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4.02 MB
- 文档页数:68
儿童心理发展引言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心理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和重要因素。
婴儿期心理发展婴儿期是指出生后的头两年。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发展非常迅速。
他们开始建立情感联系,学会与周围环境互动。
婴儿会通过哭泣、笑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也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并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
幼儿期心理发展幼儿期通常从2岁到6岁。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主要集中在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上。
他们开始学会说话,并逐渐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在逐渐提高,他们开始学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基本的逻辑思考。
儿童期心理发展儿童期从6岁到1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进一步扩展。
他们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和社交关系。
儿童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与其他人互动,学会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开始对抽象思维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青少年期通常从12岁到18岁。
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关键和复杂的阶段之一。
青少年开始经历身体和情感上的变化,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更加成熟。
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与家庭和社会进行独立的对抗。
青少年期也是性别角色认同和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关系、积极的教育环境和适度的社会支持都有助于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此外,遗传因素和个体特点也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结论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成长。
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适当的支持,我们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基础,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是社会中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心理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其整个人生道路的基础。
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发展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律和应变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1. 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逐步的过程,可以分为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 易受环境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3. 多样性: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都是独特的,受到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有些儿童可能在情绪管理方面有困难,有些儿童可能在社交技能方面有欠缺。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教育者的教学态度、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健康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应共同合作,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是指在0-12岁的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心理、情感、社会及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需要一
个正确的环境、持续支持、持续培训及正确的引导才能取得成功。
童年期
的心理发展会大大影响到孩子以后的生活。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
岁)、想象-创造阶段(3-7岁)及学习-分析阶段(8-12岁)。
在感觉-
运动阶段,孩子主要学习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他们将经常玩耍、哭、笑、跑来跑去,借此感受外部世界的温暖与知觉。
同时,他们会学习走路、语
言及基本机能等。
在想象-创造阶段,孩子会把刚受完教育的东西用想象
力来改变,他们能够开始思考抽象问题,学习基本逻辑思维以及运用这些
技能完成任务。
在学习-分析阶段,孩子开始学习更多的社会技能,他们
开始学习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学习写作、阅读及其他学术技能,并开始
学习日常生活的角色,以及自己的功能、使命及责任。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在童年期的环境中,孩子接
触到的社会信息越多、越多元化,他们的心理发展就会更加均衡,自信心
就会更强。
童年期心理发展(精编)(一)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逐渐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有意识的从事集体活动3)学习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活动;(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1)学习的作用:(1)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使儿童产生了责任感与义务感,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2)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明显的发展起来,并且思维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3)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互助,合作的集体的精神,并且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学习动机: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更多地与兴趣相联系;3)学习兴趣地发展:(1)从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到对学习内容以及需要独立思考完成的作业感兴趣;(2)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出现分化(小学三年级)(3)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中的作用逐渐降低;(4)从对关于具体事实经验的知识感兴趣,到对关于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初步发展;(5)阅读兴趣从对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对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读物和;(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4)对学习的态度(1)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老师具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但到了中年级后,对老师产生怀疑和选择,只有那些好老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2)学龄初的儿童并未形成集体观念,但从中年级开始,集体观念开始形成;(3)学龄初的儿童还不知道作业的意义,还未把作业当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形成对作业自觉负责的态度;(4)学龄初期儿童逐渐了解了分数的客观意义,从中年级开始,儿童把获得一个优良的分数,作为高质量的完成学习这一社会任务的客观表现;5)学习障碍①差异性:儿童实际行为与所期望行为之间有显著差异②缺陷性:学习障碍的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③集中性: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语言和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中④排出性:障碍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心理发育迟缓以及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三)儿童期儿童言语的发展1)书面言语的发展从识字--阅读--写作阶段;其中写作发展分为:准备阶段--过渡阶段--独立写作阶段;2)内部言语的发展(1)内部言语的发展是在口头言语即出声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内部言语的发展与书面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书面言语的发展促进内部言语更快的发展,另外内部语言的发展使书面言语的发展更为完善;(3)内部言语的发展与智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思维发展水平相联系,内部言语的发展是智力活动的重要前提,智力活动的发展也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内部言语的发展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无声思维阶段;(四)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1)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但仍具有具体形象性;(2)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关键年龄,小学四年级(10--11岁);(3)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着不平衡性;(7--8岁辩证思维的萌芽)(4)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这种结构仍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2)具体的思维能力的发展:(1)思维的基本发展过程,其中:a.概括能力的发展:从直观形象(低年级儿童)--形象抽象(中年及儿童)--初步本质抽象(高年级儿童);b.比较能力的发展:从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从直观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到运用言语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比较;c.分类能力的发展:小学二年级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关于具体事物的字词分类;三四年级是从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向本质特征分类转折的年龄;(2)概念的发展:概念的深刻化;系统化;丰富化;(3)推理能力的发展a.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小学1,2年级第一发展阶段;小学3,4年级第二发展阶段;小学5年级第三发展阶段;其中4--5年级时发展的转折期;b.演绎推理的发展: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应用演绎推理解释个别现象,但如果解释与事实不相似性,推理中的逻辑关系将受到破坏;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对直观感知的事实,而且能对言语提供的事实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解释,只要其解释的概念与事实具有相似性,就能比较容易得进行演绎推理,如果完全缺乏相似,会感到困难;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演绎推理,但是这是未展开的,不完全的;4)思维品质的发展:思维的敏捷性:运算速度不断提高;灵活性:表现为一题多解;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组合分析水平在提高;其发展是稳步的,没有突变转折;深刻性:(三四年级的转折期)独创性:比其他思维品质发展晚,要复杂,涉及因素更多;2)元认知的发展(元记忆知识最早出现在5--10岁左右的儿童身上;小学四年级对自己记忆广度的估计已经达到成熟水平;)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年龄7-12岁,属小学阶段。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y主导活动从游戏转向学习y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y思维的具体运算性,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度y社会性发展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转向同伴关系 童年期的学习y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y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y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学习兴趣的发展y外部活动感兴趣y兴趣不分化y游戏起一定作用(一)童年期的学习1、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2、教和学是师生主导活动的过程3、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4、“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5、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二)童年期认知的发展童年期记忆的发展y记忆容量的增加:7±2y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相当。
记忆的主要特点y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上主要方式y意义识记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y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记忆策略的运用y无策略(5岁前)y过渡阶段(5-7岁)y主动采用策略(10岁后)主要策略:复述(背诵)2组织:归类、系列化童年期思维的发展思维基本特征y其本质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y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y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期思维形式的发展y概括能力发展y词语概念的发展y推理能力的发展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y掌握守恒y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两维互补y类别体系化:也称类群集,按类别体系分类。
y序列化:也称关系群集,是对事物间关系的认知。
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y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
y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并基本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y8岁组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
(三)童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童年期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y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y社会支持因素对评价起作用,父母和同学为最y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于情感密切联系。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历着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快速发展。
了解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对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求和行为,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1. 身体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期是身体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逐渐长高,肌肉也逐渐变得强壮。
这种身体发展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身体的发育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探索和认识世界。
他们可以通过触摸、尝试和移动来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
其次,身体的发育也对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身体发育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2. 认知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期是认知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概念形成。
这种认知发展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认知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来获取新的知识和理解。
其次,认知的发展也对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认知发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
3. 情感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儿童期是情感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情感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
这种情感发展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情感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绪和挑战。
其次,情感的发展也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情感发展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合作。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和成熟。
了解儿童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期的心理发展。
一、认知发展儿童期是认知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通过触摸、品尝、嗅闻等感官活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认知。
2. 前运算期(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会出现“中心思维”和“静态思维”的特点,即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缺乏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 具体运算期(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具备逆向思维和分类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
4. 形式运算期(11岁以上):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问题分析和推理,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情感发展儿童期的情感发展是建立在安全感和信任基础上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逐渐建立起自我认同和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处理情绪和建立人际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信任与不信任阶段(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来建立起信任感。
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呵护,婴儿会形成不信任感,对外界产生恐惧和疑虑。
2. 自主与羞耻阶段(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起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学会探索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对于家长和教育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1. 婴儿期(出生至2岁)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会通过触摸、咀嚼、抓握等方式来探索周围的事物,并逐渐建立起与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亲密关系。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情感和社交发展也开始起步,他们会通过表情、声音和身体接触来与他人进行交流。
2. 幼儿期(2岁至6岁)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他们会逐渐掌握语言和思维能力,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他们能够与其他儿童进行合作和互动,开始建立友谊关系。
同时,幼儿也会经历情绪的起伏,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引导和支持。
3. 学龄前期(6岁至12岁)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正式的学习阶段。
他们会逐渐掌握阅读、写作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技能,并开始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同龄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4. 青春期(12岁至18岁)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逐渐独立于父母。
青春期的儿童会面临许多困惑和挣扎,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会面临社交压力和学业压力,需要学会应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总结起来,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任务,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1030童年期Childhood个体从6、7岁到11、12岁的时期。
相当于小学阶段。
童年期儿童身体在继续增长,进入学校以后主导活动起了根本变化,促使儿童在心理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童年期的生理发展脑的重量由6~7岁的1280克到9岁增到1350克,12岁时达到l 400克,和成人一样。
6岁后,脑的任何一叶都迅速生长,内抑制和分化抑制显著发展。
中国学者对儿童脑电渡的研究,证明了童年脑功能的迅速发展,到13~14岁趋向成熟。
童年身体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内部成熟,特别是在l0~12岁时期。
而身高体重方面都要比幼儿期和少年期增长缓慢.但身体变得更结实了。
8~9岁时,白细胞数目增加到最高数值,抵抗力提高,一般生理的适应能力增强了。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心理发展具有与幼儿期和少年期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其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
幼儿的认知活动以不随意性为主导,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学习读、写、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能力的随意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逐步发展起来。
认知水平则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
幼儿认知事物以具体形象为主导,上小学后,儿童大脑神经系统不断完善,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越来越多的概念,在进行记忆、想象和思维活动中,概括能力逐渐提高。
在童年期,儿童的集体意识也逐渐形成。
儿童在班集体、少年先锋队等集体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逐渐形成对集体的情感和意识,这对其个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认知活动的发展童年期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感觉、知觉迅速发展。
研究材料表明:儿童视敏度增长速度,童年比幼年缓慢,增长速度最高是在7岁。
但是童年儿童的差别感受性比幼儿有显著提高,l0岁时视觉的调节能力最大。
童年期儿童的听觉能力已有较高水平,能区别本旗语言中语音的细微差别。
据研究,如果6岁儿童辨音能力为单位1,则7岁为1.4,8岁为1.6,9岁为2.6,10岁为3.7,19岁为5 .2。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和行为等方面逐渐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不断适应和适应社会生活。
以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相关特点的概述:1. 婴幼儿期(出生至2岁)在婴幼儿期,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获取信息和与外界进行互动。
他们通过触摸、吮吸、抓握等方式来了解和探索周围的事物。
此时,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他们主要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2. 学龄前期(2岁至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掌握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开始能够使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此时,儿童的社交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够与周围的人建立起更复杂和稳定的关系。
同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逐渐发展,他们善于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来模仿和理解现实世界。
3. 中小学期(6岁至12岁)中小学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他们开始理解抽象的概念,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问题解决。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提高,他们能够与同龄人和不同年龄段的人建立起更多样化和复杂的社交关系。
4. 青春期(12岁至18岁)青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身体、心理和社交等多方面的巨大变化。
在青春期,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意识形态,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同时,儿童的社交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他们需要应对各种社会压力和挑战,建立自信和适应能力。
总结起来,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和教师应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健康、积极地成长和发展。
通过了解和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潜能和个性,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童年期心理发展特征考研心理学知识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通常与教育心理学放在一起,二者所占分值约为70分。
对于这一门科目,考生都明白花费太多时间会得不偿失,但不背诵又会痛失分数,所以在这一科的复习上要抓住重点知识。
下面分享心理学考研需要背诵的知识要点,一起来看下!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号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到高年级则随生理年龄变化逐步进入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童年期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儿童入学后学习逐步取代游戏而成为主要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在学校学习与幼儿园游戏有很大不同,这里的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社会义务活动。
(2)逐渐掌握书面用语
幼儿期口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转变为小学后书面语言成为的学习专门对象。
(3)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占主要地位,入学后,随着所书面语言的掌握、知识范围的扩大、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等。
(4)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入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
在这些与同学的交往中,儿童逐渐发展起集体意识并掌握基本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