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法中医操作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总8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拔罐法技术操作规范l、准备材料: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镊子一把,95%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脸盆一个。
2、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
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
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4、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
5、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
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
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
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7、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
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
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8、疗程。
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拔罐。
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拔罐注意事项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
拔火罐的方法拔火罐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促进体内湿气、寒气、痰浊等病邪的排泄,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拔火罐的方法。
首先,进行准备工作。
拔火罐前需要准备好火罐、酒精、火柴或酒精灯、棉球、消毒酒精、医用棉签、橄榄油等工具和材料。
确保火罐表面光滑,无裂纹,无杂质,以免对皮肤造成伤害。
其次,进行皮肤准备。
选择拔火罐的部位要干净,可以先用温水洗净,并在拔火罐部位涂抹一些橄榄油,以便于火罐的移动和吸附。
然后,进行火罐操作。
将酒精倒入火罐内,点燃酒精,使其内部充满热气。
然后迅速将火罐贴在皮肤上,皮肤会被吸附在火罐内,形成一定的负压。
待火罐吸附皮肤后,可以适当调整火罐的位置,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接着,进行拔罐时间控制。
一般情况下,拔火罐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左右即可。
如果患者皮肤出现明显的红肿或瘀血,应及时停止拔火罐,并给予适当的处理。
最后,进行火罐的拆卸。
在拔火罐结束后,应先用消毒酒精擦拭火罐,然后用医用棉签清理皮肤,最后再用棉球蘸取橄榄油涂抹在皮肤上,以减轻拔火罐后的不适感。
在进行拔火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患者在拔火罐前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二是拔火罐后要避免受凉,保持皮肤温暖;三是拔火罐后要遊避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总的来说,拔火罐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操作过程中仍需谨慎小心,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希望大家在使用拔火罐的时候能够注意以上事项,保证拔火罐的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中医拔火罐的操作方法如下:
1. 罐体准备:选择瓷罐、玻璃罐、铝罐等材质的罐子,保证罐子表面光滑无裂痕,并清洁干净。
2. 火热准备:使用酒精棉球或者火柴点燃,将火燃烧一段时间,使火热度适中,以避免烫伤。
3. 点火准备:点燃棉球或火柴,将火放入罐内,快速取出,迅速逆时针放在患者体表。
4. 放置罐子:将燃烧后的罐子迅速贴于患者的皮肤表面,口部朝下,确保罐子与皮肤贴合密封。
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一个或多个区域进行操作。
5. 火罐时间:一般情况下,保持罐子吸附在皮肤表面的时间为10-15分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罐子放置的时间。
6. 移除罐子:在罐子吸附时间结束后,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罐子的边缘,轻轻将罐子取下,避免用力过大造成患者疼痛。
7. 注意事项:在进行拔火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罐子放置的部位有伤口、瘀血、青肿等情况,以免加重患者病情。
同时,需要确保操作环境安全,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总的来说,中医拔火罐的操作方法需要注意安全性和卫生性,应该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师进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症来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拔火罐疗法。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拔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刮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穴位注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药熏洗........................................................ 错误!未定义书签。
耳穴压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穴位贴敷........................................................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药灌肠........................................................ 错误!未定义书签。
推拿............................................................... 错误!未定义书签。
毫针............................................................... 错误!未定义书签。
皮肤针(梅花针).......................................... 错误!未定义书签。
艾炷灸技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热敷(中药烫熨).......................................... 错误!未定义书签。
拔火罐操作流程拔火罐是中医疗法中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把玻璃罐或者陶瓷罐加温后紧贴在病人的皮肤上,以产生负压吸引皮肤和依附的组织,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淤、排毒通便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拔火罐的操作流程。
1.准备工作在进行拔火罐操作之前,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
准备好玻璃罐或陶瓷罐、酒精消毒液、棉球、火源(可以用火棍或者灯心),并清洁操作区域的皮肤。
2.消毒器具将所使用的玻璃罐或陶瓷罐以及火源用酒精消毒液清洁消毒,确保器具的卫生和安全。
3.点火准备点燃火源,使用火棍将火源的火焰调小,使其达到适合进行拔火罐操作的状态。
4.涂抹油脂将患者的病患部位涂抹一层油脂,以防止皮肤被烫伤或者被吸入罐中。
5.开始操作用火棍将点燃的火源放入玻璃罐或陶瓷罐中,随即将罐口紧紧贴紧患者的皮肤,轻轻按压,使罐与皮肤之间产生负压。
6.移动罐子通过调整手的力度和方向,使罐子在患者的皮肤上来回移动,以增强疗效。
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对不同部位进行操作。
7.保持时间根据个人的情况和病症的轻重,通常保持拔火罐的时间为5-15分钟。
患者要适度忍受拔火罐过程中的不适感,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8.结束操作在操作结束后,将火源从罐子中取出,等待罐子冷却后再将其取下。
用清洁的棉球蘸酒精擦拭患者的皮肤,同时将器具消毒清洁。
9.注意事项在拔火罐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罐子的温度。
如果患者有皮肤病、烧伤等特殊情况,应尽量避免拔火罐。
而且罐子的温度也要控制在可忍受的范围内,以免烫伤皮肤。
10.注意观察在拔火罐操作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和皮肤状况。
切勿让患者受凉或者过度运动,以避免引起不适。
拔火罐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负压刺激皮肤和组织,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畅等问题。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和卫生,同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操作,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拔罐操作流程简介拔罐操作流程简介【导言】拔罐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旨在通过在特定部位施加负压,促进气血循环,调节气血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拔罐具有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等特点,因此在世界各地都有被广泛应用的历史。
本文旨在介绍拔罐的操作流程,帮助读者了解拔罐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正文】1. 准备工作拔罐操作前,需进行一些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拔罐器具:拔罐器具有多种类型,包括玻璃杯、竹杯和塑料杯等。
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杯具。
(2)准备好火源:拔罐一般使用火热杯罐,在操作时需要使用火源。
可以选择火柴、酒精灯等火源。
(3)保持清洁:在操作前,要确保拔罐器具和操作部位的清洁,以避免感染。
2. 操作步骤(1)确定拔罐部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拔罐部位。
常用的部位包括背部、颈部、肩部等。
在选择部位时要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
(2)涂抹植物油:在拔罐部位涂抹植物油,以增加杯具与皮肤之间的密封性,方便形成负压。
(3)点燃火源:点燃火源,可以使用火柴或酒精灯等。
然后将火源快速放入拔罐器具内,使其产生负压状态。
(4)将杯具贴紧皮肤:迅速将拔罐器具的开口紧贴拔罐部位的皮肤,使器具与皮肤之间尽可能密封。
让负压作用于皮肤表面。
(5)等待一段时间:拔罐的时间一般为5-15分钟,具体时间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进行调整。
(6)拆除杯具:在拔罐时间结束后,小心地将拔罐器具从皮肤上拆除。
注意不要让皮肤受到过度刺激。
3. 注意事项在进行拔罐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谨慎选择拔罐部位:避免选择有皮肤破损或感染的部位,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感染。
(2)掌握拔罐的力度和时间:不同部位的拔罐力度和时间可以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过度的力度和时间可能会造成皮肤损伤或淤血。
(3)注意卫生和消毒:拔罐器具和操作部位需要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以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4)保持舒适和放松:在拔罐过程中,患者需保持舒适和放松状态,以提高治疗效果。
拔罐的正确操作方法拔罐,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以达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舒缓肌肉疼痛等作用。
正确的拔罐操作方法对于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拔罐的正确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拔罐之前,首先要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拔罐所需的工具主要包括拔罐器、火机或酒精棉球、消毒酒精、棉签等。
而拔罐的材料则包括拔罐油或者植物油。
在进行拔罐之前,一定要确保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是干净的,以免引起感染。
2. 拔罐部位的选择。
拔罐的部位选择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在背部、肩部、腰部等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拔罐。
避免选择在骨头突出的部位或者关节处进行拔罐,以免造成不适或者损伤。
3. 拔罐操作步骤。
(1)将拔罐器中的拔罐油或者植物油均匀涂抹在拔罐部位的皮肤上,以减少皮肤与玻璃罐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疼痛或者损伤。
(2)点燃火机或者酒精棉球,将火机或者酒精棉球放入拔罐器中,使其中的氧气充分燃烧,然后迅速将拔罐器贴在拔罐部位的皮肤上。
(3)待罐口吸附在皮肤上后,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将拔罐器取下,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感觉到皮肤被吸起的感觉,但一般不会感到剧痛。
(4)在拔罐后,会出现皮肤红肿、淤血等情况,这是正常现象,可以通过按摩或者贴敷艾叶等方法缓解。
4. 注意事项。
在进行拔罐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比如避免在肌肉过于疲劳或者饱餐后进行拔罐,以免影响疗效或者造成不适。
另外,拔罐后的皮肤也需要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以免引起感染。
总之,拔罐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但在进行拔罐时一定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选择合适的部位,使用干净的工具和材料,并严格遵守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和保障患者的安全。
中医拔罐技术操作流程
中医拔罐是一种常见的疗法,可以通过负压刺激身体表面的穴位和经络,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顺畅。
以下是中医拔罐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 确保治疗场所整洁、安静,并保持适宜的温度。
- 为患者准备好拔罐器具,包括拔罐杯、火源(如酒精灯或火棉球)、拔罐油等。
2. 患者准备:
- 告知患者拔罐的原理、过程和可能的反应,取得患者的同意。
- 让患者脱掉相应部位的衣物,暴露出需要进行拔罐的皮肤区域。
3. 拔罐区域准备:
- 使用拔罐油在拔罐区域涂抹,以减少皮肤摩擦和不适感。
-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穴位,可结合患者症状和中医诊断来确定。
4. 进行拔罐:
- 将拔罐杯紧贴皮肤(可以先在杯底点燃火源,然后迅速将杯口贴紧皮肤),使拔罐杯吸附在皮肤上。
- 等待片刻,直至皮肤组织被拉起,并出现类似于牵引感的反应。
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拔罐杯的数量和位置。
5. 拔除拔罐杯:
- 在拔下拔罐杯前,先用手指轻轻按压皮肤边缘,减小外界空气进入,然后慢慢将拔罐杯从皮肤上移开。
- 注意避免过快或过急地移动,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
6. 拔罐后处理:
- 拔除拔罐杯后,可以使用热毛巾或按摩等方式进行局部保护和舒缓。
- 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状况,如有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和咨询医生。
中医拔罐技术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来操作,因为拔罐的穴位、力度和时间都需要根据具体病症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此外,拔罐过程中还需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确保操作过程平稳进行。
怎么用纸拔火罐操作方法使用纸拔火罐是中医疗法中的一种常见疗法,可以通过施加负压及温度的刺激促进气血流通,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以下是使用纸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火罐:使用纸拔火罐时,可以选择传统的玻璃火罐,也可以选择现代化的充气火罐,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火罐。
(2)选择合适的火罐体积:根据拔火罐部位及治疗目的,选择合适大小的火罐,一般可选择不同直径的火罐,如3cm、4cm等。
(3)准备火罐所需材料:纸拔火罐需要准备火罐、酒精、火柴或点燃棉签、纸巾、安全用具等。
2. 拔火罐操作步骤:(1)清洁患部:拔火罐前,需先清洁患部,确保患者的皮肤干净,清洁患部可使用消毒酒精或温水等。
(2)点燃火罐:将火罐内壁涂抹酒精,然后点燃酒精,待酒精完全燃烧后,将火罐紧贴皮肤。
注意安全,避免烧伤。
(3)固定火罐:火罐吸附在患者的皮肤上后,用手或其他方法稳定火罐,以免移动。
(4)拔火罐时间:根据患者耐受能力和具体情况,一般可以拔火罐5-15分钟,然后取下火罐,纸巾擦拭患者的皮肤。
3. 注意事项:(1)适用范围:纸拔火罐适用于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如感冒、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等。
(2)禁忌症:纸拔火罐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对于孕妇、皮肤有破损或感染的患者、出血倾向性疾病患者等,禁止使用纸拔火罐。
(3)注意火罐的温度:火罐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4)掌握拔火罐力度:拔火罐力度不宜过强过大,以免引起皮肤搓伤或血管破裂等问题。
(5)及时观察皮肤反应:拔火罐后,要及时观察皮肤的变化,如是否出现红肿、水泡、瘀斑等情况。
总结来说,使用纸拔火罐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火罐和火罐体积。
在拔火罐操作中,首先要清洁患部,点燃火罐后稳定固定,并根据患者情况拔火罐一定时间,然后及时观察皮肤反应。
此外,还需注意火罐的温度和拔火罐的力度,避免引起皮肤烫伤或其他不良反应。
同时,要注意纸拔火罐的适应范围和禁忌症,对于不适合纸拔火罐的患者,应选择其他合适的治疗方法。
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拔火罐技术【目的】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
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一、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二、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1、留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3、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
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4、刺络拔罐法:在经络穴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
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一种技术操作.1.评估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1.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1.3心理状况2.目标2.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2.3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3.禁忌症3.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3.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告知4.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
4.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4.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泡或烫伤。
5.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6.操作程序6.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6.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6.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6.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6.7清理用物,做好护理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7.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7.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7.3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7.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7.6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考核者签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拔罐疗法操作流程
拔罐法是指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问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 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
1.3 心理状况。
2、目标
2.1 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2 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3、禁忌症
3.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3.2 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3 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告知
4.1 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
4.2 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
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
4.3 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烫伤。
5、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
6、操作程序
6.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6.3 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6.4 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已经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定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6.5 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6.6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适体位。
6.7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 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7.2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7.3 防止烫伤。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4 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7.5 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7.6 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拔火罐操作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