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五步法(绝对实用)
- 格式:ppt
- 大小:4.89 MB
- 文档页数:10
诗歌鉴赏五步法
(一)了解诗歌基本内容
诗歌是语言文学形式之一,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充满美感的语言表达感情,由许多表现形式组成,如唐诗、宋词、现代诗等。
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二)细致分析其形式和结构
鉴赏诗歌除了要了解它的基本内容外,还要注意它的形式和结构。
诗歌的内容如表达的情感,使用的语言,以及有关技巧如排韵、节奏、修辞等都应在分析中提及,以便进行细致的剖析。
(三)重视语言的美感
诗歌是文学中最具艺术性的形式,所以鉴赏诗歌时不仅要关注诗歌内容,也要注意它的语言美感。
诗歌有其独特的体裁,使用有新颖技巧的语言,尤其注重细洁华丽的文字表达,以增强读者的愉悦感。
(四)特别注意标题所暗示的意境
当鉴赏诗歌时,应特别注意其标题所暗示的意境,以及诗歌开头和结尾。
这无关是否了解诗歌的内容,而更多的是从标题、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能够体会出写作者想表达的意图和意境。
(五)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是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根据诗歌某一时期背景,重点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它所承载的哲学思想,或者它所描绘的社会风气等。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到文字的可美,还要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
2022年中考指导:诗歌鉴赏五步走——语文【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样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要紧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样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古讽今;托物言志诗要紧领会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确实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能够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明白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专门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泛的阐述概念。
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专门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如此古诗鉴赏就专门容易做了。
组织成文时一样可用如此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如何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如何样的思想情感。
在艺术特色上,要紧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如何样的表达成效。
或如此表述:这首诗采纳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古典诗文07-01 0717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源自柳岸钓客以下列出鉴赏诗歌的五步程式,规范考生的答题思路与答题过程,力求做到鉴赏诗歌时,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第一节第一步,先读全诗别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
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一、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
二、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从而表现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伤春伤别诗(闺怨诗)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
(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诗歌鉴赏五步法诗歌鉴赏题无非就那几种固定模式,下面是老师带来的五种法子,同窗们当真看一下。
诗歌鉴赏五步法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掌控景和情的瓜葛;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掌控古和今的瓜葛,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瓜葛,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份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看诗词的前半部份,想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形成甚么画面,这些画面有甚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甚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掌控意境)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往往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作风);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往往在此。
诗歌鉴赏也往往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需看清请求,必需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答案必需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甚么,答甚么,要甚么,给甚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看一看诗歌应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甚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么一幅画卷(或通过甚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么的思想情感。
在艺术特点上,主要应用了甚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么的表达效果。
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取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凸起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总结:做诗歌鉴赏题时,先从大致浏览读题开始,然后带着问题读诗文,最后归纳诗人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主旨“五步法”“诗言志”,鉴赏诗歌的第一要着就是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是水之源,木之本。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
”在高考考场上,面对一首自己从来也没有见过的诗歌,如何快速提纲挈领把握住作者的写作初衷,掌握诗词的中心思想,这是许多考生梦寐以求的金钥匙。
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谈鉴赏诗歌主旨的解题思路,希望这几个角度能使考生有效的走出字句的迷宫,步入豁然开朗的新境地。
一:擒贼先擒王,读诗抓标题。
“开头就像人的脸,题目就像人的眼”,诗人的许多情感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如2006年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2006年湖北卷的《丹阳送韦参军》、2007年江苏卷的诗歌题目《鹧鸪天•送人》,这三个题目里都带有一个“送”字,由此我们仅从题目中就可以推断出这三首诗歌表达的共同的思想情感就是离别之苦。
从题材上讲,这三首诗歌都属于赠友惜别诗,这类诗歌除了极个别的有劝勉和励志之意外,大部分是表现对朋友的祝福、安慰以及作者自己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
把握住题目,其实就已经把握住情感。
除了送别诗,一些怀古诗也往往从题目中可以找到答题的隐含信息。
比如2007浙江卷的《乌衣巷》、江西卷《金陵晚望》《金陵图》。
这三个题目都指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吊古伤今、暗讽时事是这一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而怀古咏史诗多数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或者借古讽今,寄托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悲哀;或者表达对当前现实的不满或警戒,再或者是反思历史,抒发一己之感慨。
既然从题目中已经确定诗歌的题材属于哪一类,那么考生针对诗面的提示从这一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里择其善者而答之即可。
参看这几道题的答案“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大家可以看出,其实抓住了题目,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类型。
而各种类型的诗歌表情达意往往很相似。
只要掌握各种诗歌类型大致的思想情感,考生就可以透过题目这个媒介打开诗歌作者的心灵之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五个步骤【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归类【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3文言文的学习技巧三个方面,实词的积累,根据上下文的推断,还有对于语言的熟知,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4语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的试题,多为三大部分,一是书写,二是阅读,三是写作。
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能够以古喻今,也能够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能够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个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使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在艺术特色上,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古诗“五步法”欣赏一首诗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因为它可以规范你的步骤,强化你的思维,提高你的效率;换而言之,没有程序的欣赏容易堕入盲目,以至于如堕烟海、无所适从,其结果必然是事半功倍。
为了克服盲目性,我们为欣赏古典诗歌设定了一个程序,也就是欣赏古诗“五步法”:第一步语言分析明字面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
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
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
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
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
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第二步形象分析抓特点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