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前臂静脉图谱联合护理干预减少化学性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1.27 KB
- 文档页数:3
浅议护理干预可减少静脉采血的不良反应因素【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将600例静脉采血患者按单日、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60例,对照组240例。
观察组静脉采血前后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操作,对其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静脉采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护理干预;静脉采血;不良反应静脉采血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恐惧紧张、疼痛、皮下瘀血、晕针。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和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痛苦,通过实施护理干预手段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10月在我院传染科门诊诊治患者600例,其中男性400例,女性200例。
年龄15岁~70岁,无显著躯体痛苦和感觉异常,能准确描述疼痛感受和恐惧紧张心理。
600例患者进行了肝功能、两对半等项目化验,抽血量为2ml~10ml不等。
均无血液系统疾病,采用肘正中静脉及桡静脉采血。
全部为真空采血,两组患者穿刺情况见表1。
1.2 方法将600例患者根据单日、双日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为360例,对照组为240例。
固定专人操作。
操作方法:选择所需要的血管,在穿刺部位上方6 cm处扎好压脉带,嘱患者握拳,常规消毒待干,用一次性采血针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将采血针另一端插入已准备好的真空试管内至所需血量,松拳,拔针,用无菌干棉签压迫止血。
对照组采血前未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只简单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按基础护理学教科书方法,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15°~30°,从静脉上方或侧面刺入皮下,沿静脉走向在皮下潜行一段距离再刺入血管,拔针时先用棉签压住穿刺点再拔针,压迫4min。
观察组在静脉采血前后实施以下护理干预。
1. 3护理干预方法1.3.1心理干预护士一边操作一边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目光亲切,态度和蔼,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给患者解释清楚静脉采血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影响,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中多种原因可导致静脉输液渗漏,而许多药物对局部血管及邻近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造成静脉渗漏性损伤、静脉炎等。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轻者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疼痛,重者局部静脉血管产生索状的红线或局部组织变黑坏死、闭锁,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以此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影响治疗,造成再次输液时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有资料表明70%以上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治疗,这些病人80%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因此对于静脉炎应预防为主 [1]。
因此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减少静脉炎有积极意义,现报告如下。
原因分析1、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2]。
输液药物引起血浆 PH值改变。
血浆 PH值正常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过酸过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发生静脉炎 [1]。
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
抗癌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反复多次刺激损伤血管内膜,使静脉萎缩、变细。
输入高渗液体时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局部血小板聚集,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侵润产生炎症变化,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2、机械因素。
静脉反复多次穿刺输液损伤血管内皮或硅胶管静脉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过久,刺激性过大,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的静脉炎症。
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反复穿刺同一处血管,输液针反复探测血管,穿刺后固定不牢,拔针按压方法不正确等对血管壁的损害。
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格菌体存在,如消毒液浓度不足、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无菌物品污染等。
3、各种微粒因素。
微生物侵袭也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微粒一般指玻璃屑、橡皮屑以及各种结晶物质 [2]。
各类微粒堆积堵塞毛细血管,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PICC致静脉炎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预防PICC致静脉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经确诊需进行化疗予PICC置管的74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
给对照组患者进行置管后的常规护理,给对照组患者进行置管后早期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出现静脉炎均予以如意金黄散外敷处理,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和治愈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经过两种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讨论: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留置PICC患者可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几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PICC;早期护理干预;静脉炎;效果观察PICC,即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在医学上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一般是应用于对患者长期静脉输液、场外营养以及化疗等诊疗中。
将PICC应用到患者诊疗中,可以减少对患者反复静脉穿刺,为临床治疗需要中长期输液患者减少穿刺痛苦,但是,PICC置管容易引发静脉炎,会对患者临床原发病的治疗产生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为了有效预防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我院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探究,旨在为患者寻找到最佳护理措施。
现将报告加以整理分析,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经确诊需进行化疗予PICC置管的7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
观察组患者男19例,女18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0±3.5岁;对照组患者男17例,女20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0±4.5岁。
静脉治疗护理MDT对预防静脉炎的临床应用实践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治疗护理MDT对预防静脉炎的临床应用实践效果。
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2月100例静脉治疗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静脉治疗MDT护理模式。
比较效果。
结果:实验组静脉治疗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静脉治疗依从性评分、治疗过程舒适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分值、抑郁自评量表分值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分值、抑郁自评量表分值优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静脉治疗MDT护理模式在静脉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其治疗的舒适度和依从性,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静脉治疗;护理MDT;静脉炎;临床应用实践【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4-0040-02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ntravenous Therapy MDT in Preventing PhlebitisHe Xia.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Mianyang, oncology department,Sichuan Mianyang 621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ntravenous therapy MDTin the prevention of phlebitis. Methods From March 2016 to February 2018, 100 casesof intravenous therap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MDT. Compare results. Results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intravenous therapy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better intravenous therapy compliance scores and comfort scores during the treatment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cores of scales and scores of depression self-evaluation scales were similar, P>0.05. After the nursing, the scores of anxiety self-rating scale and 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phlebitis was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intravenous therapy MDT nursing model has an exact application in the intravenous care. It ca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phlebitis, reliev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improve the comfort and compliance of treatment, and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Key words】Intravenous therapy; Nursing MDT; Phlebitis; Clinical practiceMDT也为多学科协作诊疗,是新型综合诊疗手段。
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方式,但静脉炎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了不良影响。
优质护理在预防静脉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优质护理的重要性、静脉输液相关静脉炎的危害以及优质护理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证明了优质护理可以有效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
未来研究应继续探讨更完善的优质护理策略,以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
优质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需进一步得到重视和推广,以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效果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优质护理对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具有显著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静脉输液、静脉炎、预防、效果分析、临床应用、实施方法、患者安全、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静脉输液所致的静脉炎是一种常见并且可预防的并发症。
静脉炎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引起感染和其他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至关重要。
优质护理在预防静脉输液引起的静脉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包括正确插管、定期更换输液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深入研究优质护理对预防静脉炎的效果,对于提升静脉输液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医疗环境下,探讨优质护理在预防静脉炎中的作用与效果,将有助于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
对优质护理在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中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优质护理在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中的效果,并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加深对优质护理对静脉炎预防的重要性的认识,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降低静脉输液相关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探讨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8-12-18T15:19:52.8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3期作者:杨杨仲卫静平欣杨腊腊任翠歌贾志华[导读] 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大庆人民医院 163311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90例静脉输液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预防知识评分、静脉炎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治疗环境[(8.98±1.23)分]、护理技术[(9.32±1.25)分]、健康教育[(9.66±1.25)分]、服务态度[(8.97±1.65)分]、护理效果评分[(9.55±1.46)分]及静脉预防知识评分[(26.98±2.36)分]均高于对照组[(5.36±1.23)、(6.68±1.45)、(7.23±1.45)、(6.98±1.45)、(7.23±1.14)、(18.32±1.25)分],静脉炎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静脉输液;静脉炎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on preventing phlebitis caus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Methods 90 cases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March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5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45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high quality nursing.The knowledge score of venous prevention,incidence of phlebiti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reatment environment [(8.98 [1.23)points],nursing technology [(9.32 [1.25)points],health education [(9.66 [1.25)points],service attitude [(8.97 [1.65)points],nursing effect score [(9.55 [1.46)points] and intravenous prophylaxis knowledge score [(26.98 [(2.36)poi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5.36 [(1.23)],(6.36 [(6.36] points].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2.22%)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20.00%).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hlebitis and improve patients'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high quality nursing;intravenous infusion;phlebitis 在静脉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炎,临床表现为红肿、疼痛及触及索状硬条等,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静脉炎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患者74例,按照是否进行护理干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7例。
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情况发生的几率。
结果:经过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预防静脉留置针静脉炎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防静脉留置针;静脉炎;应用效果;分析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笔者特选取了2013年11月-2015年3月我进行静脉注射的患者74例进行了一次研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2013年1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患者74例,按照是否进行护理干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7例。
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37~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1±10.24)岁。
其中,肺心病患者12例,所占比例为32.43%;冠心病患者15例,所占比例为40.54%;消化性溃疡患者10例,所占比例为27.03%;观察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在34~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14±11.16)岁,其中,肺心病患者13例,所占比例为35.14%;冠心病患者11例,所占比例为29.73%;消化性溃疡患者13例,所占比例为35.14%。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不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1、成立专业的静脉留置针输液小组,需要其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穿刺技术;2、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留置针而导致的静脉炎高危因素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估,评估的方式主要是按照低危型、高危型进行。
临床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留置针后并发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留置针后并发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在我科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81例,依照不同的干预方式,把研究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参考组,治疗组的患者有38例、参考组的患者为43例。
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组在参考组的基础上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并发静脉炎发生率。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静脉留置针并发静脉炎发生率为2.6%,参考组为20.9%,治疗组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
结论:临床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留置针后并发静脉炎的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适合在临床上推行。
【关键词】临床护理干预;静脉留置针;静脉炎;效果【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9)02-0165-01前言在生活上,采用静脉留置针对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整体的使用时间比较长、对患者的皮肤与血管的损伤度比较低,整体的临床效益比较高,患者对静脉留置针的接受度比较高[1]。
作者为了进一步探究临床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留置针后并发静脉炎的效果,分别对两组展开探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在我科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81例患者,根据干预方式的差异性,将全部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参考组,治疗组患者有38例、参考组的患者43例。
参考组的男性32例,女性11例;年龄为41~82岁,平均年龄为(62.5±5.3)岁。
治疗组有男性31例,女性7例;年龄为42~83岁,平均年龄为(63.1±5.1)岁。
在两组患者的疾病资料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如:①采用无菌透明膜对患者的留置针进行固定并常规封管。
②注意观察患者留置针周围皮肤颜色的变化情况,并及时进行干预。
护理干预降低化疗药物对静脉损伤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防治化疗静脉炎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
每例用化疗的第1d作为对照组,第2d为观察组,两天给药选用不同的静脉。
对照组按照化疗方案顺序静脉给药,不采用局部外敷,只常规进行观察。
观察组:按照化疗方案顺序静脉给药的同时,沿穿刺点近心端血管走向皮肤给予外敷50%硫酸镁,并用保鲜膜包裹,然后冰敷1h,同时注意观察局部血管情况。
预防性外敷者,连用3d;治疗性外敷者,用至基本愈合。
冬季可不用冰敷。
结果两组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有显著性差异(Р<0.5)。
结论护理干预使用50%硫酸镁预防性外敷结合冰敷可有效防治化疗所致的静脉炎。
标签:化疗;同步药物湿敷;预防;静脉炎静脉给药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绝大多数抗肿瘤药应用途径为静脉输注,外渗性皮肤组织损伤是输注抗肿瘤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外渗性皮肤组织损伤的定义为药物从血管渗漏到周围组织或静脉给药时无意中注射到组织内引起的组织损伤。
抗肿瘤药渗漏到皮下组织,轻者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重者可损伤神经、肌腱,甚至造成皮肤组织坏死、肢体功能障碍。
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
因此,预防化疗药物渗漏对肿瘤患者显得特别重要。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6月1日~2010年11月30日化疗患者共82例,男65例,女17例,年龄32~75岁;其中肺癌43例,乳腺癌10例,鼻咽癌9例,胃癌13例,食管癌5例,结肠癌2例。
采用自身对照法。
每例用化疗的第1d作为对照组,第2d为观察组,2d给药选用不同的静脉。
强刺激化疗药有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奈达铂、奥沙利铂、吉西他滨、去甲长春新碱、诺维本、紫杉醇等。
1.2干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输注化疗药物时,按照化疗方案顺序静脉给药的同时,沿穿刺点近心端血管走向皮肤给予外敷50%硫酸镁,并用保鲜膜包裹,然后冰敷1h,同时注意观察局部血管情况。
预防性外敷者,连用3d;治疗性外敷者,用至基本愈合。
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静脉炎是指通过静脉输液等操作引起的静脉内炎症反应。
如果不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静脉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和感染扩散。
为了减少静脉输液所致的静脉炎的发生率,采取优质的护理和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优质护理预防静脉炎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执行洗手和无菌操作:护士在进行任何与静脉输液相关的操作之前,应该先进行洗手,并正确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消毒手部,以防止细菌感染。
护士应该使用一次性无菌手套和其他消毒物品,以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
2.正确选择静脉通路和穿刺技术:在选择静脉通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或动脉插管等。
在穿刺过程中,护士要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减少穿刺次数和损伤,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3.正确选择静脉输液设备和药物:护士在选择静脉输液设备时,应选择符合标准的、无菌的、符合要求的设备。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速度和容量,以防止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引起不良反应。
4.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反应:护士在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反应,如输液部位的红肿、疼痛、发热或感染征象等。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更换输液部位、调整输液速度或及时处理感染。
5.教育和指导患者及家属:护士在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之前,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指导,包括如何正确维护输液部位的清洁,如何观察和报告异常症状,以及如何处理紧急情况等。
通过教育和指导,可以提高患者和家属对静脉输液的理解和合作程度,减少发生静脉炎的风险。
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严格执行洗手和无菌操作、正确选择静脉通路和穿刺技术、正确选择静脉输液设备和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反应,以及教育和指导患者及家属,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而且,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操作次数和损伤,注重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静脉治疗护理中优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20.2-2021.2收治的静脉治疗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优质护理干预。
对比护理满意度、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规避静脉治疗护理期间潜在的各类安全隐患,从而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干预;护理满意度;静脉治疗静脉治疗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虽然静脉治疗具有高效便捷,安全性较高的优点,但影响静脉治疗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常规护理干预难以达到显著应用效果。
为解决这一现实困境,本文从优质护理理念角度出发,探究静脉治疗中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将数据结果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20.2-2021.2收治的静脉治疗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男女比(17/23),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3.67±9.83)岁。
观察组男女比(21/19),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3.53±9.24)岁。
资料比较P>0.05,可比。
1.2方法1.2.1 常规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静脉输液治疗前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好心理疏导,注射期间需要遵循精准快速原则,要求患者输液治疗期间不应随意走动。
1.2.2 优质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干预。
优质护理小组构建:静脉治疗虽然是常见的医疗环节之一,但影响静脉治疗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为规避风险隐患的发生需要构建优质护理小组。
优质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和6~8名护理人员构成,护士长需要向所有护理人员讲解关于静脉治疗各项流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通过开展理论基础知识考核以及实践技能测试的方式,全面提高所有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待考核成绩达到预定标准后才可以开长护理工作。
静脉治疗前干预:在静脉注射前首先需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存在晕针或晕血症状,在常规静脉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甚至昏迷等不适感。
观察护理干预预防外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静脉炎的效果吴雪梅【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预防外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2017年1月经外周静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比较两组静脉炎分级.结果:观察组无静脉炎Ⅱ度与Ⅲ度患者,0度患者51例,Ⅰ度9例;对照组静脉炎0度22例、Ⅰ度21例、Ⅱ度11例、Ⅲ度6例,观察组静脉炎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血管活性药物引起的静脉炎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能够明显缓解静脉炎症状,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用药安全性得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强,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临床首选护理方案予以推广.【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年(卷),期】2018(031)002【总页数】2页(P303-304)【关键词】外周静脉;血管活性药物;预防;静脉炎;护理干预【作者】吴雪梅【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佛山5282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29.2血管活性药物有血管扩张、血管收缩两种,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的收缩及扩张状态,从而促进人体微循环血流灌注及血管功能得到改善[1]。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通常需要用到血管活性药物,该类药物相对特殊,哪怕是很小的剂量都会影响患者的血压和心率[2]。
若要保证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医护人员必须做到有效、准确、安全地用药,特别是心内科患者,年龄跨度很大,病情复杂多变,患者的配合程度较差,因此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3]。
为了减轻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的痛苦,缓解静脉炎,我院对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为2015年1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外周静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120例,患者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包括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酚妥拉明、洋地黄、多巴胺、硝普钠等,所有患者全部通过外周静脉给药。
护理干预对预防静脉输注可达龙所致静脉炎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静脉输注可达龙导致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将我病区2010年7月至2015年1月静脉输注可达龙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
观察组静点可达龙过程中给与护理干预:(1)在穿刺点上方给予赛肤润3次/日外涂。
(2)输入可达龙前后各给与10ml生理盐水静推冲管。
(3)持续静点可达龙的患者保留两个留置针,每8小时更换注射位置。
对照组行常规观察护理。
结果:干预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对静脉输注可达龙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可达龙;静脉炎心律失常已成为发病率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的常见心脏病。
有统计显示,心脏性猝死88%由心律失常导致。
可达龙(药品名: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一种苯丙呋喃衍生物。
是心内科广泛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除Q-T间期延长外的各种心律失常,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它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毒性低等优点;但应用可达龙也可引起沿静脉走向出现红、热、痛等静脉炎表现,重者出现静脉硬结,疼痛明显,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如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加重病情【1】。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寻求避免或改善可达龙导致静脉炎的护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预防静点可达龙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的效果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我病区2010年3月至2015年1月静点可达龙病人48例,入选条件为持续静点可达龙5-7天,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用药浓度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观察护理: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静脉炎发生。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判定静脉炎的标准:Ⅰ度静脉炎:主诉疼痛,查体局部发红或肿胀,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静脉炎:Ⅰ度静脉炎表现加沿静脉走向出现红线;Ⅲ度静脉炎:Ⅱ度静脉炎表现加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
护理干预对降低外周静脉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的影响发表时间:2019-09-09T16:30:09.3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7期作者:张华娟[导读]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重要措施之一,具有药效快、利用率高、液体和药物滴注量可控的优点。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浙江杭州310009)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降低外周静脉输液相关性静脉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2016年5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的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者643例,评价组345例和对照组298例,评价组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以评价效果。
结果评价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61%,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75%,两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干预对降低外周静脉输液相关性静脉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静脉炎;护理干预;输液;外周静脉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重要措施之一,具有药效快、利用率高、液体和药物滴注量可控的优点。
然而,输液引起的静脉炎是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发生率可高达,有时甚至可发展为深静脉栓塞、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也给继续静脉用药带来困难,因此,有效降低输液相关性静脉炎,对于提高临床输液治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2016年5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的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者,将静脉输液天数≥3天的患者设为统计对象,共643例,我科为妇科,故全为女性患者,年龄20~70岁,随机分为评价组和对照组,评价组345例,对照组298例,评价组予护理干预,对照组正常无菌操作,分析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
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1 选用24号留置针评价组用24号留置针,对照组用22号留置针进行输液。
1.2 排列输液次序和规定输液速度评价组按照药物说明书,按照对静脉刺激的大小由大到小排序输注,按药物说明,在安全范围内尽快输注。
化疗性静脉炎预防中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化疗性静脉炎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106例恶性肿瘤患者,这些患者全部采用的是化疗方法进行治疗,然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均分,第一组为对照组,其在化疗治疗完成之后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模式,第二组患者为观察组,其在化疗治疗完成之后采用的是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
护理治疗完成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等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完成之后,其临床发生静脉炎的患者人数为9.43%,而对照组患者则为28.29%,远高于观察组患者,且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结论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其在化疗治疗过程中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较高,传统的护理模式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而本文研究的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的静脉炎发生几率进行有效的降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静脉炎;化疗;护理干预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恶性肿瘤患者主要是通过药物化疗进行治疗和对疾病进行控制,但化疗所使用的药物会对患者造成局部的刺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炎,这一疾病对患者的肿瘤治疗具有较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我院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大大降低了肿瘤患者化疗治疗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下面是具体的报道内容: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对于本次研究,其在我院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其中的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进行诊断,其全部符合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均分,第一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第二组患者为观察组,采用早期干预护理。
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2:31,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2到77岁之间,其平均年龄达到了55.8岁。
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32,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到82岁之间,对患者的年龄进行平均计算得知,其平均年龄达到了56.8岁。
护理干预对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将接受化疗的100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观察2组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化学药物静脉炎护理干预静脉应用化学药物是肿瘤患者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但由于化学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大,常导致化疗性静脉炎,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影响化疗的顺利进行。
为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我们对接受化疗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5月—2009年7月在我科住院接受化疗的100位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18—52岁,其中肺癌20例,肝癌18例,食管癌12例,干预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5—55岁,其中肺癌 18 例,食管癌 16例,肝癌16 例,应用化学药物分别为奥沙利铂、紫杉醇,氟脲嘧啶,卡铂等药。
对试验组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病情、用药方面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护理干预。
(1)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使用不同的静脉穿刺工具,对经济条件好的,采用PICC及静脉留置针,对由于经济状况所限使用头皮钢针的选用细的针头。
(2)指导患者增加饮食营养,经常按摩四肢血管,增加肢体功能锻炼。
(3)正确应用化学药物。
同时使用多种化学药物,应先注入非发泡剂,如果均为发疱剂,应先注入稀释量少的药物,应用两种药物间隔时间大于15分钟。
化学药物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冲洗管道。
(4)使用精细输液过滤器。
(5)用长18CM,宽3CM的33%硫酸镁纱布沿静脉走向湿敷在距针眼上2CM处,至化疗药物输注完毕,拔针后2分钟停止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