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详细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6.26 KB
- 文档页数:1
酸碱中和反应与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在化学实验中,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
酸和碱反应时会产生水和盐,这种反应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误差,这些误差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酸碱中和反应与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进行探讨。
一、酸碱中和反应的误差分析1. pH计的误差:在酸碱中和反应中,我们通常会使用pH计来检测反应体系的pH值。
然而,pH计的精度和准确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温度、离子强度等。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时刻注意校准pH计,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酸碱溶液浓度的误差: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碱溶液的浓度对于反应速率和终点的判断至关重要。
然而,测量酸碱溶液浓度的方法可能存在误差,比如试剂的纯度、配制的误差等。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选择适当的试剂,确保浓度测量的准确性。
3. 反应速率的误差:酸碱中和反应的速率对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但是反应速率的测定存在一定的误差。
常见的误差有温度控制不准确、搅拌不均匀等。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保持反应系统的稳定和均匀,以减小误差的影响。
二、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1. 滴定剂的误差:在中和滴定实验中,滴定剂的选择和纯度对于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滴定剂的纯度不高或未配制溶液的误差会导致滴定终点判断不准确,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选择高纯度的滴定剂,同时需要进行滴定剂的标定和校准。
2. 滴定管的误差:滴定实验中,滴定管的刻度准确性对于结果的影响较大。
刻度不准确或读数不准会导致滴定量计算的误差。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使用经过校准的滴定管,并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3. 滴定反应速率的误差:滴定反应的速率对于滴定终点的判断至关重要。
但是,在实验中往往难以控制滴定速度,特别是快速反应的滴定。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熟练掌握滴定技巧,以减小误差的影响。
总结:酸碱中和反应与中和滴定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遇到误差。
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1 分析依据当酸碱恰好中和时,有关系式:c 待=,c 标为标准液的浓度,V 待为待测液的体积,γ为反应化学方程式中待测液的溶质的系数与标准液的溶质的系数的比值,这些量均为已知量,所以c 待的大小取决于V 标的大小,V 标越大,则c 待越大;V 标越小,则c 待越小。
以盐酸为标准液滴定NaOH 溶液为例,c (NaOH )=,其中c (HCl )、V (NaOH溶液)为定值,c (NaOH )的大小取决于V (盐酸)的大小。
2 常见的误差分析(以盐酸为标准液滴定NaOH 溶液为例)典例详析例7-18γc V V ⋅标标标()()()HCl NaOH c V V ⋅盐酸溶液某化学兴趣小组采用以下方法测定绿矾(FeSO 4·7H 2O )样品的纯度。
a .称取2.850 g 绿矾样品,溶解,在250 mL 容量瓶中定容配成待测液;b .量取25.00 mL 待测液于锥形瓶中;c .用硫酸酸化的0.010 0 mol ·L -1 KMnO 4溶液滴定待测液至终点,消耗KMnO 4溶液的平均体积为20.00 mL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 步骤中定容时仰视,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B .滴定时盛放KMnO 4溶液的仪器为酸式滴定管C .滴加最后半滴KMnO 4溶液时,溶液变为粉红色,即达到滴定终点D .样品中FeSO 4·7H 2O 的质量分数约为97.5%解析◆a 步骤中定容时仰视,会使配制溶液的体积偏大,浓度偏低,A 项正确。
酸性KMnO 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应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B 项正确。
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滴入最后半滴KMnO 4溶液时,溶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C 项错误。
n (MnO - 4)=20×10-3L ×0.010 0 mol ·L -1=2.0×10-4 mol ,根据滴定时的离子方程式5Fe 2++MnO - 4+8H +===5Fe 3++Mn 2++4H 2O 可得,25.00 mL 待测液中n (Fe 2+)=5×2.0×10-4 mol =1.0×10-3 mol ,则样品中n (Fe 2+)=10×1.0×10-3 mol =1.0×10-2 mol ,m (FeSO 4·7H 2O )=278 g ·mol -1×1.0×10-2 mol =2.780 g ,w (FeSO 4·7H 2O )=×100%≈97.5%,D 项正确。
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以一元强酸、一元强碱间的滴定为例:c待=c VV标标待,v待是待测液的体积,c标是标准液的浓度,这些量均为已知量,所以c待的大小取决于V标的大小,因此误差来源主要归结于消耗标准液的体积V标。
若V标偏大,则c待偏高;若V标偏小,则c待偏低。
以0.1 mol/L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一定体积的待测HCl溶液为例,消耗的NaOH溶液多,则结果偏高;否则,偏低。
归纳如表所示:需质量小于40 g(如Na2O)误区警示(1)对于仰视、俯视液面所造成的读数误差,很容易记反,画图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如图3-2-9所示是对量筒和滴定管进行仰视、俯视液面的模拟图。
其共同点在于:俯视时液面位于读取刻度的下方,仰视时液面位于读取刻度的上方(记住“俯下仰上”)。
对于滴定管,仰视所读的值比平视的大,俯视所读的值比平视的小,而量筒正好相反。
图3-2-9(2)在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中,要看清楚标准液与待测液的位置。
当操作相同时,标准液在滴定管中与标准液在锥形瓶中产生的误差情况相反。
典例详析例6-18(2019广东深圳测试)某学生欲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来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的NaOH溶液时,左手握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______。
直到因加入一滴盐酸后,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且________为止。
(2)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NaOH溶液的浓度数值偏低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盐酸B.滴定前盛放NaOH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干燥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D.读取盐酸体积,开始时仰视液面,滴定结束后俯视液面(3)若滴定开始和结束时,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3-2-10所示,则起始读数为________mL,终点读数为________mL;所用盐酸的体积为________mL。
酸碱指标和酸碱滴定的滴定误差分析方法酸碱指标和酸碱滴定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分析方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以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因素,往往会导致滴定误差的出现。
因此,了解滴定误差的产生原因以及分析方法对于准确测定酸碱指标十分重要。
一、滴定误差的产生原因1. 滴定过程中滴液速度不均匀:滴定时,由于滴液速度不均匀,可能会导致滴定终点的判断产生偏差,从而导致滴定误差。
2. 滴定剂浓度不准确:滴定剂是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溶液,其浓度的准确性对于滴定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如果滴定剂浓度不准确,会直接影响滴定结果的准确性。
3. 指示剂选择不当:指示剂在酸碱滴定中起到指示滴定终点的作用,选择不当或者使用不当的指示剂会导致滴定误差的出现。
4. 操作者技术水平不高:滴定属于一种较为精细的实验操作,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对于滴定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
操作者技术水平不高或者缺乏经验会导致滴定误差的出现。
二、滴定误差分析方法1. 提高滴定技术水平:操作者技术水平对滴定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因此提高滴定技术水平是减少滴定误差的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实验训练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提高滴定技术水平。
2. 确保滴液速度均匀:在滴定过程中,保证滴液速度均匀是减少滴定误差的重要步骤。
可以使用滴定管或者滴定仪等设备,控制滴液速度,保证滴定过程的均匀性。
3. 精确调配滴定剂:滴定剂的浓度对于滴定结果的准确性十分重要。
因此,在滴定前需要精确调配滴定剂,确保其浓度的准确性。
可以使用天平等仪器进行精确称量。
4. 合理选择指示剂:指示剂在酸碱滴定中起到指示终点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对于滴定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根据滴定的具体情况,选择与所滴定物质变色范围一致的指示剂。
5. 重复滴定:重复滴定是减少滴定误差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多次滴定并求平均值,可以减小单次滴定误差的影响,得到更准确的滴定结果。
综上所述,酸碱指标和酸碱滴定在化学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的误差因素主要来自以下6个方面:(一)仪器润洗不当1.盛放标准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标准液润洗。
若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标准液润洗,这时标准液的实际浓度变小了,所以会使其用量有所增加,导致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大。
2.盛放待测液的滴定管或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分析:这时实际所取待测液的总物质的量变少了,所以会使标准液的用量减少,导致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小。
3.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测液润洗。
分析这时待测液的实际用量变多了,使标准液的用量增多,导致c(待测液)的测定值偏大。
(二)读数方法有误1.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分析:由图可知仰视时:观察液面低于实际液面。
俯视时:观察液面高于实际液面。
所以滴前仰视V(前)偏大,滴后俯视V(后)偏小。
这样V标准液(=V后—V前)的值就偏小,导致c(待测液) 的值就偏小。
2.滴定前俯视,滴定后仰视分析:同理推知V(标准液)偏大,c(待测液)偏大。
(三)操作出现问题1.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漏液。
分析:这样会增加标准液的实际用量,致使的c(待测液)值偏大。
2.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前尖嘴部分有气泡,终了无气泡(或前无气泡后有气泡)。
分析:对于气泡的前有后无,会把V标准液的体积读大了,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了。
(反之相反)3.振荡锥形瓶时,不小心将待测液溅出。
分析:这样会使待测液的总量变小,从而标准液的用量也减少,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小。
4.滴定过程中,将标准液滴到锥形瓶之外。
分析:这样会增加标准液的用量,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
5.移液时,将移液管(无“吹”字)尖嘴部分的残液吹入锥形瓶中。
分析:这样会使待测液的总量增多,从而增加标准液的用量,致使c(待测液)的值偏大。
6.快速滴定后立即读数。
分析:快速滴定会造成:当以达终点时,尚有一些标准液附着于滴定管的内壁,而此时立即读数,势必造成标准液过量,从而导致C(待测液)的值偏大。
第 1 页 共 5 页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1.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
2.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H ++OH -=H 2O公式:a. n (H +)=n (OH -) b. C (H +)V (H +)=C (OH -)V (OH -)3.中和滴定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的6个方面是:①洗涤仪器(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②气泡;③体积读数(仰视、俯视):俯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未到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仰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超过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④指示剂选择不当;⑤杂质的影响;⑥操作(如用力过猛引起待测液外溅等)。
具体分析如下:(1)滴定前,在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偏高)(2)滴定前,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偏高)(3)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偏高)(4)取待测液时,移液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偏低)(5)取液时,移液管尖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中。
(偏高)(6)读取标准液的刻度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
(偏低)(7)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最后一滴盐酸滴入使溶液由橙色变为红色。
(偏高)(8)滴定过程中,锥形瓶振荡太剧烈,有少量溶液溅出。
(偏低)(9)滴定后,滴定管尖端挂有液滴未滴入锥形瓶中。
(偏高)(10)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刻度读数。
(偏低)(11)滴定过程中向锥形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
(无影响)(12)滴定过程中,滴定管漏液。
(偏高)(13)滴定临近终点时,用洗瓶中的蒸馏水洗下滴定管尖嘴口的半滴标准溶液至锥形瓶中。
(操作正确,无影响)(14)过早估计滴定终点。
(偏低)(15)过晚估计滴定终点。
(偏高)(16)一滴标准溶液附在锥形瓶壁上未洗下。
(偏高)(以上所指偏高偏低抑或无影响是指待测酸碱浓度)分析技巧:1.分析不当操作对公式中四个变量其中一个或多个的大小影响,2.根据公式,分析对V 标准液的影响,V 标准液比理论偏大,则待测液浓度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反之亦然。
1.误差分析原理中和滴定实验中,产生误差的途径主要有操作不当、读数不准等,分析误差要根据计算式分析,c待测=c标准·V标准V待测,c标准、V待测均为定值,c待测的大小取决于V标准的大小。
V标准大,则c待测偏大;反之,偏小。
标标待二、关于pH值的计算1、酸性溶液:按C→C H+→pH2、碱性溶液:按C→C OH-→C H+→pH3、强酸、强碱溶液的稀释后的溶液:对于酸溶液中的C H+,每稀释10n倍,pH增大n个单位,但增大后不超过7,酸仍为酸!对于碱溶液中的C OH-,每稀释10 n倍,pH减少n个单位,但减少后不小于7,碱仍为碱!PH值相同的强酸与弱酸(或强碱与弱碱),稀释相同的倍数,pH变化为强酸变化大,弱酸变化小。
极稀溶液中的pH值的计算,应考虑水的电离。
4、强酸与强弱溶液混合的计算:反应的实质:H++OH-=H2O三种情况:(1)恰好中和,pH=7(2)若余酸,先求中和后的C H+,再求pH。
(3)若余碱,先求中和后的C OH-,再通过K W求出C H+,最后求pH。
或先求pOH,再由pH=14-pOH。
5、已知酸和碱溶液的pH之和,判断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的p H(1)若强酸与强碱溶液的pH之和大于14,则混合后显碱性,pH大于7。
(2)若强酸与强碱溶液的pH之和等于14,则混合后显中性,pH等于7。
(3)若强酸与强碱溶液的pH之和小于14,则混合后显酸性,pH小于7。
(4)若酸与碱溶液的pH之和等于14,强、碱中有一强、一弱,则酸、碱溶液混合后,谁弱显谁性。
这是因为酸和碱已电离的H+ 和OH- 恰好中和,谁弱谁的H+ 或OH- 有储备,中和后还能电离,显出酸、碱性来。
练习:1、把1mL0﹒05mol/L的H2SO4加水稀释制成100mL溶液,求稀释前和稀释后溶液的pH. 以及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答案:4 6 10-1010-82、等体积混合0﹒1mol/L的盐酸和0﹒06mol/L的Ba(OH)2溶液后,溶液的pH等于多少?答案:123、室温时,将pH=5的H2SO4稀释10倍,则C H+:C(SO42-) =?将稀释后的溶液再稀释100倍,C H+:C(SO42-) =?答案:2:1 20:14、将10mL0﹒1mol/L的盐酸和10mL0﹒1mol/L Ba(OH)2溶液混合求pH?。
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是中学化学中十分重要的定量实验,而其误差分析又是一个难点。
那么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如何分析?下面就待测液放在锥形瓶中,标准液放在滴定管中的情况进行探讨一下:1、来自滴定管产生的误差:①、滴定管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析:因标准液被附在滴定管内壁的水珠稀释了,故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多了,所以结果偏高。
②、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析:因待测液被附在滴定管内壁的水珠稀释了,故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少了,所以结果偏低。
③、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析:读出来的标准液体积为实际消耗的标准液体积+ 气泡体积, 故消耗的标准液体积读多了,所以结果偏高。
④、盛待测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析:读出来的待测液体积为实际量取的待测液体积 + 气泡体积, 即待测液量少了,故消耗的标准液也少,所以结果偏低。
2、来自锥形瓶产生的误差:①、锥形瓶用蒸馏水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析:因瓶内壁附着待测液,故锥形瓶内的待测液多了,消耗的标准液也多,所以结果偏高。
②、锥形瓶未洗净,残留有与待测液反应的少量物质,故消耗的标准液少了,所以结果偏低。
③、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就加入待测液或滴定过程中向锥形瓶内加水析:实际参与中和反应的待测液的总量没变,实际消耗的标准酸液也就不变,故结果不变。
3、来自读数带来的误差:①、用滴定管量取待测液时A、先俯视后仰视(先俯视后平视或先平视后仰视)析:量取待测液的实际体积偏小,消耗的标准液也少,所以结果偏低。
B、先仰视后俯视(先仰视后平视或先平视后俯视)析:量取待测液的实际体积偏多,消耗的标准液也多,所以结果偏高。
②、用滴定管量取标准液时A、先俯视后平视析:读出来的标准液体积为V终-V始,而俯视时V始读小了,读出来的标准液体积偏大了,所以结果偏高。
B、先仰视后平视析:读出来的标准液体积为V终-V始,而俯视时V始读大了,读出来的标准液体积偏小了,所以结果偏低。
C、同理若先俯视后仰视或先平视后仰视,结果偏高;先仰视后俯视或先平视后俯视,结果偏低。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及原因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是化学课堂中经常进行的一种实验,它能用来确定一种溶液中某一特定元素或离子的含量,是一种相当精确的实验方法。
一般情况下,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很少会出现误差,但实验者也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因此,有必要对误差进行分析,以便知晓其原因并进行相应的修正。
首先,要进行误差分析,需要了解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原理。
根据实验步骤,溶液会经历中和反应,即酸和碱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稳定的盐和水,使电导率发生变化,这时可以测定溶液中某一特定元素或离子的含量。
而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一般可以归结于量等因素。
首先,在实验准备过程中,我们要用到酸、碱和滴定液,误差的可能性存在于量的控制,如果把量控制的不准确,计算出来的数据就会存在偏差,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如果量控制不准确,还会给滴定溶液带来误差,这是由于在稀释时,溶液的比容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环境条件应该稳定,如温度会影响溶液的滴定过程,如果温度波动过大,滴定溶液则很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
另外,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误差,由于实验者可能控制不到住所有的变量,差错也可能由子出现。
此外,在数据分析中,亦有可能出现误差,实验者可能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最终结果的偏差。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
记录严格合理,力求结果准确,有利于减少误差。
以上是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分析及原因,通过此次实验,可以了解到会出现误差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修正,以便达到精确结果。
1. 装标准液的滴定管没用标准液润洗,其中内壁有水分,导致标准液浓度降低,标准液的体积用量增多,所以待测液浓度就偏高了
2. 未用待测液洗涤移液管或所用的滴定管,其内壁有水,所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含有的溶质变小,滴定所需的标准液体积就会减小,所以待测液浓度就偏低了。
3. 锥形瓶用待测液洗过之后,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待测液,那么待测液的物质的量变多,要加的标准液要多加,所以偏高
4. 滴定的时候计算的是消耗的酸或者碱的物质的量,如果里面残留了水,物质的量浓度是会降低,但是物质的量还是不变的。
因此对结果没有影响
5. 读数时会把气泡的体积当做标准液的体积,导致消耗的标准液大于实际值
6. 前无气泡而滴定后有气泡,那么气泡体积会使液面上升,所以我们代入计算的标准液体积就减小了,所以C待偏低。
7. 滴定前仰视滴定管读数,滴定后平视,导致V标偏小,C待偏低
8. 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仰视,导致V标偏大,C待偏高
9. 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导致V标偏小,C待偏低
10. 滴定前俯视,滴定后仰视,导致V标偏小,C待偏低
11. 滴定待测液的浓度时,消耗标准溶液偏多,结果偏高。
12. 标准液滴在锥形瓶外一滴,导致V标偏大,C待偏高
13. 溅出待测液,就是待测液的物质的量少了。
消耗的V标偏小,结果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