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1 (2)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0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但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
《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些文章,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具有散文之美,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围绕“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去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体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
本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切合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大自然的语言 2 1.积累生字词,记诵优美的语句。
2.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有条理地进行信息提炼。
在筛选信息时,把握文章内容和重点,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大雁归来18.时间的脚印1写作 说明的顺序 2 3. 学习运用准确、简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人心、富有风趣。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大自然的语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大自然的语言概念、特点及应用;天气、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的语言解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认识到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智慧。
2. 培养学生运用大自然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
3. 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大自然语言的解读与应用。
重点:了解大自然语言的概念、特点,学会观察、分析和运用自然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标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概念、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智慧。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天气现象,如晴、雨、云、雾等,引导学生解读天气的语言。
a. 请学生举例说明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b. 介绍天气现象的成因及预测方法。
(2)展示动物行为,如迁徙、筑巢、觅食等,引导学生解读动物的语言。
a. 请学生举例说明动物行为的意义。
b. 介绍动物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展示植物生长,如开花、结果、落叶等,引导学生解读植物的语言。
a. 请学生举例说明植物生长的周期。
b. 介绍植物生长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4. 例题讲解:以“如何根据大自然的语言预测天气变化?”为例,进行解题步骤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尝试解读其语言。
强调大自然语言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概念、特点2. 天气、动物、植物的语言解读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
(2)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
2. 答案:(1)例:根据大自然的语言,农民可以预测天气变化,安排农事活动;登山者可以根据天气状况选择合适的登山时间等。
大班语言游戏教案《大自然的语言》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理解大自然的声音所传递的信息,学会用语言描述大自然的声音,以及通过语言游戏,培养幼儿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听懂并识别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理解这些声音所传递的信息。
2. 学会用语言描述大自然的声音,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重点:认识大自然的声音,理解声音所传递的信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录音机、大自然声音的音频、图片、卡片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大自然声音的音频,引导幼儿关注并讨论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激发幼儿对大自然声音的兴趣。
2. 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大自然声音的种类,以及这些声音所传递的信息。
3. 实践(10分钟):组织幼儿进行“大自然声音模仿秀”,鼓励幼儿模仿并描述所听到的大自然声音。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大自然声音。
5.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卡片,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卡片上的大自然声音。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声音种类:鸟鸣、流水、风吹、动物叫声等声音传递的信息:警告、求偶、寻找食物等2. 描述大自然声音的方法:模仿、画图、语言描述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仔细聆听周围的大自然声音,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声音,用语言描述它,并画下来。
2. 答案:根据幼儿的实际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评价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对大自然语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用更丰富的词汇描述声音。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自走进大自然,聆听各种声音,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大自然中的语言,即各种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和信号。
1.2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列举几种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解释为什么生物需要交流。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
1.4 教学内容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生物交流的重要性。
第二章:动物的声音交流2.1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不同动物的声音特征;解释动物声音交流的目的;观察并分析动物的声音交流实例。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
2.3 教学内容动物的声音特征;动物声音交流的目的;动物声音交流实例。
第三章:动物的视觉交流3.1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不同动物的视觉特征;解释动物视觉交流的目的;观察并分析动物的视觉交流实例。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
3.3 教学内容动物的视觉特征;动物视觉交流的目的;动物视觉交流实例。
第四章:动物的触觉交流4.1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不同动物的触觉特征;解释动物触觉交流的目的;观察并分析动物的触觉交流实例。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
4.3 教学内容动物的触觉特征;动物触觉交流的目的;动物触觉交流实例。
第五章:植物的交流方式5.1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植物的交流方式;解释植物交流的重要性;观察并分析植物的交流实例。
5.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
5.3 教学内容植物的交流方式;植物交流的重要性;植物交流实例。
第六章:生物交流的进化6.1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生物交流的进化过程;解释生物交流在不同物种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生物交流的进化优势。
6.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⑴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理清__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揣摩语言,体会__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__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
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
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
声屏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
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大自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方法;(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2)探究大自然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对大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和案例;(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观察和实践的自然场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2)提问: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感受?有没有发现大自然中的某种规律?2. 探究与展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中的规律;(2)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3. 教学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讲解和总结;(2)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本质。
五、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2.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运用到大自然保护中,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观察、探究大自然;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大自然的奥秘;3.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丰富知识储备。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