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贫血
- 格式:ppt
- 大小:302.00 KB
- 文档页数:25
婴儿贫血原因1)一是生成不足:包括造血物质如铁、叶酸、VtB12缺乏导致的营养性贫血和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2)二是破坏过多:其中一种是红细胞内在缺陷造成的先天性遗传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亦称蚕豆病)和地中海贫血,另一种是红细胞外在因素导致的非遗传性贫血如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感染性贫血等;3)三是丢失过多造成的失血性贫血。
如急性大出血、慢性消化道炎症、寄生虫病。
儿童期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或由于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腹泻、反复感染使得铁和Vt12、叶酸的吸收障碍等均可引起营养性贫血。
A、缺铁性贫血:由体内缺铁影响血红素的合成所引起,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普遍的问题,尤见于婴幼儿及生育年龄妇女。
据统计,我国近40%的学龄儿童和托幼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缺铁的主要原因有:1、人体内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相对不足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时增加2倍。
婴幼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母乳喂养,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育龄妇女由于妊娠、哺乳,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消化功能紊乱,铁的摄入和吸收不佳,也极易导致贫血。
2、铁吸收性障碍慢性贫血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色素铁可以直接以卟啉铁的形式被人体吸收,吸收率较高非血红色素铁的吸收取决于胃肠道的溶解度等因素,多种因素可阻碍铁的吸收。
B、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贫血: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维生素B12及叶酸的摄入与吸收造成营养素巨幼红血球性贫血。
维生素B12和叶酸都在核酸代谢中起辅酶的作用,若缺乏则导致代谢障碍,从而影响原始红血球的成熟。
常发生于未加或者少加辅助食品、单纯以母乳喂养或淀粉喂养的婴儿,或反复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的小儿。
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巨幼性红血球性贫血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叶酸缺乏除引起巨幼性红血球性贫血外,还有舌炎、口炎性腹泻等。
新生儿贫血分度诊断标准
新生儿贫血是指新生儿体内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而导致的贫血症状。
新生儿贫血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可能会对婴儿的身体发育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贫血,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内外研究者制定了一些新生儿贫血分度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新生儿贫血分类标准是WHO和CMBP两种标准。
WHO 标准主要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和血红蛋白(Hb)浓度进行分类。
根据WHO标准,新生儿贫血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
1. 轻度贫血:新生儿出生后第3天至第28天,血红蛋白(Hb)浓度在100g/L 以下,但在80g/L及以上;
2. 中度贫血:新生儿出生后第3天至第28天,血红蛋白(Hb)浓度在80g/L以下,但在50g/L及以上;
3. 重度贫血:新生儿出生后第3天至第28天,血红蛋白(Hb)浓度在50g/L以下。
CMBP标准则是根据红细胞比容(RBC)和血红蛋白(Hb)水平来进行分类。
根据CMBP标准,新生儿贫血分为:轻度贫血(RBC<4.4×10^12/L或Hb<140g/L)、
中度贫血(RBC<4.0×10^12/L或Hb<110g/L)和重度贫血(RBC<3.5×10^12/L或Hb<80g/L)。
以上是国际上常用的新生儿贫血分度诊断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新生儿的贫血程度,为新生儿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生活中大多数宝宝发生贫血,主要是由于饮食摄入的铁不足而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那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呢?这是很多家长想知道的。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
1、孕妇体内铁的储备量不足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体内贮存的铁足够供应新生儿出生后3~4个月的造血需求,但是如果妈妈在孕期铁摄入不足,就无法把足够的铁贮存在宝宝的体内,宝宝出生后就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
2、铁的摄入量不足
我们都知道人体内的铁来源主要是食物,但是出生不久的婴儿,只能以乳类食物为主,然而乳类含铁量较低,每100毫升母乳含
铁1毫克,而且中国妈妈的母乳普遍含铁量偏低,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每100毫升牛奶仅含铁0.1~0.5毫克,而且牛奶在肠道的吸收率远远低于母乳,所以人工喂养的宝宝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快
铁是血红蛋白形成的必需的原料,宝宝在生长发育期,血容量增加快,需铁量也随之增加。
所以就会导致铁供不应求的现象。
4、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
生活中还有很多情况会引起宝宝体内铁的大量丢失或消耗,如宝宝对牛奶过敏可发生慢性失血导致铁不足;宝宝患上慢性腹泻等胃肠道疾病影响铁吸收、增加铁流失;宝宝生病反复感染发炎会使铁消耗增多。
5、食物因素影响铁的吸收
食物中的植酸、草酸及高磷低钙膳食能抑制铁的吸收。
如果妈妈在食物制作过程中没有掌握科学的烹饪方法,则容易使宝宝患上缺铁性贫血。
新生儿贫血标准
新生儿贫血是指新生儿体内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新生儿贫血的标准主要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等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新生儿贫血的诊断标准如下:
1. 血红蛋白浓度,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40g/L即为贫血;出生后48小时至1个月内,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45g/L即为贫血。
2. 红细胞计数,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红细胞计数低于4.3×10^12/L即为贫血;出生后48小时至1个月内,红细胞计数低于4.5×10^12/L即为贫血。
3. 红细胞压积,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红细胞压积低于0.45即为贫血;出生后48小时至1个月内,红细胞压积低于0.47即为贫血。
以上标准是根据新生儿生理特点和血液生化指标制定的,能够准确反映新生儿贫血的情况。
一旦发现新生儿贫血,应及时进行治
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治疗新生儿贫血的方法主要包括输血、补充铁剂和改善营养等方面。
对于新生儿贫血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孕妇在怀孕期间应该注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铁、蛋白质和维生素,以保证胎儿在子宫内获得充分的营养。
此外,新生儿出生后也需要及时进行产前产后护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贫血的发生。
总之,新生儿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就能够避免疾病给新生儿带来的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新生儿贫血的标准和预防方法,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了解和重视,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贫血名词解释儿科新生儿贫血,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呢?咱就把新生儿想象成刚刚种下的小幼苗,这贫血啊,就好比小幼苗缺了水或者肥料,有点蔫儿了。
新生儿贫血呢,就是指新生儿的血液里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的量比正常的要少。
你看啊,正常的血液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小社会,红细胞就像勤劳的快递员,负责把氧气运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血红蛋白呢,就像是快递员身上背的包裹,包裹里装着氧气这个珍贵的货物。
要是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少了,就像快递员少了或者包裹少了,那身体的各个器官就不能及时收到足够的氧气这个“货物”啦。
那新生儿为啥会贫血呢?这原因可就有点复杂喽。
有的是因为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就有点贫血,就像源头的水都不太够,那流到小幼苗这儿的水肯定也多不到哪儿去呀。
比如说,妈妈本身缺铁性贫血,那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铁的储备就不足。
铁可是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啊,没了铁,就像盖房子没了砖头,血红蛋白怎么能造得出来呢?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宝宝在出生的时候失血过多。
这就好比小幼苗刚冒出头,就被人不小心弄伤了根,流了好多“生命之液”。
比如说脐带结扎的时候出了问题,血就多流出去了些,或者宝宝体内有个地方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有点小出血,积少成多,这血液的量不就少了嘛。
另外啊,有的宝宝红细胞本身就有问题。
这红细胞啊,就像一个个小皮球,正常的小皮球应该是圆滚滚的,弹性很好的。
可是有的宝宝的红细胞呢,长得奇形怪状的,或者特别脆弱,就像一个破了皮的皮球,很容易就被破坏掉了。
这样一来,红细胞的数量就会减少,可不就贫血了嘛。
新生儿贫血可不是个小事情哦。
宝宝要是贫血了,会表现出一些症状的。
就像小幼苗缺水的时候,叶子会发黄,宝宝贫血的时候,皮肤可能就会变得白白的,没有什么血色,就像一张白纸一样。
而且宝宝可能会没什么力气,整天懒洋洋的,不像那些健康的宝宝,小手小脚动个不停。
宝宝还可能呼吸会比正常的快一点,就像小幼苗喘着粗气,因为身体里没有足够的氧气,就像小幼苗没有足够的水和肥料,想努力地多吸收一点。
早产儿满月生理性贫血怎么办一、什么是早产儿满月生理性贫血?早产儿满月生理性贫血,是指早产儿在出生后第2-3周,血红蛋白(Hb)浓度下降到一个相对低谷,是新生儿时期短暂的生理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出生后前期胎儿所积累的铁质慢慢耗竭,而进食的人乳铁与免疫球蛋白含量较少,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贫血,但不会造成明显的不适,也不需要过多的干预。
二、早产儿满月生理性贫血的诊断标准(1)健康新生儿及早产儿在出生后第2-3周,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均下降到最低点。
(2)血红蛋白(Hb)浓度降至70-100 g/L。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下降,但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增高或不变。
(4)血清铁、总铁结合力(TIBC)及饱和度(%)均降低。
三、早产儿满月生理性贫血的治疗方法(1)纠正贫血: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如纠正营养不良、贫血、感染等。
(2)促进胃肠功能:为了刺激造血活性,在满月时期应开展哺乳及加强监测,能够更好地刺激婴儿的消化道功能,增加摄入的铁质和营养素。
(3)补充铁剂:早产儿满月后,需要通过食物及铁剂补充方案来提高铁的吸收,促进新生儿的造血功能,并缓解贫血症状。
一般来说,病人需通过口服铁剂,注射铁剂等途径进行铁剂补充,有效控制贫血的情况。
(4)进一步的检查:对于早产儿,建议在满月后进行更详细的检查,如血红蛋白电泳、毛细胞分析、骨髓内Ferritin等,确定贫血的原因。
四、注意事项(1)监测血红蛋白:在出生后至少在3个月内每两周检测血红蛋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合理的饮食:饮食中应摄入铁、蛋白质等高营养的食物,以满足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需要。
(3)定期监测身体健康:常规检查包括体型和体重的增长、呼吸状况、睡眠和尿布变化等。
(4)注意避免感染:早产儿免疫力较弱,容易被感染,家长需做好卫生、清洁工作,避免感染,也可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
(5)产后护理质量一定要保障:早产儿在出生后不久会面临各种问题作为亲属的家长要加强对婴儿护理的学习并尽到完善的照顾责任,这样才能保证早产儿得到良好的产后护理质量,让早产儿茁壮成长。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及症状概述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胎儿与母体之间的血型不合引起的。
在这种情况下,母体的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解,从而造成贫血。
原因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Rh血型不符合。
当母亲的Rh阴性血型与胎儿的Rh阳性血型不匹配时,母体会产生抗Rh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
除此之外,ABO血型不符合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在这种情况下,母体的抗体对胎儿的红细胞产生不良反应。
症状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 1. 皮肤黄疸:新生儿因溶血产生大量胆红素,导致皮肤和眼睛呈现黄疸。
2. 贫血:由于红细胞破裂溶解,导致新生儿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3. 肝脾肿大:由于肝脏和脾脏在分解大量破裂的红细胞时扩大。
4. 肝功能异常:由于大量胆红素的释放,导致肝功能异常的表现。
5. 骨髓受损:由于新生儿骨髓需要更多红细胞来代替受损红细胞,从而对骨髓造成影响。
治疗对于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疗:通过光疗来治疗新生儿黄疸,将皮肤裸露在特定波长的光照下,帮助新生儿将胆红素转化为一种无害的形式。
2. 输血治疗:在严重贫血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来补充红细胞数量。
3. 注意观察: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症状变化,确保及时诊断并治疗。
预防预防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的方法包括: 1. 孕期监测:孕妇在怀孕期间定期进行血型检测,确保母体与胎儿的血型兼容。
2. Rh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于Rh阴性孕妇,可以在产前和分娩后注射Rh免疫球蛋白,避免产生抗Rh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
结语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通过了解其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该病症。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新生儿贫血的诊疗方案成熟儿出生时平均血红蛋白(Hb)为170g/L(140~200g/L),极低出生体重儿Hb水平比成熟儿低10~20g/L。
在出生时和产后测定Hb低于胎龄的正常范围,称为贫血。
【诊断要点】(1)生理性贫血:①足月儿生后6~12 周Hb 下降至95~110g/L。
②早产儿(出生体重1.2~2.5kg)生后5~10周Hb下降至80~100g/L。
(2)病理性贫血:由出血、溶血、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
①皮肤黏膜苍白。
②急性失血时可伴心动过速、呼吸急促、低血压和休克。
③溶血病有黄疸、肝脾大、水肿。
④红细胞计数及Hb低于胎龄正常范围,生后2周静脉血Hb≤130g/L,毛细血管血Hb≤145g/L。
⑤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增加,若减少考虑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治疗要点】新生儿生理性贫血无须治疗。
病理性贫血应做如下治疗。
(1)药物治疗:对急性大量失血者应给予输血、补铁治疗,慢性贫血可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2)一般治疗:①加强护理;②提供充足的液体、热量;③保暖;④吸氧。
【处方】处方1:出生在24h 内,静脉血Hb<130g/L;急性失血≥10%总血量;气急、心动过速或过缓患儿应给予输血。
所需输全血量(ml)=体重(kg)×(预期达到的Hb值-实际Hb值)×6处方2:大量失血患儿除输血,还应加用元素铁。
元素铁2~3mg/(kg·d),分2~3次口服。
处方3:用于预防和治疗未成熟儿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有关的慢性贫血。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100~200U/kg,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用5d停2d。
继后,400U/kg,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每日1次,1周3次。
继后,150~200U/kg,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3 日1 次,用2次。
【注意事项】(1)对血容量不减少的贫血,可输浓缩红细胞,为所需全血量的1/2。
输血治疗应权衡输血可能获得的感染,如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