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改造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9.68 MB
- 文档页数:38
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08城市规划0841502014 杨青青为了应对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北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鲁尔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改造传统工业,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兴产业投资,充实区域产业结构。
○1对传统的老矿区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那些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差的煤矿企业,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业中去,更新设备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对其他大型企业采取了稳定改造的政策,以避免社会动荡。
○2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优化发展这些新兴工业加入的有利条件: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鲁尔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扶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研和开发的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了鼓励向中小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计划以及联合研究和创新网络计划,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中小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安置鲁尔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失业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被称为德国经济的“脊梁”。
2、完善交通运输网,推动区域综合开发鲁尔区煤管协会在1968-1973年进行了交通规划中提出,有计划地对现有的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区内快车线。
依照规划修建了鲁尔区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多特蒙德、科隆-伍佩尔塔尔-多特蒙德两条高速公路。
区内架起了高架铁道,为解决了铁路公路交叉引起的矛盾,发挥了很高的效能。
鲁尔区在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组成统一的运输系统,把全区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对全区的综合开发起了极其重要的先行作用。
3、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1加强科研界与经济界的合作。
循环型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分析—以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为例文/和君咨询集团合伙人朱文奇循环型工业园区又称为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已经有几十家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但在构建过程中普遍存在没有理清组织形式、关键要素缺失等问题。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作为世界上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代表,在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于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规律来重构经济系统,建立起的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E. Boulding提出,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最初循环经济的思想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关心仍停留在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上。
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首脑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国际社会才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核心的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所构成的物质单行道流动的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最终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并造成环境污染。
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循环经济要求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
需要强调的是,“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序依次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案例分析————————————————————————————————作者:————————————————————————————————日期:本科学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 环境规划学院系:旅游学院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年级: 13级规划姓名: 王妍学号: 1306040117成绩:评阅教师:刘晓霞时间: 2016年12月28日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就是“饭锅”。
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况简介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国的心脏”。
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公里,占德国面积的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
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公里内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发展优势2.1、优越的区位条件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是欧洲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以及瑞典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邻近德国下萨克森州的济重心区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莱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这样优越的区位便于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本国工业区间联系合作。
旧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分析——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摘要:旧工业建筑是旧建筑改造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由于其自身特有的空间类型和特征可以提供自由的空间与改造的可能性,而显示出巨大的改造潜力。
本文以厦工西廓厂区改造为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为例,探讨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独特优势、原则与模式以及改造的具体措施等。
关键词: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旧工业建筑改造特点分析随着人们对旧建筑的关注范围从少量精品类历史建筑扩展到大量普通的非历史性旧建筑,近代旧工业建筑以其建筑主体结构坚固,空间高大灵活,体量大,拆除或新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大等特点,成为旧建筑再利用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
工业建筑同其他一些民用建筑相比,外观一般朴素,体现工业美学的逻辑性和秩序性,这些特点都为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提供了可能性。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城市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向城市外围搬迁,一个重大的问题放在城市决策者的面前。
这些工业厂房是否具有保留价值,是拆除还是保留?如果这些厂区被保留下来了,那么它们应该被改造成什么样功能的建筑,以及怎样改造才能提升城市的活力?厦工西廓厂区改造作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一个典型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
在厦门市从海岛城市向海湾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城市总体功能划分重新整合,岛内许多工业企业向岛外搬迁。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同时改变厦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厦门市政府决图1 原厂房外立面定把将要迁离的厦工厂原西廓厂区部分厂房建筑改造为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由美国KLP 建筑设计公司总设计师拉里·凯勒先生主持。
厦工西廓厂区1 、2 号厂房及配套用房建于1994年,其中1 、2 号厂房净高大部为10.1米,局部高11.6米和16.6米,两座厂房长宽均为199 m ×151 m ,总建筑面积约61690平方米,建筑使用年限较短,质量良好,跨度大(柱距大都为18 m ×18 m),内部空间空旷;主体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柱,屋面网架结构,因而适合文化设施大空间的组织利用和外部建筑形象的重新塑造,改造建设的经济价值较高。
工业改造案例【篇一:工业改造案例】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曾经代表城市工业文明、象征城市经济发展的工厂及工厂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些旧工厂的价值及其所蕴含的历史痕迹并未随之消失,相反,随着全新的创意产业、新兴产业等新鲜血液的注入,旧厂房的生命也通过承载功能的变化重新焕发出生机,再一次推动着城市的变迁。
本文将通过国内外旧工厂改造的发展历程及典型案例来探究成功的种种成因。
一、国外旧改成功案例分析美国纽约soho区:旧工厂变身时尚街区类别:改造街区位置:美国纽约特色:通过功能布局的整合,打成综合性的时尚街区soho是英语单词south ofhouston的缩写,指的是处于纽约下城houston街。
1850年的soho地区建起了大批铁铸的厂房,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和艺术展览区。
60年代,一些主要由画家和雕塑家组成的艺术家陆续搬进soho区,把这些空置的工厂变成工作室。
到70年代,政府将这个地区划分成居住区并加以保护,一些商家和有经济实力的画廊也相继进入,使soho发展成集居住、商业和艺术为一身的一个完善的社区,被誉为艺术家的天堂。
今天的soho它是商业和艺术充分融合的区域,是富有个性的、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商业区,是时尚的代名词。
1967年美国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类别:工厂改造位置:美国加州旧金山渔人码头特色:全美第一座工厂改造的露天购物中心1864年,这里叫做毛线磨坊(woolen mill);1893年,意大利移民吉拉德里(domingoghirardeli)以细火慢熬生产的意大利巧克力,推出后大受欢迎,便买下这栋大楼作为工厂;1964年,已经废弃的巧克力厂、毛纺厂等旧建筑被改建为商店及餐饮设施,成为全美第一座工厂转型的露天购物中心,并改名为吉拉德里广场。
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旧工厂改造风潮进入了延展期。
随着工业文明的衰落,越来越多的旧工厂改造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功能上的再生;同时,日本也紧跟欧美部分加入了经济转型和旧厂房改造之列,其代表项目是1974的仓敷阿依比广场项目(图示案例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案例解析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结构的转型,许多老旧的工业建筑面临着闲置和废弃的命运。
然而,这些老旧工业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建筑风格,因此将其改造为博物馆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选择。
通过将这些老旧工业建筑重新利用,不仅可以保护城市历史遗产,还能够提供一个展示文化、艺术和科技等方面内容的场所。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探讨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的过程和结果。
案例一:波尔图酒窖博物馆(Porto Wine Cellars Museum)背景波尔图酒窖博物馆位于葡萄牙波尔图市(Porto)附近,是一个将旧酒窖改造而成的博物馆。
该地区以出产波尔图葡萄酒而闻名,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酒窖被废弃或闲置,这些老旧的酒窖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
过程波尔图酒窖博物馆的改造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研究和评估:在确定将这些旧酒窖改造为博物馆之前,进行了对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研究和评估。
这一步骤有助于确保改造后的博物馆能够充分展示当地的葡萄酒文化和历史。
2.设计规划:根据研究和评估结果,制定了具体的设计规划。
考虑到原有建筑的特点和限制,设计师们通过合理利用空间、改善通风和照明等措施,使得新博物馆能够满足展览、教育和游客接待等功能需求。
3.结构加固:由于老旧建筑可能存在结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固工作。
这一步骤包括加固墙体、修复屋顶以及处理地基等工作,以确保新博物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内部装修:根据博物馆的定位和主题,进行了内部装修工作。
这包括展览设计、展品陈列、灯光布置等方面的工作,以营造出适合展示葡萄酒文化的氛围。
结果波尔图酒窖博物馆的改造取得了以下成果:1.保护历史遗产:通过将旧酒窖改造为博物馆,成功保护了这一地区丰富的葡萄酒历史遗产。
游客可以在博物馆中了解到葡萄酒生产的传统方法、历史变迁以及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故事。
2.促进旅游业发展:波尔图酒窖博物馆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德国鲁尔工业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典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域,也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域之一。
鲁尔区因莱茵河的支流鲁尔河蜿蜒穿过而得名。
德语中对“鲁尔区”一词有许多用法,最简单的一个用法确实是“饭锅”。
从那个地址不难看出,那个地域经济进展对德国的重要性。
一、情形简介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号称“德国的心脏”。
它属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行政区划内,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计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域,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为4593平方千米,占德国面积的1.3%。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域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千米2700人。
以鲁尔区为中心,方圆100千米内集中了5个50~100万人和24个10~50万人的城市,工厂、住宅和浓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路,形成连片的城市带,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
二、进展优势1、优越的区位条件鲁尔区自古处于东西欧往来的“圣路”地带,也是通向中欧、的捷径,是的交通路口。
在近代资本主义进展中,又位于欧洲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内:西边与法、荷、比、卢的工业区呼应;北边与丹麦和南部工业区相距不远;东北、南面又临近德国州的济重心区——扎耳茨吉待三角工业区、莱茵河下游以—杜塞尔多夫为中心的工业区。
如此优越的区位便于与欧洲一起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本国工业区间联系合作。
2、煤炭资源丰硕。
鲁尔区有着丰硕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德国总储量的3/4,其中约220亿吨,占德国90%。
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烧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烧量高达8600大卡/千克。
3、水陆交通便利。
○1莱茵河纵贯全工业区南北。
区外从莱茵上溯,可直抵,并可通过杜伊斯堡到鹿特丹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工业上楼典型模式及代表案例分析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用地紧张、原有工业用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大城市开始积极探索工业载体空间新模式——工业上楼。
2021年7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总结梳理了深圳经济特区已复制推广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
其中,在第十条——划定“区块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的内容中,明确提出要推广“工业上楼”模式。
下面,分以下4个板块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01、工业上楼的意义02、为什么要工业上楼?03、有哪些典型的工业上楼模式04、工业上楼的未来趋势01、工业上楼的意义工业上楼是指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生产的产业新空间模式。
我们认为工业上楼具有以下特征:01在工业类用地上发生的生产空间创新模式;02高度超过24m,或者楼层数达到6层及以上的工业厂房;03上楼对象为轻型生产、环保型和低能耗类型的高端制造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02、为什么要工业上楼?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在经济增长目标的驱动下,工业发展往往面临转型升级加速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双重压力,工业上楼由此诞生:原因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一方面,高新技术跨界融合的新兴产业企业对生产研发的空间环境和厂房建设标准要求更高;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的提高,也使得工业上楼成为可能。
原因二:土地资源日趋紧张随着城市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工业用地供应紧缺,传统厂房发展模式对于企业获取产业生存空间的压力越来越大。
03、有哪些典型的工业上楼模式一、国内工业上楼实践典型模式根据发展成熟度,国内工业上楼模式可分为4类,国外的经验有2类。
国内工业上楼模式如下:模式1:珠三角模式逐步推广的工业上楼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沿海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吸收了国际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苏州工业园1.案例背景信息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 创意泵站 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 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 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州物1 分区商业中心2 邻里中心3 大学4 职业学院5 区域医院6 社区医院7 文化中心8 主题公园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池 11 科研1 122222 2222 2 22 2 23 34 456 78910 11 11 11 11 11 11流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2.产业结构与布局:(1)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2001至今: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
(2)宏观——空间布局模式空间布局——圈层+轴线圈层居住区:紧邻金鸡湖工业区:无污染高科技工业(100-1000米隔离带);一般工业商业区:服务镇内居民和周围乡镇 轴线服务业走廊:商务区、行政服务区、休闲游憩区、生态绿化区纵向轴线式规划不仅保证了园区本身良好的空间发展形态,也使得新区与老城区有机连成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