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中庸思想对语言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汉朝语言文字统一的意义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汉朝的统一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汉朝统一语言文字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决了文字混乱和交流不便的问题汉朝前期,诸侯国和分裂时期的那种用地方方言书写的文字还是一种残酷的、不便捷的形式,这使得翻译和通信工作十分困难。
汉初,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以消除不同的文字壁垒和混乱,使得文字成为国家的共同语言。
汉朝统一文字的时候,以隶书为基础建立了统一的文字,这种文字的庄重、稳重、清晰的个性是那个时代沉重的生活和忧虑的表象。
由此可以看出,统一文字的意义在于减少不明确、不相互通用的文字,设置每一个人都能开口交流。
二、提高汉族文化的统一性除了汉朝的政治和经济,汉朝还以文化的统一为重要目标之一。
在汉朝前,地域和文化是不划一的,由此得到的文化成果也相对零散。
汉朝把举国的文化资源集中起来,以鼓励水平的发展,扶持文化的顶点,统一汉族的思想和文化。
由此,汉朝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源,并在其后的时代持续流传、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提高了汉族的历史意义汉朝统一了中国,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体现了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意义。
在统一前,许多诸侯国内部都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和文化,并且不相像。
然而,汉朝将这些文化的碎片集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从而让汉族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四、提高了中国国家的整体发展在统一了文字后,中国出现了独具特色的汉字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在中华文明历史的整个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的来说,汉朝文字的统一推动了文艺和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这是一个强大的人们期望的中国。
总之,汉朝语言文字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里,维护和发扬汉族统一文字和语言的意义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重要历史遗产。
汉代语言知识点总结文字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汉朝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今天的汉语语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汉代语言的知识点,包括汉代的语言特点、汉代的文字、汉代的语音、汉代的文化语境等方面。
一、汉代的语言特点汉代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良渚玉器和家族制社会遗址以及夏王朝青铜器足以证明,河南、陕西,甘肃地区就有由海3千年的古中华文明遗址。
2. 汉代的语言文字主要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3. 汉代的语音结构和声调体系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相似性。
4. 汉代的文化语境对当时的语言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等都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5. 汉代的语言与当时其他民族的语言产生了相互影响和交流,对汉代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以上几个方面是汉代语言特点的主要表现,这些特点对今天的汉语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代的文字汉代的文字主要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汉代的文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汉代的文字主要是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这种文字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具有直观性。
2. 汉代的文字中有很多是古代的形声字,包括以物为表,既象形又声旁等现象。
3. 汉代的文字中有很多是会意字,包括以人为表,以口为表,以手为表等。
4. 汉代的文字中有一定的虚词,虚词是在语言交际中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例如“的”、“地”、“得”等。
以上几个特点是汉代文字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对今天的汉语文字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汉代的语音汉代的语音结构和声调体系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汉代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其中声调是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
2. 汉代的声母结构与现代汉语有着相似性,例如汉代和现代汉语中的“b”、“p”、“m”这些辅音的使用。
中庸之道蕴含的教育思想“中庸”在前几十年曾被世人口诛笔伐,蔡尚思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总批判》中说:“中庸思想是骡子,非驴非马;是蝙蝠,以异禽异兽;是两栖,可水可陆。
”但其实不然,中庸之道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提出的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处世待人的方法,也是一种调和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哲理,在儒家思想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大致说来,中庸之道的发展有四个阶段。
一是由孔子提出中庸之道阶段,二是由子思系统归纳《中庸》阶段,三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继承和发展阶段,四是韩愈、李翱将中庸与佛家思想融合阶段。
这里主要和大家探讨第二阶段,依据子思的《中庸》,谈谈其作为古代经学教材,蕴含的教育意义。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乃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经学教材之一。
宋朝的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著作合称为《四书》,此后它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取士考试用书。
尽管封建的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着一些弊端,但作为考试用书的《中庸》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方面却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当今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一、教育目的:“用中”最早见于《尚书》,指一种无所偏倚的中正状态,而且被当成一种美德来要求于统治者,如《酒诰》:“作稽中德”,《大禹谟》:“允执厥中”,《盘庚中》:“各设中于乃心”。
在《中庸》里,记录了孔子的观点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子程子认为“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又说“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
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择厅非中而堂为中;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
对中庸的解释历来有三种:一是汉代的郑玄,他认为:“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二是三国的何晏,他认为“庸者,常也”,“中和为常行之德”;三是宋代的朱熹,他认为“庸,平常也”,“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
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
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
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
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
“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
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
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
浅析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摘要: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作为汉民族文化要素之一,以其迥异与西方的特色深刻影响了汉语词汇的各个方面,包括词汇音节结构、复合词、造词法、词义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汉语词汇一个民族的语言和其文化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要素之一,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1],它深刻影响着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汉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独具特色、迥异与西方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构词类型、词义发展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讲求和谐对称的思维方式对词汇音节结构的影响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中,讲求和谐对称是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汉语音节的结构形式上,主要是汉语双音节词不断增加和四字成语的存在。
据程湘清先生的统计,《论语》中单音节词占总词数的74.9%,复音词占总词数25.1%;《孟子》中单音节词占总词数的71%,复音词占总词数的29%。
这说明当时语言中单音节词占多数,而这一时期又是双音节大增的时期。
到了周秦时代,双音复合词大量产生,并且还出现了很多双音单纯词。
之后,双音节词的产生越来越多,从口语中逐渐进入书面语中,到了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已经占多数。
《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收词1621个,其中双音节以上的词有1379个,占85%,可见双音节已经是汉语词汇的主要音节结构形式。
此外,四字成语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色,这种四字格可使音节整齐匀称,对仗严谨,平仄相间,平稳和谐,如“风和日丽”、“财大气粗”、“春暖花开”等等。
四平八稳的音节形式,代表形成一个融合的意义内容,充分体现了汉语追求和谐对称的思维方式。
(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对复合词的影响汉民族对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采取的是注重其对立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汉语词汇中的偏义复合词和偏正式合成词都有明显体现。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关键词:汉语词语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摘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汉语的词汇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它对语言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可以说,文化决定了一种语言的特征,也决定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今天,我们要探讨文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决定了一种语言的特征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一种活动形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俗。
文化决定了一种语言的特征,也决定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比如,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强调关系和关注集体,因此中文在表达上非常重视关系性和社会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文比英文更具有表达关系性的能力。
二、文化决定了一种语言的未来发展文化不仅决定了一种语言的特征,还决定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中国古代以来,中国人一直重视高尚的道德和传统文化,这就决定了中文在未来发展中要继承传统文化。
所以,中国人在学习、使用语言时都会非常重视道德。
此外,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这就会对语言未来发展带来影响。
比如,在中国,因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这就会对未来语言发展产生影响。
三、文化促进语言变化文化不仅决定了一种语言的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而且还促进语言变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也对语言产生影响。
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加依赖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这就导致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简单的表达方式,甚至出现了“手机文字”。
这些都是文化促进语言变化的例子。
四、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文化也决定了一种语言的使用情况。
比如,在中国,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这就对语言使用产生影响。
比如,在中国南方地区,人们更偏好使用广东话、客家话、闽南话等方言;而在中国北方地区则更多使用普通话。
此外,文化也会影响一个人使用语言的方式,比如俗话“强扭的瓜不甜”、“马马虎虎”等都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五、总结总之,文化对一种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决定了一种语言的特征、未来发展方向、使用情况以及变化方向。
浅析汉语中的委婉语作者:郭真真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0期【摘要】人们在言语交际时,由于语言中的某些词语不便直说出来,便避开这类词语或用别的词语来代替,这种代替词语便成为委婉词语。
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社会交流功能。
本文旨在从对汉语中的委婉语名称的由来、产生的原因、折射的文化内涵以及汉语委婉语的小结等方面的浅析中,来揭示委婉语这一语言、社会文化现象。
【关键词】汉语;委婉语;语言学现象;社会文化现象一、汉语中的委婉语名称的由来和定义。
汉语中,“委婉”一词又称“婉转、婉辞”,在唐钺先生所著的《修辞格》中,他将“委婉”用“微辞”这一名称把它列为修辞格的一种,于是产生了“委婉语”这一名称。
而在汉语中将“委婉语”解释为:“语言婉转,态度诚恳”。
即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某些词语不能直说,又不能完全避开它们,于是只好用迂回婉转而又能传达本意的词语来替代,这种具有曲达特点的词语就是委婉语。
二、汉语产生委婉语的原因(一)求吉避凶的心态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现象,认为各种自然现象均由各种不同的自然之神所支配,由此产生了对自然及各种神明的崇拜乃至恐惧,即“灵物崇拜”。
随之产生了“语言灵物崇拜”,即人们为求避祸,不敢提及神的名字,只用间接说法来指代神灵,怕自己触怒神灵。
时至今日,人们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拜天酬神,还是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都会用“避凶求吉”的心态来选用词语,于是就产生了以禁忌和避讳为心理基础的委婉语。
如:人们给这些神灵以美称,称日神为“义和”,称风神为“飞廉”,远古神中的“女娲娘娘”、“西王母”,道教的“至尊三清”,及佛家的“佛祖”、“菩萨”“罗汉”等。
又如:北京话中,“舌”与“折”同音,人们为了图个吉利,用“口条儿”代替“猪舌头”。
此外,“送钟”改为“送表”。
(二)以礼待人的传统古人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
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这是因为其无法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
,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出现后,由于国家的组织是宏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成系统的文字的产生。
考古证明,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由于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彼此交流很不方便,出于便于管理和沟通的需要,秦始皇颁布全国统一使用小篆的命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但由于小篆笔画屈曲圆转,繁多,不便书写,出于简便快捷的需要,人们将小篆的曲笔拉直,改圆转为折笔,进而产生了隶书。
其次,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正如上文所说,汉字是为了满足人们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记录、表达一定的事物,首先世界上要有这件事物,这就与社会生产力相关。
最开始的汉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容易描绘的事物,如:日、月、山、川、水、火、土、木等,这些都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
而后人凭借着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而表达这些新事物的文字也随之产生了。
如,砍伐的“斧”,装东西的“皿”、“盆”、“盂”,捕猎用的“网”等。
汉字与语言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汉字与语言: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汉字是中国独有的文字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塑造了中国语言的形式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
1. 汉字与语音表达的关系汉字的出现使得语音的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和精确。
汉字通过图形的组合和变形来表达语音的含义,这种符号表达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音本身的局限性。
汉字的象形意义和形声构造使得语言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感知来表达思想。
2. 汉字的造字能力汉字的造字能力使得语言可以创造出更多新词汇来表达新概念。
通过给汉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或者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新词,扩展了语言的表达范围。
汉字的造字能力使得语言变得灵活多样,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需求。
3. 汉字转写和外来词的融合汉字的转写能力使得外来词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可以与汉字相结合,形成新的汉字词汇。
比如,英文单词“咖啡”通过转写成汉字形成了“咖啡”,使得外来词汇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和语言环境。
这种转写和融合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形式,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4. 汉字对文化内涵的扩展汉字通过字形的变化、字义的推广和词义的衍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汉字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字面意义,更是对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叙述和诠释。
例如,汉字“道”既表达了道路的意思,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具有深度和多样性。
5. 汉字的保护和传承汉字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符号,被视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字,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汉字书法艺术奖、推动汉字文化的海外传播等。
这些举措不仅维护了汉字的地位和尊严,也促进了语言表达的发展和繁荣。
总结起来,汉字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扩展是多方面的。
它提供了丰富的语音表达方式,创造了新词汇来适应社会需求,融合了外来词汇,扩展了文化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汉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对修辞的影响091112208 赵婷摘要:汉语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产生于汉民族的交际活动之中,必然受到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汉语修辞方式折射出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折射出汉民族独特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
语言与文化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共变。
汉语修辞是汉族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积累、反复总结而形成的,其中蕴含了不少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以及汉民族的心理特征。
在众多辞中,我们不难看到其中闪烁着的汉民族文化的光芒,同时汉民族文化传统与心理也制约着各种修辞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汉民族文化对修辞活动是有无处不在地影响的。
关键词:汉语修辞,汉民族文化传统,内涵,影响与制约汉语修辞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观念,二是修辞方法。
修辞观念即人们在修辞研究与修辞运用中对“修辞”的根本态度与基本观点,具有一定的人文范畴。
修辞方法即人们在修辞研究与修辞运用时表达、体现这种态度与观点的主要途径与基本手段,具有独特的民族内涵。
首先,我们从修辞观念的人文范畴入手来看。
“修辞”最早见于《易经》:君子进德修业,忠信,修辞立其诚。
“修辞”与“立诚”结合在一起。
展示了它最深刻的意义,显示出汉语修辞与中国文化观念的特点、哲学思想的血脉关系。
这一命题一方面体现了“人言合一”的认识观,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器合一”的技术观。
这里“人言合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一致的。
在中国文化中,的强调先天和谐,即人与言的和谐。
“修辞立其诚”就是把人与修辞联系在一起,是内在的“诚”与外在的“辞”通过“修”这种人的活动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这里的“道器合一”是指修辞的技术特点。
雇人特别注意炼字炼句,注意修辞方法的研究与运用。
如比喻、对偶、排比、婉,曲、双关、顶回文、衬托等。
所以,汉语对形式美的追求,对修辞技术的探讨,不只是重视形式的表现,也是一种对境界的探寻,是一种高尚而博大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其次,我们从修辞方法的民族内涵来看。
中华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解读与感悟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哲学思想、文化传承、道德伦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
汉语言文学则是通过汉字表达的语言和相关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创作。
对于这两者的解读与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顺、忠诚、中庸等美德,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稳定。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理解,我们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与启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其次,汉语言文学作为一种优秀的语言媒介和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欣赏汉语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解读与感悟,可以促进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身份与历史根源。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于塑造我们的民族特性和认同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思索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追求,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热爱。
总之,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解读与感悟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和文化修养,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
只有真正理解和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并深刻感悟汉语言文学的价值,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庸之道(中庸),又称《中庸》、《中论》,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为《论语》的一篇。
中庸之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理念的统摄:中庸主张“中道”,即遵循恰当的中间之道,而非偏激的极端。
这一
思想理念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方面,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等。
在中庸之道的引导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平衡、和谐、节制,注重中正之道的追求。
2.治国理政的指南:中庸强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的正常关系,提出“克己复
礼为仁”、“诚意正心为治”等思想,对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庸对政治伦理的要求,被认为是儒家政治理念的核心。
3.个体修养的准则:中庸关注个体的修养,提出“中和不倨,行不激显,神自安定”等观
念。
个体修养的追求包括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对事物的理性认知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妥善处理等。
4.文化传承和教育理念: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儒家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
庸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倡“教学无常师”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
5.社会道德风尚的塑造:中庸强调仁爱、忠恕、诚信等美德,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
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美德在社会中被奉为行为的准则,成为塑造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
总体来说,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条重要思想脉络。
关于汉文化主题简介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传承。
它包括了汉族的语言、文字、思想、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礼仪、风俗等方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汉文化的语言和文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的文字是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最具有艺术性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演变历史悠久,其形态和结构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书法艺术更是独具特色,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汉文化的思想和哲学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是汉文化的核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倡“仁爱”、“中庸”、“礼治”,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和谐、无为而治,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佛教的传入则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更为广阔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汉文化的艺术也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汉文化底蕴。
中国画以“意境”为核心,强调笔墨的“气韵生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雕塑则注重形态的“神似”,追求“形神兼备”的效果。
中国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则强调“和谐”、“韵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汉文化的宗教和信仰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宗教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其中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信仰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汉文化的礼仪和风俗也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礼仪强调“尊卑有序”、“礼尚往来”,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中国传统风俗则包括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以及龙舟竞渡、舞狮子、打太极等传统活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总之,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汉文化,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化学视域下的四字格新词语作者:许俊芳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摘要]语言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是社会的产物。
语言系统中发展变化最快的是词汇,词汇记录着社会的变化。
词汇深厚地蕴含着汉民族悠久而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我们从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四字格新词语,四字格新词语表达辩证观念,体现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反映中庸和谐委婉意识和审美观,也体现出当代人开放、求新、求简的心理。
[关键词]文化学;四字格;新词语[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178-03语言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是社会的产物。
语言系统中发展变化最快的是词汇,词汇记录着社会的变化。
世界上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已有词语无法及时、确切地反映某些变化,新的词汇诞生了,其中有一类是四个字的新词语,这是本文探讨的对象四字格新词语。
每年都有新词语的出现,有些新语词在词长上也选择了四个字的形式,四字的词语形式上看不长也不短,可以概括丰富含义,而不显得奇零不偶或过于复杂。
四字格新词语,如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反映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的进步,我们关注了从2001年以来出现的四字格新词语。
一个民族的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蕴藉在词汇中,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语汇可以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会制约和影响本民族的词汇体系以及组成成分。
我们从文化学的视角解读四字格新词语,这些词语涵盖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一、四字格新词语表达辩证观念自古以来,汉民族就有辩证的思想,慢慢地形成一个传统的辩证理论,既对立又和谐,这种辩证的观点长期影响汉民族,逐渐形成成双成对的思想,强调均衡和谐的心理特征,这对汉语的构词有着很大的影响。
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都与这一思想有关。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十分重视“和谐”的价值,深信和谐是天地之间、事物之间的最高法则和最佳状态,只有和谐,才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事业发达、家庭兴旺。
汉民族中庸思想对语言的影响
中庸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随着世代的传承演化为一种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对中国人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庸和谐文化心理表现为同异有度心理和均衡对称心理两种。
这两种心理对汉语表达的影响表现在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两个层面。
同异有度表现为语表形式的求同和求异两类;均衡对称心理表现为语表形式和语表意义的均衡,它制导的修辞现象有对偶、回环、对比、避讳、矛盾等表达形式。
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影响下的汉语表达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即表现为均衡美、参差美、均衡美、含蓄美、灵动美、音乐美。
一、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对汉语表达的影响
中庸和谐文化心理与汉语表达两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按照逻辑就应该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两个方面。
但是,由于语言研究本位的限制,我们这里仅谈一个方面。
中庸和谐文化心理的两种表现形式:同异有度心理和均衡对称心理,分析了这两种心理对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原则、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以及书法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按照逻辑,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对中国人的行为存在深刻影响,也极有可能对汉语表达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而且同样也是深刻的。
本章将搜集语料证明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对汉语表达存在深刻影响,并揭示其影响的具体形式。
(一)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对汉语语言观的影响
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是存在于全体民众心灵深处的一种深层的心理结构,它对语言的影响是内在的、根本的、深远的,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那样:心理机制一般是隐蔽的,而选择的结果则是外显的。
因此,通过一定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表达特点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民族的自理观念,这些民族的心理观念又对语言表达现象的阐释提供最为有力的依据。
汉语表达的特征蕴含了汉民族多种心理因素,对这些心理因素的分析将使我们找到汉语表达特征产生的深层根源。
受儒家文化特别是中庸思想的长期的浸染,追求言语表达上的中庸和谐成为汉语表达的一大特色。
追求言语和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我们能读到关于言语和谐的观点,如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和谐观,说明汉民族重视和追求言语的和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在言语和谐观上有自己的独到的主张)中庸和谐。
客观地讲,实现言语表达和谐的手段有很多种,中庸之
道仅是实现语言和谐的一种手段。
和谐的效果和辨证的手段是汉语语言观的核心。
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影响下的语言观具体涉及到汉语表达的语形、语音、语意和意境等层面"语形上追求整齐和参差的对立统一;语音上追求轻重缓急、高低抑扬的适切;语意表达上讲究显隐适度合题切境;意境传达上追求意与境合、意境相生。
(二)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在汉语表达中的体现
一个民族的语言观直接决定着该民族语言表达特点。
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对汉语的语言观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必然在汉语表达上有突出的显现。
下面我们就从汉语表达的语料中选取实例,对中庸和谐文化心理的存在和影响进行深入地分析。
(1)同异有度心理在汉语表达中的体现
一个民族内心深处认同的文化心理对该民族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时刻起着影响作用。
同异有度心理作为中庸和谐文化心理的一种,它不仅对中国的建筑、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产生影响,而且对汉语表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同异有度心理在汉语表达上表现为,说写者为追求和谐的言语状态有意地调动语言因素(形式和意义诸因素)而构建出形式上同异参差的言语作品。
(2)均衡对称心理在汉语表达中的体现
培根说: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
这里所谈的均衡属于形式上的一种对称关系,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均衡对称心理不仅对汉民族的建筑、音乐、书法、美术产生影响,而且对汉语表达同样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均衡对称的图形与中庸和谐文化心理相吻合,所以,汉民族特别钟情于言语表达形式上的均衡对称。
均衡对称的言语表达形式,是指说写者基于均衡对称心理有意调用或字数相等,或语音相对的词或句子,构成形式上整齐相称的言语作品。
总之,中庸和谐文化心理表现为同异有度心理和均衡对称心理,这两种心理分别在汉语表达的语型、语意、意境等层面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古今传承,这一点古今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可证明。
其中,同异有度心理主要语形上有所体现,呈现为显性特征;而均衡对称心理则语形、语意、意境三个方面都有体现,语型方面呈现为显性特征,后两者则表现为隐性特征。
也是由于中庸和谐文化心理的存在,让独具特色的汉语表达更
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