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行为疗法行为疗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25
行为疗法的原理在哪个章节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原理主要在于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来改善心理问题和促进个人成长。
行为疗法起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体的行为上,并强调通过建立适应性的行为模式来减少和消除心理疾病的症状。
行为疗法的原理可以在心理学教材的几个章节中找到,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应用行为分析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形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来解决。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面对压力时采取消极的逃避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加剧他们的焦虑情绪。
通过行为疗法,个体可以学会更积极和适应性的行为方式来应对压力,从而减轻焦虑情绪。
认知心理学强调个体的思维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行为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通过帮助个体识别负面的自我认知和信念,并替换为更积极和实用的思维方式来改善心理问题。
例如,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是无能或不值得被喜爱的,这种自我认知可能导致抑郁。
行为疗法可以通过指导个体观察和挑战这些负面的自我认知,并替换为更积极和真实的自我认知来改善抑郁症状。
应用行为分析学是行为疗法的另一个分支,它关注个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应用行为分析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可以促使个体采取更积极和适应性的行为。
行为疗法可以通过改变个体与环境互动的方式来改善心理问题。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家庭环境中受到暴力虐待,导致他的焦虑和恐惧。
通过行为疗法,个体可以学习更好地应对和适应这种环境,甚至可能找到逃脱这种虐待的方式。
行为疗法的原理在这些章节中具体阐述了如何通过行为的改变来治疗和改善心理问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行为疗法只关注个体的行为。
行为疗法的目标是通过行为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来实现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所以,行为疗法的原理不仅仅限于某一个章节,而是结合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应用行为分析学的理论和方法。
心理学研究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学研究中的认知行为疗法是指一种基于认知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通过帮助患者观察和改变他们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以达到减轻情绪困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的背景、原理和应用,并介绍一些相关研究成果。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背景认知行为疗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伦·埃利斯等人创立。
当时,心理学家们开始关注人们思维与情绪之间的联系,认为不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为了帮助人们摆脱困扰,埃利斯开发了一种名为“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方法,后来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原理是“认知三角”,即思维、情绪和行为相互作用。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的情绪与行为是由他们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的。
因此,要改变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就要从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入手。
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问题识别:帮助患者识别问题的核心和与之相关的不良思维模式。
2. 问题评估:通过评估问题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帮助患者认识到其不良思维的片面和偏执。
3. 问题转化:引导患者改变不良思维模式,从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反应。
4. 解决方案实施:帮助患者制定行动计划,实施积极的行为改变。
5. 维持与巩固:通过练习和反馈,帮助患者巩固积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三、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在很多心理问题的治疗中都有广泛应用,例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慌症等。
此外,它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心理康复、工作压力、减肥等。
在治疗焦虑症方面,认知行为疗法能够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恐惧是基于不合理的思维模式,通过改变这些思维模式来减轻焦虑。
例如,一个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可能会过分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他们以更客观和合理的方式看待这个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在治疗抑郁症方面,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自责的思维模式,提升他们的情绪。
行为疗法行为治疗)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行为治疗强调,病人的症状即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其过去的生活历程中,通过条件反射作用即学习过程而固定下来的。
因此,也就可以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通过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来消除或矫正那些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代替它们。
行为治疗最初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
巴甫洛夫的动物实验性神经症的模型以及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等人的儿童强迫性恐怖症的模型都是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实践的典范。
当时已有很多人试图用以解释人的行为和精神异常现象,并对此作了矫正和治疗的尝试。
但由于当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因而行为治疗还无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领域中独立的体系和方法被推广和传播开来。
直到50年代,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或称条件强化学说,并尝试应用于医疗实践。
接着,英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艾森克也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行为学习过程的新理论;特别是著名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把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到病人的临床实践以后,极大地推动了行为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6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使行为疗法有可能与某些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生物反馈治疗技术的出现,使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独立的体系与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地推广和运用起来。
到了70年代,行为治疗被誉为心理治疗领域的第二势力,大大超过精神分析治疗,占据了压倒的优势地位。
作为行为治疗理论依据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它所要研究的只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以及引起此行为的外部刺激。
因此,刺激—反应被认为是解释行为的普遍公式。
它还认定,人的头脑只能看作是一个“黑箱”,人们只能观察进入“黑箱”的是什么和从“黑箱”里出来的是什么,至于“黑箱”内部的过程,则是捉摸不定和不可测量的。
认知疗法的起源贝克的CBT理论源自(以精神分析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实践,在此过程,他发现了病人的不合理信念在抑郁症中的核心作用。
贝克从各种疾病的临床数据中识别了病人的特殊的认知因素,并且制定和测试了相应治疗措施,让这些临床观察变得系统化,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指南。
贝克认为,制定连贯的概念框架要先于制定治疗策略,于是他发展了基于CBT的新病理学模型和治疗体系,其指导方针包括:1)构建一个与心理治疗方法相结合的、全面的精神病理学理论;2)进行实证研究,对该理论进行验证;3)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治疗的有效性;4)这套理论和治疗原则可以系统地应用于一系列疾病,从最初的抑郁症,到自杀、焦虑症、恐惧症、惊恐障碍、人格障碍、和药物滥用,并且能够阐明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结构。
认知模式的演变贝克的CBT理论结构部分受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心理学认知革命的影响,尤其是乔治·凯利(George Kelly)博士和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博士的著作。
基于认知的精神病理学认为人们的认知方法建立在信息处理模型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精神病理学的认知模型认为,由于个体对外部事件(external events)或内部刺激(internal stimuli )的处理存有偏见,因此扭曲了个体对其经验的建构,导致各种认知错误——例如,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选择性概括(selective abstraction)——这些扭曲解释的背后是功能失调的信念,最终,这些信念被整合到相对持久的认知结构或图式中。
当这些图式被外部事件、药物或内分泌因素激活时,它们往往会让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出现偏差,并产生特定疾病的典型认知内容。
贝克的这套认知模型最初用来解释抑郁症的心理过程。
他基于系统的临床观察,认为抑郁症的症状可以下的认知术语进行解释:人们对事件的偏见解释,可以归因于他们对自我、个人世界和未来的负性认知三联征(negative cognitivetriad)的激活。
行为治疗法的概念和历史背景行为治疗法的概念: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
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
由于学派理论甚多,它的种类名称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行为治疗法的行为导向方法帮助人们采取明确步骤去改变行为与思考,其中的许多技术(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发展出来的),特别强调认知历程。
由于本取向是如此分歧,导致行为治疗法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近年来的定义集中在:将心理研究得出的原理应用在实务上;对传统的医疗模式之一种反动;以及对疗效的实证评估。
行为治疗法的历史背景:行为治疗法起源于一九五○年代及六○年代初期,是偏离当红的精神分析论之反动声浪。
起初,本法因应用古典制约及操作制约原理去治疗问题行为而与其他学派有明显不同,但到了今日,行为学派的定义远比当时复杂许多。
以下所述是斯必格勒与格雷蒙特(Spiegler &Guevremont,1993)对行为治疗法的历史沿革所做的整理。
在一九五○年代里,行为治疗法同时崛起于美国、南州、与英国。
尽管受到传统精神分析学者的强烈抨击与抗拒,本取向依然存活下来。
此时期的重点放在证明行为制约技术的有效性,以及可以成为取代传统精神分析治疗法的另一种选择。
在一九六○年代,亚伯特班都拉(Albert Bandura)发展出社会学习理论,将古典制约及操作制约和观察学习做一整合。
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史金纳(B.F.Skinner)一直将认知因素排除在外,班都拉则使认知因素在心理治疗法中占有一合法地位。
在此时期里,许多认知行为取向纷纷窜起,目前对于心理治疗实务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艾里斯(Albert Ellis)创立理情治疗法,贝克(Aaron Beck)创立认知治疗法,以及麦新懋(Donald Meichenbaum)开发出压力免疫及自我教导训练法等技术。
认知行为治疗法(下一章)强调改变当事人的认知,视之为心理异常的根源。
行为疗法综述及放松训练(一)“行为疗法”一词来源,是1954年由斯金纳(Skinner)和他的同事,首先用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去矫治精神疾病,称“行为疗法”而得名。
因此,行为疗法的发展应从本世纪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算起,到现在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它却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技能之一。
行为疗法是针对特殊的问题行为(变态行为),运用能提高目标行为的发生率或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率的种种行为技巧从而达到矫正问题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技能。
行为疗法与精神分析等其它心理疗法不同的是,从一开始它就植根于实验的发现之中。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许多适应不良的行为,包括许多行为症状,都是后天习得的结果。
既然适应不良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那么,同样通过学习的方法,也能减轻或消除这些行为,并形成新的、合乎要求的行为。
行为疗法所依据的学习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
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形成靶行为的现实的原因、而不是它的历史原因;2、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标准,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3、依据实验研究,从中引伸出假设和治疗技术;4、用尽客观的、操作的术语描述治疗程序,以便使治疗过程能够被重复;5、精心发现靶行为,并认真选择测量行为改变的方法;6、对于每个求助者,咨询师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模仿学习或其他行为治疗技术。
(一)经典的条件反射原理提到经典的条件反射,必然会首先提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实验。
他用狗做实验: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的分泌,这是先天的反射,称无条件反射。
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出现铃声,这样反复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
铃声本来与唾液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铃声就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
行为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首创的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桑代克、赫尔及斯金纳所创立的操作条件作用的学习理论,以及20世纪60年代末由班杜拉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观摩、示范和模仿学习)。
因为上述3种学习理论构成了行为治疗的理论(实验)基础,所以有人又把行为疗法称为条件反射疗法或学习疗法。
行为治疗的各种方法的共同点是: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不好的(指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不正常的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包括周围的人们)影响下某种不适当学习的结果。
通过发现和改变不利的环境条件,采取一定的教育、强化和训练等治疗措施,就可以改变、矫正或治疗不良或不正常行为,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
南非的沃尔帕提出的交互抑制疗法即系统脱敏疗法及英国的艾森克提出的对抗条件疗法均类似或属于系统脱敏方法,主要应用于神经症,如各种各样的恐惧症。
因为恐惧行为属于不适应环境条件,往往是在焦虑的处境中由于错误的或不良的条件作用而产生的泛化性不适应行为。
这类行为包含有不自觉的或自主神经系统学习的成分,因而系统脱敏疗法有效。
反之,如果是反社会的行为(例如杀人、吸毒、盗窃)和酗酒、吸烟行为,则往往是大脑高级神经过程的自觉的学习结果,对这类行为的治疗或矫正则主要采用厌恶疗法,类似于痛苦的惩罚疗法。
但此法的疗效是缓慢的,要多次才能见效。
班杜拉认为,人有复杂的文化背景(指社会条件),所以人的行为是极为复杂的。
这种复杂行为不可能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及操作条件作用来简单地加以控制或改变,而要通过观摩示范式学习,通过模仿来获得。
中国古代的“孟母三迁”就是这种疗法的具体例子,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但要记住:观摩示范学习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必须引起观摩者的注意,才能使其接受有关的外界刺激加以学习;②要将观摩的行为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在一定的情境中加以模仿;③要具有言语和动作能力,才能模仿一定的行为。
模仿是以语言为中介(说和教),按一定程序把相应的动作再现出来;④要有适当的动机,才会促进学习的效率;⑤应在动作正确之后加以强化。
行为疗法背景介绍:行为疗法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它基本背离了当时占主导的心理分析的方法。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种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由巴甫洛夫对狗进行的实验而提出,在这些实验中,巴甫洛夫证明他可以让狗建立条件反射,让狗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
后来巴甫洛夫的这些理论被沃尔普结合到系统脱敏过程中,用于治疗恐怖症。
现在系统脱敏技术仍然是行为疗法的一大主要技术。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扩展了学习理论的第二个主要领域——操作性条件反射。
他提出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强化,学习就不会发生。
他指出,获得强化的行为将倾向于重复出现,而没有获得强化的行为将会消失。
他通过训练一只老鼠按压杠杆来获取食物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现在这一理论已经在程序化学习、自我控制、代币制等技术中得到了运用。
与经典条件反射相比,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个更积极的学习过程,因为人必须做些事情来得到强化。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了行为学派的新兴领域。
其代表人物班杜拉主要关注学习怎样从观察、榜样和模仿中产生,提出学习可以完全作为认知控制的功能而产生,这一观点是对传统的刺激-反应行为模式的直接挑战。
以上是行为疗法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理论来源。
人性观:人只是环境的产物,根本没有选择的自由,所谓的自由只是控制者所安排环境下的自由,自我实现也只是通过所控制的环境,实现控制者的理想。
由于人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因此其人格也会相应地不断发生变化。
基本假设和特征:1、不当行为主要是学习的结果。
学习模式(经典性、操作性和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来理解不当行为的原因,因此可以采用学习原则来改变不当行为。
2、行为疗法是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原则和程序基础上的。
他们以具体而客观的文字来叙述治疗目标,使干预具有可重复性。
(一个实验一套方法是否具有可重复性是其是否科学的一个关键标志),而且他们对于治疗的程序和方法的描述也是具体而精确的。
认知和行为疗法是行为疗法(behaviour therapy,BT)和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 CT)组成的一系列治疗方法,而不是单一方法。
因此相关的世界性大会的名称是“世界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大会”而不是“世界认知行为疗法大会”。
Rachman在2015年的“世界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大会上总结了行为和认知疗法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1],Rachman写道:“在早期的行为疗法尝试之后出现了认知疗法,后来,这两种疗法整合成为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CBT)。
1950 年至 1970 年期间,行为疗法以独立、平行的发展路径出现在美国和英国;第二阶段是认知疗法于196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出现;第三阶段的发展将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合并到了CBT中,在 1980 年代后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在在英国、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已经很成熟。
”以下是这四个发展阶段的简要概述。
第一阶段:学习理论、行为矫正和行为疗法现代 CBT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学习理论原理的早期应用,例如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对临床问题的应用。
当时,行为疗法(behaviour therapy,BT)是一种与精神分析疗法有着根本区别的治疗方法,该疗法的出现让主流心理治疗(主要是药物和物理治疗)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1963 年新创立的《行为研究与治疗(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BRAT)》代表着新治疗科学的发展,期刊的首字母缩写BRAT(中文意思是淘气鬼)以一种内隐的联想的形式宣布了一个新疗法的出现。
学习理论原理的最早应用,可以追溯到 1920 年代华生(Watson)和他的研究生Rosalie Rayner进行了仅4个月的“小阿尔伯特(Little Albert)实验”,该研究是最早记录行为方法对情绪反应进行调节的论文。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行为疗法继续发展,例如,沃尔普(Wolpe)的1958出版的系统脱敏论文《相互抑制的心理治疗》,与第一期BRAT的出版一起成为了行为疗法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