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详细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上。
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学目标1.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加与减”。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加减法的计算,能通过摆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
在这两个单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第二单元“购物”。
学生通过购物,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实际情景中,通过购物,认识元、角、分,并进一步学会实际的应用。
2.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在欣赏与设计中,体验到图形的美和设计的乐趣。
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第六单元“测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测量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
3.综合与实践:本册教材安排了“班级旧物市场”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两个实践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第一章自然数和加减法一、自然数自然数是0、1、2、3……所组成的数集,用N表示。
自然数的基本性质:自然数相加(或相乘)的结果还是自然数。
二、加法加法是数学的基本运算,它具有交换律、结合律和零元素等性质。
三、减法减法是数学的基本运算,它分为正减零和正减正两种情况。
其中正减零等于原数,正减正的结果为差。
四、进位加法和借位减法进位加法是指加数的个位和进位的数相加。
借位减法是指减数不够时从高位借一位。
五、应用题应用题是指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和条件进行计算。
第二章线段和图形一、线段线段是平面上由两个端点所确定的有限线段。
二、图形图形是指平面内所包含的有限个点、线段或连续面。
三、几何图形的分类几何图形根据形状可以分为点、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等。
四、平面镶嵌平面镶嵌是把平面几何图形按照要求拼接在一起的方法。
通过解决平面几何图形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几何知识的掌握。
第三章计数和算法初步一、计数的基本方法计数是指数数物品或个数的方法。
常用的计数方法有数童、点数、一一对应法等。
二、简便计数方法简便计数方法是指在具体计数中通过估算、分类统计等方法快速而简便地完成计数操作。
三、算法初步算法是指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固定的计算方法。
四、竖式加法竖式加法是一种便捷的加法计算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进行计算。
五、应用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计数和算法知识的应用。
第四章重量和容积一、重量重量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因在数学中重量用质量来度量。
二、质量的大小和测量质量的大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三、容积的概念和单位容积是指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
常见的容积单位有升、毫升等。
四、重量和容积的换算重量和容积可以进行相互换算,常用换算方法有小数点移动法和立方米换算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重量和容积知识的应用。
第五章整数一、整数与自然数正整数、0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部分:全册知识点一、数与代数(1、2、4、6、7、8单元)1.掌握至少两种相同加数连续相加的方法,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书写、认读、运用的方法。
2.编制和识记2~9的乘法口诀,知道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
能用一句口诀写两道有关乘法的算式。
熟练运用口诀及乘法口诀的变形计算乘法或解决实际问题。
会归纳整理乘法口诀表。
3.了解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会简单的估算。
4.体会平均分和等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和等分的含义,会用除法表示。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会用口诀准确计算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5.理解乘除法之间互逆的关系。
了解倍数关系,“倍”的含义及“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6.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并准确计算。
7.正确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
正确读写时钟表面上所表示的时间,理解分与秒之间的关系,会计算时间差。
二、空间与图形(3、5单元)1.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了解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正确含义。
3.确立“东”的方位,正确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给定一个方向的情况下会别人其它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够运用简单的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
三、统计与概率(9单元)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简单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第二部分:单元与课时知识点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单元知识点:1.掌握至少两种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方法;体会与乘法关系,根据加法列出乘法算式。
2.乘法的意义、书写、读法。
3.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时知识点:第一节:数一数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数连加比较简便,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二购物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使用人民币的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2.在购物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在购物情境中进行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会付钱、找钱,感受付钱策略的多样性,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养成爱护人民币以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元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大部分学生已有购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原来第3版教科书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进行教学,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兑换人民币过程中计算有一定困难,故第4版教科书把这部分内容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教学。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购物经验更丰富,计算能力更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更加自信。
认识人民币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
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学生都有和家长一起购物的经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也经常看到人们在不同场合使用人民币,应该说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人民币的使用经验。
教科书在编写时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模拟购物等活动中,提高对人民币的认识。
让二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知识,认识人民币。
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科书在编排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教学小面额的人民币,再教学大面额的人民币。
2.以课堂中的模拟购物活动为主线认识人民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本单元的标题“购物”点明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即在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系列熟悉的购物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解决与人民币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各单元重要知识点梳理详解汇总第一单元加与减1、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再把两个结果相加。
笔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或者用竖式直接把三个数相加,相同数位对齐,从各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3、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可以口算的不必列竖式计算。
第二单元购物一、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2角、5角;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2、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元=10角1角=10分二、元、角、分的加减计算: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满10分进为1角,满10角进为1元,单位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一、乘法的意义: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a ×b = C乘数乘号乘数积a×b=c读作a乘b等于c。
三、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或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一、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二、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三、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一、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二七十四二八十六二九十八2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2。
二、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三九二十七3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3。
【期末100分攻略】201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2)要点篇第二单元购物复习要点:1、认识(1)学生能够认识我国的人民币。
【对于这一点,大多数的学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都能够根据数字、颜色、大小、图案等等特点去观察。
主要的问题在于少部分学生在认的时候只关注数字,因此在复习时,引导学生看清数字和单位。
】(2)人民的单位有元、角、分。
(3)人民币的面额,“1,2,5”。
在“分”为单位的人民币中有:1分、2分、5分在“角”为单位的人民币中有:1角、2角、5角在“元”为单位的人民币中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兑换(1)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脱口化】【单纯的“1元=10角,1角=10分”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就是记住,脱口而出。
】(2)面额换算。
【换算过程语言化】攻略:A、引导学生认准钱,先将单位换成相同,再去折算数。
比如第一题,学生怎么想?首先想1角=?分,再想,1角等于10分,10分=两个5分。
(学生能够把自己想和换算的过程说清楚,及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力,流畅了思路,也让换算更加的清晰了。
)B、要注意第五题的表述形式,非常容易出错。
比如,“一张5元可以换()张2元,也可以换()张1元”与“一张5元可以换()张2元和()张1元”,学生很容易在这两道题之间产生混淆,因此,有必要在总复习是花5分钟左右作一个专门的比较,找准关键词,也就不是问题了。
(3)组合换算。
【组合换算分类化】攻略:A、分类将单位相同的相加,再进行综合。
B、引导学生关注人民币前面的张数的数字。
例如,有些粗心的孩子,第一道,直接就写成了5+2=7元了;第二道直接就是2元+1角=2元1角了。
3、购物(1)熟练记忆数量关系。
付的钱数-买东西的钱数=找回的钱数攻略:A、要求找回多少钱,得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去思考、寻找有关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B、根据数量关系和数学信息列式计算。
C、提醒不要忘记单位哟。
(2)可以怎么付钱?例如,攻略:A、这里的付钱,一般不包括需要售货员找钱的情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详细版
1、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
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再把两个结果相加。
笔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或者用竖式直接把三个数相加,相同数位对齐,从各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3、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可以口算的不必列竖式计算。
一、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2角、5角;
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2、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1元=10角1角=10分
二、元、角、分的加减计算:
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满10分进为1角,满10角进为1元,单位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一、乘法的意义: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a×b=c 读作a乘b等于c。
三、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或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一、轴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二、平移:
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三、旋转: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一、2的乘法口诀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
二七十四二八十六二九十八
2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2。
二、3的乘法口诀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
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
三九二十七
3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3。
三、4的乘法口诀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四五二十四六二十四
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
四九三十六
4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4。
四、5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五九四十五
5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5。
五、用乘法解决问题,在计算时,要准确地运用乘法口诀。
一、测量长度的单位
1、米和厘米都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1米=100厘米或1m=100cm
二、用尺子测量物体或线的长度的方法:
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物体的另一端与尺子对齐的刻度即为物体的长度。
‚从一个整刻度到另一个整刻度,两数之间相差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三、知识拓展(选学)
1.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
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
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2.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3.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4.厘米:厘米,长度单位。
简写(符号)为:cm.
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5.毫米:英文缩写MM(或mm、㎜)
进率关:1毫米=0.1厘米;
一、平均分的意义和方法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叫平均分。
平均分的方法有两种: 是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二、除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除数的运算叫除法。
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a÷b=c读作a除以b等于c
四、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倍的意义
1、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一、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六七四十二六八四十八
六九五十四
6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中的积相差6.
二、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
七九六十三
7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中的积相差7.
三、8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二八十六
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
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八九七十二
8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中的积相差8.
四、9的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