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原州区集雨节灌技术初谈 固原市原州区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原州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发展摘要由于原州区地域偏僻,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水资源相对短缺,造成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所以加快本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就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原州区;小型水利;工程发展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西部的黄河上中游,清水河上游的六盘山东北部,属清水河、葫芦河和泾河三大河系的发源地。
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山区,气候干燥,多年平均降水量430mm,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约占年降水量57.7%,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1361mm,多年径流深25mm。
全区土地总面积2748.3km2,总人口43.4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2.49万人。
全区土地面积412.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5.47万亩(其中:水浇地19.05万亩)。
1 小型水利工程现状原州区境内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有水库灌区、小型井灌区、扬黄灌区、小型扬水灌区、高效节水补灌区五种类型的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19.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6万亩。
原州区现有中小型水库共计33座,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11座;总设计库容3.2亿m3,因多年运行淤积,有效库容0.99亿m3。
1)管理运行现状。
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目前,原州区水利工程大部分权属原州区水利局统管,下设水库管理站及水保站,各管理站直接负责其管制范围内的水库及灌区运行管理,并贯彻执行政府及水利部门的有关水利法规,制定灌溉管理制度,安排用水计划,统一调度水量,负责水库防汛等工作。
随着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进行,在原州区三营灌区、沈家河及冬至河水库灌区等中型灌区成立农民用水协会,由受益区农民自行管理、自主经营。
对于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管理。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目前只有井灌区机井及土园井部分已拍卖、承包,由所属农户自行管理,个别小塘坝、人畜饮水工程及小高抽工程也逐步被承包。
原州区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概况及取得的效益摘要:建设农村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经济合理,效益显著。
关键词: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概况;取得的效益1 工程概况原州区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主要包括官厅乡、寨科乡、彭堡镇和三营镇老三营村,固原市原州区官厅乡、寨科乡位于固原市东部山区,彭堡镇位于固原市区西北20 km,三营镇老三营村位于固原市35 km处,涉及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农耕地面积0.18万hm2。
现有人口7 307人,人均纯收入895元,以种植业为主,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和劳务输出。
原州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是典型的季节性干旱缺水地区,气候特点是: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春暖迟、秋凉早、冬寒长、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无霜期短而多变、干旱少雨、雨量集中(暴雨多)、蒸发强烈。
同时自然灾害频繁。
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6.90 ℃,干燥度1.55,无霜期130 d,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 250 h。
但由于受水、肥、热等条件限制,光能利用率低。
平均风速2.80 m/s。
多年平均降雨量固原水文站24 a平均年统计结果为478.20 mm,但年季之间分配不均,暴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到全年降雨量的70 %左右。
但是该项目区多年来就有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的经验,前些年主要用于农村人畜饮水,但由于每方容积的造价较高,已建工程大都标准较低,绝大部分农民没有经济能力兴建集雨工程。
近年来,也有部分群众兴建一些微小型集雨工程用于补充灌溉,在播种、保苗和抗“卡脖子”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雨水集蓄工程建设,是解决80 hm2灌溉面积和部分农户饮水困难的有效措施,也是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2 工程设计方案2.1 工程设计范围在官厅、寨科、彭堡、三营等四乡镇属贫困山区,农民生活和灌溉用水困难,具有集雨条件,灌溉水平田,建设涝池的有利地形,群众积极性高。
新建1 000~1 500 m3的涝池,发展雨水集蓄利用,解决当地用水困难。
谈原州区节水灌溉工作的主要做法摘要:针对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原州区十分重视节水灌溉工作,由于节水灌溉做法得当,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截止目前,发展灌溉面积1.72万hm2,规划到“十二五”末灌溉面积达到2.13万hm2。
关键词:原州区;节水灌溉;主要做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作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工作作出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为水利事业加快发展带来了又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了切实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用足、用活国家各项投资政策,促进节水灌溉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结合区情与节水灌溉现状,统筹安排,超前谋划,以建设节水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切入点,要为做好原州区“水”文章奠定基础。
1 2011年完成的重点工作针对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原州区十分重视节水灌溉工作,多年开发建设的农业灌溉工程有水库灌区、井灌区、扬黄灌区、小型扬水灌区和高效节水补灌区。
截止2012年,现状灌溉面积1.72万hm2,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87万hm2(设施农业0.60万hm2,大田滴灌0.14万hm2,喷灌0.13万hm2)。
2011年已完成实施的项目有:三营甘沟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滴灌面积666.67 hm2。
三营鸦儿沟马铃薯高效节水灌溉工程666.67 hm2(发展滴灌0.04万hm2,喷灌0.03万hm2),土地整理0.08万hm2。
巩固和完善中河万亩喷灌供港蔬菜基地,在上年基础上,新增喷灌面积0.01万hm2。
沈家河水库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节水型灌区0.03万hm2(修整去年完成的0.02万hm2土地,平整土地0.01万hm2)。
截止现在配套节水灌溉面积0.20万hm2(其中:改善0.08万hm2,恢复0.12万hm2)。
南塬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节水灌溉面积0.02万hm2(其中:渠系配套0.01万hm2,喷灌0.01万hm2,管灌33.33万hm2)。
土地整理项目,以高速公路为轴线整理土地0.20万hm2,国土局在三营镇甘沟村、赵寺村实施0.13万hm2,水务局在三营镇甘沟村,彭堡镇姚磨村,头营镇南屯村、陶庄村、杨郎村、杨庄村实施666.67 hm2。
浅谈固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摘要: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固原地区解决干旱缺水、促进雨水资源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通过对固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固原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固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发展1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固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雨水的收集技术、雨水的储蓄技术及雨水的高效集约利用技术。
1.1雨水的收集技术固原的雨水收集技术基本上可归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营造田间微型集流面或改进耕作措施,把降水集流并存储在土壤中,以达到雨水就地拦蓄入渗,通常采用的技术有水保工程技术和水保耕作技术;另一类是采用自然集流面或人工修建的防渗集流面,将雨水收集并储蓄在储水工程中(如水窖)供作物灌溉或饮用,也称为人工集流技术。
1.1.1水保工程技术通过修筑水平梯田、隔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对地面进行较大的工程处理,改变原有的地形特征,使降雨就地集中拦蓄入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1.1.2水保耕作技术通过耕作措施的改进,实现降雨的就地拦蓄入渗,达到收集雨水的目的。
常用的有等高耕作技术、起垄耕作技术、粮草轮作技术、带状间作技术、渗水孔耕作技术及蓄水聚肥耕作技术等。
1.1.3人工集流技术在固原地区,人工集流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得到了很大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有关集雨场、集水渠、沉淀池、拦污栅和引水管等集雨设施的科学设计与施工技术。
(1)集雨场。
一般采用自然集雨面如黄土丘陵斜坡、路面、庭院等,若天然集水面不能满足集水量的要求时,则考虑修建人工防渗集流面。
(2)集水渠。
依据地形条件和当地经济条件,一般可建成V形、矩形的素混凝土渠、机制砖或塑料薄膜衬砌的小明渠以及土渠等。
(3)沉淀池。
一般建于储水工程进口处2~3m远的地方,容积为0.80~2m3,长宽比为2:1,池底和池壁用混凝土或机制砖衬砌,集水渠与引水管不正对,以提高泥沙的沉淀效果。
宁夏中部干旱带固原市原州区水资源利用及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探讨【摘要】对当地节水灌溉工程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灌溉技术和模式。
【关键词】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宁夏固原Us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fficient water-saving irrigation mode of【Abstract】Local water-saving irrigation projects, irrigation techniques and models put forward practical.【Key words】High water;Irrigation mode;Guyuan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中南部干旱带,是清水河、葫芦河和泾河三大河系的发源地,也是固原市政府所在地。
辖6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193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766Km2,占固原市面积的26.2%。
截止2010年末原州区总人口44.7525万人,回族人口20.5万人,占总人口的45.8%,是全国回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
1. 水资源1.1 地表水资源。
原州区地表水资源为6650万m3,50%、75%、95%保证率地表径流量分别为5898万m3、3770万m3、1762万m3,年际年内变化大,汛期6~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0%以上。
1.2 地下水资源。
原州区浅层地下水主要储存于第四系和第三系地层中,形成广泛分布的苦、咸水和局部的淡水富集带。
地下水资源量2971万m3,可开采量为2567.2万m3。
1.3 黄河水资源。
按照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分配给原州区黄河水为4800万m3,按照“丰增枯减”的原则。
50%、75%、95%保证率扬黄工程可供水量分别为4800万m3、4128万m3和3360万m3。
1.4 水资源可利用量。
原州区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1450m3,保证率P=50%、75%、95%水资源可利用量分别为10700万m3、7800万m3和5120万m3。
浅析固原市原州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做法及成效王海军【摘要】原州区大力推广以滴灌、喷灌、微喷等方式为主的现代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倾力打造“宁夏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就其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进行了论述,以供参考。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年(卷),期】2014(000)022【总页数】2页(P65-65,67)【关键词】灌溉;高效节水工程;做法;成效【作者】王海军【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水务局,宁夏固原 7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4.3一、基本情况固原市原州区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科学调度扬黄水,大力推广以滴灌、喷灌、微喷等方式为主的现代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以马铃薯种薯、冷凉蔬菜、无公害枸杞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采取统一规划、整合项目、分片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倾力打造“宁夏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区)”。
先后建成中河、头营、三营等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11个(其中:5000亩~10000亩以上示范基地9个,3000亩以上示范基地2个),在扬黄灌区修建10立方米~20万立方米大型调蓄水池14座,新发展大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4万亩,并对9.3万亩设施农业进行膜下滴灌改造,使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扩大到20万亩(其中喷灌2.8万亩、滴灌7.3万亩、微喷灌0.6万亩、膜下滴灌9.3万亩),灌溉面积从“十一五”末的19.8万亩,增加到目前的30.3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到了全区总灌溉面积的65%。
规划到“十二五”末实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7万亩,灌溉总面积达到31.93万亩的发展目标。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种植结构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了生产成本的节约和效益的提升。
从而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繁荣。
二、主要成效高效节水灌溉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和增产增效。
谈固原市原州区水毁工程现状及维修措施摘要:原州区33座水库淤积严重,建筑物老化失修,病险隐患严重,全部为病险水库。
为了灌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切实推进水毁工程的修复工作。
关键词:水库;病险水库;水毁工程;维修1基本情况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东麓,总人口44.70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1.60万人,农业人口32.80万人,耕地面积10.36万hm2。
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境内海拔1 450~2 500 m,年均气温6.30 ℃,气候冷凉、干旱少雨,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458 mm,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约占年降水量57.70 %,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1 361 mm,多年径流深42.30 mm,无霜期135 d,灌区植被稀疏,林带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春季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
春、夏季降水量偏少,灾害性天气多,区域降水差异大等气候特点。
旱灾是原州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它不仅对农业生产影响大,而且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改善。
2水利工程现状2.1水库工程基本情况原州区先后建成中小型水库33座,其中:中型3座,小(1)型19座,小(2)型11座,总库容3.30亿m3,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受历史条件限制,水库建设标准低,建筑物配套不全或无配套设施,经过三、四十年的运行,水库淤积严重,建筑物老化失修,病险隐患严重,水库长期带病运行,现有效总库容0.93亿m3,全部为病险水库。
由于水库病险状况严重,大多数水库失去防洪能力,只能采取“空库度汛“的运行方式,防洪、灌溉等效益严重下降,致使灌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2水库灌区基本情况原州区境内现有水库灌区15处,总集水面积为948.10 km2,年均来水量为5 921.20万m3,总库容为1.27亿m3,目前已淤积0.57亿m3,现有效库容为0.70亿m3。
设计灌溉面积0.67万hm2,现效灌溉面积0.37万hm2,库灌区已建设干渠总长128 km,已砌护106 km,完好率26.10 %;支渠151 km,已砌护93 km,完好率36.50 %。
原州区库井灌区现状及提高灌区节水的主要措施摘要:原州区地域偏僻,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水资源的严重不足,造成全区工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加快原州区库井灌区建设,提高灌区节水效率,是摆脱贫困的出路之一。
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固原市原州区灌区现状及规模和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了提高灌区节水效率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原州区;库井灌区;现状;措施1灌区现状及规模1.1水库灌区灌溉规模及工程状况原州区现有中小型水库30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11座,总设计库容2.576亿m3,因多年运行淤积,有效库容1.373亿m3。
目前已完成除险加固水库9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6座。
在已建的以水库为水源的灌区中,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受地形条件影响和当时历史特殊原因,设计标准偏低,工程配套率低,加之长期以来管理体制陈旧,管理粗放,手段落后,经费不足,缺乏工程良性运行机制,致使许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
目前,工程完好率占50%左右,各级渠道大多以土渠输水,缺乏末级农渠;斗渠则全部以土渠输水,渠道淤积、滑塌现象十分严重,渠系配套设施简陋,输水、控水、调水能力较差,造成输水不畅,缩小了有效的灌溉面积。
2006年末全区实有耕地10.26万hm2,其中水浇地2.01万hm2(可灌面积1.01万hm2,实灌面积0.302万hm2)。
灌区内干渠总长205.80km,砌护123.19km;支渠总长238.50km,砌护95.80km;渠道损坏116.32km,主要分布在清水河和葫芦河流域。
1.2机井灌区灌溉规模及工程状况原州区现有机井550眼,井深一般在50~170m之间,单井出水量10~80m3/h,可灌面积1.34万hm2,实灌面积0.63万hm2。
灌区内配套低压管道总长117.12km,高压线路177.30km,动力线路总长28.80km,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流域。
试述固原市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建议固原市节水灌溉工作尽管采取了分类布局、超前规划、大力倡导、目标考核等措施积极推进,但与日益短缺的水资源状况有很大差距,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工程建设前期存在的问题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中,工程规模是在参考当地气候、土壤性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基础上,主要依据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来确定。
水土资源平衡法确定工程规模是合理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群众种植习惯、灌溉理念、对先进技术群众接受程度等因素。
在当前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建设大规模的节水灌溉工程中,普遍存在因种植习惯、灌溉理念等原因造成高效节水技术不被接受的现象,工程难以落实到地块上,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和实施规模,给建设、建立和施工等单位带来众多难题。
2.蓄水水源工程病险严重,开发利用不够一是水库枢纽病险严重。
我市共有水库147座,其中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135座。
病险水库83座,占水库总数的56.46%,主要问题是,防洪标准普遍偏低,不同程度存在坝体单薄、坝体渗漏、溢洪道损毁、涵管破裂、启闭设施陈旧等症状。
从1998年以来陆续对中型及重点小一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和改造,先后完成36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改造工作,但全市仍有81座效益较好的水库长期带病运行,占水库总数的55. l%o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规划近日已完成,并上报水利部待批。
二是小型蓄水工程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共建成塘坝341座,水保骨干坝185座,中小型淤地坝150座,总库容23440万m3 —方面由于缺少养护,病险严重,每年实际蓄水约5000万m3左右。
另一方面,这些蓄水工程周围有大片的阶台地,但由于没有配套必要的灌溉设备,水资源闲置,蓄水工程的灌溉效益没有得到发挥。
三是窖(井)集雨节灌工程利用效率不佳。
打井打窖开展集雨节灌是干旱片带非充分灌溉的一条有效抗旱途径,起着坐水抓苗、点灌保苗的作用。
原州区节水灌溉农业发展情况及建议摘要:原州区属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通过各类节水灌溉农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全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经济收入。
关键词:节水灌溉;水利设施;原州区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总面积2 766 km2,现辖6镇5乡1个办事处,193个行政村、1 152个自然村,总人口44.1万人,农村人口32.60万人。
耕地面积10.36万hm2,其中旱地面积0.61万hm2,占87.74%,是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
近年来,原州区积极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收到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全区水资源及节水灌溉农业发展情况原州区境内海拔1 450~2 500 m,年均气温6.30 ℃,多年平均降水量430 mm,年蒸发量1 361 mm,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
全区建有中小型水库34座,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1)型水库19座,小(2)型水库12座,总库容3.30亿m3,灌溉机井538眼,生产用水窖3.60万眼,雨水集蓄涝池40座,骨干坝69座。
水资源总量1.206亿m3,可利用总量为0.932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0.41亿m3,可开采水量0.233亿m3。
黄河水资源初时水权分配量0.48亿m3,现状0.23亿m3。
针对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原州区实行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方针,多年来,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9万hm2。
发展的节水灌溉模式如下:一是雨养农业区的集雨水窖微灌和小扬水模式如下,共发展0.22万hm2。
其中,小型扬水0.06万hm2,生产水窖和雨水集蓄涝池0.16万hm2。
二是库井灌区和扬黄灌区的低压管灌、小畦限量灌水模式,先后建成康沟、上店子、沈家河等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共发展小畦节灌面积0.79万hm2。
其中,库灌0.07万hm2,井灌0.38万hm2,扬黄灌0.34万hm2。
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固原市2022年现代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1.13•【字号】固政办发〔2022〕4号•【施行日期】2022.01.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其他规定,水资源正文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固原市2022年现代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案》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固原市2022年现代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固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1月13日固原市2022年现代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和政府关于发展现代高效节灌农业的决策部署,高质量完成全市高效节水灌溉目标任务,根据《固原市加快建设现代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固原市2022年度现代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策部署。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产”的原则,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改造提升现有供水工程和蓄水设施,加快新建骨干供配水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着力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一)坚持以水定地原则。
以自治区分配取水总量2.97亿立方米为刚性约束,科学确定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和灌区规模,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深入推进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以农业节水支撑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节水优先原则。
以节水为导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开发利用不同水源,配套完善灌区实施智能化控制计量,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步推进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权确权到村组、计量到灌溉单元,亩均用水不高于国家、自治区确定的用水定额。
固原市原州区集雨节灌技术初谈固原市原州区
摘要:针对固原市原州区近年干旱频繁,持续时间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和旱作农业遇旱有种无收的现状,分析能否利用窖(井)工程在有效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后向高效节水微灌农业发展,其结果是微灌相对大水漫灌及其他灌溉方式节水增产效益明显。
关健词:窖(井)集雨;微灌"s:.lxzcp.c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技术;经济评价1引言从国内微灌技术发展现状看,微灌技术在少风,湿润地区经果林种植方面已广泛利用,但对于果树、蔬菜滴灌技术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我区温棚滴、喷灌技术应用较多,但室外大田滴灌,微喷技术利用尚属首次。
那么,干旱、多风、低温农业区究竟能不能进行大面积的室外大田滴灌,微喷技术推广应用可靠性和经济性如何,节水与增产效果如何,这正是我们分析的课题。
2基本概况固原市原州区属典型干旱气候类型区,多年平均降雨量385mm,平均气温6.20 ℃,平均风速2.20s,多年平均地面蒸发量1 026 mm。
全年日照平均时数2 518h。
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春暖迟,秋凉早,冬寒长,气候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无霜期短而多变,干旱少雨且雨量集中(暴雨多),蒸发强烈。
自然灾害频繁,干旱、风沙、霜冻等自然灾害不时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
该区土壤类型为湘黄土,该类土壤土质特征明显,发育很差,耕种湘黄土有机质含量0.50%~1.20%,pH值7.90~8.60,石灰含量13%~17%,无钙积现象,全剖面有碳盐反应。
机械组成以粗粉粒为主,含量约在50%以上,通体均质,结构松散,粒径大于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低于10%,遇水极易分散,蓄水保墒能力差,养分特点是潜在养分含量低,供肥速而短,后劲不足。
3工程建设该区经过几年的全面建设,将形成一个以集雨窖(井)为依托水源,
集高效农业种植,"s:.lxzcp.coupdate/"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科技示范推广和农业观光为一体的高效节水示范区,并最终向千家万户推广。
3.1水源工程建设为突出窖井集雨节灌旱作农业的特色,水源工程坚持以路定渠、以渠定窖、以窖定灌溉面积的原则。
然后埋设低压电缆线,安装配电墩,埋设补水管道。
3.2节灌方式3.2.1滴灌设备,滴灌设备采用干支(毛)两级管道。
①纽扣式滴头;②内镶式滴管。
3.2.2秦川微喷,小微喷设备也采用干支两级管道。
3.2.3微喷带,采用φ40PE管直接与两条微喷带并接,小汽油机泵作为动力设备。
4以果树为例分析理论灌水制度
4.1果树的地面灌溉果树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水有密切的关系。
不仅在果树的整个营养生长时期,需要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就是在休眠时期,也需要有一定的水分供应。
无论何种类型的果园,合理进行及时而适量的灌溉,是果园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措施,果园灌溉可以促进果树生长健壮,结果早、高产稳产,品质优良。
果园灌溉,不仅影响果树当年的生长状况,而且也会影响来年的果树生长结果状况,甚至还会影响果树的寿命。
因此,对果树必须进行合理的灌溉。
4.2果树的灌溉制度果树的灌溉制度与大田农作物的灌溉制度相同,同样都是由灌溉时间、灌水次数、灌水定额、灌溉定额四个部分组成,果树的灌溉制度随果树的种类,品种和种植地区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必须针对具体的果树种类和品种,以及种植地区的自然条件,正确地制定。
4.3果树灌水时间的确定正确的果树灌水时间,应在果树未受到缺水影响以前就进行灌溉,而不要等到果树从形态上显露出缺水时才进行灌溉。
此时,水分已对果树的生长和结果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确定果树灌水时间的主要依据是果树在生长期内各个物候期的需水要求及当时的土壤含水率。
一般认为,在果树生长期的前半期,应供水充足,以利生长和结果。
在果树生长期的后半期,要适当控制水分,使果树停止生长,适时进入休眠期,作好越冬准备。
4.4果树灌水次数及灌水定额的确定果树在各个物候期内的灌水次数主要取决于各个时期的降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在一般年
份的上述各个灌水时期通常各灌水1次,即可满足果树该时期的需水要求。
但是,若果园内土壤含水量降低到田间持水量的50%时,则必须进行灌水。
果树灌水定额的确定依据果树种类,品种和砧木特征,树龄大小,以及土质,气候条件而有不同。
而旱树种,如红枣、板栗等,砧木对水分要求较低的树种,灌水定额可以小一些。
耐旱性较差的树种,如葡萄、"s:.yzfige.co"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苹果、梨等,灌水定额应大一些。
保水能力差的土壤,应小水勤灌。
以免水分和养分流失。
幼树少水,结果树可多灌水。
盐碱地果园灌水应注意地下水位上升,以防止返盐、返碱。
一般成年果树一次最适宜的灌水量,应以水分完全湿润到果树的根系范围内的土层为原则,土壤湿润层深度一般应在1m,果园内还套种有耕地作物和绿肥作物,其灌水定额应增加30%~50%,若种植牧草,需多灌约75%~100%的水量。
果园适宜灌水量应使土壤含水量达到持水量的60%~80%为宜。
5集雨节灌技术实际灌溉制度应根据当年气候条件、土壤水分、作物需水特点而定。
集雨节灌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补灌形式(一般农作物生长地区的降雨量不少于300 mm),在确保作物正常生长需水同时达到节水增产的条件下,具体实施中,应采用少水勤灌、适时灌溉的办法。
根据作物不同的需水量,采用各种不同的"s:.gerenzongjie.coupdate/"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工作压力、流量的田间管道布置形式。
为了解决高压力、大流量节灌设备针对集雨节灌水源(窖、涝池)零散分布、动力难以解决的特点,应采用微重力节灌设备,该设备主要是采用低压力、小流量灌溉。
具有成本低、灌水均匀、节省能源、便于移动的特点,该设备可根据特定地形、水源、灌溉面积的大小,确定其流量、工作压力、支、毛管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