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环节动物资源
- 格式:ppt
- 大小:6.32 M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野生动物资源的属性与分类第一节野生动物资源的属性一、野生动物资源的再生性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物资源可以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扩大。
野生动物资源还具有解体性或叫脆弱性的一面二、野生动物资源的系统性指野生动物资源具有结构上等级性,即野生动物资源以群落的形式存在;野生动物是不能单独生存的,总是形成个体、种群、群落这样三个层次的系统。
三、野生动物资源的层次性层次性是生物由于在生态系统中分布的不同而形成在空间上(水平的或垂直的)分层或分离的序列。
促使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上层;如形成林冠的乔木,海、湖水面上的藻类等。
陆地生态系统的下层是有机质积累并更新的地方,往往是分解者所在地(土壤层)。
如落叶阔叶林有四个主要层次:①上层木②下层木:③灌木层④草本植物: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是由于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下水、盐碱度等生态因素所造成的,由赤道到两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泰加林(或北方针叶林)和冻原(或苔原)。
动物群落的层次性与植物群落的层次性密不可分。
每一种鸟都有一个自己所最喜好的层次。
1.林冠层:林鸽和茶腹鳾喜欢在林冠层;2.乔木层:青山雀、长尾山雀、旋木雀和煤山雀喜欢在乔木层;3.灌木层:沼泽山雀、大山雀和戴菊喜欢在灌木层;4.地面:乌鸫、红胸鸲和鹪鹩则多在草被层或地面活动。
群落交错区(ecotone)群落交错区:指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
包含断裂状边缘镶嵌状边缘边缘效应(edge effect)边缘效应:指在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
人们把群落交错区中的生物分为三类:其中两类为邻近两个群落所共有,另一类是交错区所特有的。
四、野生动物资源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结构形式是不相同的,因而各处的自然环境也就不同,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种类。
生物生长与活动的环境在地域上的差异,决定了生物资源分布的地域性。
地域性对微生物更重要生物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还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森林生物群落带、草地生物群落带、荒漠生物群落带、冻原生物群落带五、野生动物资源的周期性动物资源的周期性,是动物生命现象特有的时间上的层次序列。
动物学重点绪论1、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动物分类的方法有两种: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
3、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4、物种的概念①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结构和遗传特征;③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5、双名法世称二名制,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所创立。
双名法的核心:学名=属名+种名。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1、原生动物结构可分为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运动类器官有伪足、纤毛和鞭毛。
3、绿眼虫进行混合性营养方式(混养型).4、生殖㈠、无性生殖①二裂:细胞核先分裂(多为有丝分裂,也有无丝分裂的情况),然后细胞质也分裂为2个,形成2个相等的子体.②裂体生殖(复分裂):核先反复分裂,迅速变成许多核,然后每个细胞核连同周围的细胞质分开形成许多子体。
③出芽:核先分出一个小芽,然后细胞质也发生变形,最后芽脱落或不脱落长成一个新个体。
④质裂:指有些多核的原生动物,不需先行核分裂,细胞质和细胞核可直接分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形成新个体(如多核变形虫).㈡、有性生殖①配子生殖:又称受精,有些原生动物能形成有性的配子,两个配子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一个新个体.②接合生殖:两个虫体暂时靠在一起,互相交换它们的一部分细胞核和细胞质,如大草履虫。
5、包囊:许多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中体表能分泌出一些胶状物质,这些物质凝固后会把自己包住,形成特殊结构,称为包囊。
6、绿眼虫靠鞭毛的摆动进行螺旋状运动。
7、绿眼虫的无性生殖方式为纵分裂,草履虫为横分裂。
8、纵(二)分裂:分开方式固定,沿长轴方向分成两个。
9、我国五大寄生虫病:黑热病、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和疟疾由原生动物引起)。
10、痢疾内变形虫寄生在人的肠道里,引起痢疾。
11、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