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批评.ppt.Convertor
- 格式:docx
- 大小:8.4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第一节明代文化思想背景简述一、走向近代——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大变化由孔孟道统到“师心不师道”。
孔孟道统指古代文化的主导价值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它在精神层面、制度层面、日常生活层面乃至物质层面,都有体现。
但到明时期,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响起“师心不师道”的呼声,此“心”的内涵意义非如儒家的仁义之心,恻隐之心,亦非道家的虚静之心,禅宗的寂灭之心,而指个体生命有血有肉之心,它凸现的是人的个体生命感性本身。
师心不师道,实际上是要重新考虑人的生命存在之价值依据,它把此依据立于人的感性生命血肉本身,而非限制和禁锢感性生命血肉的道统。
这从王阳明心学到泰州学派一直到清朝以戴震为代表的主情学说,逐渐形成一种汹涌的文化思潮,它把人的感性生命本身的价值高扬出来,富有浓重的自然人性倾向,这股文化思潮标志着漫漫中国历史开始了走向近代的步伐。
明清时期是继先秦、魏晋之后中国历史社会发生最有深刻意义变化的时期,明清文化思想对中国近代和现代的意义十分深远。
二、由温柔敦厚到个性奔放的文艺思潮伴随着明代文化思潮的是汹涌澎湃的文艺思潮,在文艺思想上的突出体现更是由传统的载道、言志、缘情等变而为渲染感性生命欲情的主情、性灵等学说。
明清时期大讲情性,但这里的情的内涵已不同于以往的吟咏情性、缘情之情,此情即具体化为人的生命血肉,即男女之情,情欲之情。
在美学原则上也由传统的温柔敦厚,变而为个性奔放。
从明时期的文艺实践可以看出,不仅是价值取向上,而且从文艺题材、艺术情感形式、文艺形式、审美效果等各方面,都展示出新的品格。
明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是市井文艺,它展示的是一幅近古的市井世俗人情画面。
从题材上说,主要是市井生活题材,与那种市井生活内容相适应的是文艺形式,明清时期叙事艺术小说、戏剧的繁荣不难理解,市井生活所潜含的是错综复杂的世俗人情,就如同以都市中心放射开去的网状物质形态一样,人际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之间,人的内在心理等织成一种繁杂而喧闹的人生百态,而这远远是一首诗、一首词、一篇赋、一篇散文所不远涵盖的,它需要相应的文艺形式,这便是叙事艺术,确切地说是成熟的叙事艺术。
第五章明清文论概述文化背景:理学——心学——实学、朴学文学理论:复古——性灵——回归诗教一、明代1.复古——拟古与反拟古是贯穿整个明代诗文理论的主线。
以什么为模拟对象,怎样去模拟,是模拟还是创新等,成为理论批评的中心。
2.主情——明诗宗唐。
李贽和公安派三袁贵真尚情,倡“童心”,主“性灵”,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提高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
二、清代1.以复古为尚,文学批评观念上“返经归本”。
“祧(tiāo远祖之庙)唐袮(mǐ亲庙)宋”,弥合唐宋。
2.提倡“实学”“朴学”,对古代文论的整理总结厚实古朴、博大精深。
第一节小说理论李贽、叶昼、金圣叹等评《水浒传》,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张道深(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石头记》等,形成小说批评鼎盛时期,构成比较系统的小说理论。
▲中国小说批评的独特形式——评点体例:序、读法(凡例)、总评、眉批、夹批、旁批、圈点等。
一、李贽1.肯定小说戏剧的地位价值“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记》,为《水浒传》……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世先后论也。
”比较:“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街谈巷语——日常琐屑道听途说——虚实不辨2.“《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
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
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
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
”“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
接续“发愤著书”的传统。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
明代文学批评
第一节概述
一、明代的文化背景
1、明代前期:程朱理学
2、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
致良知、知行合一
二、明代文学批评的成就
1、小说评论
《水浒传》评点、《金瓶梅》评点、《三言》评点等
(1)突破传统观念,提升小说的地位;
(2)重视小说的批判功能;
(3)对小说艺术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
2、戏曲理论
沈璟和吴江派、汤显祖和临川派、王骥德《曲律》等
(1)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倾向;
(2)对戏曲创作的通俗化要求;
(3)对戏曲艺术特征的探讨:创作、表演等方面;
3、诗文理论
(1)前期:倡导复古模拟
以前后七子为代表
(2)后期:提倡抒写性灵
以李贽、公安三袁为代表
第二节明代诗文理论批评
一、前后七子
“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诸人。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五人。
“格调”说
“格调”是明代诗学批评的一个基本范畴。
明代的格调说源于高棅,成于李东阳,而盛于明代前后七子。
七子以“格调”作为诗学正宗,称“格”者有标格、气格、骨格、品格、意格、体格、句格、格力、格式等,称“调”者有气调、意调、风调、律调、音调、句调、情调等。
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体格、句格、律调、音调等,主要指诗文的体裁、句法、音韵、声律之类外在的形式,也就是李梦阳和何景明所争论的“法式” ;二是骨格、意格、气调、风韵等,主要是形容诗文内在的气度、意蕴等。
在“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的口号下,七子所说的“格调”更多的注重诗歌之“法” ,在
批评中强调诗歌的体式特征,关注诗歌的形式问题。
二、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1、识时通变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性灵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师心”以对抗拟古,鼓励个性与独创;二是强调“任真” 以表现人性的真情实感。
3以趣论文
第三节明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一、历史小说之争
1、强调历史演义小说的历史真实,主要有“羽翼信史”、“正史之补”和“一据实录”等几种观点。
2、强调历史演义小说的艺术虚构,主要有“史书小说有不同”说和“传奇贵幻”说。
二、李贽
(一)童心说
(二)小说批评理论
1、肯定了《水浒传》“发愤之所作”的精神
2、论人物形象塑造的“同中有异”
3、论小说艺术的真实性
(三)戏曲批评理论
论“化工”与“画工”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俱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欤?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第二义矣。
三、吴江派与临川派
(一)沈璟和吴江派
1 、严守格律
2、崇尚本色。
“曲必宋元” , 语言通俗
(二)汤显祖和临川派
1 、重视戏曲中“情”的作用。
2、重视戏曲的艺术特征。
3、强调音律出于自然,创作者不应受音律束缚。
(三)汤沈之争
戏曲美学思想上,汤显祖主情,沈璟主理;戏曲语言风格上,汤显祖重文采,沈璟重本色;戏曲审美效果上,汤显祖重剧本,沈璟重舞台表演。
四、王骥德《曲律》
(一)本色论
1 、语言上平易通俗和崇尚文词都是戏曲的本色。
2 、风格体制上,本色应是南、北曲结合的新标准。
3、戏曲本色论包含着对作家创作个性的张扬。
(二)情感论
1 、创作内容上要求戏曲要传情、写情。
2 、评价标准上把对真性情的表现视为评判曲作家功力高下的标尺。
(三)戏曲艺术理想
“法与词两擅其极”
《论套数》:“而其妙处,政不在声调之中,而在句字之外。
又须烟波渺漫,姿态横逸,揽之不得,挹之不尽。
摩欢则令人神荡,写怨则令人断肠,不在快人,而在动人,此所谓‘风神' ,所谓‘标韵',所谓‘动吾天机'。
不知所以然而然,方是神品,方是绝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