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
- 格式:ppt
- 大小:949.00 KB
- 文档页数:97
系统校正的概念系统校正是指对系统的输出进行修正和改进的过程,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性能。
在计算机科学中,系统校正是指通过使用算法和技术来纠正和优化计算机系统的错误、偏差和噪声,以使系统输出更加准确和可靠。
系统校正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处理等。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系统校正的目标是改进自动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ASR)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等任务的性能。
自动语音识别系统通常存在误识别、漏识别和乱序等问题,而机器翻译系统可能会产生语法错误、歧义和不通顺的翻译。
通过系统校正,可以减少这些错误并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
系统校正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有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
有监督学习是指利用已标注的训练数据来训练系统校正模型,然后使用该模型对新的输入进行校正。
无监督学习则是在没有标注数据的情况下直接从数据中学习校正模型。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情况。
在有监督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统计模型或机器学习算法来训练校正模型。
统计模型,如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和条件随机场(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CRF),可以对识别或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建模,并通过学习调整模型参数来校正系统的输出。
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和深度学习网络,可以通过训练大量的输入输出样本来学习模型的映射关系,从而实现系统校正。
无监督学习中的系统校正方法则主要依赖于无监督的统计建模和概率推断技术。
例如,可以使用自动编码器(Autoencoder)来学习输入数据的特征表示,然后使用这些特征来改善系统的输出。
也可以使用潜在语义分析(Latent Semantic Analysis,LSA)或主题模型(Topic Model)等方法来将输入数据映射到语义空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校正系统的输出。
第七章 校正 一、名词解释1、校正概念----在工程实践中,由于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在系统中加入一些适当的元件或装置去补偿和提高系统的性能,以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
这一过程我们称为校正。
2、校正元件--------为保证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要求,而有目的地增添的元件,称为控制系统的校正元件3. 前馈校正----将干扰量作为前馈信号引入,从而可以消除干扰量对输出的影响。
其本身为一种开环控制方式。
4、如果对系统时域性能指标进行校正时,通常用根轨迹法来设计;如果对系统频域性能指标进行校正时,通常用频率特性法来设计。
二、简答:1、超前校正如何改善系统性能?超前校正利用其超前相位增加相角裕度,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超前校正在幅频特性上提高高频增益,使系统的剪切频率增加,展宽系统的频带,合系统的响应速度加快。
2、反馈校正有哪几种作用:1). 利用反馈改变局部结构、参数 2). 利用反馈削弱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3). 反馈可提高对模型扰动的不灵敏性 4). 利用反馈可以抑制干扰3、串联校正有哪些分类?控制规律是什么?串联校正可以分为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这些串联校校正装置实现的规律是常采用比例、微分、积分等基本控制规律,或是这些基本控制规律的组合 。
例如:比例微分PD---超前、比例积分PI---滞后、比例积分微分PID---超前-滞后校正。
4、试比较串联校正与反馈校正的性能。
串联校正比反馈校正容易设计,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容易实现。
反馈校正一般要用测速发电机,故成本高。
串联滞后校正由于积分充放电时间长,使系统由某种干扰容易引起“慢爬现象”,而速度微分反馈校正可解决此问题。
串联超前校正抗干扰能力差,而速度反馈相当于串联超前校正,但抗干扰能力强。
反馈校正可使系统低速平稳性好。
反馈校正还可以在需要的频段内,消除不需要的特性,抑制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而串联校正无此特性。
第六章系统的性能指标与校正本章目录6.1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6.2 串联校正装置的结构与特性6.3 基于频率法的串联校正设计6.4 基于根轨迹的串联校正设计小结本章简介在本书第一章,曾指出控制理论学习的两大任务是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设计。
在第二章到第五章,我们从时域和频域两个角度分析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相对稳定性和及其性能指标。
本章考虑如何根据系统的要求或预定的性能指标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
一个控制系统一般可分解为被控环节、控制器环节和反馈环节三个部分,其中被控部分和反馈部分一般是根据实际对象而建立的模型,不可变的,因此根据要求对控制器进行设计是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
同时需要指出,由于系统设计的目的也是对系统性能的校正,因此控制器(又称补偿器或调节器)的设计有时又称控制系统的校正。
本章内容包括了无源控制器设计、有源控制器设计(PID控制器)两个内容,重点介绍控制器的结构、校正原理和设计方法。
6.1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一般的控制系统均可表示为如图6-1的形式,是控制系统的不可变部分,即被控对象,为反馈环节。
未校正前,系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控制要求,因此有必要根据希望的性能要求进行重新设计。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综合考虑控制系统的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这是在系统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
(2)控制系统结构的选择。
对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一般有四种结构可供选择:前馈校正、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其框图如图6-2。
考虑到串联校正比较经济,易于实现,且设计简单,在实际应用中大多采用此校正方法,因此本章只讨论串联校正,典型的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和PID校正等装置。
(3)控制器或校正装置的选择。
校正装置的物理器件可以有电气的、机械的、液压的和气动的等形式,选择的一般原则是根据系统本身结构的特点、信号的性质和设计者的经验,并综合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进行选择。
本书我们以电气校正装置作为控制器,详述有源和无源装置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三阶系统的分析与校正引言三阶系统是一种常见的动态系统模型,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电路和信号处理等领域。
在三阶系统的分析和校正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系统的特性、稳定性和动态响应,并结合校正方法进行系统优化。
一、三阶系统特性分析三阶系统由三个一阶子系统相连而成,其传递函数一般表示为:G(s)=(K*(s+z1)*(s+z2))/((s+p1)*(s+p2)*(s+p3))1. 特性根(Characteristic Roots):三阶系统共有三个特性根,分别对应传递函数中的(s + p1)、(s + p2)和(s + p3)项。
特性根的位置和实部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虚部决定了系统的振荡频率。
2. 分布根(Distribution Roots):分布根是系统传递函数分子项(s + z1)和(s + z2)的根,它们决定了系统的增益和阻尼比。
增益越大,系统对输入的变化越敏感;阻尼比越小,系统越容易产生振荡。
3. 极点(Poles)和零点(Zeros):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是系统特性的重要指标,极点的位置和数量决定了系统的阻尼性能和稳定性,零点的位置和数量决定了系统的频率响应和相位特性。
二、三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判断三阶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判别系统的特性根的实部是否小于零,即特性根是否在左半平面。
1.极点分布:特性根的位置通过求解传递函数分母的特征方程来确定。
将特征方程中的系数代入矩阵当中,可以使用特征值计算软件来求解特征方程,得到特性根的位置和数量。
如果所有特性根的实部小于零,则系统是稳定的。
2.极点分布与稳定性的关系:三阶系统特性根的位置与稳定性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特性根的位置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具体关系如下:-全部特性根的实部小于零:系统是稳定的。
-有一个特性根的实部大于零:系统是不稳定的。
-有两个特性根的实部大于零:系统是振荡的。
-有两个特性根的实部小于零,另一个特性根的实部等于零:系统是边界稳定的。
PID(比例-积分-微分)校正方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的方法,通过调整系统中的比例、积分和微分环节来改善系统的性能。
下面我将用500-800字回答这个问题。
PID校正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改变系统的增益、响应时间等参数,使系统达到更好的性能指标,如减少超调、提高稳态精度等。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PID校正方法通常用于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具体来说,PID校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系统性能指标:首先需要明确系统需要达到的性能指标,如超调量、调节时间、稳态精度等。
这些指标将作为设计过程中的参考标准。
2. 确定系统误差:根据性能指标,确定系统当前存在的误差,即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差异。
3. 确定PID参数:根据误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以满足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
这些参数将用于调整系统的增益和响应时间。
4. 调整PID参数:根据所选参数,对系统进行仿真和实验测试,观察系统的响应情况和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如果需要,可以对参数进行调整,直到达到满意的性能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PID校正方法通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通过调整比例参数,可以减小系统的超调量和调节时间;通过调整积分参数,可以降低系统的稳态误差和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通过调整微分参数,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
2. 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通过调整积分参数,可以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通过调整微分参数,可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PID校正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系统特性进行调整和优化。
此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系统模型、控制算法的选择、系统输入的特性等。
综上所述,PID校正方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的方法,通过调整比例、积分和微分环节来改善系统的性能。
在设计和应用过程中,需要明确系统性能指标、确定系统误差、选择合适的PID参数并进行仿真和实验测试,以达到满意的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