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动物界二共31页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31
初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一、无脊椎动物1.腔肠动物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水母、水螅、海葵、珊瑚等;水螅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无性)和有性生殖2.扁形动物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构成,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大多寄生生活;涡虫的消化器官由口、咽、肠组成;血吸虫生活史: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虫进入钉螺体内继续发育,最后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猪肉绦虫生活史:受精卵在猪体内发育成幼体,感染猪肉,形成“米猪肉”,进而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3.线性动物主要特征:身体细长,不分节,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代表动物:蛔虫、蛲虫、钩虫、线虫等;大多寄生生活,消化结构简单,生殖能力强;蛔虫的雌虫较大,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部弯曲;4.环节动物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④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⑤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⑥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⑦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个口器;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有气门,是呼吸器官;二、鱼水中生活的动物、四大家鱼:青、草、鲢、鳙;1.鱼的尾鳍可以控制前进方向,也可以产生前进动力;鱼的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①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②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③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等;乌贼的壳—海螵蛸;鲍鱼的壳—石决明;6.节肢动物主要特征:身体和附肢分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代表动物:甲壳类(虾、蟹);多足类(蜈蚣);蛛形类(蜘蛛);昆虫类(蝗虫);蚯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1)体形:长圆柱形,两端尖细,可减少土中钻动时的阻力,适于穴居钻行生活;(2)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4(3)环带: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动物学重点绪论1、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动物分类的方法有两种: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
3、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4、物种的概念①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结构和遗传特征;③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5、双名法世称二名制,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所创立。
双名法的核心:学名=属名+种名。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1、原生动物结构可分为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运动类器官有伪足、纤毛和鞭毛。
3、绿眼虫进行混合性营养方式(混养型).4、生殖㈠、无性生殖①二裂:细胞核先分裂(多为有丝分裂,也有无丝分裂的情况),然后细胞质也分裂为2个,形成2个相等的子体.②裂体生殖(复分裂):核先反复分裂,迅速变成许多核,然后每个细胞核连同周围的细胞质分开形成许多子体。
③出芽:核先分出一个小芽,然后细胞质也发生变形,最后芽脱落或不脱落长成一个新个体。
④质裂:指有些多核的原生动物,不需先行核分裂,细胞质和细胞核可直接分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形成新个体(如多核变形虫).㈡、有性生殖①配子生殖:又称受精,有些原生动物能形成有性的配子,两个配子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一个新个体.②接合生殖:两个虫体暂时靠在一起,互相交换它们的一部分细胞核和细胞质,如大草履虫。
5、包囊:许多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中体表能分泌出一些胶状物质,这些物质凝固后会把自己包住,形成特殊结构,称为包囊。
6、绿眼虫靠鞭毛的摆动进行螺旋状运动。
7、绿眼虫的无性生殖方式为纵分裂,草履虫为横分裂。
8、纵(二)分裂:分开方式固定,沿长轴方向分成两个。
9、我国五大寄生虫病:黑热病、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和疟疾由原生动物引起)。
10、痢疾内变形虫寄生在人的肠道里,引起痢疾。
11、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界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动物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教学内容:1. 动物界的定义和特点。
2. 动物的分类方法:形态学分类、遗传学分类、生态学分类。
3. 动物分类的依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动物界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特点。
2. 讲解动物的分类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分类方法的依据。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实际操作动物的分类。
第二章:无脊椎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 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3. 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物种。
教学活动:1. 引入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2. 讲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3.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各类群的代表物种。
第三章:脊椎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 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点。
2.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3. 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物种。
教学活动:1. 引入脊椎动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脊椎动物的特点。
2. 讲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3.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各类群的代表物种。
第四章:哺乳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哺乳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 哺乳动物的定义和特点。
2. 哺乳动物的主要类群:原始哺乳类、有袋类、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等。
3. 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物种。
教学活动:1. 引入哺乳动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哺乳动物的特点。
2. 讲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3.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各类群的代表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