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学与生理
- 格式:ppt
- 大小:944.50 KB
- 文档页数:15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鼻的应用解剖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一)外鼻夕卜鼻位于面部中央,由骨和软骨构成。
外鼻呈三棱锥体状,前棱最高部为鼻根,向下一次为鼻梁及鼻尖,鼻梁两侧为鼻背,鼻尖两侧为鼻翼。
该三棱锥体的底部即鼻底,鼻底上有前鼻孔,两前鼻孔间是鼻小柱。
鼻翼向外下与面颊交接处有一浅沟,即鼻唇沟上。
(见图一)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富有皮脂腺、汗腺和毛囊,为鼻疥、痤疮、酒糟鼻的好发部位。
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毗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毗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连通。
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所以当挤压鼻或上唇疖肿时,有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外鼻的运动神经为面神经,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和第二支(上颌神经)的一些分支。
图一外鼻(二)鼻腔鼻腔被鼻中隔分成左右两侧,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1•鼻前庭位于鼻腔前部,由皮肤覆盖,其特征是皮肤长有鼻毛,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故易患疖肿。
由于缺乏皮下组织,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联合,一旦发生疖肿,疼痛剧烈。
2•固有鼻腔简称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
鼻前庭皮肤与固有鼻腔黏膜移行处称鼻阈。
鼻腔分为内、外侧和顶、底四壁。
(1)内侧壁:即鼻中隔主要由鼻中隔软骨和筛骨正中板构成。
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动脉血管丰富,密集成网,此处称为利特尔区,又称易出血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见图二)(2)外侧壁主要由筛骨及上颌骨的内侧壁组成。
从下向上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依次称为下、中、上鼻甲。
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对应地依次称为下、中、上鼻道。
(见图三)审前功nt-期找血区上曆畝融图二鼻中隔动脉上鼻平上鼻適中鼻直r*a图三鼻腔外侧壁i)下鼻甲及下鼻道下鼻甲是位置最靠前、最大的鼻甲,其前端接近鼻阈,后端距咽鼓管咽口1〜1.5cm。
下鼻甲肿胀或肥厚时可引起鼻塞,也可影响咽鼓管功能出现耳聋、耳鸣等耳部症状。
鼻与鼻窦应用解剖李源传统鼻腔和鼻窦解剖学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鼻-鼻窦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
本章从鼻-鼻窦微创手术的角度出发,在传统大体解剖的基础上,介绍鼻腔和鼻窦微细解剖学和形态学,同时叙述某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解剖学变异。
鼻腔、鼻窦及其相邻器官的解剖学是复杂和多变异的。
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征: 1、结构深龛隐蔽和毗邻复杂:鼻腔鼻窦介于前中颅底之下、两眶之间、颌面骨之内,位置深藏,与颅底、眼眶和颌面部诸结构关系极密切,且毗邻人体重要器官,例如脑、眼眶、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泪道等。
2、多骨骼构成:鼻腔和鼻窦并非由独立的骨骼构成,而是由10块骨骼的结构或独立骨片共同构成。
3、多而小的空腔结构:鼻腔、鼻窦是呈形态不规则的空腔结构,且腔隙狭小,迂回曲折,腔隙之间仅赖小孔或裂隙相通,从单一视角不能窥视全貌。
4、与邻近器官共用结构多:例如筛窦外侧壁(纸板)同时构成眼眶的大部分内侧壁,最后筛房和蝶窦外侧壁同时也构成眶尖和视神经管的内侧壁,额窦后壁、筛板、筛顶和蝶窦顶壁同时也是前、中颅底的一部分。
这些共用结构多存在自然裂孔、裂隙、骨缝或一些特殊结构,例如筛前、后孔和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等。
5、变异多而复杂:各鼻窦气化发育常有个体差异,一些结构如中鼻甲、钩突、上颌窦自然口、鼻中隔、甚至筛前动脉等的发育和位置常有变异。
因此,与邻近器官和结构的解剖关系亦变化多端,如筛顶与筛板的连接、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的形态等。
一、鼻腔外侧壁及窦口鼻道复合体鼻腔外侧壁是鼻腔、鼻窦解剖中最为复杂的部位,也是鼻窦炎/鼻息肉发病和现代鼻内镜手术的重要部位。
鼻腔外侧壁:从大体解剖学的角度观察,首先映入眼廉的是三个突向鼻腔的、自上而下呈阶梯状排列的上、中、下鼻甲,三个鼻甲的大小依次增大,其位置则依次前移。
每一鼻甲均与鼻腔外侧壁之间形成腔隙,分别为上、中、下鼻道。
其中以中鼻道所含的结构最为复杂、且最具临床意义,它们分别是钩突、下半月裂、筛漏斗、筛泡、上半月裂以及鼻囟门和上颌窦自然口(即窦口鼻道复合体的主体结构)。
.~第一节鼻及鼻窦的解剖及生理鼻( nose )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
鼻腔是位于双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围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密切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分开,故严重的鼻外伤可伴发其四周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周边器官扩散。
鼻窦张口于鼻腔,二者粘膜相互移行连为一整体。
一、外鼻外鼻( external nose )由骨、软骨构成支架,外覆软组织和皮肤,略似锥形,有鼻根( nasal root )、鼻尖( nasal apex )、鼻梁( nasal bridge )、鼻翼( nasal alae )、鼻前孔( anterior nares,nostril )、鼻小柱( nasal columella )、等几个部分(图 1-1 )。
图 1-1 外鼻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构成。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双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
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游离缘共同构成梨状孔( pyriformaperture )。
.~外鼻软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 )、侧鼻软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 )、大、小翼软骨(alar cartilage )等构成。
各软骨之间为结缔组织所联系。
大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马蹄形,各有内外两脚,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两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构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图1-2 )。
图 1-2 外鼻骨和软骨支架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粘连密切,并富裕皮脂腺、汗腺,为粉刺、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当疖肿炎症时,稍有肿胀,痛苦较剧。
外鼻的静脉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目前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绵窦。
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贱通,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办理不妥或任意挤压,则有可能惹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图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