和普通饮食。
饮食应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3. 疼痛护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镇痛药。
同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法缓解疼痛。
4.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胃大部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肠梗阻等。
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5.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6. 康复指导: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深呼吸、咳嗽、排痰等,以促进肺部功能的恢复。
同时,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总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包括术后监测、饮食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等方面。
通过精心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胃癌的手术切除与保留胃技术比较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发展程度,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保留胃技术。
本文将对这两种技术进行比较,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
一、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目前胃癌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
它通过切除癌组织和相应的淋巴组织来根治胃癌。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胃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术和胃远端切除术。
1. 胃大部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是指切除病变区域以及附近淋巴结的手术。
此手术可以保留部分胃组织,有利于术后胃功能的恢复。
然而,由于胃大部切除术保留了一部分胃,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
2. 全胃切除术全胃切除术是将整个胃、食管和十二指肠切除的手术。
此手术对于胃癌较为广泛的患者适用,可以降低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然而,全胃切除术术后需要进行消化系统重建,可能对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3. 胃远端切除术胃远端切除术指的是切除胃部远端病变及相应淋巴结的手术。
与全胃切除术相比,胃远端切除术可以保留一部分胃组织,减少术后的饮食限制和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胃远端切除术只适用于胃癌的早期病变。
二、保留胃技术保留胃技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胃癌治疗方式。
它通过切除病变组织,但保留部分胃结构,利用胃组织的弹性和功能来维持消化功能。
1. 胃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胃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胃内镜将肿瘤周围的粘膜下层组织完整剥离,保留了整个胃的功能。
这种技术对于早期胃癌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对于深浸润性胃癌效果有限。
2. 胃肠血运重建术胃肠血运重建术是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将胃组织与小肠相连接,以保持胃的功能。
这种技术需要较高的外科技术水平,并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手术切除和保留胃技术都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方式。
手术切除能够根治胃癌,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影响;保留胃技术能够保持胃的功能,但适用范围较窄。
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考虑,并进行详细的术前沟通和风险评估。
胃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临床路径一、胃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胃癌(ICD-10:C16)。
2.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ICD-9-CM-3:43.7 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胃癌NCCN临床实践指南(2010.v2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及《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
1.症状:早期无特异表现,随着疾病进展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晚期出现明显的梗阻、消化道大出血、腹部肿块、左锁骨淋巴结肿大等。
2.体征:早期胃癌无明显体征。
上腹部肿块、直肠前触及肿物、脐部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均是胃癌晚期或已出现转移的体征。
3.化验:血红蛋白下降、大便潜血阳性、肿瘤标记物升高(CEA、CA199、CA72.4、CA24.2等)。
4.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餐显示充盈缺损;腹部增强CT 提示胃壁增厚、与周围脏器组织关系;盆腔超声辅助提示有无盆腔转移;电子内窥镜检查明确病变位置,并病理活检提示恶性肿瘤;超声胃镜明确肿瘤胃壁侵润深度。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胃癌NCCN临床实践指南(2010.v2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及《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
1.根据检查结果,评定术前分期;2.根据术前分期情况和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多学科小组评估,身体状况良好,肿瘤可切除:(1)T分期为T1b,且无远处转移(M0)患者的治疗方案:标准D2手术;(2)T分期为T2或T2以上,M0的患者,其治疗方案:标准D2手术、新辅助化放疗+标准D2手术、新辅助化疗+标准D2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16胃癌疾病编码,拟行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
胃癌(经腹腔镜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临床路径一、胃癌经腹腔镜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胃癌(ICD-10:C16)。
2.行经腹腔镜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ICD-9-CM-3:43.6 007 V6.0版)。
(二)诊断依据。
根据《胃癌NCCN临床实践指南(2010.v2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及《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
1.症状:早期无特异表现,随着疾病进展出现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黑便,晚期出现明显的梗阻、消化道大出血、腹部肿块、左锁骨淋巴结肿大等。
2.体征:早期胃癌无明显体征。
上腹部肿块、直肠前触及肿物、脐部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均是胃癌晚期或已出现转移的体征。
3.化验:血红蛋白下降、大便潜血阳性、肿瘤标记物升高(CEA、CA199、CA72.4、CA24.2等)。
4.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餐显示充盈缺损;腹部增强CT 提示胃壁增厚、与周围脏器组织关系;盆腔超声辅助提示有无盆腔转移;电子内窥镜检查明确病变位置,并病理活检提示恶性肿瘤;超声胃镜明确肿瘤胃壁侵润深度。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胃癌NCCN临床实践指南(2010.v2版)》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及《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7月,第7版)。
1.根据检查结果,评定术前分期。
2.根据术前分期情况和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多学科小组评估,身体状况良好,肿瘤可切除:(1)T分期为T1b,且无远处转移(M0)患者的治疗方案:标准D2手术;(2)T分期为T2或T2以上,M0的患者,其治疗方案:标准D2手术、新辅助化放疗+标准D2手术、新辅助化疗+标准D2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8天。
胃癌扩大根治切除手术扩大根治切除手术是针对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一般性根治术而言,扩大切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淋巴结的清扫范围超过标准D2手术标准,联合切除胃以外组织或器官。
来自★西安国医肿瘤医院★研究人员的报告:1.淋巴结的扩大切除近年来,为了提高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常常对Ⅲ、Ⅳ期胃癌实施淋巴结扩大清除术(D3、D4术式)。
清除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旁、甚至包括膈肌及纵隔淋巴结,虽然上述部位淋巴结的转移率并不高,存在转移的病例疗效很差,但有不少文献报道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转移的病例中实行此手术后仍然有15%以上的5年生存率。
腹腔动脉旁的神经结常难与淋巴结鉴别,因此在淋巴结扩大清除时常容易将该部位的神经结一并切除,从而导致患者发生腹泻、腹痛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解剖学分类以腹主动脉周围为主体,以左肾静脉下缘为界分为16a 和16b。
其中膈肌裂孔至腹腔动脉根部上缘之间为16al,腹腔动脉根部上缘至左肾静脉下缘之间为16a2。
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上缘之间为16b1,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上缘至腹主动脉髂血管分叉处之间为16b2。
在进展期胃癌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转移集中在16a2和16b1两个区。
目前对于D4手术的适应证仍然有分歧,一般认为在手术中发现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转移时,已经不适台行这种手术。
5年生存以上者,绝大部分仅仅是此组淋巴结有手术后病理检查才能检出的亚临床转移。
因此有人认为,已经有第二站淋巴结转移并且侵出浆膜的进展期胃癌才适合这种手术。
有下列情况时,在施行D2或D3术的基础上,可合并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①癌浸润深度≥S1者;②N1或N2有转移者;③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有转移,但无肝脏、腹膜等远处转移者。
此外,还要求术者具有施行D2、D3术的熟练技能,患者一般状况良好,以保证手术安全。
此手术刨面大、难度高,血管损伤、术后腹腔出血和乳糜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
目前不宜普遍推广,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开展。
1.气管插管全麻后取膀胱截石位,头高脚低,常规消毒铺巾。
2.脐孔下先进气腹针,充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压力维持15 mmHg左右,穿刺孔位置:脐部为观察孔,左肋缘下锁骨中线为主操作孔,右肋缘下锁骨中线及其外上方为辅助操作孔,剑突下亦为辅助操作孔。
腹腔镜探查见腹腔内无明显腹水,盆腔、腹壁、大网膜无转移结节,肝脏质地大小正常,胆囊无肿大。
胃窦肿物位于后壁,遂决定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II式, D2)”。
3.用无损伤肠钳钳夹胃体轻轻向上提起,用超声刀沿横结肠断离胃结肠韧带前三页,大弯侧断扎二对胃短动静脉,清扫第四组淋巴结并剥离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至胰腺上缘,用超声刀分离十二指肠后方,显露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静脉根部用双重钛夹夹闭后,远端用超声刀切断,清扫第六组淋巴结。
继续分离显露肝固有、胃右动静脉、脾动脉及胃左动静脉,清扫第8、9组淋巴脂肪组织。
钛夹夹闭胃右动静脉,远端超声刀切断,清扫第五组淋巴结。
于胰腺上缘动脉夹1道钛夹2道夹闭胃左动、静脉根部,清扫第七组淋巴结。
沿肝脏边缘用超声刀切断肝胃韧带至近贲门右,清扫第三组及第一组淋巴结。
完成腹腔镜下的分离和淋巴清扫工作。
4.于剑突下延长辅助操作孔约5㎝,逐层切开进腹,于幽门下2㎝缝合器闭合切断十二指肠,于残端加固数针满意无出血。
5.于treizer韧带下15㎝对系膜侧荷包缝合置入吻合器(上海产28#)抵钉座,预计切除远端胃约2/3(上切缘距肿物约10cm),缝合器闭合胃体小弯侧,切除胃体并移除标本。
重建小弯,大弯侧置入吻合器器身,于大弯侧后壁靠拢钉座后击发吻合器,与空肠行侧侧吻合,吻合口加固数针。
吻合口通畅,可过大拇指尖。
视察吻合口无张力,无明显出血。
缝合器闭合大弯侧残端,吻合口至闭合处约2.5㎝。
6.严格止血后,冲洗腹腔,观察无活动性出血。
右上腹置引流管一条自辅助操作孔引出,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再次用腹腔镜视察腹腔,无明显出血,逐层关腹。
普外科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进展期贲门癌与胃上部癌,癌肿侵出肌层,或幽门上、下淋巴结,右侧大、小弯淋巴结有转移者。
2 .进展期胃中部癌,其癌肿边缘距贲门局限型癌不足3cm,浸润型癌不足5cm者,或贲门旁淋巴结有转移者。
3 .弥漫浸润型胃癌。
4 .多发性胃癌。
5 .残胃癌。
6 .复发性胃癌。
【禁忌证】1.有严重全身重要脏器病变,如,心、脑血管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严重肺部病变等。
7 .有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者。
8 .有广泛腹膜转移,癌性腹水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1.切口上腹正中切口,上至剑突上2~3cm,向下绕过脐至脐下2~3cm,切除剑突以利显露食管。
9 .探查以胃癌原发灶的浸润状况为中心进行腹腔内探查。
先探查有无肝转移及腹膜、大网膜转移。
然后轻轻展开横结肠,探查胃癌的浸润范围,若癌己侵出浆膜要用纱布覆盖,以防术中癌细胞脱落逸出。
再将横结肠向上翻起观察腹腔深部有无癌浸润,探查十二指肠空肠曲,探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探查DoUg1.aS窝有无转移结节。
放回横结肠,拉钩拉开切口左缘,左手伸入脾后以手掌将牌托向前内,在牌后方垫两块大纱垫,使脾、媵尾和胃向腹正中靠近。
10 大网膜右侧和胰头的剥离大网膜向右侧延长覆盖结肠肝曲,有时与腹壁粘连。
依次将大网膜从结肠、十二指肠、胰头上剥离。
将结肠推向下方,显露十二指肠降部全长。
行Kocher游离,切开右肾筋膜前叶,剥离十二指肠降部,进一步游离胰头后部,将胰头十二指肠向前内牵开,继续向左游离,显露下腔静脉,从下腔静脉的表面向左背静脉表面探查,如有可能,再向左游离至腹主动脉前面达左侧。
11 切除大网膜将横结肠向下牵引,大网膜向上牵引并展平,用电刀或小刀自横结肠剥离大网膜,将大网膜与横结肠系膜前叶一起剥离。
剥离过程中可显示结肠中动脉行向其位于胰腺背面的根部,而结肠中静脉行向胃结肠静脉干(Hen1.e干)。
剥离大网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达胰腺下缘,沿胃网膜右静脉向胰头前方剥离至胃结肠静脉干,进一步便可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在此处仔细清除肠系膜淋巴结(#14淋巴结)。
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
Radical Resection of Cancer of the Stomach
【适应症】
1.胃窦部癌。
2.胃体远端癌。
【术前准备】
1.术前营养欠佳者,予以纠正。
可给予高脂肪、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B、C的饮食。
纠正贫血。
2.合并幽门梗阻,有水、电解质紊乱者,术前应予以纠正。
3.幽门梗阻患者术前3天开始用生理盐水洗胃,以减轻胃粘膜水肿。
4.术前插胃管,灌肠1次。
5.术区备皮。
【体位】
仰卧位。
【手术步骤】
1.采用上腹下正中切口,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应包括胃体远端的3/4或4/5胃小弯切除范围应距肿瘤上缘5cm处,下缘应达幽门下方3cm处。
胃大弯的切除点约在脾门下方,包括大、小网膜(图1)。
2.临床常见的胃窦部癌作胃窦部癌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术时的淋巴清扫范围,应包括胃区域贲门右、贲门左、胃小弯、胃大弯、幽门上、幽站下处的淋巴结群(图2)。
3.同时包括周围脏器的淋巴结,如胃左动脉旁、肝总动脉旁、腹腔动脉周围、脾门、脾动脉旁、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胰头后、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图3)。
4.腹腔探查后未发现浸润、固定的淋巴结、群,切除胃大、小网膜。
切断缝闭十二指肠,清除胃周围淋巴结,胃大弯侧向左游离至脾门下方(图4)。
5.胃大部切除后,作结肠前胃空肠的吻合术,空肠近端对大弯,远端对小弯的全口的吻合术(Moynihan式)。
手术步骤同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空肠吻合术(图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