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 格式:rtf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咨询师考试重点:基础心理学之情绪和情感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状态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其特性:①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
③可以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看到他情绪上的变化,却看不到他所进行的认识活动过程,④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2.表情:情绪变化的外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表情即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①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②.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情感(比如热爱,欣赏,厌恶仇恨)情绪和情感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情感要通过情绪表达,离开了情绪情感也无法表达了!4.情绪和情感的功能:①适应功能:情绪能够使个体针对不同的刺激事件产生灵活自如的适应性反应,并调节或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
②动机功能:情绪伴随动机性行动产生,具有动机作用。
积极的情绪对行为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行为有抑制作用。
③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作用。
消极的情绪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作用。
④信号功能:信号功能——个体以体验得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5.情绪理论:(一)早期情绪理论(1)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似的理论。
他们都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其中,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两者的基本观点都是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根据我国古代传统和国外资料,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把情绪情感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原始情绪人的情绪情感是较为复杂的,自古以来许多学者试图对情绪情感进行分类。
根据《礼记》记载,情绪可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即“七情”;到了近代,西方学者常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它们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情绪形式或原始的情绪。
(一)快乐快乐是指人们盼望的目的达到后,或者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如高考时取得了好成绩,买了一件自己喜爱的衣服,都会产生快乐的体验。
快乐可以有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不同的程度之别,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满足的意外程度。
目的突然出乎意料地实现会引起极大的快乐。
(二)愤怒愤怒是人们在实现某种目的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或者愿望不能够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的程度可以有不满、生气、愤怒、暴怒几种。
一般来说,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不满情绪,但不一定会发怒。
如果人们意识到这种挫折是由于他人的恶意中伤造成的,那么,怒气就会油然而生。
特别是当人的自尊受到伤害,人格受到侮辱时,往往会产生激烈的愤怒情绪,甚至勃然大怒。
愤怒是一种不良情绪,它会破坏人的心理、生理平衡,从而诱发各种疾病。
因此容易发怒的人,一般体质都欠佳。
(三)悲哀悲哀一般是与所热爱事物丧失和希望破灭有关的情绪体验。
如亲人去世、升学考试失意都属这种情况。
悲哀也有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等程度的不同,悲哀的强度决定于个人所失去事物的价值。
由悲哀引起的紧张的释放就是哭泣,通过哭泣,人们的悲哀就会得到缓解。
哭不仅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心理保护措施。
当人遭遇到极大的委屈或亲友亡故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哭起来。
(四)恐惧恐惧是人们面临危险的情景,或预感到某种潜在的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它往往是人们无力摆脱困境时的表现。
如大难临头,又无路可走时,人们的恐惧心理就会油然而生。
一个人夜间单独行走,本无危险,但想象到某种可能的危险也会产生恐惧。
名词解释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经常讨论的概念。
情绪通常指的是一种短期的、主观的、生理上的反应,通常是对某种刺激或事件的回应。
情绪可以包括愤怒、快乐、悲伤、恐惧等等。
它们往往是突发的,持续时间较短,而且可以在不同情境下迅速转变。
情绪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声音来表达。
另一方面,情感是更加持久和复杂的心理体验,通常包括对某个对象或事件的认知评价和情绪反应。
情感可能更多地涉及个体的认知、评估和记忆,它们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并且更加稳定。
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如爱、幸福,也可以是消极的,如厌恶、悲伤。
情感还可以与价值观和个人经历联系在一起,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情绪更多地强调生理和瞬时的反应,而情感更多地强调认知和长期的心理体验。
它们都是人类情感世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个体的行为、社交互动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情绪和情感常常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情绪、情感、,了解情绪、情感的关系、功能与种类,掌握挫折产生的原因及挫折对人心理的积极、消极影响,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如何进行心理调试。
教学重点:1. 情绪与情感的含义2. 情绪的种类3. 挫折教学难点:1. 情绪、情感的关系3. 挫折心理与调控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等课时安排:6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一、情绪、情感的概念(一)什么是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情绪、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关系中不是任何客观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只有当它与我们的需要、愿望、观点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引起情绪、情感反映。
(二)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 区别(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人与动物共有。
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人所特有。
(2)情绪常用于表达感情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3)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表现,并伴有机体的变化。
情感比较深沉、内隐,始终在意识支配的范围内进行。
(4)在儿童情感发展中,情绪出现在前,情感表现在后。
2. 联系(1)人所具有的高级情感可能以鲜明的爆发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一种情绪。
(2)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由于社会内容的改变而改变了它原始表现形式上升为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可以区分的,它们各自有特定的含义,但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在现实具体人身上常常交织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
二、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一)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随着情绪情感的发生,有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腺体活动的变化上。
这些变化可作为情绪状态变化的客观指标。
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呼吸的频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人平静时平均每分钟呼吸20次,高兴时每分钟呼吸17次,悲伤时每分钟呼吸9次,愤怒时每分钟呼吸40次,恐惧时每分钟呼吸高达64次。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第一节情绪与需要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它是一种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二、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它常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以愿望、意向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人进行活动的动机。
三、需要的分类: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的生理需要,中间层次的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
个人需要结构的演进是波浪式的,较低一级的需要高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第二节情绪与情感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稳定的态度体验。
从严格意义上讲的区别: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友谊感,道德感。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发展到一写的程度才产生的。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总是带有情境性,情感既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
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及其表现情绪与情感有四种品质: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复杂度。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表现:积极的和消极的体验;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即:提高或降低人的活动活动愿望和能力。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一)情绪的种类: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情绪情感的分类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多数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经历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这些情绪和情感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类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情绪是一种短暂的、主观的和生理的反应,它通常在面对某些刺激时产生。
情绪可以以多种方式分类,下面是情绪的最常见分类:1. 基本情绪基本情绪是与人类生物学相关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普遍存在的。
心理学家认为,基本情绪包括愤怒、厌恶、害怕、快乐、哀伤和惊奇等。
这些情绪在人类中是普遍存在的,与生俱来的。
2. 复杂情绪复杂情绪是建立在基本情绪之上的情绪。
它们是由多个基本情绪和认知过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复杂情绪包括羞耻、嫉妒、内疚、骄傲等等。
3. 社会性情绪社会性情绪是指涉及到社交关系、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复杂情绪,如同情、同理、嫉妒、羞耻、荣耀等。
4. 正向情绪正向情绪是指愉悦、欢乐、幸福等具有积极感受的情绪。
这些情绪通常是与愉悦的体验、积极的情境或满意的结果相关的。
情感是一种较为持久的状态,通常由个人长期的经验、信念、目标、态度、价值等因素所产生。
情感是人类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或无法确定的状态,它们通常由情绪所引发,并经过认知、评估和行为的反应表现出来。
情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爱爱是一种正向情感,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中。
爱通常是亲密关系、信任和关怀的表现。
在爱的情感中,人们通常感觉到快乐、幸福和满足感。
2. 憎恶憎恶是主观的、消极的情感状态,通常是对某种物质或行为的强烈不喜欢或反感。
在情感中,憎恶通常是由愤怒、厌恶和恐惧等不愉快的情绪所引发的。
3. 情感稳定情感稳定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状态相对稳定,不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在情感稳定中,人们通常感觉自信、安全和稳定感。
5. 希望希望是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通常是由信任、目标和信念所引发的。
在希望的情感中,人们通常感觉到兴奋、决心和向上的动力。
总结情绪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类别。
第九章 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概述含义主观体验(最主要)外在表现生理唤醒功能适应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动机功能两者的关系区别联系情感是通过情绪来表达的情感制约着情绪的外在表现情绪与情感的种类情绪的种类生物进化角度基本情绪复合情绪伊扎德因素分析法 11种基本情绪产生三种复合情绪基本情绪的混合情绪和内驱力的结合基本情绪和认知的结合罗素环形理论 两个维度愉快/不愉快中等强度/高等强度四种类型情绪状态角度(速度,强度,持续时间)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激情强烈的,爆发性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伴随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变换, “意识狭窄”现象应激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适应性综合征动员/警戒阶段阻抗阶段衰竭阶段情感的种类理智感美感道德感表情表情的含义生物性,社会性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语调表情姿态表情情绪的脑中枢机制趋近系统和退缩系统前额皮层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积极情绪相关右前额皮层与退缩系统,消极情绪有关杏仁核对知觉和产生消极感有重要作用海马体和前部扣带回情绪的调节与反应网状结构下丘脑存在愉快中枢和痛苦中枢,对表达愤怒有重要作用情绪理论早期的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认为情绪是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詹姆斯情绪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觉知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强调血液系统与情绪的关系认为情绪是身体生理变化的觉知,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看到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的关系,强调了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但是没有看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坎农-巴德情绪丘脑理论情绪的中心在丘脑,冲动-丘脑-大脑/交感神经-同时产生情绪和生理变化没有看到认知的作用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评定-兴奋”理论大脑皮层对刺激情景进行评估,形成态度,态度通过外导神经传至交感神经,产生情绪体验沙赫特-辛格的因素理论/认知情绪理论个体必须达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认知是决定性因素)相应的环境因素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人们不断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初评价:与自己的利害关系及程度次评价:对自己反应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经验起作用)再评价:对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评价情绪的维度理论三维理论冯特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施洛伯格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普拉切克强度相似性两极性四维理论伊扎德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环形理论罗素愉快--不愉快中等强度--高等强度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情绪是分化的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情绪具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情绪的调节。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课程(基础知识)第一章普通心理学知识主讲教师高云鹏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三节感觉、知觉和记忆第四节思维、语言及想象第五节意识与注意第六节需要与动机第七节情绪、情感和意志第八节能力和人格第三单元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二、心境、激情和应激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原始情绪) •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为基本形式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 第三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划分二、心境、激情和应激(一)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持续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的状态心境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心境往往是由对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的二、心境、激情和应激(二)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引起激情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第三单元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二、心境、激情和应激(三)应激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一)道德感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情感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二)美感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单元小结。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不愉快、惧怕等的心理状态。
人们对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或做过的事,不能漠不关心,所以在感知或想象事物的时候,总抱有特别的态度: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积极或消极。
情感比较稳定、持久;情绪则是比较短暂的激动的状态。
象自尊心、自豪感、热情之类属于情感,它们在人们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继续保持,经久不衰,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象愤怒、惧怕、狂热之类属于情绪,它们持续不久,便可消散。
不过情感和情绪的程度,有时也很难划分,所以把它们合拢,简称感情。
情感的复杂化、习惯化、系统化就是情操。
情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或指不愉快的情感。
是指感觉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与心理的状态及相关的行为倾向。
“心灵、感觉或感情的激动或骚动,泛指任何激越或兴奋的心理状态。
”情感: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情绪和情感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主观体验。
情绪与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与情感也有区别:情绪情感的区别情绪:1、情绪带有极大的情境性;2、情绪比较低级、简单,不仅人具有,动物也常发生。
情感:1、情感则带有很大的稳定性;2、情感则是高级的复杂的内心体验,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情绪发生时会出现一系列的机体内部生理变化,并有各种外部表现情绪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面部肌肉的活动变化。
如眉开眼笑。
动作表情:情绪状态时身体的伴随动作。
手舞足蹈。
语言表情:由其语调变化而了解其欲表达的情绪。
情绪的种类:根据情绪发生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情绪分为三种状态:1、心境:是一种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
特点:强度小,时间长2、激情:是一种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特点:强度大,时间短3、应激:是由意外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
当一个人出现愉快心境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感到是愉快的;当一个人处在苦闷心境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感到闷闷不乐。
这就是心境。
心境具有弥漫性的特点。
所谓弥漫性,是指心境并不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情绪体验,而是某一种特定情绪发生后并不马上消失,还要保留一段时间。
在此时间内,人们把这种特定情绪投射到其他事物上面,使这些事物都带上先前的情绪性质和特点。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工作的好坏,学习万贯的优劣,生活习惯的改变,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甚至季节的变化等,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但在很多情况下,人并不能意识么引起心境的原因。
心境对人的工作、学习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积极的心境有助于工作和学习,能促使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并且有助于人的健康。
消极的心境使人意志消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妨碍工作和学习,有害于人的健康。
因此,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境,形成和保持积极、良好的心境。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如暴怒、恐惧、绝望、狂喜等都属于这种情绪体验。
在激情状态下,主体往往伴随明显的生理和外部表情变化,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大发雷霆,暴跳如雷等。
激情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引起的。
如重大成功、惨遭失败和亲人突然去世等,都是对当事人有巨大意义的能引起激情状态的强烈刺激。
激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激情常常能调动人的身心的巨大潜能,激励人们奋不顾身地克服艰难险阻,朝着正确的目标奋进。
消极的激情往往使人产生“意识狭窄”现象,致使注意范围缩小,自我控制能力减弱,从而使行为失去控制,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整个机体的激活水平高涨,使人的肌张力、血压、内分泌、心率、呼吸系统发生明显的变化。
由于身体各部分机能的改变,从而使个体发生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在应激状态中,人可能有两种行为反应。
一种是行为紊乱,忙中生错,不能准确地采取符合当时目的的行动。
同时,由于意识的自觉性降低,也会出现思维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感知和记忆力下降、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困难等情况。
另一种是虽然身心紧张,但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活动量增强,从而能更好地利用过去的经验和生理激活状态,急中生智,摆脱困境,化险为夷。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如果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便会产生肯定的道德体验,如敬佩、爱慕、赞赏、欣慰等;不符合时,便产生否定的道德体验,如厌恶、羞愧、憎恨等。
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它是人们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行为与已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加以比较的后果,体现了客观事物与主体的道德需要之间的关系。
道德标准是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产物,道德感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不同的时代、不同阶级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因而也具有不同的道德感。
在阶级社会中,许多道德感带有明显的阶级性。
道德感对人的实践活动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按照道德准则的要求,正确地去衡量周围人们的各种思想行为,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自觉地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做一个道德
高尚的人。
2、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与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以及价值观密切联系。
人的认知活动越深刻,求知欲越强烈,追求真理的情趣越浓厚,则人的理智情感也就越深厚。
可见,理智感是推动人们探索、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
3、美感
美感是人们在感知和欣赏事物时所体验到的优美的情感。
它是人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美的评价标准,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
凡是符合个人美的需要的对象都能引起美的体验。
美感和道德感一样,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不同阶级和不同的风俗习惯,对美的评价标准会有不同,因而产生的美感也会不同。
美感的深度还决定于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则取决于一定的鉴赏技能、知识经验和个人的艺术观点。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都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三者密切联系,相互交织。
通常说的高尚的情操,就是三者融为一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