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49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及设计
1.合理布局:车站的布局应该考虑到乘客的出行需求和车站的容量要求。
布局要紧密合理,减少乘客在车站内的行走距离;同时,为了疏导人流,车站应设置多个出入口和通道,避免拥堵。
2.通风与通透:由于车站通常是封闭的空间,通风和通透是必须考虑
的因素。
车站应该设计合理的通风设施,确保车站内的空气流通;另外,
车站的墙面宜采用透明材质,以增加采光,使得车站内明亮舒适。
3.安全设施:车站的安全设施是保障乘客安全的重要一环。
车站应配
备足够的安全出口和避难所,并设置明确的安全标志和逃生指示牌;另外,车站的进出口和站台应设立栅栏或护栏,以防止意外发生。
4.便利设施:车站的便利设施是提高乘客出行体验的重要内容。
车站
应设立票务系统、候车座椅、洗手间、安全出口等便民设施,为乘客提供
方便。
5.可持续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该采用可持续设计理念。
例如,
车站可以设置太阳能发电设施,用于照明和供电;同时,在车站周围可以
建设绿化带,增加车站的环保性。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综合
考虑乘客流动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等多个因素。
一个好的车站设计不仅可
以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还能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健康增添动力。
地铁设计1基本概念1.1城市轨道交通:在不同型式轨道上运行的大、中运量城市共公交通工具,是当代城市中地铁、轻轨、单轨、自动导向、磁浮等轨道交通的总称。
1.2地铁: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用电力牵引的轨道交通。
线路通常设在地下隧道内,也有的在城市中心以外地区从地下转到地面或高架桥上。
1.3 单轨铁路(Monorail),简称单轨,是铁路的一种,特点是使用的轨道只有一条,而非传统铁路的两条平衡路轨。
单轨铁路的路轨一般以混凝土制造,比普通钢轨寛很多。
而单轨铁路的车辆比路轨更寛。
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相似,单轨铁路主要应用在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用来运载乘客。
亦有在游乐场内建筑的单轨铁路,专门运载游人。
1.3.1单轨铁路主要分成两类。
悬挂式单轨铁路的列车悬挂在轨道之下。
另一种较为常见的是跨座式单轨铁路,列车跨座在路轨之上,两旁盖过路轨。
跨座式单轨最先由瑞士ALWEG发明,而最先提出悬挂式单轨的是SAFEGE。
1.3.2现代的单轨铁路由电动机推进,一般使用轮胎而不使用钢制的车轮。
轮胎会在路轨的上面及两旁转动,推动列车及维持平衡。
早期单轨系统的设计是不能使用转辙器的,使到运作上出现很多不便。
现代的单轨系统多数已经可以使用转辙器,让车辆可以驶进不同的线路,而同一线路亦可作双程行驶。
单轨铁路1.4轻轨 "地铁"、“轻轨”莫混淆轨道交通中采用中等载客量车厢,能适应远期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1.5——3.0万人次的成为轻轨铁路。
若采用大载客两车厢,能适应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为3.0——6.0万人次的统称为地铁。
当然,地铁有建于地下、地面、高架的(如建于地面上的高架地铁也可称之为轨道交通);而轻轨铁路同样有建于地下的、地面的、高架的。
两者区分主要视其单向最大高峰小时客流量。
中等载客两的轻轨铁路车厢,一般额定载客量是202人/辆(超员为224人/辆),编组采用每列2——4辆,如莘庄——闵行轻轨铁路即是。
地铁设计知识点大全地铁作为现代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设计与规划环节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铁设计的知识点,包括站台设计、车厢内部设计、通风系统设计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铁的设计原理和技术细节。
一、站台设计1. 站台长度与车厢长度匹配地铁站台的长度应该与车厢长度相匹配,以便乘客上下车方便快捷。
一般来说,站台长度要考虑未来的扩建和改造需求。
2. 站台层与站台面的设计站台层的设计要满足乘客的通行需求,应考虑乘客上下车的流量,合理设置出入口通道,并保证乘客的安全。
此外,站台面的材质选择也要考虑到防滑、防火等安全因素。
3. 站台设施的设置站台设施包括候车区、座椅、指示牌等。
其中,候车区的设计要合理设置,以方便乘客等候,并确保乘客在高峰期有充足的候车空间。
二、车厢内部设计1. 座位布局车厢内座位的布局要合理,以最大程度地提供乘客的舒适度和乘坐空间。
座位的材质选择也要考虑到清洁、舒适等因素。
2. 车门的设置车门的设计要方便乘客进出,同时也要考虑站台长度和通行流量等因素。
车门的开关速度、安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 车厢内通风系统车厢内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确保车厢内的空气流通,以增加乘客的舒适感,减少异味和空气污染。
三、通风系统设计1. 通风口的设置通风口的设置要合理,保证车站和车厢内的空气流通,以防止恶劣空气的滞留和扩散。
2. 通风系统的运行通风系统的运行要稳定可靠,以保证车站和车厢内的空气质量,并确保乘客的舒适感。
四、安全设施设计1. 防火安全设计地铁车站和车厢内部的防火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包括灭火器的设置、应急通道的规划等。
2. 紧急疏散设计紧急疏散通道的设置和规划要满足乘客疏散的需求,并确保乘客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逃生。
3. 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要明显、清晰,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乘坐地铁时注意自我保护。
综上所述,地铁设计的知识点涵盖了站台设计、车厢内部设计、通风系统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等方面。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一、绪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效率和便利居民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方面的问题。
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1. 定位与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要从整体规划出发,确定轨道交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这包括考虑城市的交通需求、人口分布情况、城市发展规划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轨道交通规划方案。
2. 线路设计线路设计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线路设计中,需要考虑线路的起点和终点、经过的区域和站点等因素,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并确保线路布局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3. 车站设计车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出行体验和安全。
在车站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站台宽度、进出站通道的设置、候车室的规划等因素,以提高乘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4. 设备选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还需要考虑到设备的选型问题。
这包括列车、信号设备、通信设备等方面的选型,以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质量和安全性。
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1. 施工准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必须提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制定施工方案、确定施工队伍、采购施工材料等,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土建施工土建施工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地下挖掘、隧道开挖、基础建设等。
在土建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3. 电气化施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电气化施工是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
电气化施工包括供电系统、信号系统、通信系统等的安装和调试,以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营。
4. 轨道安装与调试轨道安装与调试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轨道的铺设、道岔的安装以及相关设备的调试等。
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轨道交通系统的正常使用。
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挑战与发展1. 挑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复杂的地质条件、施工期间对市民出行的影响等。
地铁线路设计常识地铁线路设计常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地铁线路的类别按其在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哪几类地铁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应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
其中辅助线又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等。
(正线为载客运营的线路,行车速度高、密度大,且要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因此线路标准较高;辅助线是为保证正线运营而配置的线路,一般不行使载客车辆,速度要求较低,故线路标准也较低;车场线是场区作业的线路,行车速度低,故线路标准只要能满足场区作业即可。
)2、地铁的线路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据哪些因素确定地铁的线路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据城市现状与规划的道路、地面建筑物、管线和其他构筑物、文物古迹保护要求、环境与景观、地形与地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的结构类型与施工方法,以及运营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
3、正线及辅助线的圆曲线最小长度怎样确定正线及辅助线的圆曲线最小长度,A型车不宜小于25m,B型车不宜小于20m,在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一个车辆的全轴距。
4、地铁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如何确定区间正线:350m 困难地段:300m辅助线: 200m 困难地段:150m车场线: 150m车站: 1200m 困难时:800m5、地铁线路坡度如何确定区间正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0‰,困难35‰。
联络线、出入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5‰。
车站:地下站站台计算长度段线路坡度宜采用2‰,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3‰的坡道上;地面和高架车站一般设在平坡段上,困难时可设在不大于3‰的坡道上。
车场线:宜设在平坡道上,条件困难时库外线可设在不大于‰的坡道上。
折返线和停车线应布置在面向车挡或区间的下坡道上,隧道内的坡度宜为2‰,地面和高架桥上的折返线、停车线,其坡度不宜大于2‰。
6、地铁线路竖曲线半径如何确定正线区间: 5000m 困难时 3000m车站端部: 3000m 困难时 2000m辅助线: 2000m7、纵断面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线路纵断面设计根据线路平面、敷设方式、沿线建筑物、构筑物、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市政管线、道路净空、通航要求、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复习要点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1)特定城市社会与经济环境下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
(2)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线网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和建设的基础。
(3)轨道交通系统客流预测。
是确定轨道交通网络及线路建设规模、能力水平的依据。
(4)轨道交通工程可实施规划。
(5)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和车站设计。
(6)轨道交通的枢纽设计与规划。
(7)轨道交通系统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设计。
(8)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防护设计。
(9)运营规划。
2、站场股道编号原则为作业和维修管理上的方便,站内线路和道岔应有统一的编号。
站内正线规定用罗马数字编号(Ⅰ、Ⅱ……)站线用阿拉伯数字编号(1、2、3……)单线铁路:应当从站舍一侧开始顺序编号;位于站舍左、右或后方的线路,在站舍前的线路编完后,再由正线方向起,向远离正线顺序编号。
复线铁路:下行正线一侧用单数,上行正线一侧用双数,从正线向外顺序编号。
双线横列式区段站按单线铁路车站内线路编号办法,由靠站房的线路起向站房对侧递次顺序编号。
(3)尽头式车站:站舍位于线路一侧时,从靠近站舍的线路起,向远离站舍方向顺序编号。
站舍位于线路终端时,面向终点方向由左侧线路起顺序向右编号。
大站上股道较多,应分别按车场各自编号。
3、道岔(组)的编号原则(1)用阿拉伯数字从车站两端由外而内,由主而次依次编号,上行列车到达端用双数,下行列车到达端用单数。
(2)如车站一端衔接两个方向以上(有上行、也有下行),道岔应按主要方向编号。
(3)每一道岔均应编以单独的号码,渡线道岔、交叉渡线道岔及交分道岔等处的联动道岔,应编为连续的单数或双数。
(4)站内道岔,一般以信号楼中心线或车站中心线作为划分单数号与双数号的分界线。
(5)当车站有几个车场时,每一车场的道岔必须单独编号,此时道岔号码应使用三位数字,百位数字表示车场号码,个位和十位数字表示道岔号码。
应当避免在同一车站内有相同的道岔号码。
结构设计知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设计与应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是城市交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设计与应用是保障城市交通安全与效率的关键,下面将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概念、设计和应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概念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是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地下、地面和高架轨道线路,车站、车辆、供电系统、信号系统、通讯系统和维护设施等。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是对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整合,确保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安全和效率的设计和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各个部分的协调整合,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列车运营的要求、通勤时间需求、行车频次、人员伤亡和安全控制等。
二、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设计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线路结构设计。
轨道交通系统的线路结构设计要考虑线路模式、站点选择、车站类型和车站位置等方面。
线路模式选择应考虑交通需求、地形、城市规划和环境等。
站点位置应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要,并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
2.建设形式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形式有地下、地面和高架三种形式。
地下结构适用于密集市区,公共空间不足的地方;地面结构适用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城区,高架结构适用于公共空间较多的城市。
3.列车型号设计。
列车型号的选择要考虑发电机功率、车辆长度和宽度、车辆速度和载客量等因素。
在车辆设计中,要考虑到列车之间的安全间隔、乘客舒适度和车辆性能等方面。
4.供电系统设计。
供电系统的设计要考虑电力负荷、线路电阻、车辆对环境的影响、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供电系统的选择应考虑到能源效率、成本效益和环保因素。
5.信号系统设计。
信号系统是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安全保障措施,要考虑信号机类型、信号间隔、信号灯颜色、通信系统和信号保障等方面。
三、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应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应用是保证城市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关键。
地铁工程基础知识地铁工程基础知识限界(Load Gauge)是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安全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
城市轨道交通规定有车辆限界、接触轨(网)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等。
限界是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内容,它为车辆和土建设计提供控制依据,它确定轨道交通与线路有关的构筑物净空和各种设备相互关系。
限界是根据车辆、行车速度等决定的。
它是区间隧道、线路、轨道、桥梁、车站、信号、供电、消防、环控、屏蔽门等专业的设计依据。
车站建筑一、功能概述车站是城市轨道交通路网上一种重要的建筑物,供乘客乘降、换乘和候车的场所,是地铁工程中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按功能划分,可分为一般车站和换乘车站;按站台类型划分,可分为岛式站台、侧式站台和混合式站台车站;按设置的位置可分为地下、地面和高架车站。
一般情况下车站由站厅层、站台层、设备及管理用房、人行通道,地面出入口、通风道、通风亭等组成。
站厅层公共区是为乘客提供集散、售检票所必须的空间。
站台层是为乘客提供候车、上下车和车辆停靠的空间。
设备及管理用房是为改善站内环境、进行运营管理和为乘客服务设置的配套空间。
人行通道、地面出入口是乘客进出站所需的空间,也是车站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站通风道、通风亭是改善车站内环境条件必不可少的建筑物。
二、设计要求车站总平面设计包括车站、人行通道及地面出入口、通风道、通风亭等。
由于车站是解决地面进、出站乘客和换乘乘客上、下车的公共交通建筑,由此车站应具有最大限度地吸引乘客,使乘客能方便进站、迅速出站、客流流向顺畅,并具有能方便、合理地结合其他公交系统来疏解客流的功能。
要实现上述功能目标必须与下列专业相适应。
1、线路专业线路专业是决定车站走向的重要因素,根据车站功能的需要应得到线路专业最大限度的配合和支持,线路走向可根据车站功能的需要做适应调整,否则车站功能难以得到实现。
2、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是确定车站站址,地面出入口,车站埋深及车站形式的主要依据,能否充分吸引乘客,发挥大容量地下交通工程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车站站位及地面出入口的设置上。
地铁设计知识点总结地铁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交通工具,其设计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知识点,包括工程设计、车辆设计、安全设计、车站设计等。
在本文中,将就地铁设计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铁系统设计1. 系统规划:地铁系统的规划是整个地铁设计的基础,包括线路规划、车站规划、换乘规划等。
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情况、交通需求、人口分布等因素,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地铁系统。
2. 线路设计:地铁线路设计需要考虑线路长度、站点布局、曲线半径、坡度等因素,以确保地铁线路的安全、舒适性和运营效率。
3. 车辆设计:地铁车辆设计需要考虑载客量、车辆长度、车辆宽度、车厢布局等因素,以确保车辆能够适应城市的交通需求。
4. 信号系统设计:地铁信号系统设计需要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包括列车间的间隔控制、列车速度控制、信号灯系统等。
二、地铁车站设计1. 车站布局:地铁车站的布局需要考虑乘客的流动线路、车站设施的布置、出入口位置等因素,以确保乘客能够便利地进出车站。
2. 车站设施:地铁车站需要设施包括站台、月台、安检设施、候车区、公共服务设施等,这些设施需要符合规范,以确保乘客的安全和舒适。
3. 车站装饰:地铁车站的装饰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色、乘客的视觉享受等因素,以打造舒适、美观的车站环境。
4. 紧急疏散设计:地铁车站需要设计紧急疏散通道、紧急疏散设施等,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乘客能够安全疏散。
三、地铁车辆设计1. 车辆结构设计:地铁车辆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车辆的力学性能、安全性能、乘客舒适性等因素。
2. 车辆动力设计:地铁车辆的动力设计需要考虑到车辆的牵引力、制动力、加速性能等因素,以确保列车在城市的复杂运行环境下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
3. 车辆控制系统设计:地铁车辆的控制系统设计需要确保车辆之间的协调行驶、列车的安全驶入站台、排队等。
4. 乘客舒适设施:地铁车辆的乘客舒适设施包括车厢空调、座椅布置、车厢噪音控制等,以确保乘客在列车内有舒适的乘坐体验。
1.什么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概念: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在固定导轨上轮轨运行方式为特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相关设施的总和。
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特征1)以解决通勤等短距离交通为主(2)站间距短(3)速度较低(4)列车编组较小(5)列车发车(追踪)间隔小(6)采用直流或内燃牵引(7)无须预定(无固定)座席(8)非全天营业为什么要就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是一项涉及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建筑工程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学科理论的系统工程。
轨道交通项目工期长、投资大,在城市规划中,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与设计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城市的基本布局和功能定位,对城市发展有极强的引导作用,对促进城市结构调整、城市布局整合,对整个城市土地开发、交通结构以及城市和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和作用轨道交通的作用1)缓解中心区尤其是商业区(CBD)地区交通的供需矛盾,强化土地资源可能提供的交通供给。
2)加强主出行方向上(主要交通走廊)系统的速度和容量,以便于主城区外围与中心区的联系。
3)串联城市大型客流集散点(交通枢纽、商业服务中心、行政中心、规划大型居住区、规划工业区、娱乐中心等),实现客流的合理疏解。
4)加强对外交通与市区的联系,方便卫星城镇与市区的联系,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5)以高品质的供给引导交通方式选择的良性转移6)节约能源,避免大气污染,改善环境。
7)启动内需,聚集商贸及房地产开发,支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并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唯有轨道交通才具有既可引导适度扩散、又能防止过度扩散的功能。
(1) (中心城区)通勤交通的主要方式(2) 引导城市发展(适度扩散)的主要手段(3) 城市越大,城市轨道交通的作用应该越大,否则就会堵塞3.轨道交通的“项目建设周期”一个项目从提出项目设想、开发、建设、施工到开始生产活动这个过程,一般称为项目建设周期,这个周期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投资前阶段、投资阶段和生产阶段为什么要进行轨道交通的审批,审批的程序有哪些?a对有限资源利用的管理,防止历史性的、不可逆的错误发生b在极度有限的城市中做好相关空间的预留主要的审批程序有:轨道线网的审批,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可行性报告的审批,初步设计的审批。
轨道工程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轨道工程的基本概念1. 轨道工程的定义轨道工程是指在城市或地区内以交通为目的,利用铁路、轻轨、地铁等交通系统,在地上或地下修建轨道、车站、设备等设施的工程。
它是一种以电力、机车、列车等为运输手段的城市交通工程。
2. 轨道工程的作用轨道工程可以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的形象和档次,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3. 轨道工程的发展历程轨道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是由工业革命推动的。
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突出,轨道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轨道工程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4. 轨道工程的分类根据建设方式和用途不同,轨道工程可以分为地上轨道工程和地下轨道工程。
地上轨道工程主要包括铁路、有轨电车等;地下轨道工程主要包括地铁、轻轨等。
二、轨道工程的设计1. 轨道线路的选取在轨道工程设计中,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轨道线路。
一般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土地利用等因素,确定最佳的轨道线路。
2. 轨道工程的标准轨道工程的设计需要符合国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包括轨道线路设计标准、车站设计标准、车辆设计标准等。
这些标准通常由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协会或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和发布。
3. 轨道工程的设施在轨道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包括轨道、车站、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系统、排水系统等各个方面的设施。
这些设施的设计需满足运输需求、安全要求和环境要求。
4. 轨道工程的环境保护在轨道工程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
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降噪、节能减排等。
三、轨道工程的施工1. 施工准备在轨道工程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勘察设计、招标采购、管理协调等方面。
2. 施工技术轨道工程的施工涉及到土建、铺轨、电气、通信等多个专业,需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
地铁设计知识点总结地铁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交通工具,对于城市规划与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地铁的设计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点,包括线路规划、车站设计、车辆选型等。
本文将对地铁设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线路规划在地铁设计中,线路规划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线路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交通状况、人口密度、用地情况等因素。
在规划线路时,需要确保线路的覆盖范围广泛,车站的间距合理,且连接重要城市区域。
1.1 线路类型地铁线路通常可分为地下线路、高架线路和地面线路。
地下线路具有较好的隐蔽性,适用于城市密集区域;高架线路可以充分利用空中空间,适用于交通拥堵的区域;而地面线路则适用于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区。
1.2 线路长度地铁线路的长度应根据城市的需求来确定。
较大规模的城市通常需要较长的线路来满足通勤需求,而规模较小的城市则可以选择较短的线路。
1.3 线路密度地铁线路的密度指的是车站之间的距离。
在城市交通拥堵的区域,线路密度应适度增加,以提高运输效率。
而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线路密度可以适度降低。
二、车站设计车站是地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车站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出行体验和安全。
车站设计要考虑到乘客流量、便捷性和安全性。
2.1 乘客流量车站的设计应根据预计的乘客流量来确定,以确保站内能够容纳大量乘客同时排队和乘车。
在高峰时段,车站出入口应充分考虑到乘客集中的地方,设置合理的通道和出入口,以保证顺畅的人流。
2.2 便捷性车站的设计要考虑到乘客的便捷性,包括站内的导向标识、座椅设置、候车区安排等。
车站的设计还应考虑到无障碍设施,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
2.3 安全性车站的设计应重视安全性,包括防火措施、应急疏散通道、防滑地面等。
车站的安全设计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确保乘客的安全。
三、车辆选型地铁车辆的选型是地铁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车辆的选型应考虑到载客量、能耗、维修成本等因素。
3.1 载客量车辆的载客量要与线路规模和车站的乘客流量相匹配。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设计第13章第13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设计一、线路设计1.线路走向设计: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和规划要求,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
线路走向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地形地貌特点: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特点,选择最优的线路走向,如避开山体、湖泊和河流等地质障碍物,减少工程难度和成本。
(2):交通需求: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研究预测,确定轨道交通线路走向。
例如,根据城市的人口分布、劳动力就业分布以及常用的交通方式等,选择最优的线路走向,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3):规划要求:根据城市的规划要求,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
例如,根据城市的功能布局、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要求,选择最优的线路走向。
2.站点位置设计: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规划要求,确定轨道交通站点的位置。
站点位置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居民分布:根据城市的居民分布情况,确定站点位置。
例如,根据居民的密度和分布,选择最适合的站点位置,以方便居民出行。
(2):交通连接:根据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和其他交通方式的连接,选择站点位置。
例如,选择与公交站、火车站和机场等交通枢纽相连的站点位置,以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
(3):规划要求:根据城市的规划要求,确定站点的位置。
例如,根据城市功能区划和文化遗产保护要求,选择最适合的站点位置。
3.站距设计: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规划要求,确定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
站距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交通需求: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确定站点的距离。
例如,根据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交通方式的选择,选择最适合的站点距离,以方便居民出行。
(2):规划要求:根据城市的规划要求,确定站点的距离。
例如,根据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环境保护要求,选择最合适的站点距离。
二、站场设计1.布置设计: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和站点位置,确定站场的布置。
布置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站点位置: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规划要求,确定站点的位置。
地铁设计的知识点地铁作为一种城市交通工具,其设计既要考虑功能性和实用性,也要注重美观和舒适性。
本文将介绍地铁设计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站点布局、车辆设计、车站设计以及乘客体验等方面。
一、站点布局站点布局是地铁线路规划的基础,合理的站点布局能够提高地铁的运输效率和便利性。
在站点布局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站点距离:地铁站点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地铁线路的运输能力和运行速度。
一般来说,站点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在2至3公里之间,以便乘客能够方便地步行到站点。
2. 换乘站点:换乘站点是地铁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连接了不同线路的乘客,因此需要在设计中特别关注换乘站点的布局和设计,确保乘客能够快速、顺利地换乘。
3. 地理条件:地铁站点布局还需要考虑周围的地理条件,比如道路交通情况、土地利用以及市中心等因素。
这些条件将决定地铁线路的形状和轨道的走向。
二、车辆设计地铁车辆设计是提供乘客舒适、安全乘坐环境的关键。
以下是地铁车辆设计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车辆外观:地铁车辆外观应该具有辨识度和美感,以便乘客能够迅速辨认出地铁车辆。
同时,外观设计也需要考虑车体的流线型,减少空气阻力,提高行驶速度。
2. 车内布局:地铁车内布局需要合理安排座位和扶手的位置,确保乘客能够站立和坐下。
此外,车内还需配备紧急报警设备、紧急出口等安全设施,以提供乘客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通道。
3. 乘客信息系统:现代地铁车辆通常配备乘客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显示屏、广播系统等,用于提供列车到站信息、换乘指引、安全提示等服务,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
三、车站设计地铁车站设计是提供乘客便利和安全乘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车站设计的几个关键知识点:1. 站台设计:站台设计需要考虑乘客上下车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站台宽度和长度应根据乘客流量和列车长度来确定,同时应设置安全屏障,防止乘客误闯铁轨。
2. 出入口设置:车站的出入口应设置在方便乘客出行的位置,同时需要考虑交通流量和周边道路情况,确保乘客能够方便快捷地进出车站。
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基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
为了保证轨道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安全性,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必须考虑一系列的因素和要素。
本文将分析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的基础要素和原则。
规划设计要素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影响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不同的地形地貌类型,对轨道交通线路的站点和立交桥的布置有很大的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地理信息做详细的分析,比如高程、地质、地貌等相关信息。
2.车站设置车站的设置是轨道交通线路规划设计中重要的要素之一。
车站数量和位置的选择将对轨道交通的整体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在车站位置的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站点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交通状况和人流量等因素,以便确保站点的合理选址。
3.线路设计轨道交通线路的设计主要包括线路的走向和铺设方式。
线路的走向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区域的地形地貌、交通状况和人流量等因素。
同时选取合适的铺设方式也是一项关键的要素,根据铺设方式不同对线路的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也会相应产生差异。
4.轨道交通信号设计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是保证轨道交通运行安全、高效的重要部分。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数量和布局方案。
为了确保车辆正常运行,信号系统的数量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行驶速度、交通状况、车流量等实际情况。
规划设计原则1.线路简化和服务合理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设计应该追求简化和合理,以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设计的线路应该尽可能简化,减少不必要的曲线和弯曲,从而提高运行速度和安全性。
同时要根据区域城市的发展需求,合理设置站点,以提供更贴近居民需求的服务。
2.线网安全性和可靠性轨道交通线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
需要充分考虑线路及设备的可靠性、防范措施和消防设备等因素,以确保运行的安全性。
在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到设备的可靠性和故障排除策略,以增强设备的可靠性。
3.合理耗能轨道交通的运行和维护也将伴随大量的能源消耗。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常识周心培 2004.12前言轨道交通和隧道工程是城建院的两大支柱专业。
近年来,宜万、甬温、温福铁路和武广客运专线隧道设计任务繁重,北京、苏州、广州地铁设计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大批新生力量投入到隧道和地铁的设计工作中来,形势大好。
为使新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们对隧道和地铁有所了解,特把平时所见所闻的资料罗列出来给大家作个参考。
隧道专业方面以“铁路隧道史”为蓝本,回顾我国铁路隧道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大瑶山隧道和秦岭隧道为例,介绍我国当代铁路隧道技术的最高水平;最后简要地展望一下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的前景。
文中内容只是个人阅读的笔录,有兴趣者可进一步找原文研究。
轨道交通工程确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个人的学识有限,简单介绍不能解决如何设计的问题,只希望使大家建立个基本概念。
介绍包括基础篇、车站区间篇、设备篇和工程实例篇,目的是为使读者知道什么是轨道交通,其设计包括哪些内容,曾经有过哪些经验教训。
实例篇只列了个提纲,有的已有专文可作参考,如果有兴趣可另作专题交流。
今借院网城建院网页一角,把“我国铁路隧道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概论”发表出来,希望能省却读者一些翻阅资料的时间。
许多专业性的问题远非、四、五万字能解决的,具体问题可以另作专题讨论。
因本人水平有限,文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真诚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概论基础篇1、轨道交通分类城市轨道交通顾名思义就是车辆在轨道上行驶的公共交通系统。
火车,有轨电车等等都属于轨道交通,前者属于较长距离的城际间的交通,后者是低速行驶于街市的公共交通,但两者都不属于通常所说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粗略地可以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分为地铁和轻轨两大类,其中轻轨又可分为普通轮轨式、独轨跨座式和独轨悬挂式三种。
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即属普通轮轨式的轨道交道。
广州地铁4号线的车辆采用线性电动机和特殊的轨道,但本质上仍属轮轨式的交通方式。
台北捷运的木栅线,采用的是胶轮车,在特别的砼轨槽内行驶,也属于轮轨式交道。
上海龙东路至浦东机场的磁悬浮线,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车轮和钢轨,不属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之例。
目前重庆正在修建的就是独轨跨座式轨道交通工程。
独轨悬挂式类似于悬挂的索道缆车,只是车辆不是挂在缆索上,而是挂在专门的钢梁上,跨距可以做得比较大,用在一些公园和旅游区比较合适。
在我国独轨悬挂式作为正规的城市轨道交通还没有建设实例。
地铁普通轮轨式轻轨普通轮轨式独轨跨座式独轨悬挂式2、地铁与轻轨有人认为在地下跑的叫地铁,在地面上、在高架桥上跑的叫轻轨,这样区分对不对呢?最早的地铁确实是在地下跑的,要不怎么会叫地铁呢,而轻轨也确实大多数是在地面上跑,特别是在高架桥上跑,但严格讲这样区分是偏面的。
国际上对地铁和轻轨是以车辆的轴重来区分的:载客量大,车辆编组长,车辆轴重大,需要采用较重钢轨和轨道的划为地铁:而载客量相对较小,车辆编组也较短,车辆轴重较轻,可以采用轻型钢轨和轨道的则划为轻轨。
当然这样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武汉轻轨铺设的钢轨与地铁一样,都是60kg/m钢轨,这是因为重型轨线路稳定性好、耐磨、有利于运营。
在我国A型车的轴重约16t,属于地铁车辆;C型车的轴重约11t,属于轻轨车辆;而B型车的轴重约14t,介于A型和C型两者之间,地铁和轻轨都可以采用。
北京地铁采用的就是B型车,武汉轻轨采用的也是B型车。
客流量大的轨道交道,往往采用大型车、大编组、重型轨道,并且多穿行于闹市,所以一般采用地下线,即所谓“地铁”;客流量小的轨道交通,相应地采用小型车、小编组、轻型轨道,多行驶于郊区和非繁华地区,有条件建成高架线,甚至地面线,以降低造价,一般简称为“轻轨”。
对一条轨道交通线而言,可以根据需要时而走在地上,时而走在地下,并无绝对的区分。
例如:上海轨道交通明珠线,其一期工程(西半环)系利用老沪杭铁路路基建的高架线;二期工程过黄浦江走浦东极大部分为地下线。
明珠线的车辆和轨道与地铁完全一样,从上面的定义划分,明珠线当属“地铁”。
3、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优缺点世界上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都建有发达的轨道交通(地铁),照外国人的说法,一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应该修地铁。
地铁被认为是现代化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性手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大陆己经建成和在建地铁或轻轨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武汉、重庆和深圳等8个城市:已经向国家申报立项积极筹建或准备审报的有哈尔滨,沈阳、青岛、苏州、杭州等20余个城市。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的优缺点。
3.1快速轨道交通的优越性(1)安全地铁和轻轨或深埋地下、或高架空中,即便行驶于地面也是全封闭的。
每条轨道交通都采用双线独立运营,与地面交通之间完全是立交关系,因此其运营十分安全。
(2)正点正因为采取独立运营和立交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交通事故和交通阻塞,因此能确保行车的正点率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在北京和上海坐地铁已经成为“上班族”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
(3)快速同样由于其安全性和高正点率保证了轨道交通运行的高速度。
地铁车辆的设计构造度为80km/h,旅行速度在35km/h左右。
而地面公交车辆的旅行速度很难确保达到25km/h。
(4)舒适无论是在地铁车站里,还是在车厢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小气侯、柔和的色彩、明亮的灯火、优雅的环境给人以“宾至如归”的家的感觉。
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年青的旅客朋友手不释卷地坐在车厢里,完全忙却了旅途的遥远和疲劳。
这自然也是颠跛急转的地面公共交通望尘莫及的。
(5)节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都采用电动车组,以电为牵引动力。
而通常的城市地面车辆除电车外都是以柴油或汽油为能源。
众所周知,电能转换为车辆的机械能的转换效率是60%~70%,而燃料转换为机械能的效率只有25%左右,两者相差一倍以上。
所以说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是节能型的交通。
(6)环保因为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是以电为能源,所以在行驶中不排放废气、废液,对周围环境不产生有害影响。
唯一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是地面线或高架路段列车行驶中产生的噪声污染,但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采用减震道床、隔声屏障或胶轮车等是可以防治的。
3.2快速轨道交通存在的问题(1)高造价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众多优点的背后是高造价和高投入,以至使一般城市承受不起。
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地铁的造价是每公里约人民6亿元:到90年代初,广州地铁的造价达到每公里人民币7.8亿元。
建一条地铁要花上百亿元,这笔钱中有百分之三十至四十是用来购买外国的车辆和机电设备,老百姓的血汗钱哗哗地流进了洋人的荷包。
1995年,国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下达了国务院60号文件,规定新建地铁工程的车辆及设备的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以上。
此后,提高了国产化率,各个城市的地铁造价基本上都能控制在每公里人民币5亿元左右。
但这对于经济实力不够雄厚的城市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2)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在高投入的同时并不能带来高的经济效益。
相反,一条地铁线每年都可能造成上亿元的亏损。
以武汉轻轨一期工程来说,不计折旧每天的亏损约在人民币20万左右。
所以城市轨道交通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基础设施工程,一般只能由政府投资建设。
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城市的地铁是盈利的,我国的香港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香港地铁的盈利并不在于地铁本身的票房收入,而在于与地铁密切相关的房地产等的综合物业开发。
所以在地铁的设计阶段就要同时做好相关物业的规划,并争取与地铁建设同步实施。
纵观城市轨道交通的优缺点,其服务大众、以人为本的优点是主要的,而其缺点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是可以克服和改善的。
4、设计年限与设计阶段4.1设计年限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经常要涉及到“设计年限”,路网规划要分年限,线路建设要分年限,客流预测要分年限,行车交路要分年限,车辆及设备配置要分年限……。
根据《城市块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淮》的有关规定,设计年限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具体的时段划分规定如下:初期建成通车后第 3年近期建成通车后第10年远期建成通车后第25年以武汉地铁1号线为例,假设于2010年建成,则初期为2013年,近期为2020年,远期为2035年。
4.2设计阶段轨道交通工程在完成前期预可、工可、立项工作后转入设计阶段。
根据“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总体设计总体性的方案设计,以优化总体方案为目的。
初步设计专业性的方案设计,以落实具体专业方案为目的。
施工设计详细设计,提供施工图。
各个城市的情况不同,设计阶段也不同。
广州、南京等城市均按三阶段设计,北京、上海也有采取两阶段设计的,即无总体设计。
5、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5.1 轨道交通类型的划分根据《城市块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规模按远期单向客运能力(断面运量)划分为三个运量等级和规模,即高运量、大运量和中运量,相应的技术特征见下表:各级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相关技术特征表线路等级ⅠⅡⅢⅣ运能分类高运量大运量中运量中运量类型归属地铁地铁轻轨轻轨线路型式全封闭全封闭全封闭半封闭单向运能(万人小时) 5-7 3-5 1.5-3.5 1~2列车最大长度(m) 185 140 100 80适用车型 A B或A B、L或单轨 B或D列车最大编组 8 辆 6辆 5辆 4辆列车最高速度(km-h) 80~100 80 ~100 60-80 60旅行速度(km-h) 35-45 35-45 35-45 20-30适用城市人口(万人)≥300 ≥300 ≥150 ≤100※按建设标准,Ⅴ级为有轨电车,旅行速度15-20km/h,故不列入。
5.2 新建轨道交通工程的规模我国《城市块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淮》对新建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规模有如下规定:(1)初期高峰断面客流大运量线不应小于1万人,中运量线不应小于6千人。
也就是说客流不足不应该建设,应采用其他交通方式;(2)初期新建线路大运量线不宜小于15km,中运量线不宜短于10km,太短的线路运营上、经济效益上均不可取:(3)线路末端2-3个区间的平均高峰客流不宜小于全线最大高峰客流的0.25-0.30。
如果用上述规定来核查在建或已建的轨道交通线,有很多是不符合规定的。
如武汉轻轨一期工程长度太短影响效益;广州地铁2号线琶洲岛段客流量不足全线最大断面的1/4……。
但地方上往往会以地铁建设带动沿线开发为由,扩大建设规模。
5.3轨道交通的建设实施一条线的建设应按不同年度的运量,分项分类合理地分期实施:(1)地下车站及区间隧道工程应按远期规划一次建成,其他高架及地面工程可以根据客流情况分期延伸和增建。
(2)车辆应按初期客运量配置。
车辆基地应按远期设计规模规划控制用地,整备、检修设施按近期规模建设,地面建筑应根据工艺要求结合远、近期需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