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教育学概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4
学前教育学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学前教育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学前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
3. 了解学前教育学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1. 学前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a. 学前教育学的概念b.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 学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a. 儿童发展观b. 教育观c. 学习观3. 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a. 我国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b. 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和问题4. 学前教育学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a. 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b. 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前教育学的定义、基本原理和发展现状。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学前教育学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学前教育学定义和研究对象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的了解。
第二章:儿童发展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儿童发展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3. 了解儿童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个体差异。
二、教学内容1. 儿童发展的概念和特点a. 儿童发展的定义b. 儿童发展的特点2. 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a. 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b.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3. 儿童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个体差异a. 儿童发展的阶段特征b. 儿童个体差异的原因和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儿童发展的概念、特点和基本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儿童发展的实例,探讨个体差异的原因和意义。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儿童发展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和对儿童个体差异的认识。
第三章: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方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学前教育课程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3. 了解学前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二、教学内容1. 学前教育课程的概念和重要性a. 学前教育课程的定义b. 学前教育课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2.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a. 课程设计的原则b. 课程设计的方法3. 学前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a. 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b. 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合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前教育课程的概念、重要性以及设计原则和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Ⅰ 、教学时间安排:2 课时Ⅱ 、教学目标: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确认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及指导思想;3、说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的书名、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的书名、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著作名称、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4、对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做出说明;对学习教育学产生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学习态度,有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产生。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Ⅴ、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诉人们: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的,我很喜欢教育理论。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1/ 3事实说明,教育学对于教师来说,就好比是学医的人的一门临床医学,不学好教育学而从教,可能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适应过程,且不能准确、全面、高效、优质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对于教师来说,在求职之初,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的一门课程,到后来,教育学就是实施自主劳动的必备工具。
我们通过几个实例,体会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和功能。
案例 1:陈景润失业记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一书中曾记录了青年陈景润鲜为人知的一件事。
陈景润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是全国著名大学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
四年大学课程,他仅学三年,便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至北京市一所中学任数学课教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教育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理论流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大学教育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和运用教育学理论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学重点:1. 大学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大学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流派教学难点:1. 大学教育学与其他教育学的区别2. 如何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教育学吗?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大学教育学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 大学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大学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 研究范围包括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
2. 大学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介绍大学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典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当代教育学等阶段。
3. 大学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介绍大学教育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如科学教育学、人文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
- 分析各个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三、课堂讨论1. 大学教育学与其他教育学的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大学教育学与其他教育学的异同,如普通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等。
2. 如何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和运用教育学理论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学教育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流派。
2. 强调教育学理论在分析教育现象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结合实际,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一所大学的教育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讨论、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大学教育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流派。
在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运用教育学理论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的: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本章。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重点难点: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学习目标:1.了解教育概念内涵,理解教育的三要素2. 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3.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能够简要评述(重点、难点)4.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一节什么是教育一、什么是教育(一)词源中的“教育”“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说文解字》)◆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其拉丁词源为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二)教育学中的“教育”一般来说,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
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参见P.4)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小学教育学》教案第一章:小学教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教育的定义、特点和任务。
2. 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
3. 理解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小学教育的定义和特点2. 小学教育的任务3. 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4. 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5. 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小学教育的特点2. 小学教育的任务3. 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小学教育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小学教育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小学教育的特点和任务。
3.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4.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小学生发展特点与教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
2. 掌握小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3. 理解小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适应性教育。
二、教学内容1.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2.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3.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4. 小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5. 小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适应性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2.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3.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1. 导入:让学生谈谈对小学生发展特点的认识。
2. 新课导入:讲解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
3.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小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小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适应性教育。
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课程的定义、分类和设计。
2. 掌握小学教学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
3. 理解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小学课程的定义、分类和设计2. 小学教学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3. 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小学课程的设计2. 小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3. 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1. 导入:介绍小学课程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小学课程的思考。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的】1、掌握教育的历史发展特征与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2、理解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3、了解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讨论法【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本质人类的“教育”中是一种具体、实在的活动,各种教育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下进行的。
由于教育所展开的教育活动所处的特定的、具体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
(一)东方的理解在东方文化观下的“教育”由“教”与“育”结合而成。
甲骨文中已有“教”出现;“教”字的小篆为:左上为“爻”(卦),取自《易经》,此“双五交”示天地,即此代表《易经》等传统的人类文化经典;左下为“子”,示儿童青少年,代表受教育者;右上为“卜”,示教鞭,象征教育的权威与严肃;右下为“手”,与上结合表示组织教学活动,代表施教者。
又一说认为右部止下结合表示手执棒指天地,象征巫师等到教育者的施教形态。
“育”篆体为:。
此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示母体、女性的身体,代表施教者;下部示逆子,代表受教者。
正如《说文解字》中说“育,养子使用使作善也。
”“育”被理解为对学生(逆子)的肉体、情感之人格熏陶、品格感化。
“教”与“育”二字合成“教育”一词不达意,在我国最早见《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一乐也;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但在古汉语中,多以“教”或“学”(古代汉语中教育与学相通,少用“育”字,即教,学学半——教的一半就是学)表示整个教育活动,少用“育”字。
因此对“教”的理解就自然代表了对整个教育的理解,即教育就是施教者有组织、有纪律地对受教育者授以文化知识技能体系。
上面“教”的表层分析可以得出“教”有三个深层的意义:1、东方文化已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更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的特点。
2、“教”字左部的内涵表示东方教育重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外部的系统文化经典教育,含有“学而知之”的朴素唯观。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提高其教育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与学科体系2. 教育的基本原理3. 教育的目的与功能4. 教育方法与手段5. 教育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演练法:设计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与学科体系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2.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原理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3.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功能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的目的、功能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4. 第四章:教育方法与手段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常见的教育方法、手段及其适用场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5. 第五章:教育评价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评价的定义、类型、方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演练法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演练:评估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教育实践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教育的个体差异与适应性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适应性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7. 教育制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教育制度的定义、类型、结构及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难以界定的教育学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教育价值、教育方法、教育本质等),对教育有不同的认识。
如: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而20世纪初美国的大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一、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1、教育字解中国“形象的甲骨文”教育最早提法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国外词解英语educe education educe“引出,引发”的意思(中西差别)法语德语中教育一次还源于“教仆”中西共同特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
教育学原理2、思考:与动物的生存活动有何不同?动物界是否有教育,教育是植根于人的生物本性还是还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动物界的教育现象,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泳,虎豹捕食技巧的传授等。
所以有人认为,人的教育本质上和动物是一样的。
如19世纪末的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的观点:“教育超出人类范围,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
”沛·西能的教育起源说,认为教育扎根于本能,源于生物冲动。
教育学原理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人类教育活动的意识性和社会性动物: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传授内容限于生存需要人类: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动物:没有语言的类化功能人类:“类”经验教育结果迥异总结:动物的教育:教育内容是出于生存需要的生命活动,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
一种既简单又僵硬的技能传递。
与人类的教育结果迥异。
二、教育是特殊的社会活动1、教育活动与产生“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任何社会活动都可能对人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称之为教育活动。
区别的核心在于: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产生教育影响,但产生教育影响的不一定是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理2、教育活动特殊性: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至此,可以得出教育的定义: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基础授课教案设计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 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 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柏拉图 《雄辩术原理》被西方 誉为“世界上第一本教 育著作”,比我国的《学 记》晚三百多年。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 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 宰人生。
因此,人自幼 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 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 惯。
一一培根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 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 —个人。
夸美纽斯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 艺术的事业。
——赫尔巴特3. 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对20 世纪整个世界的教冇理论研究和教冇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农性著作冇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等。
4.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 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冇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其代农人物冇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与法国的布厄迪尔等,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1982)、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1989)等。
第二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有助于巩尚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而提高教师的索养三、冇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笫四节教育学学习方法一、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二、教育学的学习策略简要介绍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马克思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请学生谈谈对教育学的认识和打算。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章节: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1. 理解教育的概念和本质2. 掌握教育的基本要素3. 了解教育的作用和价值4. 理解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5.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1. 教育的概念和本质2. 教育的基本要素3. 教育的作用和价值4.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5.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难点:1.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2.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3.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育学专业书籍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PPT或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概念和作用,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教育的概念和本质:教师介绍教育的定义,解释教育的本质和特点,强调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
2.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师讲解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3. 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教师阐述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包括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
4.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师介绍教育学的定义,解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强调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5.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师讲解教育学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发展,强调教育学在不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和理论。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教育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课堂小结(5分钟)五、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思考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六、板书设计教育的概念和本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学前教育学教案模板(共 6 篇)第1 篇:学前教育学教案学前教育学教案第一章学前教育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学前教育学产生和演变的阶段2.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重点、难点)3.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4.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5.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重点:1、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2、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3、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难点:1、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2、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教学方法:导学教学过程: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一、孕育阶段(16 世纪以前)(一)中国背景: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主要在家中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尚未产生。
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属学前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
其中以颜之推、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较为出色。
颜之推1.家教著作《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2.家教思想(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及早施教)(2)要爱与教相结合(威严而有慈)(3)重视环境的影响(风化陶染)(4)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博习致用)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1.重视蒙养教育2.要求慎择师友3.强调学“眼前事”4.提倡正面教育(二)国外1.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主张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亚里士多德《政治论》第一个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三)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1.丰富性2.实践性3.零散性二、萌芽阶段(16 至18 世纪初)夸美纽斯1.学前教育著作《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第一本儿童插图书2.学前教育思想(1)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2)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3)强调多给儿童活动机会,认为游戏最适合儿童,重视感观训练,主张直观的教学方法卢梭《爱弥儿》1.顺应自然,儿童本位2.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3.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4.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1)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2)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3)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
专业课《教育学基础》教案(交)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 教育概念与起源讲解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介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2 教育与社会发展分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3 教育学基本理论介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阐述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2.1 教育目的概述讲解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分类与层次分析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2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介绍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的层次与类型探讨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改革2.3 我国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改革分析我国教育制度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第三章:学生与教师3.1 学生概述讲解学生的定义,学生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3.2 教师概述介绍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与职责探讨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发展3.3 师生关系与教育方法分析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特点探讨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四章:课程与教学4.1 课程概述讲解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类型与结构分析课程编制的过程与方法4.2 教学概述介绍教学的定义,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探讨教学评价的类型与方法4.3 课程与教学改革分析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讨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第五章:教育评价5.1 教育评价概述讲解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分析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标准5.2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介绍学生评价的定义,学生评价的方法与指标探讨教师评价的类型与方法5.3 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分析我国教育评价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与策略第六章: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6.1 德育概述讲解德育的定义,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德育的原则与方法6.2 德育实践与改革介绍我国德育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德育实践与改革的策略6.3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第七章:教育改革与发展7.1 教育改革概述讲解教育改革的定义,教育改革的原因与动力分析教育改革的过程与方法7.2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介绍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与规划7.3 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国际教育改革的背景与特点探讨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第八章:教育技术8.1 教育技术概述讲解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类型与作用分析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趋势8.2 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介绍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探讨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价值8.3 教育技术应用与实践分析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与问题讨论教育技术应用的策略与方法第九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9.1 家庭教育概述讲解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家庭教育的特点与方法9.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介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探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与协调9.3 社会教育概述讲解社会教育的定义,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分析社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第十章:教育学前沿问题与展望10.1 教育学前沿问题概述讲解教育学前沿问题的定义,教育学前沿问题的特点与研究价值分析教育学前沿问题的研究领域与方法10.2 我国教育学发展现状与问题介绍我国教育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我国教育学发展的战略与规划10.3 教育学发展展望分析教育学发展的趋势与挑战探讨教育学发展的前景与机遇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为专业课《教育学基础》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学生与教师、课程与教学、教育评价、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技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教育学前沿问题与展望等十个章节。
《教育学》教案教案《教育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等。
4.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
5.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制度论。
6.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教学难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原理和原则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的发展特点。
3.讲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阐述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制度论,以及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原理和原则进行分析。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高等教育学(电子文本)第一章高等教育概述考核知识点一、识记1.高等教育2.高等教育学3.柏拉图4.洪堡5.高等教育的特征二、理解1.高等教育学的价值。
2.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
3.柏林大学的地位。
4.教育民主化三、运用高等教育学与大学教师的关系。
考核内容一、学习高等教育学的价值1. 掌握教育规律,教书育人;2. 掌握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律管理学校;3.掌握教育规律,理解、辩识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
二、高等教育的内涵与历史1.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指中学后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1)高等教育的萌芽最早的高等教育的构想见之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这本书中,他设计了一种高级的教育机构,其对象是20~30岁的年轻人中对抽象思维具有特殊兴趣的人,学习的内容是当时的高深的学问:“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培养目标是高级官吏。
柏拉图在前387年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阿卡的米”学园(Academy)。
柏拉图死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阿波罗神庙附近创办了一所类似于阿卡的美学园的哲学学校“吕克昂”(L yceum)。
但这两所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2)大学的诞生●大学产生的原因第1.由于所学学科范围的扩大,产生了分科的可能。
第2.当时欧洲的许多学者都习惯于把某些城市看成是某些学科能得到最好的专门教学的地方。
于是就产生了Universitas Litterarum,意思是各种学科的联合。
●大学产生的时间大约在12~13世纪之间,大学开始出现。
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
此后,大学在欧洲相继出现。
著名的有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
●中世纪大学的职能中世纪的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
科研并没有其地位。
(3)现代大学的诞生●西方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为了实现他的新人文主义的理想而创建了一所柏林大学。
柏林大学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洪堡的贡献(大学教育的三个新原则):第一、独立性、自由与合作三者统一;第二、教、学、研究三者统一;第三、科学统一:把各种科学统一到一定的哲学基础上;科学与理论的统一。
教育学教案【篇一:教育学教案】教育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主要学习目标: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问题在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2.理解教育学的任务3.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4.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5.懂得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就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师范院校教育学就是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一)教育事实教育事实(亦称教育现象)具有广泛的含义: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二)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时,教育问题便产生了。
比如人们有意识地提出了“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培育人”等问题,并对此进行讨论,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当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得到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科学研究便有了开端。
这些是教育学的使用价值所在。
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因为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流派。
教育学要重现对教育问题的研究。
(三)教育规律所谓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