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与流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31
第3章非均相物系的分离和固体流态化3.1 概述本章介绍利用流体力学原理(颗粒与流体之间相对运动)实现非均相物系的分离流态化及固体颗粒的气力输送等工业过程。
1.混合物的分类自然界的大多数物质是混合物。
若物系内部各处组成均匀且不存在相界面,则称为均相混合物或均相物系,溶液及混合气体都是均相混合物。
由具有不同物理性质(如密度差别)的分散物质和连续介质所组成的物系称为非均相混合物或非均相物系。
在非均相物系中,处于分散状态的物质,如分散于流体中的固体颗粒、液滴或气泡,称为分散物质或分散相;包围分散物质且处于连续状态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或连续相。
根据连续相的状态,非均相物系分为两种类型:①气态非均相物系,如含尘气体、含雾气体等;②液态非均相物系,如悬浮液、乳浊液及泡沫液等。
2.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由于非均相物系中分散相和连续相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故工业上一般都采用机械方法将两相进行分离。
要实现这种分离,必须使分散相与连续相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根据两相运动方式的不同,机械分离可按下面两种操作方式进行。
①颗粒相对于流体(静止或运动)运动而实现悬浮物系分离的过程称为沉降分离。
实现沉降操作的作用力可以是重力,也可以是惯性离心力,因此,沉降过程有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之分。
②流体相对于固体颗粒床层运动而实现固液分离的过程称为过滤。
实现过滤操作的外力可以是重力、压强差或惯性离心力。
因此,过滤操作又可分为重力过滤、加压过滤、真空过滤和离心过滤。
气态非均相混合物的分离,工业上主要采用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方法。
在某些场合,根据颗粒的粒径和分离程度要求,也可采用惯性分离器、袋滤器、静电除尘器或湿法除尘设备等,如表3—1所示。
┘此外,还可采用其他措施.预先增大微细粒子的有效尺寸而后加以机械分离。
例如,使含尘或含雾气体与过饱和蒸汽接触,发生以粒子为核心的冷凝;又如,将气体引入超声场内,使细粒碰撞并凝聚。
这样,可使微细颗粒附聚成较大颗粒,然后在旋风分离器中除去。
第3章流体与颗粒之间的相对运动一、选择题1.要除去气体中含有的5μ~50μ的粒子。
除尘效率小于75%,宜选用()。
[中南大学2009研]A.除尘气道B.旋风分离器C.离心机D.电除尘器【答案】B 2.恒压过滤时,恒压过滤方程式表明滤液体积与过滤时间的关系是()。
[中南大学2009研]A.直线关系B.椭圆关系C.抛物线关系D.双曲线关系【答案】C【解析】由222e V VV kA θ+=可知呈抛物线。
3.恒压过滤过程中,如果粘度降低20%,过滤介质阻力忽略不计,则在同一时刻滤液增加()。
[西北大学2009研]A.10%B.20%C.11.8%D.0【答案】C 【解析】由221,k V KA θμ∝=可以得出22''5,' 1.118'4V K V V K V μμ====。
4.降尘室没有以下优点()。
[浙江工业大学2005研]A.分离效率高B.阻力小C.结构简单D.易于操作【答案】A 【解析】降尘室结构简单,流动阻力小,但体积庞大,分离效率低,通常只适用于预除尘。
5.一定流量的液体在一ф33.5×3.25mm 的直管内作湍流流动,其对流传热系数1000W/m 2·℃。
如流量与物性都不变,改用一ф19×2mm 的直管,则其α值将变为()W/m 2·℃。
[南京工业大学2008研]A.1120B.1600C.288D.889【答案】C 【解析】0.40.8C μλρα0.023μλp ud =d ⎛⎫⎛⎫ ⎪ ⎪⎝⎭⎝⎭,所以0.80.2αu d ∝ 1.8d -∝。
6.在重力场中发生的沉降过程,()不是沉降速度的影响因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7研]A.流体的流速B.颗料的几何形状C.颗料的大小D.流体物理性质【答案】A 【解析】由公式()43s t gd u ρρξρ-=BCD 项有关,与流体流速无关。
7.当介质阻力不能忽略时,恒压过滤所得滤液体积加倍时()。
流体动力学中的颗粒-粒子流动导言流体动力学是研究流体力学和动力学性质的科学分支。
在流体动力学中,颗粒-粒子流动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颗粒-粒子流动是指在流体中存在着一些离散的颗粒或粒子,在流体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现象。
颗粒-粒子流动广泛应用于颗粒物料输送、颗粒物料分散、颗粒物料混合等领域。
颗粒-粒子流动的基本概念在流体动力学中,颗粒-粒子流动指的是由流体中的颗粒或粒子组成的流动体系。
颗粒-粒子流动体系不仅包括了流体的流动特性,还包括颗粒或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颗粒-粒子流动体系中,流体与颗粒或粒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力,如颗粒-粒子之间的接触力、流体对颗粒或粒子的拖曳力等。
颗粒-粒子流动体系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颗粒或粒子的物理性质、流体的性质以及流动条件等。
颗粒-粒子流动体系的运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颗粒或粒子相对于流体的运动,二是颗粒或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颗粒-粒子流动体系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接触力、摩擦力、颗粒或粒子对流体的扰动力等。
颗粒-粒子流动的研究方法研究颗粒-粒子流动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实验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等。
实验方法是最直接的研究颗粒-粒子流动行为的方法,通过设计合适的实验装置和测量手段,可以获得颗粒-粒子流动的实际情况。
数值模拟方法则通过建立颗粒-粒子流动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得到流体和颗粒或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信息。
理论分析方法则是从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对颗粒-粒子流动体系的基本方程进行推导和分析,来揭示颗粒-粒子流动的规律和特性。
在实验方法中,常用的手段包括粒子追踪技术、颗粒图像测速技术等。
粒子追踪技术通过跟踪颗粒或粒子的运动轨迹来获得颗粒-粒子流动的信息。
颗粒图像测速技术则是利用高速相机对流体中的颗粒或粒子进行拍摄,然后根据图像处理技术来获得颗粒-粒子流动的速度和位置信息。
数值模拟方法是研究颗粒-粒子流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对流体动力学和颗粒或粒子运动进行数值计算,揭示流体和颗粒或粒子的运动规律。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教学大纲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系2003年4月《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课程教学大纲64 学时4 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及其后续课程《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是为培养面向21世纪高等化工创新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新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将传统的《化工原理》与《化工传递过程基础》有机地融为一体,依据传递过程的理论体系和单元操作的共性组合而成。
本课程属于化工类及其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为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计算技术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是化工类及其相近专业许多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属工科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主要为动量、热量传递理论)考察、解释和处理化学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
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能够运用动量和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解决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沉降分离、过滤分离、液体搅拌、过程传热、蒸发等单元操作过程的计算及设备选择等问题,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在第五学期(四年制)开设。
教材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和学生选读三部分,其中课堂讲授部分由教师在教学计划学时内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基本要求内容;学生自学部分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作为一般要求内容;学生选读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进行课外选读,不作要求。
本课程教学计划总学时6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2学时,机动2学时);学生自学12学时;课程设计1周。
本课程采用课后习题,每次课后留2~3个练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根据情况布置综合练习题和安排习题讨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