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16年)七年级语文上册18鸟导学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九月亮上的足迹【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知识链接】1、主题解读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2、作者简介朱长超,当代科普作家。
最近出版的《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多科学、多方面的介绍和评述了刚结束的一个世纪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做出这些发现的有关工作者,共分“科学开拓着世界”“科学智慧的光芒”“科学精神的丰碑”等六章共54篇。
3、背景资料为了打破前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即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探险计划。
“阿波罗”计划是一项宏伟庞大的工程,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约有40万人和2万多家公司参加,耗资240亿美元。
“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
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前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
本文记叙了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
【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首挺立(2)轨道()(3)椭圆形()(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2、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
哪怕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美、幽雅),那么庄严。
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想起、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
苏州的美是(内在、含蓄)的。
要是不下番寻索的功夫,你就别想(领会、领略)它。
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暑期辅导班导学案(一)※本期导学※ █专题一:基础知识训练——字词要背语段积累 █专题二:阅读理解——《春》《济南的冬天》《不识字的老师》◆主题词: 中学语文概述 字词积累 方法引导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田字格:等第1.汉字&拼音酝酿..( )窠巢..( )黄晕.( )髻.( ) 澄.清( )安适..( )烘托.( ) 抖sǒu ( ) liáo ( )亮 xiāng ( )嵌 zhù( )蓄2.默写(1) ,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他生长着。
(4) 春天像小姑娘, ,笑着,走着(5)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B.他怒不可遏地扬起手往桌子一拍,霍地站了起来。
C.提问要讲究艺术性,太容易不行,难得让学生不屑置辩地不行。
D.班会上,班主任长此以往地表扬了拾金不昧的李明同学。
4.下列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A.今天想来,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B.谁也不能否认巴黎罗浮宫玻璃金字塔不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
C.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D.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的建造设计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建筑大师的地位了。
5.下列句子的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2分)A.小薇薇说:“老师,我的小手绢你怎么还不给我洗掉!”B.营业员说:“你太矮了!这里的衣服都不适合你。
”C.李明不小心睬了方军一脚,李明马上表示歉意。
方军说:“没关系,你又不是有意的。
”D.郑咏向别人介绍说:“王老师知识渊博,上起课来旁征博引,信口开河,精彩极了。
”6.海河市护城河水污染严重。
有人把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有人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入河中……为此,向阳中学将组织一次社会调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带有批注,精品推荐)1 春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品味优美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重点)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并运用于写作。
(难点)自主预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文体知识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嗡()酝酿()抖擞()朗rùn()wǎn()转hōng()托静mò()jiànzhuàng()应和()风筝()liáo()亮和风细雨()铮铮铁骨()liáo()草掺和()挣扎()眼花liáo()乱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朗润:。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
文中比喻。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是指。
宛转:形容声音。
4.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在你喜欢的段落中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
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V 抚.摸.着你。
5.通读课文,完成题目。
(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用一个二字词语概括为盼春、 和赞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 之情。
(2)找出文中的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在课本中标出来,并体会一下句子好在哪里。
合作探究一、体会优美的情境12. 这些春景有哪些共同点?3.课文以写景为特色,除了写景,还有哪些特点?二、品味精彩的语言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赏析:本句综合用运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主要作品。
2.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3.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难点: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资料链接: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成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
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1、重点字程颐(yí)譬如(pì)步骤(zhòu)懒惰(duò)塾师(shú)大儒(rú)停滞(zhì)虚妄(wàng) 2、重点词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二、整体感知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
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5. 理清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九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目标】
1、速读,概括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知识链接】
1、主题解读
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
2、简介
朱长超,当代科普作家。
最近出版的《3总量达到100—500万吨,可成为人类万年以上长期使用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8、解释下面词语在中的意思。
(1)其乐融融
(2)息息相关
9、“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
10、根据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是怎样形成的?
11、月球对地球的“保护盾”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12、“精神不正常者”为什么多在月夜发作?
13、从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从哪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能?
14、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是谁。
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天上的街市》《太阳船》导学案含答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朗诵的要领和技巧,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诗歌的主题、形象和意境,总结、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3、感悟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朗诵的要领和技巧,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诗歌的主题、形象和意境,总结、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助读资料】关于联想和想象:联想,是指由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和事物。
联想必须有相似点和相关点。
想象,是这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事物形象。
人们虽能想象出从未感知过的或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
想象,还必须进行再创造。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飘渺..()隔.着()镀.金()卸.下()闪烁.()白昼.()焚.起()溅.起()2、解释下列词语飘渺______________定然闪烁______________子午线3、《天上的街市》作者________,我国________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在文学方面著作很多,有诗集________,话剧________等。
《天上的街市》写于________年,收在他的第二部诗集________中。
4、吴望尧,笔名________,________现代派诗人,著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课堂导学】第一课时导学内容:《天上的街市》一、读一读1.利用工具书,参照课下注释,通读全诗。
做到准确朗读,积累文中的重点词汇。
2. 诗人所想像的天上的街市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用几个词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诗人文中所描绘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呢?作者想以此来表达什么?你能带着这种感情来试着再读读这首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郭沫若说过:“诗的职责全在抒情”,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要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必须借助生活中某种特定的景物作为依附,在诗里诗人借助了哪些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品一品1、聆听本文的范读,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试着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确凿.(zuó) 觅.食(mì) 秕.谷(bǐ) 人声鼎.沸(dǐng) B.菜畦.(qí) 油蛉.(líng) 蝉蜕.(tuō) 风流倜.傥(tì) C.缠络.(lào) 捕.获(bǔ) 锡箔.(bó) 人头攒.动(cuán) D.盔.甲(kuī) 宿儒.(rú) 斑蝥.(máo) 朝.花夕拾(zhāo)2.用恰当的词语替换句中画线部分的内容。
(1)清晨的里约热内卢国际机场人声喧闹,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球迷们陆续赶到这里。
( )(2)湖南五彩谷有“江南坝上”之称,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也是一个令你怦然心动的天堂。
( )(3)书生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垫高了枕头睡觉。
( )3.根据原文在下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动词。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4.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C.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D.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5.“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情景。
对课就是对对子、拟对联。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拟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下联: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同步导学案(含答案)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行》【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能够准确通顺地直译文言文。
3.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感受古代少年的方正与聪颖,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并汲取精华树立自己的品德。
【学习重点】1.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掌握简单的语法知识。
2.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1.感受古代少年的方正与聪颖,感受中华道德文化的魅力。
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体知识】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志人小说是在品藻(即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它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简义丰。
【学法导航】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疏通文意后,反复朗读,读到流利为止。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先自由说从这两个故事中读到了什么,再参考教材中“思考探究”的第二、三题,以及本书中“问题探究”的两个问题来思考。
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结合课后第五题,先了解课文中的“谦称”和“尊称”;再浏览教材补白中提供的词语,看看哪些词语自己比较熟悉,可以尝试使用。
【课文解读】本课是中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一定要克服畏难心理和生疏感,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文言文,要“言”“文”兼顾,既牢牢掌握本课的文言词语和语法知识,又在此基础上将文言“文”作为文章来解读体会,深入赏析。
16 《春》学案课前热身温故知新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学习目标有的放矢1、识记文学常识及字词。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3、分析作者绘景的特点,学习作者描绘景致的方法,领悟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4、积累优美的句子,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指点迷津授之以渔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涉及考点形成网络总写一切山、水、太阳的脸(远)草:钻、嫩、绿、满、软绵绵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雨:细、密人:赶趟儿颂春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教学流程一未雨绸缪1本文作者是,现代、、。
它的主要代表作有散文集、诗文集和文艺论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朗润酝酿...黄晕.烘.托宛转..抖擞.落.地赶趟.发酵.薄.烟应和.炫.耀嘹.亮抚.摸蓑笠..嫩.叶窠.巢3、解释下列词语:欣欣然:朗润:赶趟儿酝酿:卖弄:宛转黄晕:烘托:舒活:4、查字典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涨悄散晕笼应薄和5、考察你的阅历,请你至少写出2句古诗文中描绘春天的诗句,课内外均可:二课堂探究1.自主学习自主质疑,快乐解疑(以下贯彻以读为本的思想,适时的默读、齐读或个人读)例(大屏幕出)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18 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东晋的建立及灭亡的知识。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通过探究明确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史实;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与启示。
【自主学习】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 316年,内迁的灭西晋;317年,重建晋朝,定都,史称东晋。
2.统治:司马睿称帝,是得到以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他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所以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3.灭亡: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420年——589年,中国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因为它们都定都,所以历史上称为“”。
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开发的时间:秦汉时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以来,北方人口大举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布满南迁的流民,以江苏一带为多,经济迅速发展。
2.开发的表现。
①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②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③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推广改进犁铧,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④手工业也有快速发展;⑤商业交流频繁,城市繁荣。
南朝时期的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开发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和中原先进的;③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的共同辛勤劳动;⑤统治者的政策调整。
4.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沈约《宋书》材料二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
史载主要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是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颗小桃树》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一、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他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北农村的变革,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代表作品有《废都》《满月儿》《秦腔》《白夜》等。
二、故事背景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
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
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
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苞,不仅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三、理解词义1.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2.楚楚:娇弱柔美。
3.矜持:拘谨,拘束。
4.孱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
5.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6.傲慢:形容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引文,交代“我”写小桃树的缘由,表达“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第二部分(②):眼前的情景,写开花的小桃树经受风雨磨难,抒发一种怜悯、痛心、惋惜、自责、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第三部分(③—⑧):回忆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
第四部分(9-14):描绘眼前的小桃树与风雨搏斗的情形。
五、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这句话的内涵?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我”常想写,却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要忏悔;现在“该给它写”了,所以感到安慰。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内容上,暗示“我的小桃树”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含义,以点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写法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将小桃树在风雨中受难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瘦”字用得十分恰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一.预习课文,整体理解1.填空①鲁迅原名,浙江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②本文选自《》,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
2.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大致分为两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
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百草园:过渡段:三味书屋:3. “百草园”一段,又可分为以下4个层次:①②③④4.在课本上划出生字词并注音释义。
5.提出你的问题。
二,阅读百草园部分朗读: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这一段有一个词,不但是全段的中心,还是前半部分的中心——整个关于“百草园”的文字,全部围绕这个词来写。
这个词是:。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你发现问题了吗?——“似乎”和“确凿”是矛盾的(不过这个问题可以留待最后探究)。
3.朗读第二自然段,注音:斑蝥攒成4.第二自然段描写事物又生动又形象。
请按课文填空,体会这一点。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这里,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蟋蟀们在这里,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班蟊,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5.“窜”字改成“飞”可以吗?为什么?6.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春》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诵读方法,声情并茂,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自主学习】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原名自华,号秋实,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_______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酝酿..()黄晕.()披着蓑.()涨.起来()宛.转()应和.()戴着笠.()抖擞.()【设问导读】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巩固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迷藏.()宝藏.() A zàng B cáng(2)散.步()散.在草丛里() A sǎn B sàn(3)薄.烟()薄.弱()薄.荷() A bò B bó C báo(4)应和.()和.解()和.面()和.稀泥()A hé B hè C huò D huó2.给下列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含义(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教(学)反思:
1.作者写了哪些鸟?
《鸟》并不限于某一鸟,有杜鹃、麻雀、喜鹊、乌鸦、猫头鹰、鹭鸶等,有家养的,有野外
的,更多更多是“不知名的小鸟”
2.请同学们轻声散读课文,整理出描写鸟的声音、外形的词语。
清脆、嘹亮、圆润、和谐、色彩斑斓、玲珑饱满
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临风顾盼、高踞枝头、俊俏、轻灵
这些词语在词性和词语的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都是褒义词
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对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
3.从文中找“爱鸟”的原因。
有对笼中鸟的同情(2节);对比写鸟的苦闷;有对鸟的美丽的赞美;还有通过鸟来写人的心情,实际也是对鸟的爱: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
4.前面4节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节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6、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
五、品读课文
师: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例:我喜欢第二节中描写声音的句子,特别是“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这一句,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