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3节 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1
- 格式:ppt
- 大小:765.00 KB
- 文档页数:45
【采矿课件】第4章-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第4章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习题1.什么是体积分数、质量分数?两者的关系如何?已知石英与水的密度分别为2650kg/m3和1000kg/m3,将相同质量的石英砂和水配置成悬浮液,求悬浮液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理密度和黏度?2.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有效黏度和微分黏度有何特点?什么叫屈服切应力?哪些非牛顿流体的流变特性可用幂律模型描述?幂律模型中的参数K和n有何物理意义?3.什么是自由沉降?什么是干涉沉降?4.已知石英与水的密度分别为2650kg/m3和1000kg/m3,水的运动黏度为1.007x10-6 m2/s,求直径为0.2mm的球形石英颗粒在水中的自由沉降速度、雷诺数和阻力系数?5 已知煤与水的密度分别为1350kg/m3和1000kg/m3,水的运动黏度为1.007x10-6 m2/s,测得某个球形煤粒在水中的自由沉降速度为0.02415m/s,求煤粒的直径?6.已知球形石英颗粒的直径为0.2mm,密度为2650kg/m3,某液体的密度为980kg/m3,用落球法测量该液体的粘度时,测得球形石英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为0.01 m/s,请运用(4-23)和(4-31)式推导出求粘度的计算公式,并计算该液体的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
7.干涉沉降实验测得悬浮体的体积分数为0.4时,上升水流速度为0.0065 m/s,体积分数为0.2时,上升水流速度为0.0205 m/s,求干涉沉降速度公式中V0与n的值。
8.假定某种物料的n值服从(4-52)式,当雷诺数为10时,干涉沉降的n值为3.46;当雷诺数为100时,干涉沉降的n值为2.89;当雷诺数为50时,干涉沉降的n值为多少?(取k=4.53) 9.已知石英与水的密度分别为2650kg/m3和1000kg/m3,水的运动黏度为1.007x10-6 m2/s,用直径为0.0005m的球形石英粒群与水配制成容积浓度为0.4的悬浮液,请估算球形石英粒群的干涉沉降速度(取k=4.53,ψt=0.11,n S=4.65)。
第4章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习题解答1.什么是体积分数、质量分数?两者的关系如何?石英与水的密度别离为2650kg/m3和1000kg/m3,将不异质量的石英砂和水配置成悬浮液,求悬浮液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理密度和黏度?【解】悬浮体的体积分数ΦB〔旧称容积浓度λ〕是指悬浮体中固体颗粒〔或气泡、液滴〕的体积占有率,它是无量纲数,数值上等于单元体积的悬浮体中固体颗粒〔或气泡、液滴〕占有的体积。
悬浮体的质量分数w B〔旧称重量浓度C〕是指悬浮体中固体颗粒的质量占有率,它也是无量纲数。
假设颗粒和流体的密度别离用δ和ρ暗示,体积分数ΦB与质量分数w B有下面的关系:δ=2650kg/m3和ρ=1000kg/m3,设石英砂和水的质量都是W,那么有故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理密度和黏度别离为0.5000、0.2740、1452kg/m3和2.2902μ。
2.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有效黏度和微分黏度有何特点?什么叫屈服切应力?哪些非牛顿流体的流变特性可用幂律模型描述?幂律模型中的参数K和n有何物理意义?【解】有效粘度是流变曲线上指定点到原点的直线斜率;微分粘度是流变曲线上指定点的切线斜率。
牛顿流体的有效黏度等于微分黏度,而且都是常数;宾汉流体,微分粘度为常数,但有效黏度不为常数,而且有效黏度大于微分黏度,当剪切速率趣近于零时有效黏度变为无穷大;假塑性流体的有效黏度大于微分黏度;胀塑性流体的有效黏度小于微分黏度;屈服假塑性流体与宾汉流体有些类似,只是微分黏度不是常数。
宾汉认为,当悬浮液的浓度大到此中的颗粒互相接触之后,就有塑性现象发生,欲使系统开始流动,施加的剪切力必需足以破坏使颗粒形成的网架布局,这个刚好能够破坏颗粒网架布局的切应力就是屈服切应力。
假塑性流体〔包罗胀塑性流体〕的流变特性可用如下幂律模型描述:幂律模型中的参数K也是流体黏性的量度,它不同于黏度,流体越黏,K值越大;指数n是液体非牛顿性的量度,n值与1相差越大,那么非牛顿性越显著;对于假塑性流体的n<1〔对于胀塑性流体n>1〕。
流体动力学中的颗粒-粒子流动导言流体动力学是研究流体力学和动力学性质的科学分支。
在流体动力学中,颗粒-粒子流动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颗粒-粒子流动是指在流体中存在着一些离散的颗粒或粒子,在流体的作用下发生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现象。
颗粒-粒子流动广泛应用于颗粒物料输送、颗粒物料分散、颗粒物料混合等领域。
颗粒-粒子流动的基本概念在流体动力学中,颗粒-粒子流动指的是由流体中的颗粒或粒子组成的流动体系。
颗粒-粒子流动体系不仅包括了流体的流动特性,还包括颗粒或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颗粒-粒子流动体系中,流体与颗粒或粒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力,如颗粒-粒子之间的接触力、流体对颗粒或粒子的拖曳力等。
颗粒-粒子流动体系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颗粒或粒子的物理性质、流体的性质以及流动条件等。
颗粒-粒子流动体系的运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颗粒或粒子相对于流体的运动,二是颗粒或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颗粒-粒子流动体系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接触力、摩擦力、颗粒或粒子对流体的扰动力等。
颗粒-粒子流动的研究方法研究颗粒-粒子流动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实验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等。
实验方法是最直接的研究颗粒-粒子流动行为的方法,通过设计合适的实验装置和测量手段,可以获得颗粒-粒子流动的实际情况。
数值模拟方法则通过建立颗粒-粒子流动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得到流体和颗粒或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信息。
理论分析方法则是从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对颗粒-粒子流动体系的基本方程进行推导和分析,来揭示颗粒-粒子流动的规律和特性。
在实验方法中,常用的手段包括粒子追踪技术、颗粒图像测速技术等。
粒子追踪技术通过跟踪颗粒或粒子的运动轨迹来获得颗粒-粒子流动的信息。
颗粒图像测速技术则是利用高速相机对流体中的颗粒或粒子进行拍摄,然后根据图像处理技术来获得颗粒-粒子流动的速度和位置信息。
数值模拟方法是研究颗粒-粒子流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对流体动力学和颗粒或粒子运动进行数值计算,揭示流体和颗粒或粒子的运动规律。
《在流体中运动》第一节教材分析
《在流体中运动》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介绍了具有流动性的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属于压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编排在浮力知识之前,具有引导作用,是流体力学的基础。
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然后又通过实验并结合飞机机翼的横截面图分析飞机机翼产生升力的原因。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内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所以对于初中生学习起来就更为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吹纸条、乒乓球等实验,来观察流体运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第三节流体的流动现象Fluid-flow Phenomena化工生产中的许多过程都与流体的流动现象密切相关,流动现象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涉及面广,本节只作简要的介绍。
3-1 牛顿粘性定律与流体的粘度一、牛顿粘性定律流体具有两个特性:(1)流动性:即没有固定形状,在外力作用下其内部产生相对运动。
(2)粘性:即在运动的状态下,流体还有一种抗拒内在的向前运动的特性,粘性是流动性的反面。
以水在管内流动时为例,管内任一截面上各点的速度并不相同,中心处的速度最大,愈靠近管壁速度愈小,在管壁处水的质点附于管壁上,其速度为零,其他流体在管内流动时也有类似的规律。
所以,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实际上是被分割成无数极薄的圆筒层,一层套着一层,各层以不同的速度向前运动,如图1-10所示。
由于各层速度不同,层与层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速度快的流体层对与之相邻的速度较慢的流体层发生了一个推动其向前运动方向前进的力,而同时速度慢的流体层对速度快的流体层也作用着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从而阻碍较快的流体层向前运动。
这种运动着的流体内部相邻两流体层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流体的内摩擦力,是流体粘性的表现,所以又称为粘滞力或粘性摩擦力。
流体在流动时的内摩擦,是流动阻力产生的依据,流体流动时必须克服内摩擦力而作功,从而将流体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变为热而损失掉。
流体流动时的内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通过下面情况加以说明。
如图1-11所示,设有上下两块平行放置且面积很大而相距很近的平板,板间充满了某种液体。
若将下板固定,而对上板施加一个恒定的外力,上板就以恒定的速度u沿x方向运动。
图10流体在圆管内分层流动示意图此时,两板间的液体就会分成无数平行的薄层而运动?粘附在上板底面的一薄层液体也以速度u随上板而运动,其下各层液体的速度依次降低,粘附在下板表面的液层速度为零。
实验证明,对于一定的液体,内摩擦力F与两流体层的速度差Δu成正比,与两层之间的垂直距离Δy 成反比;与两层间的接触面积S 成正比,,即:S yu F ∆∆∝ 若把上式写成等式,就需引进—个比例系数μ即:S yu F ∆∆=μ 式中的内摩擦力F 与作用面S 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