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精选、)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马哲:34个原理辩证唯物论:五观,5个原理(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时间观)1.物质观的内涵: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人的意识,但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观的内容:客观性可知性2.运动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相互区别:从内涵上来说,运动标志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
从特点上来说,运动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静止具有相对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是无条件和有条件,绝对和相对的相互关系。
相互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物质的存在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强调运动,而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如: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观点。
只强调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和基本属性。
时间反映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空间反映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具有三维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凡是时间和空间的量度都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运动来量度。
凡是物质运动都要经历时间并且占据一定空间。
时空的四大特性:时空的绝对性——无条件性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时空为物质所固有的。
时空的相对性——有条件性时空的相对性是指具体时空的可变性,它会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
时空的无限性就整体的时空而言,一维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三维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
时空的有限性时空的有限性是指具体时空的有限性。
4.意识观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着决定作用)意识的本质(高级在什么地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在内容上是可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内涵:人特有的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认识世界是由外到内,改造世界是由自然到人工)表现形式: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作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自转,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通常所描述的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物而言的。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静止的条件:两个物体向同一方向,以同样的快慢前进。
3、物态:由于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且不同的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不同,就形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
物态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的过程(简介):由于物态有三种(实际上有好几种,但在这里我们只研究三种。
其他物态如:等离子态。
),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六种(简记为: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具体详解见下面说明)。
.如何判断发生的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找到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再根据定义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态变化:一、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⑴物态变化:①定义: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②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物体三态:固体、液体、气体③种类:a.熔化:物质由固态变到液态的过程b.凝固:物质由液态变到固态的过程c.汽化:物质由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d.液化:物质由气态变到液态的过程e.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到气态的过程f.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到固态的过程(简记为“三态六变”)。
⑤使用方法:a.观察其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b.要使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且不能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c.要待其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最高处相平,且要注意示数是在零刻度线的上部还是下部(用负数读数)d.记数由数字和单位构成⑥体温计特点:玻璃泡上端有缩口,使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温度稳定不变(第二次测量时只需轻轻甩动使温度降至正常温度即可)【除体温计外,其他温度计不可以甩动】⑦错误操作:a.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燃烧的酒精灯的温度;b.用寒暑表测量沸水的温度;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南北两极的温度;d.使用时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等。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运动的相对性如果一个物质系统的位置,由某一个观察者来测量是随时间而运动着,就称此系统是相对于该观察者而运动着。
因此,绝对运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相对运动才可以有意义;由某一个观察者测得是静止的物质系统,对处于另一个参考系的观察者就可能是运动着的。
人们不能决定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空间的同一位置。
例如,假定在火车上我们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弹跳,在一秒钟前后两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处。
在铁轨上的人来看,这两次弹跳发生在大约相距100米的不同的位置,因为在这两回弹跳的间隔时间里,火车已在铁轨上走了这么远。
这样,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Einstein说:“可惜我们不能置身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里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一下转动着的地球。
”【2】“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一个惯性系。
可是,如果假定出一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无数个。
”【3】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完全等价的,不存在一个优越的特殊的惯性参考系;在一个惯性参考系内部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发现该惯性系相对任何别的惯性系的运动速度。
Einstein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物体存在,是不能考察它的运动的,因而只存在一个坐标系和另一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
”【5】“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用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述,也可以用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来描述。
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哥白尼的成就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到太阳上去,任何坐标系都可以用,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坐标系会比另一个坐标系好些。
【6】Einstein承认:“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比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像一个惯性系,物理定律在哥白尼系统中用起来比托勒密系统好得多。
动与静知识精析:1.选择参照物时应注意的四点(1)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是在实际选取参照物时,总是要使得观测起来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就可能简单。
例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常以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人为假定不动的,不是真正的不动。
自然界不存在绝对不动的物体。
(3)参照物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
因为它不是另一个物体,而是同一个物体。
若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那么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
(4)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观测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如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里,相对车厢而言,乘客是静止的,因为他与车厢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但相对于车外的树木,乘客是运动的,因为他随火车前进时,他与树木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
2.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2)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时所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是运动的,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不事先选择参照物,而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没有意义的。
(3)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当我们研究某物体作机械运动的情况时,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也不相同。
但结论都是正确的。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快慢不变。
即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2)经过的路线是直的。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时,才能称之为匀速直线运动。
但是,绝对的匀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但在物理学上,为简化所研究的问题,可以把一些物体的运动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典型例题透析:例1.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___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这是以___为参照物;若以月球作参照物,这个地球同步卫星是___。
解析:本题是运动的相对性及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状态的影响实例。
地球绕太阳公转,但我们却习惯于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这是由于参照物的选取不同引起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2.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在运动(因为一切物体都存运动),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存的.3.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总之,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二、对相对性的理解:①我们说运动是绝对的,这里的“运动”是一个广义概念,而说运动是相对的,是指对机械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②相对静止。
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
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
其具体步骤是:①选定一个参照物;②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有无变化以及怎样变化;③作出判断结论,若发生了位置变化的,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在运动;若没有位置变化的,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足静止的。
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一般是不同的,例1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
分析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B.以电悌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解析: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所以A 错;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所以B对;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运动的,所以C错;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运动的,所以D错答案:B。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2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第2章运动的世界2.1动与静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基础知识过关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概念: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要点诠释:(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物体间距离发生改变;物体的方向发生改变。
2.参照物(1)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常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2)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该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该物体就是静止的。
【重点提示】(1)任意性: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2)假定性: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3)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般未做说明的,均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可能是静止的,也可能是运动的。
也就是说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所以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强调“相对于某物体”,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
重点知识解读1、参照物(1)任意性: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2)假定性: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3)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般未做说明的,均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例1】(2020·黑龙江省初二期末)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A.船B.山C.河岸D.岸边树木【重点提示】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一般的分析思路如下:①确定研究对象;②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参照物;③最后,把自己放到这个参照物上,去看被研究的物体.【例2】(2020·北京初三一模)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时,小桥相对于溪水是静止的B.硬币立于高速行驶的高铁的窗台上,硬币与列车是相对静止的C.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时,它们之间是相对运动的D.“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的过程中,它们一直是相对静止的2.运动的相对性【例3】(2020·四川省初二期末)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英国的一位业余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下了一只黄鼠狼骑在一只啄木鸟背上飞行的场景,如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黄鼠狼为参照物,啄木鸟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黄鼠狼那个是静止的C.以啄木鸟为参照物,黄鼠狼是运动的D.以地面为参照物,啄木鸟是静止的4.(2020·广东省初三其他)两辆列车如图所示,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
第一节运动与静止答案:(1)参照(2)位置随时间(3)运动(4)参照物(5)相对(6)直线1.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参照物: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这个物体的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谈重点三点理解机械运动①我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总是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②参照物可以选择除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③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常常选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且不必说明,若选其他物体作为参照物更合适时,则一定要先作出说明。
析规律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三个步骤一“选”(参照物);二“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三“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例1-1】临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的临沂更是美丽壮观。
位于临沂市中心处的某大酒店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竖直上下的过程中便可欣赏到临沂城的美丽景色。
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电梯内的某一乘客为参照物,其他乘客是运动的B.以电梯为参照物,所有乘客都是运动的C.以地面上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D.以路上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解析:乘客坐在电梯内和电梯一起运动,因此乘客之间或乘客与电梯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彼此为参照物都是静止的;乘客上下运动时,与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及地面上运动的物体的相对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若以它们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答案:C提示: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所选择的参照物,即看要判断的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有没有位置的改变。
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就是运动的,位置不变的物体就是静止的。
【例1-2】某火车站并列停靠着甲、乙两列火车,甲车上的乘客突然发现自己所在的列车向东运动了,关于两列火车运动情况的说法可能的是()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B.甲车不动,乙车向西C.甲车向西,乙车不动D.甲车向西,乙车向东解析:两列火车都停靠在车站上,相对地面都是静止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节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5、联系及其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6、发展及其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4)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质、量、度的定义: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表现是什么?第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
辩证法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位置的变化。
第三,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行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学生版)第2节运动的描述一、要点梳理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______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如果物体位置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若位置没变,我们说它是______的。
2.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那个物体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物体;(2)除研究对象外任何物体都可选作参照物;(3)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__。
3.相对静止:若两个物体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则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关系。
(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______为参照物,二者都是运动的;以卡车为参照物,收割机是______的;以收割机为参照物,卡车是______的。
(2)空中加油机和受油机:以______为参照物,二者都是运动的;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是______的;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也是______的。
二、重点解读一、判断机械运动的方法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有没有位置的变化,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例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水逐渐结成冰B.天空飘动的白云C.铁生锈了D.细胞的分裂二、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若相对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所以物体的运动情况是由选择的参照物决定的,同一物体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往往是不同的。
【例题2】平直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北运动,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一定向北运动B.以甲车为参照物,地面一定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一定是向南运动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一定向南运动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运动的描述第1课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2.知道描述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 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参照物.3.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 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 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 而研究运动, 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能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播放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的MTV, 并将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定格在画面中.设疑:“小小竹排江中游〞我们是看见过的, 那“巍巍青山〞怎么会两岸走呢?此问题不用学生答复, 只用此引入课题.【进行新课】一、运动的分类教师讲解: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物体运动大都是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点都是物体位置随时间不断的发生改变, 从一处到另一处, 并经过一定的路线.根据运动路线的情况, 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二、参照物复习:什么是机械运动?生:物理学中,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物理学上首先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述物体的运动.播放列车开动的视频.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一列火车在动, 实际上不是这列火车在动, 是另一列火车开动了.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学生讨论交流, 答复.设疑: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做课本23页的实验探究:动与静.并答复实验中所提的问题.总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 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 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那么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提问:在视频中对于火车, 人眼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什么?提问:歌词中所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是怎么回事?, 不但可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还可以判断物体是如何运动的.以火车为例, 可说明火车是向哪个方向运动的.生:列举身边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事例, 并用参照物的概念解释如何判断它的运动情况..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 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 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实验:器材是两个矿泉水瓶, 一根吸管还有水.实验内容:在一瓶中灌满水, 盖紧瓶盖, 并在瓶盖上扎一个洞, 插进一个吸管.让两位学生一人拿一个瓶子, 要求在行走的过程中将瓶中的水, 参加到空瓶中.提问:以空瓶子为参照物, 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答复.总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 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播放高空把戏跳伞的视频.提问:如何判断运发动的运动情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表演同步卫星与地球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一位学生自愿当地球, 而让另一位学生当同步卫星, 然后, 两人很有默契的转了起来.【教师结束语】运动是个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 有的物体是静止的, 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 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 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 如果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有快慢, 用速度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 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本节是运动学初步知识的根底章节.从机械运动的认识角度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 表达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 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 这方面学生有体验, 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 表达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 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 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8.1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2.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原理, 知道发电机在工作时能量如何转化.4.了解我们生活用电是交流电及其频率.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 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微妙的科学方法.2.认识任何创造创造的根底是科学探索的成果, 使学生了解科技开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初步具有创造创造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磁如何产生电〞.【教学难点】电磁感应实验的设计方案和制作小发电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2.干电池两节、开关一只、导线假设干条、小磁针一个、小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手摇发电机.◆学生准备蹄形磁体2~3块、漆包线、导线假设干条、灵敏电流计、发电机模型等.教学过程一、回忆实验, 引入新课教师重做奥斯特实验, 请同学们观察后答复: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学生答复:奥斯特实验. 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教师阐述: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 说明电可以产生磁, 那么, 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猜测:1.由奥斯特实验, 当导线中通有电流时, 小磁针会转动, 那么反过来, 如果我们让小磁针转动(或其他强磁体运动), 导线中会不会有电流产生呢?2.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从而使导体发生了运动, 那么反过来, 如果让导体在磁场中先运动, 导体中会不会产生电流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测来设计实验, 进行探索研究.二、进行新课.(一)法拉第的发现.简单介绍法拉第发现磁生电的故事, 可参考补充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磁是如何生电的〞.提问:实验目的是什么?学生答复: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提问:根据实验目的, 及猜测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学生答复:根据研究的问题, 需要有________;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________;控制电路必须有________. (磁体和导线;灵敏电流计;开关)教师展示实验器材, 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 然后按教材图8-1-2的装置安装好(注意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内容设计实验的记录表格. 注意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 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详细记录实验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 并认真进行分析总结, 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实验说明:闭合电路的一局部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导体中就产生电流. 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通过实验得出磁生电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闭合电路, 二是局部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在得出结论后, 教师可再引导学生进行两个比照实验:(1)将电路中的开关断开, 让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2)将磁体拿开, 让导体向各个不同的方向运动.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进行分析讨论, 这样做可加深学生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理解.提问: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注意:这个探究之前, 可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这个探究活动目的很明确, 在前面实验的根底上, 学生一般能把握要点, 围绕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来进行实验.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教师可进一步设问, 让学生思考:假设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同时改变, 电流方向将如何呢?学生答复:电流方向不变.探究之后, 组织学生讨论“太空悬绳发电〞, 增强学生自觉关注科技前沿的良好科学素养.多媒体进一步展示补充材料:太空悬绳发电.(二)发电机.提出问题:电磁感应现象说明,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是可行的, 由此, 法拉第创造了发电机. 怎样让导体中得到持续电流?学生讨论后老师提示:把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 改为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学生动手做:做一个小发电机.教师演示手摇发电机, 迅速地转动摇把, 连接在发电机上的灯泡亮起来了.教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本节关于发电机局部的内容, 然后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发电机的主要构造.发电机的主要构造:定子和转子.讨论学习:交变电流、交流电、频率、我国交流电的频率等知识.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发电机产生直流电呢?教师补充说明:直流发电机中的换向器.发电机中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讨论教材第127页漫画“婴儿的未来〞及第128页走向社会材料“关于电能来源的调查研究〞, 让学生感知科技成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电能的优越性.三、反思总结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谈谈收获和体会.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1)作业:教材第128页“自我评价〞中的第1、2、3题.(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家庭小实验:玩具电动机能发电吗?四、随堂训练C.发电机将贮存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D.换向器能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 10 讲《运动与静止》知识点梳理【学习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会选择参照物并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4、能够用实例来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要点梳理】要点一、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要点诠释: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3.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我们称之为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曲线运动。
要点二、参照物(高清课堂《运动的描述》)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要点诠释:(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对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4)如果处在运动的物体中,人们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
如人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要点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而言的。
要点诠释: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选定参照物,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典型例题】类型一、机械运动1、下列情况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小鸟在空中飞行B、河水流动C、水凝固成冰D、雨滴下落【答案】C【解析】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问与答X小明所谓参照物,就是在我们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
要想真正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参照物,我们还需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1. 怎样选定参照物?当研究一个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时,必须假定一个不动的物体,用它作为标准。
若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假定不动的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就叫参照物。
在选择参照物时应注意:(1)不宜将被研究的物体本身选作参照物。
因为这样做物体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大多要作出说明。
2.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个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情况的描述就可能不同。
例如,地面上的一棵树,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若以太阳为参照物,树木随着地球在运动,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
3. 引入参照物有什么意义?在机械运动中,说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和该物体周围的其他物体相比较而言的。
比如说,我们看到轮船在大海里快速航行、汽车在公路上高速行驶,觉得它们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其实我们不自觉中选择了海岸、海里其他的船只、路边的行人、树来进行比较。
只是我们在平时并没有特别注意这样的问题,可是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将我们置于一个没有任何物体的背景里,我们连方向都无法辨别,更别说判断自己的运动情况了。
可见,这样作为比较标准的物体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4. 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充当参照物?除了物体本身,应该说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不过,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和直观,对于一些特定的问题,我们习惯上会选择某个特定的物体做为参照物。
1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运动的相对性如果一个物质系统的位置,由某一个观察者来测量是随时间而运动着,就称此系统是相对于该观察者而运动着。
因此,绝对运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相对运动才可以有意义;由某一个观察者测得是静止的物质系统,对处于另一个参考系的观察者就可能是运动着的。
人们不能决定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事件是否发生在空间的同一位置。
例如,假定在火车上我们的乓乒球直上直下地弹跳,在一秒钟前后两次撞到桌面上的同一处。
在铁轨上的人来看,这两次弹跳发生在大约相距100米的不同的位置,因为在这两回弹跳的间隔时间里,火车已在铁轨上走了这么远。
这样,绝对静止的不存在意味着,不能像亚里士多德相信的那样,给事件指定一个绝对的空间的位置。
事件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对于在火车上和铁轨上的人来讲是不同的,所以没有理由以为一个人的处境比他人更优越。
Einstein说:“可惜我们不能置身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在那里去证明惯性定律的绝对有效性以及观察一下转动着的地球。
”【2】“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法则可以找出一个惯性系。
可是,如果假定出一个来,我们便可以找到无数个。
”【3】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完全等价的,不存在一个优越的特殊的惯性参考系;在一个惯性参考系内部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发现该惯性系相对任何别的惯性系的运动速度。
Einstein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物体存在,是不能考察它的运动的,因而只存在一个坐标系和另一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
”【5】“取定两个物体,例如太阳和地球,我们观察到的运动也是相对的,既可以用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来描述,也可以用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来描述。
根据这个观点来看,哥白尼的成就就在于把坐标系从地球转到太阳上去,任何坐标系都可以用,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一个坐标系会比另一个坐标系好些。
【6】Einstein承认:“关联于太阳的坐标系比关联于地球的坐标系更像一个惯性系,物理定律在哥白尼系统中用起来比托勒密系统好得多。
” “我们能否这样地表达物理定律,使它在所有坐标系中,既不单在相对作等速运动的坐标系中而是在相对做任何运动的坐标系中都有效呢?如果这是可以作到的,那么困难就会得到解决,那时我们边有可能把自然定律应用到任何一个坐标系中去。
于是,在科学早期中的托勒密和哥白尼的争论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当初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时曾说过一段话:“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象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
比如设想一个磁体同一个导体之间的电动力的相互作用,在这里,可观察到的现象只同导休和磁体的相对运动有关,可是按照通常的看法,这两个物体之中,究竟是这个在运动, 还是那个在运动,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如果是磁体在运动,导体静止着,那么在磁体附近就会出现一个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场,它在导体各部分所在的地方产生一股电流。
但是如果磁体是静止的,而导体在运动,那么磁体附近就没有电场,可是在导体中却有一电动势,这种电动势本身虽然并不相当于能量,但是它——假定这里所考虑的两种情况中的相对运动是相等的——却会引起电流,这种电流的大小和路线都同前一情况中由电力所产生的一样……”(2)、运动的绝对性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曾经描述道:“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效果的区别是飞离旋转运动轴的力。
在纯粹的相对转动中不存在这种力,而在真正和绝对转动中,该力大小取决于运动的量。
如果将一悬在长绳之上的桶不断旋转,使绳拧紧,再向桶中注满水,并使桶与水都保持平静,然后通过另一个力的突然作用,桶沿相反方向旋转,同时绳自己放松,桶做这项运动会持续一段时间。
开始时,水的表面是平坦的,因为桶尚未开始转动,但之后,桶通过逐渐把它的运动传递给水,使水开始明显地旋转,一点一点地离开中间,并沿桶壁上升,形成一个凹形,而且旋转越快,水上升得越高,直至最后与桶同时转动,达到相对静止。
水的上升表明它有离开转动轴的倾向,而水的真实和绝对转动,在此与其相对运动直接矛盾,可以知道并由这种倾向加以度量。
起初,当水在桶中的相对运动最大时,它并未表现出离开轴的倾向,也未显示出旋转的趋势,未沿桶壁上升,水面保持平坦,因此水的真正旋转并未开始。
但在那之后,水的相对运动减慢,水沿桶壁上升表明它企图离开转轴,这种倾向说明水的真实的转动正逐渐加快,直到它获得最大量,这时水相对于桶静止。
因此,水的这种倾向并不取决于水相对于其周围物体的移动,这种移动也不能说明真实的旋转运动。
任何一个旋转的物体只存在一种真实的旋转运动,它只对应于一种企图离开运动轴的力,这才是其独特而恰当的结果。
”Newton曾提出著名的“牛顿桶实验”:如图( 4 ),把一个桶吊在一根长绳上,将桶旋转而使绳拧紧,然后盛之以水,并使桶与水一道静止不动,接着将桶反转一下,桶和水将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a ,桶和水都静止; b ,桶转水不转: c ,桶和水同步转。
对于 a和 c ,其水相对于桶都是静止的,但可以看到水面的形状不同,假设桶内有一观察者,显然可以根据水面的形状来判断系统是否在转动,所以,绝对空间的观念是必要的。
马赫当时提出反对意见“没有一个人能断言,如果桶壁增加到几英里厚时,这个实验会有什么结果”,显然,当时没有人能实现马赫的设想,但是,实事则完全支持牛顿的观点,例如从望远镜中观察到的木星很扁,科学家告诉我们,那是因为木星自转引起的。
即使桶壁达到几千英里厚,其实验结果不会改变。
所以:转动是绝对的。
狭义相对性原理和现代宇宙学是完全冲突的。
当前比较公认的宇宙学理论,建立在宇宙学原理的基础上,即假设宇宙在空间上是均匀而且各向同性的。
宇宙可以看作是密度到处都相同的流体,而星系或星系团就是组成这种流体的质点。
由于均匀性和各向同性的要求,这种流体只能均匀膨胀或均匀收缩。
现代宇宙学认为,在宇观范围内,存在着“宇宙标准坐标系”,典型星系或星系团在这个坐标系中是相对静止的;“宇宙标准坐标系”是优越的空间坐标系,典型星系和宇宙背景辐射对于这个坐标系均匀和各向同性;可以测量地球相对于宇宙标准坐标系的运动速度。
现代宇宙学得到河外星系红移和2.7K宇宙背景辐射等大量观测事实的支持。
宇宙背景辐射是美国科学家彭齐斯和威尔逊于1965年发现的。
近几年的研究证实,背景辐射严格地各向同性的情况只存在于一个惯性系中,在相对它运动的任何其他惯性参考系中显示出辐射温度的方向变化。
可以认为,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标准坐标系的最好的物质体现。
测量从各个方向到达地球的宇宙背景辐射温度的微小偏离,得到我们的地球穿过这个“宇宙背景”的绝对运动速度大约为400公里/秒。
正是这个速度被称为“新以太漂移”。
Einstein在以太问题上也曾犹豫不定。
1920年,他在题为《以太和相对性原理》的演讲中说:“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没有以太是不可思议的。
实在的,在这种(空虚的)空间中,不但光不能传播,而且量杆和时钟也不可能存在,因此也就没有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一时间间隔。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以太是存在的。
”他甚至说到:“至于这种新以太在未来物理学的世界图像中注定要起的作用,我们现在还不清楚。
”现在,面对宇宙背景辐射等实验事实,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认为应当恢复以太假设。
柏格曼认为,在宇观尺度上,相对性原理被破坏了;宇宙背景辐射只在一个独一无二的参考系中各向同性,在这个意义上,那个参考系代表“静止”。
韦斯科夫认为,无论如何,观察到的2.7K辐射决定了一个各向同性的绝对坐标系;迈克尔逊和莫雷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即找到了我们太阳系的绝对运动,不过不是相对于以太,而是相对于光子气。
斯塔普认为,2.7K背景辐射定义了一个优越的参考系,利用它可以决定事件发生的绝对顺序。
协同学创始人哈肯也认为,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特殊参考系的存在,但是宇宙背景辐射却成了一个绝对的参考系。
罗森甚至认为,宇宙学的最新发现要求回到绝对空间的观念。
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原所长胡宁认为,在迈克尔逊实验的零结果和以太模型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矛盾;在某种意义上,前述400公里/秒的速度可以看作是迈克尔逊所要测量的地球相对于以太运动的速度。
他认为,宇宙背景辐射各向同性分布所决定的坐标系可以看作是真空的静止坐标系;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应有一定的限度。
最后,我们看一看当代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对此作出的评论。
早在1970年,狄拉克就指出:“以太观念并没有死掉,它不过是一个还未发现有什么用处的观念,只要基本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必须记住这里还有一种可能性。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受到批评,例如H.Bondi(在1962年)、P.G.Bergman (在1970年)、N.Rosen (在1971年),他们认为在宇观尺度上SR的相对性原理被破坏,因此时惯性运动和惯性系概念已不再适用。
2005年郭汉英【8】说,当今物理学要求把宇观物理和微观物理联系起来用统一规律描述,但相对性原理与宇宙学不协调;这表现在河外星系红移的发现表明宇宙现象存在优越速度,这一点早在1962年就由Bondi指出了。
满足相对性原理的物理规律按说没有时间方向,但宇宙演化、膨胀却给出了时间方向。
这些导致相对性原理不再成立。
正如Bondi所说,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理论之间有明显冲突【9】]。
Einstein在1920年4月4日给莫里斯。
索洛文(Maurice Solovine)的信里写过:“。
如果光以太真的存在,并且以刚体的形成充满整个空间,而所有运动都应该以它为参照系,那末我们就可以说有“绝对运动。
”【7】在这里,Einstein提出了可以说有“绝对运动”的条件。
真空介质的四条特性:(1)真空介质是宇宙空间客观存在的一种电介质。
(真空介质在这里满足了Einstein提出的“真的存在”的介质的条件)。
(2)真空介质具有至刚、至柔、无限、无极(均匀)的特点。
它无物可以被弯曲,又无物可以产生任何改变,这也就是真空介质的至刚特点。
(真空介质在这里满足了Einstein提出的“刚体的形式”的条件)真空介质可以容纳任何物质和物体,又可以被容于任何物质和物体;它可以通过任何密封而通畅无阻,又可以进入任何坚实致密的物体(或物质)无所障碍。
这就是真空介质的至柔特点。
(真空介质不但具有刚体的特点,还自然具备至柔的特点。
至刚至柔融为一体者,唯有真空介质)。
真空介质充满整个空间,在无物的空间被真空介质所充满,而在有物的空间,也包容着本来就有的真空介质。
只不过物质的存在掩盖了真空介质的存在罢了,它无所不在。
这就是真空介质的无限特点。
(真空介质在这里满足了Einstein对“光以太”提出的“充满整个空间”的条件)。
真空介质,各向同性,无所集,无所散,无以密,无以疏。
这就是真空介质的无极(均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