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25
第六章分布式水文循环模型近年来,水文模型研究的重点已从集总式流域水文统计模型转向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分布式水文机理过程模型的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制首先需要获得大量的流域空间分布数据,目前的水文模拟技术则趋向于将水文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以便充分利用GIS在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及可视性方面的功能。
而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构成GIS的基础数据,利用DEM可以提取流域的许多重要水文特征参数,如坡度、坡向、水沙运移方向、汇流网络、流域界线等。
因此,基于DEM 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是水文模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本文水资源量可再生性的理论与评价研究的重要基础。
6.1 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在水文中的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haires ler教授于1956年提出来的,其目的是用摄影测量或其他技术手段获得地形数据,在满足一定精度的条件下,用离散数字的形式在计算机中进行表示,并用数字计算的方式进行各种分析。
DEM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已在测绘、地质、土木工程、水利、建筑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节将介绍DEM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水文中的应用。
6.1.1 DEM的基本知识(1) 地形的数字描述20世纪中叶,随着计算机科学、现代数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等的发展,各种数字的地形表达方式得到迅猛的发展。
1958年Miller和Laflamme提出了数字地形模型DTM(Digital Terrain Mold)的概念,并给出了以下的定义:数字地形模型是利用一个任意坐标场中大量选择的已知X、Y、Z的坐标点对连续地面的一个简单的统计表示。
实际上,数字地形模型DTM是通过地表点集的空间直角坐标(x,y,z)并视需要进一步伴随若干专题特征数据来表示地形表面的。
它的更通用的定义是描述地球表面形态多种信息空间分布的有序数值阵列,从数学的角度,可以用以下二维函数系列来概括地表示数字地形模型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3,2,1;,,3,2,1( ,n p m k v u f K p p k p === (6.1.1)式中:K p ——第p 号地面点(可以是单一的点,但一般是某点及其微小邻域所划定的一个地表面元)上的第人类地面特性信息的取值;u p ,v p ——第p 号地面点的二维坐标,可以是采用任一地图投影的平面坐标,或者是经纬度和矩阵的行列号等;m ——地面特性信息类型的数目(m ≥1);n ——地面点的个数。
文章标题:深度剖析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大数据和并行计算技术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水文领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对地表水文过程进行精细化模拟和预测的关键工具之一。
而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则是高效实现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深度剖析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带您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分布式水文模型简介分布式水文模型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支撑评台,通过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并在每个小单元内解算水文过程,最终整合为整个流域水文过程的模拟方法。
它具有对流域内部地形、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空间异质性进行精细化描述的优势,能够更准确地模拟和预测降雨径流过程及水文响应。
二、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概述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是一种将整个模拟区域分解为若干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独立进行水文模拟计算,最后通过合并各个子区域的计算结果得到整个模拟区域的水文过程的并行计算方法。
它能够充分利用并行计算的优势,提高计算效率和模拟精度。
三、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及其应用1. 区域分解算法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通常将流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内部进行水文模拟计算。
区域分解算法是确保子区域之间相互独立,并能够准确合并计算结果的关键。
目前主要采用基于地形特征的分解算法和基于统计特征的分解算法。
2. 并行计算框架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需要一个高效的并行计算框架来将各个子区域的计算结果进行合并。
目前主要采用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和OpenMP(Open Multi-Processing)等并行计算框架。
3. 应用实例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已经在降雨径流模拟、洪水预测、流域水文响应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某某流域为例,通过采用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成功实现了对该流域的洪水过程进行了高精度、高效率的模拟和预测。
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是近年来在水文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在水文模型的应用中,对于大规模复杂水文系统进行计算和模拟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计算资源。
传统的串行计算方法已难以满足大规模水文系统的快速准确模拟需求,因此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展示其在水文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概述分布式水文模型是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水文模拟方法,能够对流域内的水文过程进行精细化描述和模拟。
而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则是将复杂的水文模型系统分解成多个子模型,每个子模型分别进行并行计算,最后将结果整合得到最终的模拟结果。
通过这种并行计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水文模型的计算效率和模拟精度。
二、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的关键技术1.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网格化划分分布式水文模型需要将流域进行网格化划分,将流域划分成多个网格单元,并对每个网格单元进行水文过程模拟。
针对不同的水文过程模拟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网格化划分方法,如等距网格划分、基于地形的网格划分等。
2. 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的任务分配在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中,需要将计算任务合理地分配给不同的子模型进行并行计算。
通常可以采用静态任务分配或动态任务分配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计算任务的分配,以实现负载均衡和计算效率的最大化。
3. 子模型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整合在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子模型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换和结果整合,以确保模拟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因此需要设计高效的信息交换和整合算法,以降低通讯开销和提高计算效率。
三、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的应用案例分布式水文模型区域分解并行计算方法已在多个水文模拟系统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水文模型的计算效率和模拟精度。
分布式水文模型(日志)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在分析和解决水资源多目标决策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有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点:有利于深入探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循环与水资源演化规律。
一、分布式水文模型-特点与传统模型相比,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分布式可以更加准确详细地描述流域内的水文物理过程,获取流域的信息更贴近实际。
二者具体的区别在于处理研究区域内时间、空间异质性的方法不一样: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它充分考虑了流域内空间的异质性。
采用数学物理偏微分方程较全面地描述水文过程,通过连续方程和动力方程求解,计算得出其水量和能量流动。
二、分布式水文模型-尺度问题、时空异质性及其整合尺度问题指在进行不同尺度之间信息传递(尺度转换)时所遇到的问题。
水文学研究的尺度包括过程尺度、水文观测尺度、水文模拟尺度。
当三种尺度一致时,水文过程在测量和模型模拟中都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反应,但要想三种尺度一致是非常困难的。
尺度转换就是把不同的时空尺度联系起来,实现水文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的衔接与综合,以期水文过程和水文参数的耦合。
所谓转换,包括尺度的放大和尺度的缩小两个方面,尺度放大就是在考虑水文参数异质性的前提下,把单位面积上所得的结果应用到更大的尺度范围的模拟上,尺度缩小是把较大尺度的模型的模拟输出结果转化为较小尺度信息。
尺度转换容易导致时空数据信息的丢失,这一问题一直为科学家所重视,却一直未能得到真正解决,这也是当今水文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尺度问题源于目前缺乏对高度非线性的水文学系统准确的表达式;于是对于一个高度非线性的、且没有表达式的系统,人们用“分布式”方法来“克服”它。
然而事实上,无论是“subwatersheds”是“rid Cells”其内部仍然是非线性的且没有表达式。
但是,人们认为他们是“均一”的,于是就产生了尺度问题。
比如,自然界中水文参数存在很大的时间、空间异质性,野外实验证明,传统上认为在“均一”单元,且属于同一土壤类型的小尺度土地上,其水力传导度的变化范围差异可以达到好几个数量级。
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理论与方法述评分布式水文模型是一种建模方法,通过将水文模型的计算任务分配到多个计算节点上进行并行计算,提高了计算效率和模型的准确性。
下面将对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述评。
首先,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分布式计算和水文模型。
分布式计算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来组织和实现分散在不同计算节点上的计算任务,并通过通信与协调机制来实现任务之间的协同工作。
水文模型是对水文过程进行定量描述和模拟的数学模型,例如流域水循环模型、水质模型等。
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理论就是将这两个领域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以适应大规模水文模拟与预测的需求。
其次,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的方法主要包括任务划分、数据传输与同步、算法设计和结果集成等步骤。
任务划分是将水文模型的计算任务划分为多个子任务,并分配到不同的计算节点上进行并行计算。
数据传输与同步是指不同计算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同步,以保证各个子任务计算能够正确进行。
算法设计是指针对分布式环境下的计算特点,设计适用的并行算法来实现水文模型的计算。
结果集成是指将各个子任务的计算结果进行整合,得到最终的水文模型的结果。
在任务划分方面,可以采用基于空间划分的方法,将流域按照空间位置划分为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分配给不同的计算节点进行计算。
在数据传输与同步方面,可以采用消息传递的机制,通过网络传输数据和同步各个计算节点的状态。
在算法设计方面,可以利用并行计算中的数据并行和任务并行来实现水文模型的计算。
在结果集成方面,可以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将各个子任务的计算结果按照一定权重进行加权求和。
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的优点在于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和模拟精度。
由于水文模型的计算任务可以并行处理,大大缩短了计算时间。
同时,分布式水文模型还可以利用多个计算节点的计算能力,增加了模型的计算资源,提高了模拟精度。
此外,分布式水文模型还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可以根据任务的规模和计算资源的情况,动态调整计算节点的数量和规模,以适应不同场景下的模拟需求。
分布式水文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深刻影响,传统的水文学研究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水资源管理需求。
分布式水文模型作为一种新兴的水文学研究方法,以其对流域空间异质性的精细刻画和对复杂水文过程的深入模拟,逐渐成为国内外水文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应用实践及其未来发展,以期为水文科学研究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With the profound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hydrological cycles, traditional hydr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are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needs.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s, as an emerging method of hydrological research, have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and frontier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research due to their precise characterization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watersheds and in-depth simulation of complex hydrological processes.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methodological system, application practi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s,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hydrological science research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本文将首先回顾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历程,阐述其产生背景和基本原理。
系统介绍发布时间:2015-03-05EcoHAT系统以生态水文过程机理研究为基础,从基本的水循环过程入手,在水循环过程中加入营养物质迁移转化过程,综合考虑陆水生态系统中植被/生物生长与水循环要素、营养物质的相互影响,EcoHAT系统的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EcoHAT系统的模型构建在综合国内外具有物理化学机制的生态水文过程模型优点基础上,自主创新与国际前沿,经过对模型调整,采用适合中国自然条件的参数,建立本地化的数据库。
EcoHAT系统通过区域空间网格参数的输入,实现基于象元的模型运算,因此EcoHAT系统是一个完全分布式的生态水文过程综合模拟的新系统。
EcoHAT系统包括水分循环、营养元素循环、植物生长及水生物环境响应四大组成部分,其中水分循环是系统的核心,并贯穿其它三部分的始终。
EcoHAT系统中水分循环模拟包括降雨入渗、地表径流、蒸散发、根系吸水和土壤水分五个过程;营养元素循环主要包括土壤中硝化反应、反硝化反应和氨挥发过程模拟,土壤中盐基阳离子循环模拟,以及伴随土壤侵蚀过程产生的吸附态磷元素定量的模拟等;植物生长包括植被生态用水模拟、植被NPP(净第一性生产力)模拟、生产力分配过程模拟和植被营养元素吸收模拟。
EcoHAT 系统中各个生态水文过程的子模块组成和主要的方程如表1所示。
图1 EcoHAT系统的模型结构表1 EcoHAT系统生态水文过程的主要方程EcoHAT系统紧密集成了参数管理工具、RS参数反演工具、模型定制工具、GIS分析工具,在这些模块的辅助下实现分布式的区域生态水文模拟,从而为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流域建设和生态设计等一系列流域可持续管理问题提供科学分析工具。
EcoHAT系统的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EcoHAT系统结构的框架适应大量的空间参数管理、地表空间参数获取、分布式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分布式模型的网格运算、模拟结果可视化等问题,EcoHAT系统的开发突出以下功能模块:(i) 参数管理模块由于生态水文过程涉及到的参数众多,数据类型包括数据库和文本格式数据,点、线、多边形等矢量数据,影像的栅格格式数据,因此EcoHAT系统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本地化的数据库,实现各种数据的融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