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和rip 优缺点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网络协议知识: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联系与区别网络协议知识: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联系与区别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网络协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在众多的网络协议中,RIP协议和OSPF协议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协议。
RIP协议和OSPF协议都是路由协议,但是它们的工作方式、特点和应用场景有很大的不同。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联系与区别。
一、 RIP协议1.1 RIP协议的概述RIP协议全称为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即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路由选择协议。
RIP协议的作用是通过向邻居路由器发送信息,让所有的路由器都知道整个网络的拓扑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算法,计算出到达目的网络的最短路径和距离。
1.2 RIP协议的应用场景RIP协议最初是为小型的异构网络设计的,它比较适合于网络规模比较小、拓扑结构比较简单的局域网中。
例如,一个学校或者办公环境中的网络就比较适合采用RIP协议,因为他们的网络规模比较小、节点不多、距离比较近等。
1.3 RIP协议的特点RIP协议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于距离向量算法,即根据到达目标节点的距离进行路由选择。
(2)支持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但不能快速适应网络的变化。
(3)允许一个节点最多传播15个路由器的距离,一旦超过这个距离,会被视为无限大的距离。
(4)采用广播的方式来更新路由表,对网络负载造成较大的压力。
1.4 RIP协议的优缺点RIP协议的主要优点是实现简单,适用于小型网络。
但是RIP协议由于基于距离向量算法,会导致更新延迟、网络振荡等问题,无法适应大型复杂网络。
二、 OSPF协议2.1 OSPF协议的概述OSPF协议全称为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即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是一个基于链路状态算法的路由选择协议。
OSPF协议的作用是通过向邻居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信息,让所有的路由器都知道整个网络的状态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算法,计算出到达目的网络的最短路径和距离。
RIP和OSPF协议工作原理分析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和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都是常见的路由协议,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路由选择。
它们有不同的工作原理,下面将分析RIP和OSPF的工作原理,并进行比较。
1.RIP协议工作原理:RIP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的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使用跳数作为度量标准。
它通过广播路由信息,以更新和维护路由表,实现路由选择。
RIP使用UDP协议进行通信,默认使用端口号520。
RIP协议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子网,每个子网都有一个路由器作为网关。
每个路由器把自己所知道的网关地址和跳数发送给相邻路由器,相邻路由器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新,最后将更新后的路由信息再广播给其他邻居路由器。
RIP基于距离向量算法进行路由选择。
每个路由器维护一个路由表,其中记录了到达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和距离。
通过比较距离,选择跳数最小的路由作为最佳路径。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容易实现,但是存在慢收敛、无法处理大型网络和丢包等问题。
2.OSPF协议工作原理: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协议(Link State Protocol),使用链路状态作为度量标准。
它通过交换路由信息,建立一个拓扑数据库,计算最短路径树,进行路由选择。
OSPF使用IP协议(默认端口号为89)进行通信。
OSPF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区域(Area),不同区域之间通过边界路由器(Border Router)连接。
每个路由器在区域内交换链路状态信息,构建一个局部的拓扑数据库,并通过洪泛算法将数据库广播给其他路由器,最终构建整个网络的拓扑数据库。
OSPF基于Dijkstra算法进行路由计算,根据链路的开销(一般是链路带宽)来选择最短路径。
通过计算最短路径树,每个路由器可以获得到达每个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
rip协议与ospf协议协议名称:RIP协议与OSPF协议协议概述: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和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两种常用的动态路由协议,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路由选择和数据包转发。
本协议旨在详细介绍RIP协议和OSPF协议的定义、特点、工作原理、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
一、RIP协议1. 定义:RIP协议是一种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用于在小型网络中实现动态路由选择。
它通过交换路由信息来确定最佳路径,并使用跳数(hop count)作为度量标准。
2. 特点:- RIP协议使用UDP协议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使用端口号520。
- RIP协议支持最大15跳的路由,超过15跳的路由会被认为是不可达。
- RIP协议每30秒广播一次路由表,以更新网络中的路由信息。
- RIP协议使用跳数作为度量标准,即选择跳数最少的路径作为最佳路径。
3. 工作原理:- RIP协议通过路由器之间的RIP消息交换来更新路由表。
- 路由器会周期性地广播自己的路由表给相邻的路由器,同时接收相邻路由器发送的路由表。
- 路由器根据接收到的路由表更新自己的路由表,并选择最佳路径。
- 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会重新计算路由表。
4. 应用场景:- RIP协议适用于小型网络环境,如家庭网络、办公室网络等。
- 由于RIP协议的简单性和易于配置,它在一些简单的网络中仍然广泛使用。
5. 优缺点:- 优点:RIP协议配置简单,适用于小型网络环境,具有较好的兼容性。
- 缺点:RIP协议的收敛速度较慢,对于大型网络环境不适用,且容易产生路由环路。
二、OSPF协议1. 定义:OSPF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用于在大型网络中实现动态路由选择。
它通过交换链路状态信息来确定最佳路径,并使用带宽、延迟等作为度量标准。
2. 特点:- OSPF协议使用IP协议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使用标准的IP协议号89。
常见的路由协议1. 简介路由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决定数据包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路径的协议。
在互联网中,常见的路由协议有很多种,每种协议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路由协议。
2. 静态路由协议静态路由协议是最简单的一种路由协议,它由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
静态路由表是一张手动配置的路由表,其中包含了网络的各个子网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静态路由协议的主要优点是简单、可靠,适用于小型网络环境。
然而,当网络规模变大时,静态路由协议的配置和管理工作将变得非常繁琐。
3. RIP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IGP)。
RIP使用跳数作为路径选择的度量标准,每个路由器在路由表中维护到其他路由器的距离信息。
RI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简单、易于配置和实施,适用于小型局域网。
然而,RIP协议的收敛速度较慢,对大型网络不够适用。
4. OSPF协议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种链路状态协议(Link State Protocol),也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
OSPF使用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 State Database)来存储网络中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信息,并根据该信息计算出最短路径树。
OSPF协议的主要特点是快速收敛、支持大规模网络和支持多种类型网络。
OSPF协议在大型企业网络和互联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5. BGP协议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EGP),用于在不同自治系统(AS)之间交换路由信息。
BGP协议使用路径向量算法来选择最佳路径,并支持路由策略的灵活配置。
BGP协议在互联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用于实现自治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6. 总结本文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路由协议,包括静态路由协议、RIP协议、OSPF协议和BGP协议。
每种协议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路由协议来构建和管理网络。
动态路由实验报告动态路由实验报告引言在计算机网络中,路由是实现数据包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的传输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静态路由是通过手动配置路由表来实现的,但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静态路由的管理和维护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动态路由协议应运而生。
一、动态路由的基本原理动态路由是一种基于协议的路由方式,它通过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交换信息,动态地更新路由表,以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
动态路由协议常用的有RIP、OSPF和BGP等。
1.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是一种最常见的内部网关协议(IGP),它使用跳数(hop count)作为度量标准,即选择跳数最少的路径作为最优路径。
RIP的优点是简单易用,但缺点是收敛速度慢,适用于小型网络。
2.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协议,它通过交换链路状态信息,计算出最短路径,并将最短路径存储在路由表中。
OSPF的优点是收敛速度快,适用于大型网络。
但其复杂性也导致了配置和管理的难度增加。
3.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EGP),用于在不同自治系统(AS)之间交换路由信息。
BGP的特点是路由表规模庞大,且支持策略路由。
BGP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的核心路由器中。
二、动态路由的实验过程为了深入了解动态路由的实际应用效果,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拓扑如下所示:(图略)1. 实验环境搭建我们使用GNS3搭建了一个模拟网络环境,包括三台路由器和两台主机。
路由器使用Cisco IOS镜像,主机使用Ubuntu操作系统。
通过GNS3的虚拟化技术,我们可以模拟真实网络中的路由器和主机。
2. 实验步骤(1)配置路由器之间的连接:我们使用串口连接模拟了路由器之间的物理链路,并为每个接口分配了IP地址。
(2)配置动态路由协议:我们选择了RIP作为实验的动态路由协议,并在每台路由器上配置了RIP协议。
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算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数据交换的效率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路由算法的设计和优化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几种路由算法,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1. 静态路由算法静态路由算法是最简单的一种路由算法。
它通过手动配置路由表,将每个目的网络对应的下一跳节点、距离等信息预先存储在路由表中,从而使路由选择过程变得简单、快速,并且不需要消耗网络带宽。
静态路由算法的优点是路由选择快速、可靠,而且不需要复杂的计算。
但是,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例如当网络的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需要手动重新配置路由表,而且在网络规模较大时,手动配置路由表变得非常繁琐和耗时。
2. RIP路由算法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算法。
它使用“距离”作为衡量网络拓扑的指标,计算到目的网络的距离。
具体而言,每个路由器都维护一个距离矩阵,其中存储着到其他网络的距离。
当一个路由器发现其他路由器发送的路由信息中包含更短的距离时,会更新自己的路由表,把更少的跳数作为最短路径。
RIP算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算法运行效率高,并且可以自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
但是,由于其基于距离向量的设计,每个节点只能获得本节点到距离最短的路径,无法感知全局网络拓扑,因此容易产生路由环路和路由震荡的问题。
3. OSPF路由算法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算法。
它使用“带宽”作为衡量网络拓扑的指标,通过广播链路上的信息,构建全网的拓扑图,并计算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最短路径。
与RIP算法不同,OSPF算法能够发现全局最短路径,并且可以通过配置不同的权重值来优化网络性能。
OSPF算法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快速收敛,能够感知全局网络拓扑,并且能够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路由。
但是,由于其基于链路状态的设计,节点需要大量的内存和处理器资源来保存和处理链路状态,这就需要更高的硬件成本。
路由协议RIP和OSPF路由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用于决定数据包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路径的一种机制。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和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两种常用的路由协议。
本文将详细介绍RIP和OSPF协议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RIP是一种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其最初用于IPv4网络,后来扩展到支持IPv6、RIP协议通过交换路由表信息来决定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RIP使用Hop Count(跃点数)作为度量标准,即每个路由器将数据包发送到目标网络所需经过的路由器数量。
RIP用于小型网络,其操作简单,实施容易。
RIP的最大跳数默认为15,超过这个跳数的路由将被认为无效。
RIP协议采用分散式的路由算法,每个路由器都独立地计算路径和更新路由表,然后将更新的路由表信息广播给邻居。
RIP协议使用了刷新时间(30秒)和失效时间(180秒)来更新和删除路由表项。
RIP协议的优点是实施简单、开销低,并且适用于小型网络。
然而,RIP协议也有一些缺点。
首先,RIP协议的最大跳数限制导致其适用范围受限,不能应用于大型网络。
其次,RIP的收敛时间较长,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RIP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更新路由信息,可能会造成数据包丢失或延迟。
此外,RIP协议只考虑跳数作为路由度量标准,忽略了其他因素,如带宽和延迟,导致不够灵活。
相比之下,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用于在大型复杂网络中找到最短路径。
OSPF使用Dijkstra算法来计算最短路径,并将其存储在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中。
OSPF协议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内存资源来维护链路状态数据库,并使用Hello消息来检测邻居路由器。
OSPF协议将网络划分为区域,其中每个区域中的路由器都有一个完整的链路状态数据库,而不需要了解区域外的网络拓扑。
OSPF协议使用开销(Cost)作为路径选择的度量标准,开销通常与链路带宽相关。
rip协议与ospf协议协议名称:RIP协议与OSPF协议比较分析一、引言本文旨在比较和分析RIP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与OSPF协议(Open Shortest Path First)两种常见的路由协议。
通过详细的介绍和对照,匡助读者了解它们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合场景,以便在实际网络设计和部署中做出合适的选择。
二、RIP协议1. 定义与特点RIP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在小型网络中实现路由选择。
其主要特点包括:- 以跳数(hop count)作为度量衡,即选择路径时只考虑跳数至少的路径;- 使用UDP协议进行路由更新;- 支持最大15个跳数;- 使用周期性的路由更新,频率可配置。
2. 优点- 简单易用,配置简单,适合于小型网络;- 实现和维护成本低;- 适合于网络稳定,且带宽较低的环境;- 兼容性强,与大多数厂商设备兼容。
3. 缺点- 收敛速度慢,在网络变化频繁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路由环路;- 路由表规模有限,不适合于大型网络;- 无法支持VLSM(可变长度子网掩码)。
三、OSPF协议1. 定义与特点OSPF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协议,用于在中大型网络中实现路由选择。
其主要特点包括:- 以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 State Database)作为路由选择的依据;- 使用SPF(Shortest Path First)算法计算最短路径;- 支持VLSM,能够更好地利用IP地址资源;- 支持分层和分域路由;- 支持多种类型的链路。
2. 优点- 收敛速度快,适合于网络变化频繁的环境;- 支持大规模网络,能够处理复杂的拓扑结构;- 提供更多的灵便性和可扩展性;- 支持路由汇总,减少路由表规模。
3. 缺点- 配置相对复杂,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 实现和维护成本较高;- 对网络资源要求较高,包括带宽和处理能力;- 对设备要求高,需要支持OSPF协议的设备。
RIP和OSPF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和OSPF(Open ShortestPath First)是两种常见的路由协议,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中控制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选择。
本文将分别介绍RIP和OSPF协议,并对比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RIP协议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采用Bellman-Ford算法。
RIP协议主要用于小型网络中,具有简单、易于配置和维护的特点。
RIP使用跳数作为度量标准,限制了网络的规模。
RIP以固定的时间间隔发送路由更新,即使网络拓扑发生变化,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收敛。
RIP的最大跳数限制为15跳,超过这个跳数的路径会被认为是不可达的。
RIP的工作原理是每个路由器通过交换路由表来了解到达目标网络的路径,并将此信息广播给相邻的路由器。
路由器通过比较收到的路由信息和自身的路由表以及跳数信息来选择最佳路径,并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RIP协议中,每个路由器都包含一个完整的路由表,这导致RIP的存储资源开销较大。
相对于RIP协议,OSPF协议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采用Dijkstra算法。
OSPF协议适用于大型网络,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
OSPF通过交换链路状态信息来了解整个网络拓扑,每个路由器都保存一个完整的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 State Database),其中包含了网络中所有的路由器和链路信息。
路由器通过计算最短路径树,选择最佳的路径。
OSPF协议支持按照多种度量标准选择路径,例如带宽、延迟等。
OSPF协议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区域(Area),每个区域有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并由一个区域内的路由器来维护。
不同区域之间通过骨干区(Backbone)连接起来,骨干区负责转发数据包。
通过将网络分为多个区域,OSPF减少了链路状态更新的复杂性,加快了网络的收敛速度。
OSPF还支持虚拟链路(Virtual Link)功能,可以在非直接连接的区域之间建立逻辑上的连接。
RIP、OSPF、EIGRP 区别三种类型的动态路由协议算法分别是距离矢量算法,链路状态算法以及平衡混合算法,这几种算法的类型代表:RIP、OSPF、EIGRP。
而且它们都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也就是说它们都运行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什么是自治系统,我们来简单看一下:自治系统:就是使用相同路由准则的网络集合,一般是一个ISP,或者是一个大型的行政机构。
大家刚听到这个术语时会感到有点模糊,有点抽象,在CCNP的课程中会有详细的介绍,我们CCNA部分很少会用到自治系统间的协议,使用的基本上都是自治系统内的协议。
所以如果按照在自动系统内运行还是用于连接不同的自治系统,路由协议又分为两种:IGP:内部网关协议,在一个自治系统内运行。
比如:RIP、OSPF、IS-IS、EIGRP等。
EGP:外部网关协议,用于连接不同的自治系统。
比如:BGPRIP:路由信息协议在CCNA部门主要介绍的是内部网关协议,那么我们先从RIP开刀。
RIP是一个典型的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全称是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
它使用的是数据包所经过的网关来做为距离的单位,最大跳数为15跳,超过15跳便无法到达,大家从这个数中就可以看出来,RIP是一个元老级的路由协议,正是因为受到15跳的限制,所以现在使用的是越来越少。
它只适合于一些规模不大的网络,路由器的数量不多的网络中。
因为它评价网络的好处就是依靠跳数,但是这个跳数并不一定说就能代表最佳路径。
如图所示:PC1希望到达PC2,按照RIP协议来说肯定是经过Router3,再转交给Router4就到达PC2,因为这样的话相对于Router3来说,它只要经过两跳,就可以到达PC2所在的网段。
跳数最少。
但是这条线路的带宽是19.2Kbps,而另一条路虽然跳线多,但它是T1线路,带宽大,延迟小。
肯定会比第一条路要优。
但是RIP 是以跳数计算最佳路径,所以它就选择了第一条路。
ospf和rip 优缺点
ospf和rip比较:
rip协议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它选择路由的度量标准(metric)是跳数,最大跳数是15跳,如果大于15跳,它就会丢弃数据包。
ospf协议是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它选择路由的度量标准是带宽,延迟。
RIP的局限性在大型网络中使用所产生的问题:
RIP的15跳限制,超过15跳的路由被认为不可达
RIP不能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导致IP地址分配的低效率
周期性广播整个路由表,在低速链路及广域网云中应用将产生很大问题
收敛速度慢于OSPF,在大型网络中收敛时间需要几分钟
RIP没有网络延迟和链路开销的概念,路由选路基于跳数。
拥有较少跳数的路由总是被选为最佳路由即使较长的路径有低的延迟和开销
RIP没有区域的概念,不能在任意比特位进行路由汇总一些增强的功能被引入RIP 的新版本RIPv2中,RIPv2支持VLSM,认证以及组播更新。
但RIPv2的跳数限制以及慢收敛使它仍然不适用于大型网络
相比RIP而言,OSPF更适合用于大型网络:
没有跳数的限制
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使用组播发送链路状态更新,在链路状态变化时使用触发更新,提高了带宽的利用率
收敛速度快
具有认证功能
OSPF协议主要优点:
1、OSPF是真正的LOOP- FREE(无路由自环)路由协议。
源自其算法本身的优点。
(链路状态及最短路径树算法)
2、OSPF收敛速度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路由变化传递到整个自治系统。
3、提出区域(area)划分的概念,将自治系统划分为不同区域后,通过区域之间的对路由信息的摘要,大大减少了需传递的路由信息数量。
也使得路由信息不会随网络规模的扩大而急剧膨胀。
4、将协议自身的开销控制到最小。
见下:
1)用于发现和维护邻居关系的是定期发送的是不含路由信息的hello报文,非常短小。
包含路由信息的报文时是触发更新的机制。
(有路由变化时才会发送)。
但为了增强协议的健壮性,每1800秒全部重发一次。
2)在广播网络中,使用组播地址(而非广播)发送报文,减少对其它不运行ospf 的网络设备的干扰。
3)在各类可以多址访问的网络中(广播,NBMA),通过选举DR,使同网段的路由器之间的路由交换(同步)次数由 O(N*N)次减少为 O (N)次。
4)提出STUB区域的概念,使得STUB区域内不再传播引入的ASE路由。
5)在ABR(区域边界路由器)上支持路由聚合,进一步减少区域间的路由信息传递。
6)在点到点接口类型中,通过配置按需播号属性(OSPF over On Demand Circuits),使得ospf不再定时发送hello报文及定期更新路由信息。
只在网络拓扑真正变化时才发送更新信息。
5、通过严格划分路由的级别(共分四极),提供更可信的路由选择。
6、良好的安全性,ospf支持基于接口的明文及md5 验证。
7、OSPF适应各种规模的网络,最多可达数千台。
OSPF的缺点
1、配置相对复杂。
由于网络区域划分和网络属性的复杂性,需要网络分析员有较高的网络知识水平才能配置和管理OSPF网络。
2、路由负载均衡能力较弱。
OSPF虽然能根据接口的速率、连接可靠性等信息,自动生成接口路由优先级,但通往同一目的的不同优先级路由,OSPF只选择优先级较高的转发,不同优先级的路由,不能实现负载分担。
只有相同优先级的,才能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不象EIGRP那样可以根据优先级不同,自动匹配流量。
ospf和isis比较
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都使用SPF算法,VSLM 快速会聚。
从使用的目的来说没有什么区别。
从协议实现来说OSPF其于TCP/ ip协议簇,运行在IP层上,端口号89;ISIS基于ISO CLNS,设计初是为了实现ISO CLNP路由,在后来加上了对IP路由的支持。
从具体细节来说:
1:区域设计不同,OSPF采用一个骨干AREA0与非骨干区域,非骨干区域必须与AREAO连接。
ISIS由L1 L2 L12路由器组成的层次结构,它使用的LSP要少很多,在同一个区域的扩展性要比OSPF好。
2 OSPF有很多种LSA,比较复杂并占用资源,而ISIS的LSP要少很多,所以在CPU占用和处理路由更新方面,ISIS要好一些。
3 isis 的定时器允许比OSPF更细的调节,可以提高收敛速度。
4 OSPF数据格式不容易增加新的东西,要加,就需要新的LSA,而ISIS可以很容易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