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财政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统筹分析财政工作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做好新时期的财政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培植财源,加强收入征管,继续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财政职能;以人为本;财政监督;财政改革【中图分类号】d91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46-01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财政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也要善于统筹、规划,将财政工作落实到发展经济的实际点上去。
本文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对我县未来财政工作于经济发展展开分析。
1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做大财政经济市场牢固树立财政经济观,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前提。
做大财政经济市场,就要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保持经济良性增长,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变为财政实力,再使财政实力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动力。
用好支持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抓住国家实施振兴地方老工业基地战略等政策,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启动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拉动经济发展。
转变财政支持经济的方式。
充分运用财政经济手段,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鼓励外商进入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创办工业企业。
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做大做强一批支柱产业;对经济效益好、上缴税收多、后续投入大的企业,以财政支出的形式给企业投资进行贴息等等。
大力加强财源建设。
按照“壮大骨干财源,稳固基础财源、培植规模财源、涵养梯次财源”的要求,以实现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引导企业增投入、上项目、扩规模,增强发展后劲。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科学界定财政供给范围,突出财政的公共性特征,财政资金的使用逐步转移到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公共需要上来,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集中财力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好财政工作的几点思考其次,要加强财政监管和预算管理。
财政监管和预算管理是确保财政资源有效配置和使用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财政资源的监管,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确保政府财政资金的公平、合理、透明和高效使用。
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监督和审计,严格执行财政预算法和其他有关法规,防止财政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同时,要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加强预算执行的引导和调整。
第三,要加强财税体制。
财税体制是财政工作的重要方向。
要深化财税体制,推进税制和财政体制的协同发展,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
要加快推进地方财权和事权的划分,实现财政权力的下放和地方财政的自主管理。
要推进税收制度的,建立起公平、透明、简化的税收体系,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负,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要加强财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是财政工作的基础。
要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制度和财务规范,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同时,要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推进财政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财政信息的支撑能力和利用价值。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财政工作是国际化的工作,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财政部门的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提高财政工作的水平。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财政制度和政策,促进财政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做好财政工作需要从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监管和预算管理、财税体制、财务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等多方面加以思考和研究。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确保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
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当前,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改革财政税收体制,以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税收征管体制是税收管理制度的核心,关系到税收的征纳、收缴、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亟待加强。
其中,重点是推进税务机关改革和减轻企业负担。
具体措施如下:1. 强化税务机关的职能和作用。
应建立“一体两翼”的税务机关组织结构,聚焦纳税人的服务和监管,并统筹做好税收征管和税收政策的制定。
同时,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征纳税效率,打造更为现代化的税收征管体系。
2. 减轻企业负担。
应完善小规模纳税人、个体工商户、农村合作社税收征管政策,降低它们的税收负担。
此外,应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度设计,积极推进增值税及其他税种的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占比低的小微企业的生存能力。
二、深入推进地方财权和税权的改革地方财权是指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收支方面的权力和责任,改革它是深化财政税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当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地方财权过于集中、中央特设资金过多等。
我们需要加强地方财权的推进,具体措施如下:1.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包括:合理分担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责任、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完善税收分配制度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地方财政管理的信息化,保持财政安全,满足数据化、智能化发展的需求。
2. 提高地方财政自主权。
建立反垄断和竞争机制、优化公共服务供应、创新地方融资方式等。
在完善土地财政机制的同时,探索财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新路径,让地方财政更好地管理、调配和利用资源。
三、加强财政资源管理与利用效率财政资源是国家公共资源的一部分,是财政税制安排的核心。
当前,财政资源管理存在利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财政资源管理改革,具体措施如下:1. 创新财政资源管理体制。
财政收支制度改革建议思考
财政收支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下面是几点关于财政收支制度改革的建
议和思考:
1.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审批和监督,遏制浪费和不合理支出。
重点优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提高社会公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2. 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评估。
加大
预算公开力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 提高财政收入水平:通过减税、优化税收体系、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等措施,提高税
收收入的增长速度。
同时,加大对非税收入的管理和监督力度,防止非税收入的流失
和浪费。
4. 推进政府综合财务管理改革:建立政府综合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综合核算、综合预算、综合分析和综合决策。
加强政府财政信息公开,提高财政运行的透明度。
5. 加强地方财政改革: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的监督
和评估。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止债务风险的积累。
6.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财政权责划分、收支调剂和财政事权清单,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协调和合作。
7. 加强财政监督和问责: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和问责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考核。
加强公众参与,推动政府行为的更多透明化和制约机制的建立。
这些建议仅为初步思考,财政收支制度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国情、经济形势、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既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制度改革方案。
浅析对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几点思考1. 引言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一个国家或组织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几点思考进行浅析,旨在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以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2. 统一规范财政管理制度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首先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体系。
在制度建设方面,应该从财政决策、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监督等方面进行规范,确保财政工作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3. 提高财政人员的专业素质财政管理要求从业人员既有良好的财经知识和理论基础,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因此,为了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必须提高财政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包括培训、学习交流、岗位轮岗等方式,不断提升财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4. 推动信息技术在财政管理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政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推动信息技术在财政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实现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例如,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财政数据的准确、可靠和及时管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财政数据,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支持;加强财政管理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5. 强化财政监督与风险管理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还需要强化财政监督与风险管理。
加强财政监督可以有效防止和严惩财政违法行为,监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识别和评估财政管理中的各类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和防范,保障财政管理的稳定和安全。
6. 建立跨部门协同合作机制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不仅需要财政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
建立跨部门协同合作机制,形成财政管理的整体协调机制,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财政管理的整体效能。
7. 强化舆论监督与透明度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舆论监督机制,加大对财政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财政管理工作的关注和参与度。
财政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财政政策是国家政府在经济上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
财政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调节收入分配,支持社会福利,等等。
在这些财政政策中,对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管理也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财政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财政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财政政策对地方经济有显著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支持地方政府,还可以改善地方民生。
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 改善基础设施财政政策可以用于改善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如建设公路、桥梁、水电工程、通信设施等。
这些投资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 支持教育和医疗服务财政政策可以用于提高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这些投资可以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提高城市和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带动消费和刺激经济增长。
3. 改善社会安全保障财政政策可以用于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险和失业救助,以减轻社会负担,提高人民的政治和社会安全。
这些支出也可以为企业和个人创造就业机会和生产市场。
二、财政政策应对策略尽管财政政策可以对地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支出浪费、政策执行不力和错误的投资决策。
以下是财政政策应对策略的一些例子。
1. 推动经济去杠杆在当前的金融和债务危机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日益增加。
财政政策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帮助地方政府减轻财政压力、刺激地方经济发展。
以允许地方投资做出这样的决策,可以确保政策的可行性,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
2. 湾区发展财政政策可以促进湾区城市的发展,例如推动深圳、广州、香港、澳门、花都等城市在各自领域的优势集成,以更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经济活力和稳定性。
同时,优化政策及改革制度、促进金融、信息、政策等,也有助于推进湾区城市发展和改变经济结构。
3. 扩大对农业和小型企业的支持财政政策可以向农业和小型企业提供支持,以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政策可以提高对这些企业的补贴和税收减免,帮助他们更好地向国内外市场扩展,同时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谋略性。
关于现代财政制度的几点思考一、关于现代财政制度1、财政制度的定义:财政制度是一种经济、金融制度,是一个国家、地区维持和发展经济社会的重要政策,是它的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其财政政策体系、政策结构和实施机制的总和。
2、现代财政制度的特征:1)政府财政政策需与国家经济政策密切结合,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2)多种收入渠道的开放、多种财政收入的调动,减少政府负债负担;3)财政收入的稳定性进一步发挥作用,特别是通过丰富的政府投入层面,满足社会转型所需的财政资源。
3、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1)财政政策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激发社会经济活力;2)财政结构和财政政策的合理配置,是改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手段;3)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社会投资,促进国家结构调整,提升经济效率;4)财政政策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主体提供资金来源和支持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二、现代财政制度的改革与建设1、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改革现行的财税体制和制度,扩大财政收入的渠道,加大特许经营和其他新型收入的财政投入,积极开拓经济收入,科学确定财政支出安排,增加财政收入质量和效率,实现稳定增长。
2、支出规模的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要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关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支持民生工程等。
3、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改革:加快税收改革,加强和完善财政收入管理和监管,降低税负,积极开发新能源,全面改善行政审批制度,完善行政征税制度,提高财政收入效率。
4、财政制度建设:强化财政法治,构建完善的财政信息化体系,落实财政违规严惩制度,完善与市场调节机制的配合,及建立经济发展和财政稳定之间的多重关系,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决策,统筹安排资金,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通山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县,财政部门近年来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经济与财政的良性互动,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构建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通山财政“吃饭”与“建设”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为此,我们一是要积极探索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做到预算资金不增、扶持力度不减。
对属于公共领域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财政除了在必要时采取资本金投入的方式予以支持外,要探索贴息等间接投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实现投资来源社会化、市场化,减少财政支出压力。
三是要认真研究城市建设、运营的新机制,做大土地“蛋糕”,盘活城镇固定资产,调动各方面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大力支持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优先发展一批有优势、有潜力的县,逐步改变通山县域
经济发展缓慢的状况,推动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第三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
为此,财政工作要紧紧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三个基础。
一是生存基础。
就是生态环境建设要通过污染防治、退耕还林、保护土地资源等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发展基础。
就是要进一步改善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硬件环境。
三是小康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要通过直接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通过粮食直补等办法,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广大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科学发展观要求财政部门不仅要实现数量的增长,更要促进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双赢”。
就目前来说,我们财政支出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要把财政监督延伸到资金使用各个环节,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分配,轻管理”问题。
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防止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力争做到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把实事做实,把好事办好。
凡是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财政部门都要积极参与立项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从财政角度多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确保资金来源落实,杜绝“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经济建设和急需的社会事业发展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