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
- 格式:docx
- 大小:38.10 KB
- 文档页数:11
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处理流程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对药物的预期或未预期的反应。
处
理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流程如下:
1. 识别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可能表现为身体不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
用等。
病患或用药者应注意对体验的任何不寻常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停止用药:一旦发现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
停药后,不良反应可能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3. 寻求医疗帮助:在停止用药后,如果不良反应严重或持续存在,患者应尽快
寻求医疗帮助。
就医时,应向医生详细描述不良反应的症状、持续时间和使用的药物信息。
4. 评估与管理: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处理方案。
在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5. 监测与记录:在药品不良反应处理过程中,医生通常会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变化。
这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6. 教育与预防:在处理药品不良反应过程中,医生会向患者提供相关的教育和
指导,包括提醒患者避免与不良反应相关的食物或物质,注意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存储等。
总结起来,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处理流程包括识别不良反应、停止用药、寻求
医疗帮助、评估与管理、监测与记录,以及教育与预防。
及时有效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有助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药学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原性疾病,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红斑性狼疮等。
1.副反应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
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将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
副反应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的。
2.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
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
3.后遗效应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例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激烈回升。
5.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临床表现各药不同,各人也不同。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也无关,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
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可能是其代谢物,也可能是药剂中杂质。
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1. 引言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患者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
2. 不良反应的定义不良反应是指在给予正常剂量下,药物在预期用途和说明书所描述的正常条件下使用时,产生的有害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不良反应可发生在用药的任何阶段,包括给药前、给药期间和给药后。
3. 不良反应的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不良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3.1 常见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是指在临床使用中较为普遍发生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3.2 严重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发生率较低但危险性较高的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反应、药物毒性反应等。
3.3 预防和治疗困难的不良反应预防和治疗困难的不良反应是指由于药物特殊的作用机制或个体差异等原因,对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较为困难的情况,如药物依赖性反应、药物滥用等。
4. 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药物因素药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等都会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一些药物本身具有较高的毒副作用,或者剂量过高、给药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4.2 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遗传背景、患病情况等都会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产生影响。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某些疾病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4.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也可能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些药物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中容易发生分解或变质,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4.4 药物相互作用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加深,药物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治疗疾病的常见手段。
然而,所有药物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可能引发的不希望发生的副作用或不良症状。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名词,并探讨其对患者的影响。
1. 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免疫系统对药物或其组分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药物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某种药物过敏,而其他人则不会出现任何反应。
因此,在使用新药物时,了解自己的过敏史以及对药物成分的敏感性非常重要。
2. 药物中毒药物中毒是指在使用药物时,由于剂量错误、长期或过量使用而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药物中毒可能导致诸如头晕、恶心、呕吐、昏迷、肝肾功能异常等不同程度的症状。
重度药物中毒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用药说明,避免自行超量使用或误用。
3. 药物依赖性药物依赖性是指长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药物后,身体逐渐对药物产生依赖,无法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用药剂量而出现戒断症状的现象。
药物依赖性涉及各类药物,例如镇静催眠药、麻醉药、阿片类药物等。
依赖性药物的戒断症状可能包括焦虑、烦躁、心慌、恶心、抽搐等,严重时可能出现精神和肉体的巨大不适。
因此,在使用易导致依赖性的药物时,需要特别慎重,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4.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一种药物增强另一种药物的效果,也可能减弱或改变另一种药物的效果。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对身体产生意外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5. 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对药物的过度或错误使用,不符合医嘱或临床指南的情况。
药物滥用可能包括长期不合理的使用、超量使用、频繁更换药物等。
第四章药物不良反应1、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答、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在使用常用剂量的药物防治或诊断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而又不利于病人的各种反应。
在药理学中,指某种药物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
可以是预期的毒副反应,也可以是无法预期的过敏性或特异性反应。
在物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
2、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有哪些?答、药品不良反应分为三类:A型反应、B型反应和C型反应。
A型反应是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特点是可以预测,与常规的药理作用有关,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1%),死亡率低。
主要表现包括过度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后遗效应。
B型反应是与药品的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
特点是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1%=,死亡率高。
进一步分类为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和变态反应。
C型反应是指A型和B型反应之外的异常反应。
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
3、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哪些?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指哪些情形?答、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四大类。
不良反应有大小和强弱的差异,它可以使人感到不适、使病情恶化、引发新的疾病,甚至置人于死地。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这是临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不良反应的性质分为:1)副作用(副反应):药品按正常用法用量使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临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常见且需要重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药物不良反应分类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以下几类: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药物过敏性疹、药物热、药物变态反应等,一般常见于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
2. 药物副作用:指在治疗目的范围内,可预见的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
3. 药物依赖和滥用:指由于长期滥用某些药物,患者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出现戒断综合征等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1. 药物过敏反应常见药物过敏反应包括药物过敏性疹、药物热等,对于这些反应,应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停药:一旦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 对症处理: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采取抗过敏药物、皮肤护理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 寻求医生帮助:如果症状较为严重或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 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常见的药物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等,对于不同的副作用,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胃肠道反应:可以采取调整用药时间、食物配合等方法来减轻胃肠道反应。
-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对于轻度反应,可以适量减量或调整用药时间;对于严重反应,应停药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心血管系统反应:对于心律失常等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3. 药物依赖和滥用如果患者产生了对某些药物的依赖性或滥用情况,应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戒断治疗:对于存在药物依赖性的患者,应进行逐步戒断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症状。
- 心理支持:在戒断治疗中,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其克服戒断的困难和压力。
- 康复治疗:戒断治疗结束后,患者可参加康复治疗,以防止复发和回归滥用行为。
以上是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的简要介绍,临床医生应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通化师范学院中药药理学结业论文(2017 届)题目药物不良反应学院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专业药物制剂班级13级6班作者姓名吴梅学号 0110指导教师滕坤职称副教授学位硕士论文成绩2016年6月目录中文摘要 (1)中文关键词 (1)1 药物使用现状 (2)抗生素滥用现象普遍 (2)对过多使用新药、贵药,对药理作用了解不够 (2)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力度不够 (3)2 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 (3)药物因素 (3)患者自身的原因 (3)其他因素 (4)3不良反应如何判断 (4)从时间判断 (4)从症状判断 (5)4合理用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 (5)5小结 (5)参考文献 (6)药物不良反应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1306班吴梅摘要: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关键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
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
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
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
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
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
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
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药物使用现状抗生素滥用现象普遍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
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
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
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
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
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
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
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
过多使用新药、贵药,对药理作用了解不够目前临床上存在片面用药“洋、新、贵”的现象,对新药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未能充分了解,使用不当则能引起不良反应。
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力度不够2004年3月15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和监测管理办法》,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4],但由于逐级上报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反馈等原因,很多药物不良反应多是在引起较严重后果时才被重视。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药物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
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
(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患者自身的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
(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
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13/713)[5]。
(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其他因素(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6]。
(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
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 不良反应如何判断从时间判断一看用药后数秒至数小时发生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在接受药物后突然发生。
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数分钟至12小时内。
支气管哮喘也常是药物过敏反应的表现,多发生在用药后数秒至数分钟内。
另外,如发生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则可能是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二看用药后1至2周发生的不良反应。
血清病样反应多在首次用药后10天左右发生。
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在用药后几小时至28天内发病。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在10天后开始发病。
三看停药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不良反应。
如长期使用心得安、可乐定降血压,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血压,连续使用抗凝剂突然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凝状态伴血栓形成等。
四看停药后较长时间发生的不良反应。
如保泰松、氯霉素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在停药后较长一段时间才发生,白消安引起的肺部病变常在病人用药后1年以上出现,停药后仍可继续发生。
从症状判断一般而言,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其表现不同于原有疾病的症状。
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药物性皮疹,表现与原发疾病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
心得安治疗高血压,在症状控制后停药而发生反跳性高血压,双氢克尿噻在利尿过程中又出现水肿或使水肿加重,此种现象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4 合理用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
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
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5 小结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
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1]. 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2]. 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3].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4]. 纪立伟,傅得兴,胡欣.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中国临床医生》,(9)50[5].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 [6]. 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