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10
霍乱培训课件(附件版)霍乱培训课件一、引言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
霍乱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因其高传染性和潜在的严重后果,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课件旨在提供关于霍乱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信息,以提高公众和医务工作者对霍乱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病原学霍乱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弧菌科。
霍乱弧菌分为多个血清群,其中O1群和O139群是引起霍乱的主要病原体。
霍乱弧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通过摄入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或食物而感染。
三、流行病学霍乱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霍乱疫情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尤其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地区。
霍乱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尤其在缺乏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的地区。
霍乱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社会经济状况、卫生设施等。
四、临床表现霍乱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腹泻、呕吐和脱水。
病情发展迅速,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和电解质紊乱。
典型病例的腹泻呈米泔水样,伴有剧烈的腹痛和里急后重感。
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可导致心动过速、低血压、皮肤干燥、口渴等表现。
五、诊断霍乱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
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涂片镜检、粪便培养、血清学检测等。
粪便涂片镜检可检测到霍乱弧菌的存在,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病原体。
血清学检测可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
六、治疗霍乱的治疗主要包括补液和电解质平衡、抗生素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
补液和电解质平衡是治疗霍乱的关键,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来实现。
抗生素治疗可缩短病程和减少腹泻量,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环素、氨苄西林等。
并发症的处理包括抗休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七、预防1.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
2.改善环境卫生设施,提供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减少污染源。
3.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禽霍乱的综合防治1 禽霍乱的发生与传播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一些外表健康鸡的呼吸道里也有存在,当各种诱因使鸡的抵抗力下降时,就会造成内源性传染而发病。
病禽排泄的粪便、鼻涕、口水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如土壤、饲料、饮水等,引起该病的扩大与传播。
病禽和带菌禽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很多,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其次是呼吸道,其他飞禽如麻雀,鸽子等也可将病菌带入鸡场。
2 诊断要点2.1 禽霍乱的流行特点本病对各种家禽,如鸡、鸭、鹅、火鸡等都有易感性,但鹅易感性较差,各种野禽也易感。
禽霍乱怎样传入鸡群,常常是不能确定的。
慢性感染禽被认为是传染的主要来源。
细菌经蛋传播很少发生。
大多数农畜都可能是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带菌者,污染的笼子、饲槽等都可能传播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禽群中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病禽口腔、鼻腔和眼结膜的分泌物进行的,这些分泌物污染了环境,特别是饲料和饮水。
粪便中很少含有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
2.2 临床特征2.2.1 最急性型经常见于流行初期,以产蛋期的鸡最常见,病鸡几乎没有前驱症状,次日突然死亡,仅见鸡冠呈蓝紫色。
2.2.2 急性型为最常见的类型,体温高达42-43C,缩头拱背,羽毛松乱,鸡冠和肉髯肿胀,有热痛感且呈蓝紫色,从口鼻流出淡黄色带有泡沫的黏液。
排黄色、灰色或绿色稀便,污染肛门周围的羽毛。
产蛋鸡停止产蛋,最后衰竭痉挛死亡。
急性型病程很短,一般经1-3 天后死亡或者转为慢性。
鸭子感染后,常伴有怕水表现,即使下水,行动缓慢,常落于鸭群的后面,闭目瞌睡,张口呼吸,并常摇头,企图排出积在喉头的黏液,故又有“摇头瘟”之称。
病鸭排出腥臭的白色或铜绿色稀粪,有的粪便混有血液。
有的病鸭发生气囊炎。
成年鹅的症状与鸭相似,仔鹅发病和死亡较成年鹅严重,常以急性为主,精神委顿,食欲废绝,拉稀,喉头有黏稠的分泌物。
喙和蹼发紫,翻开眼结膜有出血斑点,病程1-2d 后就会死亡。
2.2.3 慢性型多发生于疫病流行的后期,由急性转变而来。
第三节禽霍乱教学目标:掌握禽霍乱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教学重点:禽霍乱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教学难点:禽霍乱的流行病学病源、病理变化与防治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引入】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常呈现败血症过程,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也见慢性经过。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
一、病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不运动、不形成芽胞的杆菌,对物理化学因子的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药、阳光和干燥而杀死。
二、流行病学1.易感体:各种家禽(如鸡、鸭、鹅、火鸡)和多种野鸟(如麻雀、啄木鸟等)都可感染本病,一般是中禽和成禽多发。
在鸡多见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多发,鸡只营养状况良好,高产鸡易发。
2.传染源:病鸡、康复鸡或健康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尤其是慢性病鸡留在鸡群中,往往是本病复发或新鸡群爆发本病的传染来源。
病禽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细菌,能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一般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吸血昆虫和损伤皮肤、粘膜等而感染。
【讲解】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发生较多,常呈地方流行性。
禽群的饲养管理不良,阴雨潮湿以及禽舍通风不良等因素,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常发地区该病流行缓慢。
3.传播途径:水平传播。
三、症状【讲解】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9天,根据发病程度,临床上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
1.最急性型常发生于本病的流行初期,特别是成年产蛋鸡最易发生。
病鸡常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双翼扑动几下就死亡。
2.急性型在流行过程中最为常见,病鸡体温升高达43~44℃,少食或不食,羽毛蓬松,打瞌睡,缩颈闭眼,翅膀下垂,呼吸急促,鼻和口中流出混有泡沫的粘液,常有剧烈腹泻,粪便初灰黄而软,后变为污绿色或红色液体,鸡冠和肉髯发绀呈黑紫色,肉髯常发生肿胀、发热和疼痛,最后发生昏迷、衰竭而死亡,病程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