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2)
- 格式:ppt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27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引言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她孕育了万物生灵,同时也教授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知识。
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大自然的语言课堂,聆听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第一节:蔚蓝的天空当我们仰望蔚蓝的天空时,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蓝色,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
云朵在天空中飘动,它们的形状和颜色传递着天气变化的信息。
白云如绵羊般的飘逸告诉我们天气晴朗;暗云密布则预示着暴雨或雷电即将来临。
大自然通过云朵告诉我们,她的语言不仅存在于文字和声音中,更融入了天空的一切。
第二节:沉静的大海大海是大自然中另一个宏大的语言课堂。
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悦耳的声音;海浪涌动在一起时,却又形成了浩渺的怒涛。
海鸥翱翔在海面上,在它们的叫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喜怒哀乐。
大自然用她的海洋告诉我们,她的语言是以跌宕起伏的海浪为音符,以海鸥的鸣叫为歌词。
第三节:绿意盎然的森林走进森林,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海洋中。
森林中的生物们通过声音和气息传递着信息。
鸟儿的歌声告诉我们四季的变迁,蝉鸣传递着夏日的热情,虫鸣预示着雨水的到来。
大自然用森林告诉我们,她的语言不仅存在于文字和声音中,更融入了大地的万物。
第四节:绚丽的花朵花朵是大自然中绚丽多彩的美丽之物,它们以鲜艳的颜色和愉悦的香气吸引着昆虫和鸟类。
人们通过观察花朵的开放和闭合,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一朵花在阳光下绽放,是大自然用花朵告诉我们,她用美丽和香气向我们传递信息。
结论大自然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她拥有无限的智慧和语言。
通过天空的云朵、海洋的浩渺、森林的生命和花朵的绚丽,她用非言语的方式向我们传达着信息。
让我们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从她那里学习到更多宝贵的知识和智慧。
注:本文引以为荣地使用了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将素材组织成了一篇1200字以上的文档,展现了大自然中几个代表性元素的语言信息。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下列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说法有误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C. 物候学这门科学包括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D.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答案】C【解析】C.有误根据“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可知C选项中所说的“包括”是错误的故选C.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B.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C. 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始龀”“加冠”“垂髫”“不惑”“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D. 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 请人指点说“请赐教” 中途离开说“失陪”【答案】C【解析】C项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用来指幼年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不惑四十岁耳顺六十岁按年龄从小到大排列应为“垂髫”“始龀”“加冠”“不惑”“耳顺”3.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反复、拟人)B.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C. 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讽刺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排比)D. 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答案】D【解析】D项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反问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4.下列语句的复句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递进关系B. 如果我娶了英格拉姆小姐那你跟小阿黛勒最好马上离开(假设关系)C. 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是又是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的感情(递进关系)D. 既然你来了就免得我托人捎了(并列关系关系)【答案】B【解析】A错误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既没有…也没有…”辨析可知句子是并列复句B正确假设复句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如果…”辨析可知句子是假设复句C错误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有…没有…”辨析可知句子是并列复句D错误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分析句子内容和关联词“既然…就…”辨析可知句子是因果复句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 错的画“×”(1)《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作者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2)《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他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3)《恐龙无处不有》的作者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答案】(1)√, (2)√, (3)×【解析】(1)说法正确(2)说法正确(3)“《恐龙无处不有》的作者是法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说法有误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 错的画“×”(1)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陕北安塞腰鼓具有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特点()(2)《灯笼》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意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苏轼表达的是杀敌卫国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鲜明地表达了抗敌卫国的感情()(3)《回延安》这首新诗作者回忆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美了延安的巨变展望了延安的未来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答案】(1)√, (2)×, (3)√【解析】(1)说法正确(2)“‘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苏轼”说法有误“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3)说法正确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7.(1)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7.(2)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7.(3)“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7.(4)材料二中画线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答案】(1)列数字作比较更加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的增长和未成年人群体听书频率也相当高【解析】(1)“听书率为22.8%”“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所要说明的事物更加准确化【答案】(2)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解析】(2)根据文章第三段中的“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可知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的思考是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答案】(3)一方面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 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 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解析】(3)分析材料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词语在材料中的具体含义结合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地思考、分析、推断分析词语的指代义要注意对指代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然后运用“代入法” 将其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看总结的内容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材料意回归到本题来看题干中的“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出现在材料二的第二段结尾“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通过阅读该段的上下文可以将答案锁定在材料一的第二段和材料二依据材料一的第二段的“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 材料二第一段的“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 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和第二段的“‘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 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 可知“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一方面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 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 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答案】(4)不能如删去“几乎” 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数字化阅读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解析】(4)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不能“几乎已经可以”说明数字化阅读还未成为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已经成为这与实际不符合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8.(1)根据本文简要概括5G网络的特点8.(2)假如你是5G网络用户你可能会面临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答案】(1)示例支持的设备多传输的速度快网络连接好(导致设备)电池寿命短发展前景好【解析】(1)“5G网络的特点”可从优缺点、特征、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概括根据“它将来支持的设备远远不只是智能手机……这就是科学家的设计目标”“5G网络意味着超快的数据传输速度”“5G网络不仅要支持更多的数据……改善端到端性能将是另一个重大的课题”“5G网络还将会带来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电池寿命的大幅下降”“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已竞相展开5G网络技术开发中国和欧盟都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研发力量”概括得出答案即可【答案】(2)示例设备电池不够用电量不够用的原因是应用程序多而且始终处于运行状态可以适当关闭一些不常用的应用程序同时增加电池的容量或者让设备始终处于续电状态(如使用充电宝、插电源)等【解析】(2)解答此题根据文章第四段“5G网络还将会带来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电池寿命的大幅下降因为有很多较小的任务需要应用程序不停歇地运行”进行分析概括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切实可行即可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9.(1)根据拼音将汉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hōng 烤吹 fú 石 bì9.(2)给文中画线字注音腐蚀()渗入()刨刮()9.(3)根据语境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一个句子【答案】(1)烘, 拂, 壁【解析】(1)“hōng 烤”的“hōng”应写作“烘” “吹fú”的“fú”应写作“拂” “石bì”的“bì”应写作“壁”【答案】(2)shí, shèn, páo【解析】(2)“腐蚀”的“蚀”应读作“shí” “渗入”的“渗”应读作“shèn” “刨刮”的“刨”应读作“páo”【答案】(3)示例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解析】(3)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整个语段把握整体大意和句式特点补写的句子要与前后句衔接恰当句式统一注意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根据上文语境可知补写的内容应体现岩石所经历的来自大自然的各方面的“攻击” 结合“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这一句式补写即可10.低碳产品是指具有节能减排作用的产品例如天然竹木产品太阳能产品黑金活炭变频空调自行车等等下图是中国低碳产品标识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标识的内容以及它所代表的含义【答案】示例标识图形由“中国低碳产品”的中英文文字、C状外环和青山、绿水、太阳组成标识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C状外环是碳的化学元素符号代表低碳产品整个图形向人们传递了一种通过倡导使用低碳产品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含义【解析】徽标就其构成而言可分为图形徽标、文字徽标和复合徽标三种考题中一般要求介绍内容、解释含义及设计意图或加以赏析首先要读题干弄清徽标产生的组织或背景其次要观察徽标的构成然后结合徽标产生的背景来解读含义及设计意图解题思路①观察分析徽标的构图元素外形、色彩等②解说徽标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地揭示意义、寓意③语言表述规范得体。
5.《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重点)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 短促.(cù) 连翘.(qiáo)(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阅读训练30篇真题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小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搬家,出门要带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是圆圈——一圈就是一这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
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哪,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A.蝌蚪像黑色的“逗点”B.蝌蚪不像黑色的“逗点”(2)短文写了哪三种大自然的语言?请填一填。
①蝌蚪水中游,是________来到人间。
②大雁南飞,是________就在眼前。
③大树被砍倒后,会出现年轮,这些年轮在告诉人们树的________。
(3)怎样才能找到“大自然的语言”?判断正误。
①爱学习,不粗心大意。
②爱学习,爱写字,不随意乱跑。
(4)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下列“语言”你能“听”懂吗?①小蚂蚁搬家。
它在说:________。
②乌云布满天空。
它在说:________。
解析:(1)A(2)春天;秋天;年轮一年长一圈(3)对;错(4)快要下雨了;大雨马上到了【解析】2.阅读太空旅游太空可以说是人类尚未征服的神秘的地方了,到太空去旅游,可以给人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最新奇和最刺激的是旅客们可以尽情感受失重的滋味,同时还能尽情欣赏太空那雄浑壮美的风光。
要体验太空旅行,对游客的要求并不高。
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第一章:认识大自然的声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声音的倾听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声音来源:动物叫声、水流声、风声、雷声等。
2. 如何倾听和欣赏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2. 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最喜欢的声音和感受。
3. 分享彼此在大自然中的发现和体验。
第二章:探索大自然的色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色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色彩变化:四季变化、日出日落、植物花卉等。
2. 如何观察和描述大自然的色彩。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或户外自然环境的色彩变化。
2. 让学生用词语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色彩的感受。
第三章: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气息变化。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气息的感知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气息变化:花香、树木气息、海洋气息等。
2. 如何感知和描述大自然的气息。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不同气息的变化。
2. 让学生用词语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气息的感受。
3. 分享彼此在大自然中的气息发现和创作。
第四章:探索大自然的形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形状多样性。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形状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形状多样性:山脉、河流、动植物等。
2. 如何观察和描述大自然的形状。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或户外自然环境的形状变化。
2. 让学生用词语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形状的感受。
第五章:欣赏大自然的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艺术美。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大自然中的艺术美:山水画、动植物图案、自然景观等。
2. 如何欣赏和创作大自然艺术。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艺术美,如山水画、动植物图案等。
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话》活动目标: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活动准备:1.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2.配乐诗歌录音磁带。
3.。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游戏“指五官”,引起幼儿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玩“指五官”的游戏,听我的口令,看谁指得又快又对!小结: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话大家都能听懂。
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
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
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二)基本部分1、出示,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花、草、树木、白云、太阳、荷花、小河┉)这就是大自然。
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2、欣赏诗歌。
(1)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
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过渡语: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3)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逐一揭开相关的诗歌形象图谱(白云、蚂蚁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4)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过渡语: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3、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过渡语:《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揭开诗歌外的形象图谱)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第一篇)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最为美丽和神奇的存在之一。
它拥有无尽的魅力和让人叹为观止的景色。
从大山到河流,从浩瀚的大海到广袤的森林,大自然给予我们无限的惊喜和享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关于大自然的令人惊叹的事实和美丽的景观。
首先,让我们来谈一谈大山。
大山是大自然的壮丽杰作之一。
它们高耸入云,拔地而起,像守护者一样保护着土地。
登山是一项受欢迎的户外活动,人们可以在山顶欣赏到壮观的风景和广阔的视野。
有些山脉是著名的登山目的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家和登山爱好者。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河流。
河流是大自然中的血脉之一,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带给我们生命的水源。
河流在山谷中蜿蜒而过,形成了美丽的景观。
它们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河畔的景色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
游猎者和摄影爱好者会选择在河流附近等待机会,捕捉到动态和静态的瞬间。
进一步,我们来探索大海。
大海是广阔而神秘的,它们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
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各种各样的鱼类、珊瑚、海草和珍奇的海洋生物。
大海还承载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如盐、石油、天然气等。
除了提供资源,大海还是一个壮观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慕名前往海滩,沐浴阳光和海风,享受大海的美景和水上活动。
最后,我们来谈谈森林。
森林是地球上绿色的宝藏,它们是许多动植物的家园。
森林给我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保护了水源和土壤。
在森林里,我们可以看到高大的树木、树林中的小径和郁郁葱葱的植物。
森林还是徒步旅行和露营的理想场所。
在这里,我们可以远离城市喧嚣,与自然融为一体。
总之,大自然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美丽的世界。
无论是大山、河流、大海还是森林,它们都给予我们许多有趣和令人惊叹的体验。
让我们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与之和谐相处。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第二篇)继续我们的旅程,让我们继续探索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首先,我们来到了草原。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B)(2)(A)(3)(C)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喝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你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教案的主题和目的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语言现象1.2 教学内容介绍教案的主题和背景分析大自然中的语言现象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语言现象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二章:声音的语言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生物的声音特征2.2 教学内容介绍声音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不同生物的声音特征和表达方式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生物的声音特征2.4 教学评估第三章:色彩的语言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色彩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生物的色彩特征3.2 教学内容介绍色彩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不同生物的色彩特征和表达方式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生物的色彩特征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四章:形态的语言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形态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4.2 教学内容介绍形态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和表达方式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4.4 教学评估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前述章节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语言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前景5.2 教学内容总结前述章节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探讨大自然语言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前景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六章:植物的语言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信号传递和响应机制6.2 教学内容介绍植物之间通过化学信号、机械信号和光信号等进行交流的方式分析植物的信号传递和响应机制,例如花朵的颜色、形状和香味如何吸引传粉者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交流方式展示相关植物交流的视频或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6.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七章:动物的舞蹈语言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物如何通过舞蹈进行交流和表达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动物舞蹈的特点和意义7.2 教学内容介绍动物舞蹈的种类和功能,例如求偶、领域标记和社交互动等分析不同动物舞蹈的特点和意义,例如鸟类的求偶舞蹈和蜜蜂的采蜜舞蹈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舞蹈交流方式展示相关动物舞蹈的视频或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7.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八章:自然界的音乐语言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如何存在音乐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音乐现象8.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界中的音乐现象,例如鸟鸣、鲸鱼的歌唱和树叶的沙沙声等分析自然界的音乐语言如何形成和意义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听觉体验法,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音乐现象播放相关自然界音乐的音频或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8.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九章:人类与自然语言的互动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引导学生关注人类与自然语言的互动关系9.2 教学内容介绍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例如语言、艺术和科技等分析人类与自然语言的互动关系,例如自然语言在文学、艺术创作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人类与自然语言的互动关系进行小组讨论或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9.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十章:探索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自然语言的奥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10.2 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例如观察校园或自然环境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自然语言的记录和分析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例如提出保护自然语言的建议或创作以自然语言为主题的作品10.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自然语言的奥秘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10.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十一章:自然语言的保护与传承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语言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然语言并传承相关知识11.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语言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挑战,例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环境破坏等探讨保护自然语言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和公众教育等1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语言的保护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活动,体验自然语言保护的实际操作1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十二章:自然语言的创新与应用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语言在现代科技和产业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语言的创新应用前景12.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语言在现代科技和产业中的应用,例如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等探讨自然语言的创新应用前景,例如利用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等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语言的创新应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创新项目设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1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十三章:跨学科视角下的自然语言研究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语言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学科对自然语言研究的贡献13.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语言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特点,例如生物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分析不同学科对自然语言研究的贡献,例如生物学的遗传学研究、生态学的环境研究等1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跨学科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语言研究的跨学科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项目或研究,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思考自然语言问题1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十四章:自然语言的教育与普及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自然语言教育和普及活动14.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例如生态环境教育、生物多样性教育等探讨自然语言教育和普及的活动形式,例如讲座、展览、实地考察等1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语言教育的方法和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自然语言教育和普及的实际操作,例如策划教育活动或参与社区服务1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语言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15.2 教学内容总结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探讨自然语言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1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分享和交流1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包括十五个章节,涵盖了声音、色彩、形态在自然界的语言表达,植物、动物的交流方式,自然界的音乐语言,人类与自然语言的互动,以及自然语言的保护、传承、创新应用、跨学科研究、教育和普及等方面。
期中现代文阅读真题检测卷(二)-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部编版一.现代文阅读(共6小题)1.(2022春•毕节市期中)快乐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连一连。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往高处搬家一圈就是一年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出门要带雨伞(2)大自然的语言只有什么样的人才看得见?A.爱学习、仔细观察的人才看得见。
B.不爱学习、粗心大意的人才看得见。
(3)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选一选,填一填。
A.荷花开B.桃花开C.稻谷黄春天夏天秋天2.(2022春•巧家县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再见,太阳晚上,小姑娘与太阳告别。
太阳坐在地平线上。
“再见,太阳。
”小姑娘说。
“再见,小姑娘。
”太阳回答,“睡觉吧,我也要休息了。
明天一清早我在那扇小窗户里等你!”ㅤㅤ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了,用温柔的光芒抚摸着小姑娘的脸蛋。
小姑娘醒来,说:“早上好,太阳!看到你,我好高兴!”(1)这篇短文共有个自然段。
(2)这篇短文主要讲了小姑娘和的故事。
(3)照样子,写句子。
例:太阳升起来了,用温柔的光芒抚摸着小姑娘的脸蛋。
月亮升起来了,用的抚摸着小姑娘的脸蛋。
(4)认真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小姑娘和太阳告别时,太阳坐在线上。
②太阳说明天清早在等小姑娘。
3.(2022春•阳泉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小熊家的苹果熟了,他请朋友们一起来吃苹果。
小熊爬到树上轻轻地摘下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小熊说:“谁先吃呢?”小鹿说:“我给苹果树浇过水,这个大苹果给我吃吧。
”小猴说:“我给苹果树穿过衣服,大苹果给我吃吧。
”小猫说:“我给苹果树杀过虫,大苹果给我吃吧。
”怎么办呢?小熊想了想,把苹果切成了六块,挑了两块最大的给爸妈。
【导语】《⼤⾃然的语⾔》是⼀⾸诗歌,共有五节,第⼆、三、四节以蝌蚪在⽔中游动、⼤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巅的三叶⾍化⽯为例,说明这些都是⼤⾃然的语⾔。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然的语⾔》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然的语⾔》原⽂ 别以为⼈才会说话, ⼤⾃然也有语⾔。
这语⾔到处都有,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云飘得⾼⾼, 明天准是晴天。
这就是⼤⾃然的语⾔。
蚂蚁往⾼处搬家, 出门要带⾬伞。
这就是⼤⾃然的语⾔。
树桩上有⼀道道圈圈, ⼀圈就是⼀年。
就这是⼤⾃然的语⾔。
蝌蚪甩着尾巴游泳, 春天已经来临。
这也是⼤⾃然的语⾔。
⼤⾃然的语⾔哪, 真是妙不可⾔。
不爱学习的⼈看不懂, 粗⼼⼤意的⼈永远看不见。
【篇⼆】⼩学⼀年级语⽂《⼤⾃然的语⾔》教案 教学⽬标: 1、学习本课10个⽣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背诵课⽂。
4、激发学⽣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热爱⼤⾃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借助拼⾳,在语⾔环境中认读10个⽣字。
2、学习“⼤⼝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课⽂,背诵课⽂。
2、激发学⽣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热爱⼤⾃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课题 1、⼩朋友,你们知道吗?⼤⾃然可是⼀位知识渊博的⽼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家⼀个秘密。
2、谁会读这个秘密?[出⽰第⼀⼩节] 3、原来⼤⾃然也有语⾔。
[出⽰课题]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 (1)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 (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你们听。
⼆、初读课⽂,感知⼤意。
1、师范读课⽂,说说你听到了什么?[⾳乐] 2、⾃由朗读课⽂,做到读准⽣字,读通课⽂。
3、⼩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词语,注意平翘⾆⾳ (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 (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吗? (4)给“临”扩词 三、感情朗读,进⾏背诵 1、课⽂中介绍了哪⼏种⼤⾃然的语⾔?[⽰句] 2、第⼆节 (1)会读这句话的⼩朋友起⽴,齐读。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作文5篇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作文(一)说起大自然,人人都会神往。
是啊,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有谁不想去放松一下,走近自然,走入自然呢!那里空气清新,有柔和的轻风,幽静的草地,绿色的森林……让人有种不受限制,无拘无束的感觉。
在这能让你感到无拘无束的地方,也有着自己的语言,也像中国的汉字那样博大精深,就像诗中写的:你看那天上的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到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号”?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大自然也有语言。
”的确如此,大自然的语言处处可见,大自然孕育了我们,记载着点点滴滴我们鲜知的话题:晴天雨天、春夏秋冬、海洋冰川……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会聆听大自然声音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诗中提到的阿基米德、富兰克林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只有走进大自然,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妙不可言。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扑向大自然的怀抱,拥抱大自然吧!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作文(二)今天,我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
我们来到小河边,在河边草丛旁发现了几支小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我们陆续跳上一支船,我们拿起三根竹竿,竹竿有规律地在水里划,我们的船慢慢向河中心移去,我仿佛听见河水对我说:“小朋友,要不要我为你们弹琴啊!”我还没反应过来,河水姐姐就开始弹了,“哗哗!”“哗哗!”……河水姐姐的演奏渐渐消失了,我们也准备上岸了。
我们上了岸后又去了竹林里玩,那里有许多小熊猫在吃竹子,它们胖乎乎的,非常可爱!我走到一只熊猫面前,摸了摸它的头,当我要走的时候,那只小熊猫还抓着我的外套,好像在对我说:“别走,再和我玩一会儿吧!”我只好又跟它玩了一会儿。
最后,我们去了草原玩,黄昏的天空好像在对我们说:“快回家吧,不然家人会担心的!”我们确实该回家了,走的时候,我还回头看了看这宽阔的大草原,它们就像舍不得我们似的,所有的植物都在左右摇摆,似乎在向我们挥手道别。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内容也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其实,“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另著有《竺可桢全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次第:依次。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连翘qiáo:一种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探究1.课文第1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自然段大自然真是个神奇的存在,没事儿就爱跟我们交流,听说它的语言可厉害了,简直比我们这些人要丰富得多。
想象一下,早上起床,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床上,像个调皮的小孩,拉着你起床。
你拉开窗帘,哇!外面的鸟儿在唱歌,那个调子简直是悦耳到不行,像是小天使在耳边轻声细语。
咱们常说“鸟语花香”,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每一声鸟鸣,都像是在告诉你今天又是新的一天,趁年轻,赶紧出去冒险吧!还有那树叶,啧啧啧,风一吹,树叶们就开始欢快地舞蹈。
你看看,那些绿油油的叶子,仿佛在说:“快来啊,别窝在家里,出来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它们的舞姿摇摆得可欢快,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跳起来。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生活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放下手机,走出家门,跟大自然亲密接触,才能感受到那种心灵的宁静,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风吹走了。
再说说小溪,哗啦哗啦的水声听着特别舒服,像是大自然的摇篮曲。
走在溪边,你甚至能看到小鱼儿在水中嬉戏,时不时跃出水面,真是活泼得不行。
听说它们在水里也是有“话”可说的,每一次跳跃,都是在跟你打招呼。
“嘿,你好呀,来和我们一起玩吧!”这时候你就会觉得,原来这世间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不管是水、土、还是风,都是在用它们的方式跟你说话。
说到风,嘿,那可真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
它会在你耳边轻轻呢喃,像是在讲故事,又像是在开玩笑。
它一来,你的帽子就飞了,真是个小顽童。
可不要以为它只是个闹腾的家伙,实际上,风可会给你带来温暖的阳光,也会带来阵阵凉意。
在烈日下,微风一吹,那简直是人间仙境,整个人都觉得轻松了不少,心情也跟着飞扬起来。
还有那五颜六色的花朵,它们是大自然的调色板,盛开的时候,简直像是在开派对。
你看那些花儿,摇摇摆摆地向你招手,像是在说:“来呀,来呀,快来闻闻我们好香哦!”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娇羞得像个小姑娘,有的热情似火,简直让人忍不住想凑上前去打个招呼。
它们就这样在阳光下争奇斗艳,把整个大地装点得如诗如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洁的科普学问。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学问,把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力量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同学阅读科普文章的力量。
B、理清文章的说明挨次,引导同学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美丽、精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培育同学喜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究科学神秘的爱好。
教学重点:1、训练同学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挨次,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精确、生动的美丽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理清确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挨次,并探究这样支配的好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商量法、品尝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爽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全部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学问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是我国有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挨次;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
〔课件展现〕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摘一摘1。
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肯定要留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
2、其次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
字词摘录: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