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绣艺术品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7.71 MB
- 文档页数:48
宋元明清四朝的刺绣艺术刺绣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它是用生丝或化纤线在纺绣布上,按照图案设计的要求进行针线缝制,形成一幅幅精致细腻的图案。
刺绣艺术已经在中国历史中存在了数千年,且一直是被大众所喜爱的一项手工艺术。
宋代是中国刺绣艺术的高峰期之一。
宋代刺绣主要以针法细腻、色彩鲜明而著称,被誉为“绣象法”。
宋代刺绣的主要特点具有“真”、“细”、“秀”等三个方面。
在针法方面,宋代刺绣艺术家注重刺绣品的线条流畅、细腻、自然,线条要细到可以与人类头发齐肩;在色彩方面,宋代刺绣则表现出了深厚的绘画造诣,颜色的鲜艳与搭配都是表现出良好的水平,而且还注重线色形神的结合,别具一格。
在纹样上,宋代的刺绣艺术家有人创造出了"春夏秋冬"等四季花卉图案,意象深刻,被誉为宋代的最高刺绣语言。
元代刺绣多以展现古老传说及神话为主,所以元代刺绣工艺品中,题材复杂、制作精细的“十四天女图”是著名的元代刺绣艺术品。
动、植、虫等各种昆虫都是元代刺绣艺术中的主要题材,往往绣工以雕塑般的手法制作出来,展现出了元代刺绣艺术的水平。
此期刺绣多采用野生纺绸、公母丝、马海毛、苏州绢等材料,纱线长短、细厚不一,多种颜色织成,并采用各种刺绣方法组合而成,使刺绣结果更加生动有致。
明朝时期中期,中国刺绣工艺出现了一个相对滞后但也具有很高水准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刺绣作品题材广泛,图案多是社交生活场景、动植物、景物人物和文人雅士。
这一时期的刺绣品以清晰的线条和精致的图案为特点。
明代刺绣的针法精细而意境流畅,而且色泽艳丽,绣制工具也更加先进,绣制效果非常出色。
清代是中国刺绣艺术的辉煌时期。
清代刺绣以自然,幽美,优雅的风貌著称。
此期刺绣注重线条灵动,柔和却又不失生动,同时,开创了“袖珍刺绣”(又称宫廷刺绣),是由清朝宫廷所尝试的一种娇小的刺绣作品,由于刺绣物品多用于宫廷的随身用品,故称“袖珍刺绣”。
此种刺绣品以线绣为主,采用针线十分精致,其刺绣绒抱绣的特点,使刺绣品呈现出浓缩的画面效果。
中国刺绣艺术:一针一线的手工传奇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刺绣艺术是一项独具魅力的手工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工艺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珍品之一,刺绣艺术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
古代刺绣的起源中国刺绣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最早的刺绣作品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当时刺绣主要是被用于装饰器物和服饰,展现出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刺绣逐渐成为了一门精湛的艺术,通过针线的穿插、拼绣和织绣,刺绣作品渐渐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底蕴。
刺绣的工艺特点中国刺绣讲究“一针一线”的工艺,需要经过反复针线交织、沉浸、修整等工序,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
刺绣艺人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和耐心,通过准确的判断和匠心独运,将细腻精致的图案刺绣在绸缎或绢布上,勾勒出绚丽多彩的画面,展现出华美的艺术魅力。
刺绣的文化内涵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融合了汉族、少数民族等多种文化元素,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刺绣作品中常见的龙凤、瑞鸟、花鸟等图案,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祥和吉祥的寄托,传递着一种久远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同时,刺绣也是中国文人雅士和宫廷贵族喜爱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雅俗共赏”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
刺绣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刺绣艺术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传统手工刺绣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刺绣艺术品。
同时,刺绣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艺术形式,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得以得到更多人的传承与弘扬。
未来,中国刺绣艺术将继续传承创新,为世人展现出更多的手工传奇。
结语中国刺绣艺术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精湛工艺的传统手工艺,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通过刺绣的“一针一线”,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更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纳纱绣纳纱绣,又称戳纱绣、打点绣,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绣种之一,它是以纯天然的桑蚕丝为原料,全手工地在方格纱网面料上一针一针数纱而绣成的。
它平行于经线或纬线,酷似织锦,构图饱满,色泽艳丽,富有极强的立体感和装饰感,是一种装饰性、欣赏性极高的艺术品,它体现了中国手工艺者的聪明才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众所周知,中国的刺绣品历来是高贵的象征,而纳纱绣的精湛技艺使其毋庸质疑的成为了刺绣艺术品中的佼佼者,尤其在明清时代常为皇家所用。
在公元前220年秦朝时代的公墓出土的绣品中就有类似纳纱针法。
在欧洲,纳纱刺绣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18世纪,它起源于十八世纪洛可可时代,是奥地利女皇玛利亚及女性贵族们宠爱的绣种,甚至成为皇族和贵族的象征。
精美的纳纱绣,源于它独特的手工技艺。
它用的地布与其它刺绣不同。
我国用生丝织成方平组织的透空网眼筛绢,也叫罗。
运针时,须以经纬线纵横交叉形成的格目作刺绣的基础,在经纬线交叉处,斜纳一小针,即称为:“打点绣”,这就是基本针法,也是奥地利两个半世纪以来,一直沿用的针法。
它在一平方英寸的筛网上,32/GG规格的纱,要绣1024个点;40/GG规格的纱,要绣1600个点;24/GG规格的纱,要绣576个点。
每一幅绣品都由千千万万个一微米的小彩点组成。
如此精湛的工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历史上都曾为宫廷显贵占用,极度地美化了上层社会的生活。
我司自1973年开始经营纳纱产品出口,为中国唯一一家经营纳纱产品出口的进出口公司,主要出口产品为纳纱绣片、纳纱手包和纳纱首饰盒,主要出口地区为日本、美国、德国和中国香港地区。
生产基地遍布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省市,参与生产的绣工人数最多时近万人。
日本著名刺绣艺术家久家道子女士自1976年开始与我司合作经营纳纱绣品对日出口业务,1989年11月中日双方合作成功在日本NTT推出纳纱礼仪电报,得到日本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到目前此项业务已持续近22年,累计出口纳纱电报花2500万朵。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众多刺绣艺人不断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国国画家潜心投入,湘绣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数十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自行特色。
二十世纪初湘绣以其独特风格,在国内外获得多项殊荣,成为饮誉世界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湘绣的起源,据资料记载,是从农村妇女用来装饰衣服、荷包、烟袋的制作开始的。
后来有一些画家参与湘绣的设计,把中国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绣上,从而逐渐形成了湘绣的独特风格。
明末清初,长沙城内出现了刺绣作坊。
辛亥革命后,当地相继开办了各种规模的绣庄。
作为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湘绣,滩头木版年画,湖南皮影戏等皆被收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湖南湘绣城成为全国首家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正式授牌的国家级[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湘绣特点湖南湘绣湘绣是湖南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品,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刺绣通常是用真丝、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加真丝、棉线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而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它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
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
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
工作之余欣赏把玩一下湘绣工艺品、湘绣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其中滋味妙不可言。
居家装饰也以湘绣体现品位和个性。
穿着古朴典雅而不失现代的手工湘绣服装,也会给人一种富贵、高雅、脱俗的感受。
湘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以湖南长沙为中心,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广绣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强调写实,质朴而优美,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