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08 KB
- 文档页数:2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赏析1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翻译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创作背景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赏析“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诗原文赏析2送别诗作者:佚名朝代:明朝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送别》王之涣唐诗赏析《送别》王之涣唐诗赏析导语: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经典唐诗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赏析春风中万物复苏,处处绿色,正宜快乐踏青,而也正是古人远行的开始。
乐与愁、明与暗恰扰人心房。
作者介绍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生平《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
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
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2、青青:茂盛的样子。
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李频《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
老舍《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3、攀折:拉断,折取。
【评析】: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
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
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
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
友人远行,依依惜别。
送了又送,别了又别。
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
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
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
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
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
王之涣送别的意思王之涣送别的意思在唐朝诗歌繁荣的时期,王之涣的一首《送别》展现了浓浓的离别的愁绪的情感。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送别的意思,欢迎阅读!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2、青青:茂盛的样子.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唐李频《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
老舍《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3、攀折:拉断,折取.【评析】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王之涣简介有资料记载,王之涣本是蓟门人氏,出生于688年,猝于742年,享年55岁。
王之涣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其祖父父亲等人均在朝为官,但是都是小官职。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释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创作背景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王之涣送别这首诗的赏析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友人向东行离开京城, 诗人来到东门给友人折柳送行。
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下面是王之涣送别 这首诗的赏析,请参考! 原文 送别 杨柳东门(1)树,青青(2)夹御河(3)。
近来攀折(4)苦(5),应为别离(6)多。
词语 注释 (1)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
有的版本 作东风。
(2)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3)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4)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5)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6)别离:离别,分别。
白话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文字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 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 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 “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 表 明时间是在深春。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
一 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 柳没有却只字未提, 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 仔细咀嚼, 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纵观全 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送别王之涣译文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王之涣所写的送别小诗《送别》,虽然只是二十字,但是全诗感情真挚,透露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送别译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送别作者: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注释(1)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
有的版本作东风。
(2)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3)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4)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5)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6)别离:离别,分别。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知识扩展:《九日送别》《九日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之涣。
其古诗全文如下: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翻译】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也许明日你我就像这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之涣
王之涣的古诗《送别》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不舍情感。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创作背景
长安城外,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
《送别》王之涣唐诗赏析导语: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经典唐诗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赏析春风中万物复苏,处处绿色,正宜快乐踏青,而也正是古人远行的开始。
乐与愁、明与暗恰扰人心房。
作者介绍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生平《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
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
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王之涣关于送别的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朝代:唐代作者:王之涣原文: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注参考:1、万事慎,万士志编校.《近体诗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xx.03:571-5722、邓妍丽编.小学生阅读文库·中国古典文化精粹唐诗(注音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年10月:743、禹田编绘.《300首经典古诗词中的趣味故事清荷卷》:同心出版社,20xx.1:148译文及注释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注释(1)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
有的版本作东风。
(2)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3)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4)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5)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创作背景长安城外,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
... 显示全部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作者介绍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赏析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王之涣《送别》原文赏析,希望大家喜欢!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2、青青:茂盛的样子.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唐李频《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
老舍《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3、攀折:拉断,折取.【评析】: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送别》译文摘要:一、诗歌背景介绍二、原文内容概述三、翻译过程及难点解析四、译文欣赏与评价五、总结正文:【诗歌背景介绍】《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表达送别亲朋好友的情感为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边疆景象,抒发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程的祝愿。
这首诗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曾被多位文人墨客传颂、改编和吟咏。
【原文内容概述】《送别》原文共计20 字,分为四句,每句五个字,为五言绝句。
原文如下:杨柳青青江水平,闲看垂钓又思君。
夜夜梦魂不到家,无端叹息有谁知。
【翻译过程及难点解析】在翻译《送别》这首诗时,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以第二句“闲看垂钓又思君”为例,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送别友人后的空闲时间里,看着别人垂钓,不禁又想起了友人。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将这种情感和场景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保持原文的节奏和韵律。
【译文欣赏与评价】《送别》的译文如下:Willows green and the river level,Idly watching fishing, thinking of you.ight and day, dreams bring me no peace,Intriguing sighs, who can understand?在译文中,译者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用英语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译文也具有很好的韵律感,符合英语诗歌的特点。
然而,由于中英文的语言差异,部分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可能无法完全体现。
【总结】《送别》是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经典唐诗,诗人王之涣通过描绘江边景象,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思念。
在翻译这首诗时,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诗 朝代:隋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翻译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赏析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首先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第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东风一作:东门)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 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柳枝的太多,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 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
有的版本作东风。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过于,过份。
别离:离别,分别。
赏析 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创作背景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写景,不但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及赏析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王之涣《送别》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送别唐代: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注释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
有的版本作东风。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创作背景长安城外,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深春。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送别》王之涣唐诗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送别》王之涣唐诗赏析《送别》王之涣唐诗赏析导语: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送别》译文
摘要:
1.《送别》的概述
2.《送别》的译文及注释
3.《送别》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送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和祝福,以及对友人离去后生活的担忧。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译文及注释,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影响。
《送别》原文如下:
青青团团日如许,白发匆匆人似雪。
江南江北送行船,东家西家分离别。
【译文】
天空湛蓝,太阳照耀得如此明亮,然而人的白发却像雪一般匆匆地飘落。
在江南江北,送别的船只来来往往,东家西家都在经历着离别的悲伤。
【注释】
- 青青团团:形容天空湛蓝,太阳照耀得明亮。
- 白发匆匆:形容人的白发像雪一般匆匆地飘落,暗示时光荏苒,人生易老。
- 江南江北:代指全国,表示离别之人遍布各地。
- 送行船:指送别的船只。
- 东家西家:泛指离别之人的家庭。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以简洁优美的诗句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离别。
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和担忧,以及对友人离去后生活的祝福,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生命的无常,时光的荏苒,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珍视友情。
《送别》的影响深远,后世许多诗人都受到了它的启发,创作了许多以离别为主题的优秀诗歌。
可以说,《送别》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注释
(1)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
有的版本作东风。
(2)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3)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4)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5)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6)别离:离别,分别。
【赏析】
长安城外,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
王之涣《送别》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送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
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2、青青:茂盛的样子.
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李频《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
老舍《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
3、攀折:拉断,折取.
【评析】:
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
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
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说:王之涣此诗因自己离别而想到人世多别,托笔深情无限。
《唐诗评注读本》中说:“此于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词相反而意同。
《唐诗解》中说:离别之多,柳尚不胜攀折,岂人情所能堪!
唐诗中折柳送别的诗句俯拾即是,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别苏州二首》之一:“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以上诸诗皆道离别,其中酸苦,唯解人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