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研究概况
- 格式:pdf
- 大小:166.43 KB
- 文档页数:4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在肾脏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机体内重要的能量感受调节器,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
AMPK不仅能调节能量代谢,还有促进自噬、诱导凋亡、调节氧化应激和抗炎症等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MPK可以通过调节氧化应激、抑制多条致纤维化信号通路等来防止肾脏纤维化的发生。
因此,AMPK有望成为肾脏纤维化防治的新方法。
AMPK及其抑制肾脏纤维化的相关机制将为临床上肾脏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依据。
[Abstract] Adenyl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is an important energy-sensing regulator in the body,and is widely present in eukaryotes. AMPK can not only regulate energy metabolism,but also promote autophagy,induce apoptosis,regulate oxidative stress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AMPK can prevent renal fibrosis by regulat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inhibiting multiple fibrotic signaling pathways. Therefore,AMPK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new metho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kidney fibrosis. AMPK and its related mechanisms for inhibiting renal fibrosis will provide new targets and basis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nal fibrosis. 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PK and kidney fibrosis.[Key words] Adenyl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Diabetes;Renal fibrosis;Oxidative stress腎脏纤维化是各种肾脏疾病终末期的主要病理特征和最终通路,其本质为机体失败的自身损伤修复过程,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AMPK与代谢综合征在当今社会,代谢综合征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健康问题,影响着众多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而在探索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中,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要理解 AMPK 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首先得清楚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
这些病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那么,AMPK 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AMPK 是细胞内的一种重要的能量感受器和调节器。
当细胞内的能量水平下降,比如在饥饿、运动或者缺氧等情况下,AMPK 就会被激活。
它就像一个聪明的“管家”,感知到细胞的能量危机后,立即采取行动来恢复能量平衡。
AMPK 被激活后,会启动一系列的代谢调节反应。
在脂肪代谢方面,它能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分解,减少脂肪的合成和储存。
这对于肥胖相关的代谢综合征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机制。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身体能够更有效地燃烧脂肪,而不是不停地堆积,那么肥胖问题是不是就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在血糖调节方面,AMPK 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可以增强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同时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
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者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AMPK 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血糖稳定至关重要。
此外,AMPK 还能调节血压。
它可以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功能,改善血管的舒张能力,从而降低血压。
这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既然 AMPK 有这么多有益的作用,那为什么代谢综合征还会发生呢?这往往与多种因素导致的 AMPK 功能失调有关。
长期的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久坐的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影响 AMPK 的活性。
研究发现,肥胖人群体内的脂肪组织往往存在 AMPK 活性降低的情况。
这使得脂肪细胞不能有效地分解脂肪,反而不断积累,进一步加重了肥胖和代谢紊乱。
AMPK—ACC信号通路在酒精性脂肪肝脂质代谢中的研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能量状态的中心环节,AMPK被称为“细胞能量调节器”[1];乙酰辅酶A 羧化酶(ACC)是脂肪酸代谢的限速酶,参与脂肪酸的氧化及合成。
在机体应激时,AMPK发生磷酸化并激活下游靶分子ACC,通过增强脂肪酸的β-氧化[2],减少脂肪酸的合成而改善脂质代谢;这一机理可能与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过程相关,本文就AMPK-ACC信号通路在酒精性脂肪肝中脂质代谢的研究做一综述。
标签:AMPK,ACC,酒精性肝病,脂质代谢酒精性脂肪肝(AFL)是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中毒性疾病,可逆转也可进展为肝纤维化等[3]。
乙醇及其衍生物对肝细胞产生损害,引起脂质代谢障碍,导致脂质在肝脏中堆积[4]。
1.AMPK、ACC生理特点和功能1.1AMPKAMPK属于丝/苏氨酸蛋白激酶成员,是由α、β和γ3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三聚体。
其中,AMPK的α亚基含有2个功能区:N末端是催化的核心部位,N 端有172位点苏氨酸,此位点被激活时,AMPK即被活化;AMPK的β和γ亚单位起调节作用;AMPK亚型在组织中分布不同,α1可表达于肾脏、肝脏、心脏等,α2主要分布于肝脏、骨骼肌等;β1[5]在肝脏中高表达,在骨骼肌中低表達,而β2恰好相反。
AMPK的活性受机体能量状况等多因素调节,其中AMP/ATP比值升高是激活AMPK 的经典途径;在组织缺血、缺氧、运动等情况下,细胞中ATP含量减少,AMP/ATP比值增加,导致AMPK 激活[6];AMPK被激活后可增强肝脏、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脂肪的氧化作用及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少葡萄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即增强分解代谢,反之,则增强合成代谢。
1.2ACCACC是存在于胞液中生物素依赖的变构羧化酶,是脂肪酸代谢的限速酶,在脂肪酸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ACC有两种亚型,ACC1主要分布于脂肪合成活跃的组织,ACC2主要分布于脂肪分解活跃的组织,肝脏中ACC1、ACC2同时存在。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孙启天(综述);高宇(审校)【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4(000)017【总页数】3页(P2221-2223)【关键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基因;肿瘤【作者】孙启天(综述);高宇(审校)【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北承德 067000【正文语种】中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细胞重要的能量感受器,在能量缺乏时被激活,能量充足时被抑制。
AMPK可以被多种激素、细胞因子及上游基因LKB1激活,并通过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53的相互作用、对脂肪酸合酶及其他激酶的调节实现对细胞生长代谢的抑制,近期的研究发现AMPK在连接代谢综合征和肿瘤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缺氧诱导因子(HIF-1)和肿瘤抑制基因p53降低肿瘤细胞糖酵解水平,有可能会成为日后治疗肿瘤的新靶点。
现就近年来AMPK的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AMPK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质激酶家族,它包括3个亚单位,1个催化亚基(α)和2个调节亚基(β和γ)。
在哺乳动物中,每个亚基都包括不同的亚型(α1,α2;β1,β2; γ1,γ2和γ3),当细胞面临代谢压力时,细胞内AMP/ATP比例增高,AMP会与γ亚基发生连接,这种连接有两方面的作用,变构催化作用和防止α亚基活化环上的172位苏氨酸被磷酸酯酶去磷酸化。
AMP与γ亚基连接后,α亚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磷酸化进而使ATP的生成增多,利用减少,以维持AMP/ATP的平衡,为细胞的生存提供足够的能量[1]。
1 AMPK的激活AMPK可以被一些激素及细胞因子激活,其中包括瘦素、脂联素、白细胞介素-6(IL-6)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2]。
AMPK还可以被多种药物激活,最典型的是5-氨基-4-氨甲酰咪唑核糖核苷酸(5-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1-β-D-ribofuranoside AICAR),AICAR是一种细胞通透的磷酸化物质,可以在进入细胞后转化为AMP类似物(ZMP)。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在神经炎症中的作用①李灵丁艳平邵宝平(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730000)中图分类号R3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1)06-0739-08[摘要]神经炎症是大脑防御内源性和外源性伤害的生物学过程,主要表现为小胶质细胞激活及T细胞入侵等,但过度的神经炎症反应会导致或加强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及相关疾病发生发展。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化可在多种神经炎症疾病动物模型中发挥抗炎及神经保护作用,但AMPK在不同的病理条件下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因此,根据不同的生物学背景研究AMPK在神经炎症中的具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AMPK的结构和活性调控、AMPK与神经炎症的关系及AMPK影响神经炎症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神经炎症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关键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神经炎症;小胶质细胞;核因子κB;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受体蛋白Role of AMPK in neuroinflammationLI Ling,DING Yan-Ping,SHAO Bao-Ping.School of Life Scienc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730000,China[Abstract]Microglial activation and T cells invasion followed by neuroinflammation is a defense mechanism of brain to elimi⁃nate harmful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materials,while excessive neuroinflammation may cause or exacerbate neurodegeneration and other associated diseases.Activation of5′-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may have broad anti-neuroinflammatory 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However,AMPK may cause nervous system damage under different pathological conditions.Thu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specific role of AMPK in neuroinflamma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biological backgrounds.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of AMPK,relationship between AMPK and neuroinflammation,AMPK-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 in neuroin⁃flammation,and provide new treatment methods for 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neuroinflammation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Key words]5′-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Neuroinflammation;Microgli;Nuclear factorκB;Nuclear factor-erythroid2re⁃lated factor2;Mammalian target protein of rapamycin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5′-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AMPK)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生物体内最主要的能量感受器和调节器,分布于各种与代谢相关的器官中,通过调节脂肪酸、胆固醇、糖原和蛋白质合成及脂肪酸和葡萄糖摄取和分解维持机体能量平衡。
ampk磷酸化位点摘要:1.AMPK概述2.AMPK磷酸化位点的作用3.磷酸化位点在不同疾病中的研究应用4.激活AMPK的方法及其生理效应5.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正文:AMPK(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是一种能量代谢的关键调节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
它在生物体内起到调节细胞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抑制细胞生长和延长寿命等作用。
AMPK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其中最重要的调控机制就是磷酸化。
本文将探讨AMPK磷酸化位点的作用,以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研究应用。
AMPK磷酸化位点主要位于Thr172、Tyr175 和Ser462 等氨基酸残基。
在这些位点上发生的磷酸化修饰可以显著影响AMPK的活性。
例如,Thr172的磷酸化是AMPK激活的关键步骤,当AMP/ATP比值升高时,AMPK的Thr172 磷酸化水平增加,从而激活AMPK。
而Tyr175和Ser462的磷酸化则可以进一步调节AMPK的活性。
近年来,研究者对AMPK磷酸化位点在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关注。
研究发现,AMPK磷酸化位点的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在糖尿病、肥胖、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中,AMPK磷酸化位点的活性受到严重影响,导致AMPK功能失调。
因此,通过调节AMPK磷酸化位点的活性,可以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激活AMPK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使用激活剂、调节上游信号通路、降低抑制因子等。
这些方法在生理和病理研究中都有广泛应用。
例如,运动、禁食、某些药物和代谢产物等都可以激活AMPK,从而调节能量代谢、增强抗氧化能力、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
未来,对AMPK磷酸化位点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AMPK的调控机制,为疾病治疗提供新靶点。
当前的研究方向包括:发掘新的AMPK磷酸化位点、研究磷酸化位点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开发针对磷酸化位点的药物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MPK磷酸化位点的研究将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
ampk α1蛋白基因名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 AMPK α1 蛋白基因名
2.AMPK α1 蛋白的功能
3.AMPK α1 蛋白的应用
4.总结
正文
一、介绍 AMPK α1 蛋白基因名
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 蛋白基因名是一种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
AMPK α1 蛋白基因名在细胞内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能量代谢、信号传导等。
二、AMPK α1 蛋白的功能
1.能量代谢:AMPK α1 蛋白在细胞内参与调节能量代谢,特别是 ATP 的生成和消耗过程。
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的酶,AMPK α1 蛋白可以促进细胞内能量物质的生成,从而维持细胞内能量平衡。
2.信号传导:AMPK α1 蛋白在细胞内参与多种信号传导途径。
例如,在细胞受到激素、生长因子等信号刺激时,AMPK α1 蛋白可以被激活,从而参与信号传导过程。
三、AMPK α1 蛋白的应用
由于 AMPK α1 蛋白在细胞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例如,研究 AMPK α1 蛋白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四、总结
AMPK α1 蛋白基因名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它在细胞内参与能量代谢和信号传导等过程。
AMPK的激活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摘要】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相对缺乏及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葡萄糖和脂类的异常代谢为特征。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一种异源三聚体蛋白,由α、β和γ 3个亚单位组成。
AMPK在调节肌体能量代谢的平衡方面起总开关作用。
在肌肉和肝脏中,AMPK的活化增强了葡萄糖的摄取、脂肪酸氧化作用和胰岛素敏感性,并且减少了葡萄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产生。
此外,AMPK是双胍类和噻唑类抗糖尿病药物的可能的靶点之一。
因此,AMPK 的激活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AMPK ;AMPK的激活;2型糖尿病;糖类及脂类代谢。
最近对我国14个省的46239个成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的标准化患病率为9.7%,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的人数达15.5%。
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现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过去五年研究中显示了: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一种双胍类和噻唑类抗糖尿病药物的可能的靶点之一本文将主要讨论新的发现表明AMPK正在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药理靶点治疗2型糖尿病。
1 AMPK的结构AMPK是一种异源三聚体蛋白,由α、β和γ3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α亚单位起催化作用,而β和γ亚单位起调节作用[2]。
研究中所检测的总AMPK 及活性AMPK蛋白通常是指其α亚单位,β亚单位则好似一个支架,它可把α和γ亚单位连接起来。
每个亚单位都存在由2~3种基因所编码的异构体(α1,α2,β1,β2,γ1,γ2 ,γ3) 。
AMPKα1在细胞中广泛表达,而α2亚单元则在肝、骨骼肌和心肌中表达较高[3]。
AMPKα含有548个氨基酸,可分为催化区(1~312AA) 、一个自动抑制区(312~392AA)和一个亚单元结合域(392~548AA) 。
其催化区内苏氨酸172结合位点及其磷酸化对AMPK活性的调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2、AMPK在代谢中所起的作用(1)调节糖代谢AMPK通过胰岛素非依赖途径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可能涉及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诱导葡萄糖转运体4(GLUT4)向浆膜内转运葡萄糖;二是通过对转录因子的磷酸化,启动葡萄糖转运体4基因的表达【5】。
二甲双胍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途径改善内皮功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水平。
近年来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途径,改善内皮功能,对各种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大的潜力。
内皮细胞是血管内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血管功能的重要作用,但其受到多种因素的损害后容易出现失衡状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本文研究二甲双胍的内皮细胞保护机制,探究其对调节血管功能的影响,对于揭示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的机制,以及开发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的新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旨在探究二甲双胍对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研究将采取以下步骤:步骤1:内皮细胞培养及建立损伤模型。
选取小鼠肺动脉内皮细胞,通过H2O2处理建立内皮细胞损伤模型。
步骤2:药物处理。
将内皮细胞分为四组,对照组、H2O2组、二甲双胍组、二甲双胍+H2O2组。
对二甲双胍组、二甲双胍+H2O2组分别添加二甲双胍,以探究其对内皮细胞的影响。
步骤3:AMPK途径和相关蛋白的检测。
使用Western blot检测AMPK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探究二甲双胍对AMPK途径的作用。
步骤4:内皮细胞生理功能的检测。
使用细胞增殖、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实验来检测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探究二甲双胍的内皮细胞保护作用。
三、研究预期结果我们预计,本研究将为深入认识内皮细胞保护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通过验证二甲双胍对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为二甲双胍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方面提供新的策略。
同时,本研究也有望为临床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实现对内皮功能失调的治疗。
四、研究进度安排第一年:完成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药物处理,AMPK途径及相关蛋白的检测。
第二年:完成内皮细胞生理功能的检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对动物宰后糖酵解的影响张铭灏;朱立贤;张一敏;沈瑾;张明月;罗欣;梁荣蓉【摘要】动物宰后其骨骼肌的能量代谢是影响宰后肉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动物宰后的糖酵解中,腺苷酸蛋白活化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kinase,AMPK)可以通过对糖酵解关键限速酶活性的控制进而对宰后的糖酵解和肉的品质产生影响.文中综述了AMPK结构、其活性变化及活性调控对宰后糖酵解进程的影响,并对通过AMPK活性的人工调控来改善肉质提出了展望.【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6(042)012【总页数】6页(P234-239)【关键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宰后糖酵解;活性调控【作者】张铭灏;朱立贤;张一敏;沈瑾;张明月;罗欣;梁荣蓉【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食品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动物宰后,肌肉能量代谢过程中伴随着pH值、胴体温度变化和蛋白质变性等生化反应[1],这对最终的肌肉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宰后肌肉的代谢活动与肉品质的关系研究已成为肉品科学中的一个热点。
宰后肌肉以糖酵解为能量代谢方式,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被分解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又进一步被还原为乳酸[1-2]。
乳酸的积累导致了肌肉pH值的下降。
而pH值的降低程度和降低速率则是影响宰后肌肉品质的重要因素。
不正常的pH值降低速率和极限pH值将导致异质肉(PSE 肉和DFD肉)的产生[3-4]。
ampk磷酸化位点【原创版】目录1.概述2.AMPK 的作用机制3.AMPK 的磷酸化位点4.AMPK 磷酸化位点的功能5.AMPK 磷酸化的研究进展6.结论正文1.概述AMPK(腺苷酸酰化酶激活的蛋白激酶)是一种在细胞能量代谢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酶。
AMPK 能够通过磷酸化多种代谢酶,从而调控细胞内的能量代谢。
在细胞内,AMPK 的活性受到严格的调控。
其中,磷酸化是调控 AMPK 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2.AMPK 的作用机制AMPK 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磷酸化其他代谢酶,从而激活或抑制这些酶的活性,进而调控细胞内的能量代谢。
AMPK 能够磷酸化多种代谢酶,包括糖酵解酶、三羧酸循环酶、脂肪酸合成酶等。
3.AMPK 的磷酸化位点AMPK 本身也是一款被磷酸化的酶。
在 AMPK 分子上,有两个主要的磷酸化位点,分别是 Thr172 和 Ser487。
这两个位点是 AMPK 活性的关键调控位点。
4.AMPK 磷酸化位点的功能Thr172 和 Ser487 的磷酸化能够影响 AMPK 的活性。
一般来说,Thr172 的磷酸化能够激活 AMPK,而 Ser487 的磷酸化则能够抑制 AMPK 的活性。
5.AMPK 磷酸化的研究进展近年来,AMPK 磷酸化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备受瞩目。
例如,研究表明,通过抑制 AMPK 的磷酸化,能够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此外,AMPK 磷酸化也被认为与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
6.结论总的来说,AMPK 的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调控机制,能够影响 AMPK 的活性,从而调控细胞内的能量代谢。
天然AMPK激活剂防治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摘要:能量代谢紊乱是代谢综合征产生的根本原因。
AMPK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作为细胞乃至整个机体的能量调节嚣在能量较低的状态下被激活,促进分解代谢,抑制合成代谢,从而恢复能量平衡状态。
因此,AMPK有型成为防治代谢综合征的新型靶点。
单纯的药物治疗代谢综合征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许多天然营养分子也具有激活AMPK的功效,提示营养干预可能成为缓解代谢综合征的另一种新型有效手段。
关键词: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代谢综合征:营养干预代谢综合征的慨念在1988年首次由Reaven提出。
它是临床上具有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受损的糖耐量或糖尿病以及胰岛素抵抗等一系列代谢失常症状的并称,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的病理状念。
引起上述代谢失常症状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脂肪组织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的参与、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等,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能量代谢的失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异常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几率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加,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代谢综合征治疗手段的探索和相关药物的开发已成为国内外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细胞层面乃至整个机体层面的能量调节器,能够维持能量代谢供求平衡。
AMPK在机体能量较低的状态下被激活(即胞内AMP:ATP比值上调时),通过直接磷酸化下游代谢相关靶蛋白调控其活性,或者调控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分解代谢,增加ATP的产生过程(如脂肪酸氧化、糖酵解),同时抑制合成代谢,减少ATP的消耗过程(如脂肪酸合成、糖异生),使机体恢复能量稳态:基于AMPK 对能量代谢的调控作用,AMPK的激活剂可能成为防治肥胖、糖尿病等代谢失常症状的有效手段。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2)基因多态性与T2DM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机体内重要蛋白激酶,它被各种方式激活后能够调节能量代谢,通过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及脂肪酸的氧化,减少脂肪酸及胆固醇的合成等途径来发挥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因此被称为机体的“细胞能量调节器”[1]。
研究表明,AMPKα2亚基参与激活AMPK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AMPKα2的功能缺陷将直接影响AMPK的作用,从而导致代谢紊乱的发生,AM PKα2在调节体内能量平衡及血糖、血脂稳定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其突变可能增加T2DM发生风险[2]。
AMPKα2基因的多态性或许与T2DM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有关,现在我们将AMPKα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做一论述。
标签:AMPK,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AMPK的结构特点及生物学作用AMPK是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的三聚体蛋白激酶复合物,其亚基存在αl,α2,βl,β2,γl,γ2,γ3几种亚型,亚基α2作为AMPK的一个催化亚基,催化亚基α含有活性功能域,调节功能域及自抑制结构域。
当胞浆中AMP/ATP比率发生变化时,AMPK的活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具体可表现为当AMP/ATP比率升高时,AMPK可以被激活,并能通过激活AMPK的上游激酶等方式来实现AMPK的激活[3]。
AMPK在机体糖脂代谢中作用激活的AMPK能增加糖激酶2表达,AMPK可以上调葡萄糖转运体4基因的表达,从而能够增加葡萄糖摄取。
研究表明5-氨基咪唑-4酰胺核苷能够显著增加葡萄糖在骨豁肌细胞内的转运,并显著减少肝糖原输出,从而降低血糖水平[4]。
通过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和葡萄糖-6酸酶的转录,实现了AMPK对肝脏糖异生的调控[5]。
活化的AMPK在骨骼肌能抑制糖原合酶活性,导致糖原合成减少。
研究表明,AMPK的γ亚基基因突变可以使AMPK的活性降低时,会导致人心肌糖原含量增加[6],这表明AMPK可以抑制糖原合成。
ampk蛋白分子量AMPK蛋白分子量是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分子的质量。
AMPK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酶,它能够调节能量代谢,维持细胞内能量平衡。
AMPK的分子量常常被用来作为研究AMPK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AMPK分子量约为62千道尔顿(kDa),它由三个亚基组成:α、β和γ亚基。
其中,α亚基分子量为63kDa,β亚基分子量为38kDa,γ亚基分子量为35kDa。
三个亚基都是由不同的基因编码所产生的,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完整的AMPK分子。
AMPK由于其在细胞代谢调节中的重要作用而被广泛研究。
事实上,AMPK已经被证明能够影响葡萄糖和脂肪酸代谢、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以及抗氧化作用等。
因此,对于了解AMPK的蛋白分子量和结构,可以更好地预测它的生理和病理功能。
为了研究AMPK在人类疾病中的功能,许多组织和细胞系都被用来表达和纯化相应的蛋白。
然而,在不同的表达系统和纯化条件下,AMPK的分子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此外,不同亚型的AMPK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分子量变化。
因此,在AMPK研究中,准确测定其分子量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而言,分子量可以通过SDS-PAGE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来测定。
例如,对于AMPKα亚基的分子量,可以通过将其蛋白质样品在SDS-PAGE凝胶中运行,并与已知分子量的标准品进行比较来确定。
更准确的测量则需要使用质谱等高精度技术。
总的来说,AMPK蛋白分子量是衡量AMPK的一个重要参数之一,对于研究其功能和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表达和纯化条件的影响,并采用合适的技术来测定其分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