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9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教学建议一、结构内容这篇__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
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引出了对“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绍,启发读者细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0段至第12段介绍云这种天空大书上的字母不仅可以向人们讲述现在的事情,也能预示将来的事情。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__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二、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表达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
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
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
”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鹤队比作蜘蛛;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2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2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课时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材分析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
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
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讨论,回答。
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
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
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
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
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
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讨论回答。
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
【导语】《⼤⾃然的语⾔》是⼀⾸诗歌,共有五节,第⼆、三、四节以蝌蚪在⽔中游动、⼤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巅的三叶⾍化⽯为例,说明这些都是⼤⾃然的语⾔。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然的语⾔》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然的语⾔》原⽂ 别以为⼈才说话, ⼤⾃然也有语⾔。
这语⾔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云, 这就是⼤⾃然的语⾔: ⽩云飘得⾼⾼, 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这也是⼤⾃然的语⾔: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伞。
蝌蚪在⽔中游泳, 不就像⿊⾊的逗点? ⼤⾃然在⽔⾯写着: 春天来到⼈间。
⼤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串? ⼤⾃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树如果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年只长⼀圈, 这是⼤⾃然的语⾔。
你如果钓到⼤鱼, 鱼鳞上也有圆圈 ⼀圈就是⼀岁, 这⼜是⼤⾃然的语⾔。
⼤⾃然把三叶⾍化⽯, 嵌在喜马拉雅⼭脉。
这是在告诉⼈们: 那⼉曾是汪洋⼀⽚。
⼤⾃然的语⾔啊, 真是妙不可⾔。
不爱学习的⼈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才能发现。
【篇⼆】⼩学三年级语⽂《⼤⾃然的语⾔》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然的语⾔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法 读中感悟,体会⼤⾃然语⾔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探索⼤⾃然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知道⼤⾃然的语⾔指的是什么,领略⼤⾃然语⾔的妙不可⾔。
教学难点: 学⽣对⼤⾃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化⽯、“喜马拉雅⼭脉”的⽂字或图⽚资料。
3、观察⼤⾃然,搜集有关“⼤⾃然语⾔”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趣导⼊、揭⽰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然界的⼀切都显⽰出⽆限的魅⼒,请孩⼦们跟⽼师⼀起去欣赏⼏个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4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掌握常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1、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新设计1、相信学生人人有慧根。
2、本节课力求落实“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追求课堂的生本、生态、生成、生动。
因此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展示质疑的机会,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搭建学生展示质疑的平台。
学情分析1、在第三单元已学过几篇说明文,各校对教材处理不同,学生对说明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准确把握说明顺序还有一定难度。
2、本文知识性强,内容上有一些枯燥,要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3、八年级学生对语言品味有一定的基础,对说明文语言的品味,还要适当引导,加以规范。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事理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大自然的语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有她自已的语言:立春过后,大地苏醒,草木萌发。
不久,夜红山“杜鹃花发映山红”,马渡河“桃花落尽菜花黄”。
到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云盘岭“正是橙黄橘绿时”,金竹园“满山尽带黄金甲”,武陵峡“霜叶红于二月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太平顶迎来了第一场雪,冬天悄然而至……【测试】检查预习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惟妙惟肖(xiào)风雪载途(zài)一年半载(zǎi)【活动】前置学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完成下列前置学习:1、找一找:抓关键句,找出有关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原文阅读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③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①。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②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③。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④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⑤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①、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1、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2、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3、星星密,雨滴滴;星星稀,好天气;星星明,来日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泥鳅跳,雨来到;泥鳅静,天气晴。
4、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南风怕水溺,北风怕日辣。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5、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早晨有雾,晴朗如故。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6、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朝看太阳辨西东,夜望北斗知北南。
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
7、大雁北飞天将暖,燕子南归气转寒。
蜘蛛结竖网,天即将有雨。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大自然的有哪些语言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
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
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
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
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你老早就认识了字,并且毫不费力地读出街上的随便哪一块招牌。
你不会跑到理发馆里去买药,也不会跑到药房里去理发。
如果人们不陪你,你也会很容易地找到路,只需要给你正确的地址、街名和门牌号码。
文字真是好东西。
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4篇6大自然的语言篇一.《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含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大自然的语言》评估测试练习.《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能力测试.《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大自然的语言》课标理念教学详案.《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性案例分析.《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综合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大自然的语言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给足时间,照顾差生)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
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简案《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教学设计北京八中叶青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尤其是科技作品阅读的相关内容,确定了本课时要着力落实的课程目标,即引导学生精读文本,着重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概括段落要点的能力。
进而读懂文章第三部分说明的物候学知识,深刻领会文本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㈠教学内容的分析《大自然的语言》第三部分( 6-10 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按照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具体鲜明地说明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
㈡学生情况分析通过第 1 课时的计时默读,筛选、整合、概括要点训练,学生已能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由于本文的科普性质,作者的说明并非直接着眼于地理气候学、物候学等知识,而是紧密联系读者生活经验,寓说明于物候观测实例中,力求说明的具体鲜明、深入浅出;同时也挑战了学生透过经验和现象,从本质读懂知识的能力。
㈢教学策略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让学生精读文本,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本材料所蕴含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学思路是:明确段落的说明对象;联系段落中的阐释性语句,适当激活学生已有的地理、气候、物理等相关背景知识;以文中所举的物候实例为依据,帮助学生读懂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方面的差异如何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精读文本,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概括要点的能力,从而读懂文章第三部分说明的物候学知识。
【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成为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主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阅读过程中,领会字里行间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概括要点的能力。
【难点】透过具体鲜明的物候经验和现象,从本质理解、读懂陌生的物候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简案戴着镣铐跳舞——说明文教学:尴尬与突破广东省珠海市金鼎中学胡勇【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说明文教学处于三大尴尬境地之中,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关键字】说明文尴尬突破课程改革从理念到教学实践,我们不得不碰触到一个个具体而又鲜活的课题。
说明文教学在“淡化文体”的呐喊声中备受冷落,散见的相关论述也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
翻阅不同时期名师的课堂实录及通览各级各类的语文公开课,我们发现少有说明文的教学实例。
是说明文太容易教了,不足以挑战教师的水平,还是说明文太难教了,不容易出彩?问题也许并不是这么简单。
我们有必要对说明文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
有人这样说,目前语文界关于说明文的教学机制,就是一个“自身”面临“审判”的“法庭”,在这个“机制”下语文教师所讲的一切,其实就是一个“自身”面临“审判”的“法庭”作出的判词。
照此说,自身面临审判的法庭所作出的“判词”其可信度和可遵照度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现实的说明文教学我们正在遭遇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我们自身面临着“审判”,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作出“判词”。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尴尬一:原说明文学校知识不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什么是说明,什么是说明文,翻开我们的教学参考用书及相关的语文论著,我们可以看到大同小异的表述。
所谓说明就是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征、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从叶圣陶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里提出“说明文”(解说文)概念始,整整七十年,我们一直沿袭这样的说法。
于是说明文教学“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就这点东西。
说明文教学就成了这样一种状况:把这点文体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把每篇说明文肢解为相同的几个要素,失却了每篇说明文特有的个性,把说明文只当“说明文”教。
又有人因为长期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总体上不重视对自然理性探究的影响及说明文学校知识的陈旧、单一,对之不屑一顾,习惯了从文学的角度进行语文教学,比较难习惯对非文学文本以理性的眼光读解,这样的结果是把说明文上成不伦不类的文学课或常识课。
如《看云识天气》和《大自然的语言》人们就津津乐道于其开头部分的描写。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也竭力怂恿老师们作这样的文学性分析,并要学生熟读、体味、积累、仿写,却没有针对“说明文”这一文体特征进行“为什么这样写”的追问。
再看王荣生先生对魏书生老师示范课《统筹方法》的分析:究其实,学生学的不是《统筹方法》这一“文”,而主要是文中所传递的“统筹方法”这一东西,即课文的“内容”。
语文教学里的“语文”,如果真是这么一篇篇地围绕着课文里的“东西”转,那不成了杂货铺吗?老师们要么死教那一点东西,要么教出一些五花八门的知识来,已是不争的事实。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显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阐述似乎底气不足)。
我们看一看《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于“说明”(说明文)的表述,第三学段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有“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有“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第四学段写作有“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从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阅读”中没有出现“说明文”的说法,只在第三学段分别就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提出阅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仍然沿袭“五种表达方式”的说法,“写作”条例中仍沿用文体四分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单列了“阅读科技作品”并提出阅读要求。
然而我们能看到的也仅有这些,再“没有具体的内容项目”,对“科技作品”也没有统一的界定,“科技作品”与“说明文”是什么关系,也未见有专家进行论述;新课程提出的这些变化也“未被要求论证其内容的合适性、与达成目标的一致性、可行性,对实施条件和适用情形更是几无考虑”。
从而课程内容研制中本来存在的问题又转嫁给了教学,教师又得费力去揣摩“编辑意图”,教学又变成了教师(素质)的问题。
教师的尴尬可谓大矣!尴尬二:教材编写对“知识体系”和“主题单元”的两难兼顾。
教材编写的尴尬是,一方面要有对长期形成的读文传统与习惯(传统教材多以“语法——文体体系”组元,老师也习惯了这样的教学)给予必要的尊重;一方面又要有对以往教学进行纠偏的一种期待——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
这两种编排体系孰优孰劣至今尚无定论(也定不了),原因就在于各有优劣。
然而从现实发展看,“主题单元”大有取代“知识体系单元”的趋势。
如何避其劣势同时又拥有另一种编排体系的优势就成了教材编撰者面临的尴尬。
简单比较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三套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我们可以发现教材编撰者在说明文编排上试图作出的努力。
都以八年级上册为例:“人教社”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编入了两个主题单元(参见下表),文体与主题结合,大致有“一般说明文”与“科技说明文”的区别;“苏教社”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则围绕单元主题“高新科技”编排了一个“自由读写单元”以对应《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科技作品”一说(下册则编有“事理说明文”单元);“语文社”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在七年级下册编排了“事物说明文”单元后,在八年级上册编排了一个“事理说明文”单元,也是对应“阅读科技作品”一说。
写作编排上“苏教社”与“语文社”教材的文体要求更为明确。
从简单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三套教材都有主题框架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有对说明文文体的坚持。
如何寻求这样的和谐点,确实是颇费踌躇的事。
教材编写的这种两难境地(有由第一个尴尬引起的,如教材编写对课标中“阅读科技作品”一条的僵化对应,就三套教材对“科技作品”概念的理解也值得商榷)直接导致说明文教学的两难境地。
再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具体编排为例,加以阐述(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编者是有意以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对应《语文课程标准》写作中的“说明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用说明性语言介绍具体的桥”的写作要求)和阅读中的“科技作品”,那么如果我们“揣摩编者意图”是不是该把这两个单元作如此处理呢:第三单元在兼顾主题的同时侧重于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写作角度)进行学习;第四单元在兼顾说明文特点的同时侧重于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学习。
如何兼顾如何侧重如何在具体教学中体现出来,又成了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上的另一种尴尬。
尴尬三:说明文教学和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考查的实际脱离。
尴尬一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是,说明文学校知识的有待更新,说明文我们不知道“教什么”(或还要教什么);尴尬二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是,似乎已经有人告诉我们要教什么,我们仍然不知道“如何去教”。
但也有很多老师很简单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而且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考什么,就教什么。
在应试教育仍然一统天下的当下,有着这样想法并付诸实践的老师不在少数。
这样做确实也非常简省而有效率。
然而,说明文教学也就蜕变成了习题训练:把一篇篇文章要么按课后练习题去训练,要么按作业本中的设题去训练,要么按中高考题型去训练,要么自编成练习题去训练。
学生为要应付考试而认真地练着,以获得高分。
“考什么,就教什么”,反过来还有一句话,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了吗?这就又有必要梳理一下中高考都考了些什么了。
就中考而言,一度在阅读考核中有这样的阅读设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各一篇(段)。
自然考查的也多围绕文体特点去考核,如说明文常见的题型为:本文段的说明对象及特征是什么;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等。
这样的考查方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的说明文教学目的性很强;当科技说明文成了高考的必考内容后,中考也紧随其后,文体知识就逐渐淡化,着重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筛选、提取、推断信息的能力。
于是习惯于文体教学的老师们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文体知识的教学和这种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了。
当科技说明文作为一种必考科目,高中语文老师定会针对考题“发明”出一些说明文的新教法。
而通览 2005年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好多省市已经打破了这种文体的固定设置格局,现代文考核多为散文,文体的概念大有淡化的趋势,多从人文角度设题了,这时从中考的角度观照说明文教学,初中语文老师又该“教什么”呢。
再有“话题”作文的兴起,最遭殃的就是说明文的写作(学习)了,在中高考中没有(或少有)以写说明文取胜的(在考场上要写出一篇以介绍知识为主的说明文确实也不大可能,而许多话题也不可能写成说明文)。
教学中说明文受老师和学生的轻视就不难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