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
- 格式:pptx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12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起因和相关的护理方法。
方法:把我院内的病人选为观察对象,总结其发生在院内的感染状况,范围是20__年1月到20__年12月收治的3066例病人。
结果:有226例病人出现院内感染,基于组内3066例病人,所以总感染率是7.37%。
我院出现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在20__年显示为10.71%,到20__年变为7.25,到20__年变为4.93%。
可以看出这几年的几率是下降态势。
结论:要完善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体制,合理使用多种方式预防这类感染发生。
重症监护室(ICU);护理;院内感染在医院的各部门中,重症监护室(ICU)的职责是观测和诊治危重病人的病情,同时还有病情加重的病人和免疫力弱的病人,包括很多感染源都聚集在这。
根据资料显示,ICU病人拥有高于其他部门病人出现院内感染的概率。
所以,防患和掌控ICU院内感染蕴含着及其突出的临床功能。
旨在研究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出现感染的起因和相关的治疗策略,本文使用回顾性剖析的策略对20__年1月到20__年12月在我院ICU收治的3066例病人开展有关院内感染状况的剖析,以下是报道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这3066例病人中,都是20__年1月到20__年12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包括20__例男性病人,1066例女性病人,年龄是22到81岁之间,这里面有从神经外科转进的1022例病人,有从消化内科转进的1002例病人,有从胸外科转进的624例病人,有从普通外科转进的300例病人,有从急症科转进的100例病人。
按年份来看,我院重症监护室在20__年、20__年、20__年的病人在性别、疾病种类上相差不多(p>0.05),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所以能够比较。
1.2实施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此306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包含了临床诊疗资料、病情诊断、不同的化验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实施侵入性检查的状况等。
ICU第三季度院感分析引言概述: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是医院中负责治疗危重病患者的特殊病房。
院感(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感染疾病的现象。
本文将对ICU第三季度的院感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一、ICU第三季度院感分析1.1 感染来源分析在ICU中,院感的主要感染来源包括医护人员、患者自身、环境以及医疗器械等。
通过对第三季度的院感病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医护人员的感染率较高,可能是因为接触患者较多、操作繁琐,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此外,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下降、环境卫生状况不佳以及医疗器械的不合理使用也是院感发生的重要原因。
1.2 常见院感病原体分析在ICU中,常见的院感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通过对第三季度的院感病例进行病原体检测,发现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院感类型。
其中,耐药菌的检出率较高,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肠杆菌等。
此外,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发生率,需要引起重视。
1.3 院感防控策略分析为了降低ICU的院感发生率,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控策略。
首先,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操作规范和个人卫生习惯。
其次,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和卫生环境。
此外,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此外,加强患者的免疫力管理,提高其自身的反抗力,也是院感防控的重要措施。
二、结论通过对ICU第三季度的院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医护人员感染率较高,细菌感染是主要的院感类型,而防控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环境清洁消毒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这些分析结果为我们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院感防控措施提供了依据,匡助我们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建议针对ICU第三季度的院感情况,我们建议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规范和个人卫生习惯。
同时,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和卫生环境。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关键词】ICU;院内感染;原因;对策ICU是医院主要科室之一,因患者来自院内各科室,且病情危重,抵抗力较差,加上各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这使ICU患者感染的机率较高。
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是ICU医护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
现就预防及控制ICU病房感染的措施总结如下。
1 ICU发生感染的原因1.1 环境因素ICU内患者病情重危、抵抗力差,病原菌和易感人群相对集中,空气中的自然菌和人工感染菌密度增加,空气消毒设施如不及时定期检测,会导致效能下降。
空气污染造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1]。
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由探视者把病原菌带入医院的可能性增加;空气环境细菌密度超标,物体表面接受沉降污染菌,清洁或污染手触摸,污染物品搁置、存放等;患者的排泄物及污染物处置过程中造成细菌传播;治疗护理操作,如输液、会阴护理、穿刺、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置所造成的空气污染[2]。
1.2 医护人员的因素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ICU内护理操作繁多,手的操作活动最多,如处理患者的大小便,灌肠,喂食,胃管插入,皮肤护理,翻身,护士手的污染较严重。
若不及时清洗双手,将造成细菌传播,引起院内感染。
1.3 大量抗生素的应用治疗过程中多种抗生素的应用可使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
ICU病室抗生素杀伤力较大,因为患者在转至ICU前已应用过多种抗生素,在ICU产生的耐药菌株流行到院内将最难以控制。
加之危重患者又是易感者,使ICU的感染控制造成困难。
1.4 侵入性操作因素目前侵入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成为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
如泌尿导管、气管切开[4]、动静脉导管、吸入装置、气管插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治疗手段,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有创伤口的增多,可能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此外静脉采血及静脉留置针等的护理不当,均可引起人为侵入性感染[3]。
综合ICU病房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摘要】ICU病房是重症患者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场所,但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医护人员频繁接触和设施设备污染等多种因素,容易发生感染。
常见的感染原因包括患者因素、医护人员因素和设施设备因素。
为了预防和控制感染,医院需要加强ICU病房感染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并持续改进设施设备及环境清洁。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医院管理部门和医护人员都应该认识到加强ICU病房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共同努力确保病房的安全和卫生环境。
【关键词】ICU病房、医院感染、病房感染、感染原因、护理措施、患者因素、医护人员因素、设施设备因素、预防、管理、防护意识、环境清洁、医疗卫生。
1. 引言1.1 病房感染的危害病房感染是指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
这种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病房感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病房感染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感染会导致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敗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病房感染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病房感染还可能对医疗机构的声誉和信誉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
预防和控制病房感染是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责任。
通过加强感染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改善设施设备及环境清洁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房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1.2 ICU病房感染的特点ICU病房感染的特点在于其高发生率和严重性。
由于ICU病房的患者通常身体状况较差,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接受各种手术和治疗,容易成为感染的高危人群。
ICU病房内医护人员密集,设备使用频繁,环境条件复杂,使得病原体易于传播和滋生。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8-06-07T15:54:10.2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7期作者:曾云[导读] 导致感染的因素较为复杂,广谱抗生素使用、侵入性操作以及病房环境均是导致院内感染的相关性因素。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治疗困难,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方法对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症监护室内发生感染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导致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
结果本组感染患者中包括有消化系统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呼吸系统感染4例,其他感染5例。
导致感染的因素较为复杂,广谱抗生素使用、侵入性操作以及病房环境均是导致院内感染的相关性因素。
关键词:重症监护;患者;感染;原因;护理1导言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大多有较为严重的疾病,导致身体机能不完善,免疫力较低,且重症监护室是一个细菌聚集之地,因此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感染,护理人员针对重症患者这一特点,应该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护,多方采集记录,探究引发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2资料与方法2.1 一般资料。
对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症监护室内发生感染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本组患者中存在有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在21-76岁,均值在(45.74±1.66)。
2例患者来自神经外科、5例患者来自呼吸内科,3例患者来自急症科室,2例患者来自普外科,其他3例。
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时间在2-7d,均值为(4.01±1.05)d。
2.2 方法。
对本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各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涉及到有关临床诊断资料、各类检测情况以及侵入性治疗情况等。
各项资料统计工作由具备多年临床护理经验人员共同进行,确保各项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3结果本组感染患者中包括有消化系统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呼吸系统感染4例,其他感染5例。
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作者:罗晓菊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05期ICU医院感染指的是患者在ICU这一特定环境内受到的感染。
因ICU患者基本来自医院的各个科室,并且病情比较危重、抵抗力较差,再加上各种介入治疗以及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导致ICU患者感染的概率增加。
本文重点介绍了ICU医院感染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预防控制。
1.环境因素。
由于ICU院内的易感人群和病原菌相对比较集中,空气中的人工感染菌和自然菌的密度较高,若空气消毒设施没有进行定期检测,患者极易因空气污染术后伤口而导致感染。
另外,若医院没有限制ICU患者家属探视,带入了病原菌,也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
另外,患者的污染物及排泄物在处理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出现细菌传播,引发感染。
2.医护人员因素。
ICU医护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若缺乏院内感染及危害认识,没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也会增加院内感染的概率,另外,ICU内的护理操作较多,如患者的大小便、喂食、皮肤护理、灌肠、胃管插入以及翻身等,大大增加医护人员手部的污染,若医护人员没有及时清洗双手,会导致细菌在ICU内传播,引起院内感染。
3.抗生素的使用。
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会使用多种抗生素,而抗生素的使用会使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失调,同时也会增加耐药菌株,导致患者的病程延长,感染概率增加。
4.侵入性操作因素。
患者侵入性创伤口的日益增多,也会成为患者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
如气管插管、泌尿导管、动静脉导管以及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治疗手段,都有可能损伤患者的防御屏障,导致外界微生物以及病原体侵入患者体内,从而增加院内感染的几率。
1.探视者管理方面。
首先,医院要减少ICU患者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其次,探视者探视隔离病人,需要穿专用的隔离衣和隔离鞋。
探视呼吸道感染,探视者还需要戴口罩。
再次,探视者进出ICU都需要洗手。
最后,探视者在探视期间,要避免接触ICU病房内的物体。
2.医护人员消毒管理方面。
首先,医院做好ICU室内的清洁消毒工作。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发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 ICU(重症监护室)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但与此ICU院内感染的发生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ICU 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中,在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的感染。
由于ICU患者常常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且因病情复杂而需要长期留院治疗,因此他们往往比其他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和医务人员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 ICU院内感染的危害ICU院内感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ICU院内感染还会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加重医疗负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更为严重的是,ICU院内感染还可能造成医务人员的暴露和受感染,引发医患纠纷,严重影响医院的声誉和正常的医疗秩序。
二、加强医院护理管理的必要性针对ICU院内感染的严重危害,加强医院护理管理,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下,只有通过加强护理管理的各项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1.加强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护理水平和素质。
医院应加强对ICU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掌握感染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水平和素质。
医院还应不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岗位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和不足,确保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护理操作,有效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2.落实ICU患者的个体化护理计划,防止交叉感染。
医院必须根据ICU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感染风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更换患者的床单、消毒医疗设备、严格控制ICU患者的访问和活动范围,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院还应加强对ICU患者的24小时监测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感染症状和迹象,避免感染的进一步扩散和恶化,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简述ICU感染常见的原因
ICU感染指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发生的感染,因为患者状态较为危急,治疗需求高,抵抗力通常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以下是ICU感染常见的原因:
1.器械设备使用:包括呼吸机、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等设备的使用,这些设备的使用可能会损伤患者的粘膜和皮肤屏障,从而导致细菌感染进入机体。
此外,这些器械设备可能存在污染,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导致感染。
2.手卫生不良:ICU病房内患者的防护意识通常普遍较弱,往往出现手卫生不良的情况,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时候也需要注意手卫生,避免污染引起感染。
3.药物治疗: 一些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内免疫力下降,使得患者的感染风险增加,例如广谱抗生素使用。
并且近些年来,抗生素快速耐药的情况大幅度加剧,使得床旁的细菌检测和有效病原细菌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药物治疗在重症监护病房内也成为引发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专科技术不足: 重症监护病房内拥有更先进的治疗设备,这些设备需要高水平的专科医生和护士进行操作,因此在某些缺乏专科人员的医院内,ICU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5.基础疾病: 一些患者在入院时已经有了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这些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较弱,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因此,在重症监护病房内预防感染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的风险。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稳定、规范的预防措施,包括制定抗感染方案、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鼓励对医疗器械、设备的有效使用以及提升职业素养,以提高ICU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效力。
此外,患者和家属也要依照医生的指示和规定,严格遵守限制措施,以自护和互护为主要方式,减少感染的风险。
ICU医院感染的原因、预防与护理目的:通过对ICU医院感染原因的分析,为预防、控制ICU医院感染及护理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对ICU医院感染与患者因素、呼吸机的使用、医务人员的关系、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病情危重、年老体弱者易发生医院感染;侵袭性操作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ICU设置的不合理增加交叉感染的可能。
结论:加强ICU病房管理,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认识和护理水平,加强环境监测力度,加强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加强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标签:ICU;医院感染;发生;预防与护理重症监护室(ICU)是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场所,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患者的明显特点是病情危重而复杂。
其免疫防御功能都存在较为严重的损伤或缺陷。
同时,病人在住院期间接受各种诊疗措施,如气管插管、动静脉插管、留置导尿、手术、放疗、化疗、内镜检查和介入治疗等,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防御功能。
加之ICU病原体种类繁多,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等,更增加了ICU院感的几率。
现结合我在ICU工作的临床实践,就发生、预防、控制ICU院感的措施及护理管理,谈一点体会。
1 临床资料收集2011年1月~12月入住我院ICU患者340例,其中发生院感30例(45例次),年龄30-92岁,平均年龄(50.8±0.15)岁。
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日数1921天(使用有创呼吸机1699天、无创呼吸机223天)。
呼吸机使用率75.72%,发生呼吸机相关呼吸道感染27例(39例次)(有创36例次、无创3例次),感染例次率20.3‰(有创感染例次率21.19‰、无创感染例次率13.45‰)。
感染病例病原学送检率100%,导致V AP的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12例;铜绿假单胞菌各11例;鲍曼不动杆菌9例;其他7例。
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
2 ICU发生院感的原因2.1 患者因素:ICU患者大多年老体弱,发病急,病情危重,其身心和全身营养状况均较差,抗感染能力低,免疫功能下降,应急防御机能减退,易造成感染。
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目的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组和对照组数据的对比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收治的385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
研究组患者则抽取我院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385例重症监护室患者。
我院在2016年间对于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感染原因做了重点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预防及护理方案。
通过观察组和研究组重症监护室患者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方式结果对比,发现研究组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感染重点关注,并且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不仅提高了重症监护水平,也使重症监护室患者得到了优质的护理。
标签:院内感染;预防护理;重症患者任何医院中重症监护室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重症监护室患者都是急、危、重症患者,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来说,有效的进行优质护理意义重大。
在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护理时,对于患者发生感染的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重症监护室患者病症严重,对于病菌的抵抗力较低,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在院内发生感染问题。
所以,对于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务必要合理有效,从而为患者的健康与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的保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抽取在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770例重症监护室患者,并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实验内容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全部知情。
对照组选取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的患者385例,其中男247例,女138例。
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为(46.8±2.3)岁;研究组对象为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385例患者,其中男235例,女150例,年龄26~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2.9)岁。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发生在院内的感染。
引起院内感染的致病菌较多,且大多为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珠,往往感染严重,有效控制率低,病死率高。
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易感因素的集中地,也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
文献报导ICU院内感染远远高出普通病房3~4倍[1]。
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ICU院内感染患者210例,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ICU住院患者680例,男450例,女230例;年龄3~97岁,平均62.3岁。
疾病包括重型颅脑损伤,高位颈髓损伤,胸部疾病,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发生院内感染210例,院内感染率30.88%。
其中呼吸道感染133例(63.33%),泌尿系感染50例(23.81%),颅内感染6例(2.86%),伤口感染8例(3.81%),败血症8例(3.81%),感染性休克2例(0.95%),其它感染3例(1.43%)。
病原体包括鲍曼不动杆菌、热带假单丝酵母菌、肺炎克雷白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杆菌、白色念球菌及其他少见菌种。
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内在因素:①患者自身易感性:ICU内多为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老年患者,且病情较重,自身抵抗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中感染因子的侵入;其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等有创操作,破坏了患者自身的天然屏障,使ICU 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
②易感部位:呼吸道是ICU院内感染的首要部位,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颅内感染及伤口感染。
外在因素:①ICU内环境因素:ICU内危重患者较多,各种监护设备及操作仪器多;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相对较多,流动性大;ICU空间相对狭小,空气污染加重,导致呼吸道感染率增加。
不合理的建筑设计及不洁净的病区环境易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病机会。
②ICU内的交叉感染:ICU内患者的病情复杂,致病菌种多,且大多为生存力及繁殖力较强菌株,易在病区内交叉传播。
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目的:对于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的应用对策展开讨论。
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收的360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
结果:360例的ICU院内感染患者中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患者;以下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为主;基础疾病中脑血管疾病、损伤性疾病居多;院内感染发生与患者年龄、感染部位、药物使用有关。
结论:加强病室与护理的管理、提高患者营养、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是控制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护理途径。
【关键词】ICU患者;院内感染;原因;护理对策ICU护理即重症监护护理模式,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新型医疗设备与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医疗护理技术的组织管理形式,可以有效的把危重的患者集中起来,在物力、人力、技术上给予患者最佳的保障,促进良好的救治效果的实现[1]。
但是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却不能完全降低,本研究主要探讨感染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接收的360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发生医院感染有36例,感染率为10.0%,男性感染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8至76岁,平均年龄(48.7±1.1)岁,而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30例,占所有感染患者的83.3%。
1.2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手段。
2.结果2.1 36例发生院内感染的ICU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分析在360名ICU患者中,有36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30例,占总感染人数的83.3%,40至60岁的年龄之间的感染患者有5例,28至40岁之间的患者只有1例。
表1 36例院内感染者年龄分布2.4 36例发生院内感染的ICU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布情况分析在36例感染患者中,感染患者基础疾病最多的是脑血管疾病,有12例,占33.3%,其次就是损伤性疾病,有9例,占25.0%,详见表4。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与控制措施发表时间:2011-06-09T09:28:25.9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蔡友锦池喜华严凌燕[导读] 目的找出我院神经外科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应措施蔡友锦池喜华严凌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ICU 广东广州 510080)【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0-0040-02【摘要】目的找出我院神经外科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应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ICU3100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情况;结果 3100例患者其中发生院内感染人数150例,占4.9%;结论我ICU院内感染有多种因素,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关键在于预防。
【关键词】 ICU 院内感染原因控制措施ICU是治疗和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
我科ICU绝大部分为择期手术病人,由于该专科的特点,术后多数患者病情较重、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9%,较部分文献报道【1】高,这可能与我ICU病种和环境等有关。
据报道【2】,外科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率(15.9%)明显高于普通病房(5.4%),近年来,我院院内感染在医院的重视与管理下,呈现下降的趋势,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神经外科ICU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入住患者3100例,其中男1800例,女1300例,年龄最大95岁,最小1个月,平均年龄47±岁。
其中发生院内感染人数150例,占4.9%,110例患者中男68例,女42例,年龄最大95岁,最小3个月,平均年龄47±岁。
2 医院内感染的原因2.1 患者因素:由于该专科的特点,术后多数患者病情较重、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也有少部分病人未手术转入时就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加上抗生素的使用,使病人正常菌群失衡和耐药菌的产生,增加了控制难度。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院内感染一般都发生于医院内部,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多种多样,而且大部分都是一些耐药菌株,因而一般出现医院感染,都比较严重。
本文首先分析了ICU院内感染的原因,进一步得出了ICU院内感染的对策。
1.ICU院内感染的原因1.1医院环境影响ICU中的患者的病情均比较危及,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差,属于最易被感染的人群。
加之病原菌、易感人群比较集中,空气中的自然菌、人工感染菌的密度也会增加。
如果在此种情况下,医院的空气消毒工作不到位,就会出现空气污染,从而使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这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一个诱发因素。
另外,如果对探视者的消毒工作没做好,他们也会有携带病原菌的可能。
一旦室内的空气中细菌的密度超标,细菌就会分布在ICU室内的物体上,就会增加细菌的传播。
另外,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如输液、穿刺、皮肤护理等环节,会产生一定的医疗废弃物,处置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空气污染。
1.2应用抗生素在对ICU 患者的治疗中,难免会用到抗生素。
抗生素的确有它独特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其控制人体内菌群比例的作用上。
但抗生素的使用,会增加耐药菌株,患者的病程就会相应地被拉长,从而使感染的机率也随之增加。
在ICU中使用的抗生素,通常都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且多数患者在进入重症监护室之前,都已经使用过抗生素药物。
在此情况下,在重症监护室产生的耐药菌株,将流行到院内,就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
再加上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又属于易感人群,这就更加加大了感染控制的难度。
1.3侵入操作较多当前医院中的侵入性操作逐渐增加,大量的有创伤口,会使患者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比如像气管切开、吸入装置、动静脉导管、监测仪探头等,都属于侵入性治疗的方法。
而这些侵入性操作,仪器设备上会附着一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顺着仪器进入到体内,从而会使机体的防御屏障受到一定的损坏,造成更多的有创伤口。
基于此,病原体就会很容易入侵机体。
除此之外,静脉采血等操作中,如果出现护理不当的情况,也会有可能出现侵入性感染。
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发表时间:2015-12-15T16:43:53.76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期供稿作者:冯爱英,张淑琴[导读] 宿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患者常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有创操作多等原因,使得其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
宿州市立医院,234000冯爱英,张淑琴摘要:目的通过对ICU院内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院感原因,提出护理对策,降低ICU院内感染发生率。
方法2014年1月至2005年4月入住我院ICU352例患者纳入调查,对分离菌株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
结果发生院内感染61例,发生率为17.3%,其中65岁以上者占82.0%。
本研究共分离出18种细菌,其中G+菌占32.4%, G-菌占67.6%。
结论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等是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重症医学科患者常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有创操作多等原因,使得其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1]。
本研究对我院ICU 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352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分析,以期提出护理对策,降低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自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入住我院ICU352例患者中,61例发生院内感染,其中男43例,女18例。
感染者年龄25~ 96岁,平均(70± 8)岁;其中65岁以上50例,占82. 0%。
主要并存疾病依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
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42例,占68.9%;糖尿病患者20例,占32.8%;营养不良患者15例,占24.6%;恶性肿瘤患者10例,占16.4%;其他疾病患者19例,占31.1%。
1.2 研究方法ICU医院感染患者每日填写院内感染质控中心制定的“ ICU病例院内感染前瞻性调查登记表”。
ICU临床分离菌株,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
1.3 统计学处理将ICU院内感染前瞻性调查数据和细菌培养结果输入Excel,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重症监护室(icu)常见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前言:近些年,在重症监护室中患者的院内感染的问题越发被获得关注,其为导致患者死亡,诱发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患者所处的环境较为封闭,以及多种管路如导尿管和血管内导管、气管插管等的运用,导致机体在外部病原体中暴露,同时也受到免疫功能有所下降的影响,所以更会加大重症监护室感染问题的出现率,这也为当前重症监护室中所面对的一项严重问题。
基于此,本文就以重症监护室(icu)常见感染原因分析为出发点,而后探讨了重症监护室(icu)常见感染预防措施。
一、重症监护室(icu)常见感染原因分析在重症监护室的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在医院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其病情通常十分严重,受到侵袭性操作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会提高患者出现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的概率,并且该种感染状况一般会出现在应用人工呼吸机、以及进行气管插管的一些患者身上,同时一些患者的意识还并不清楚,气道廓清功能障碍,难以清理好呼吸道,所以在其咽喉部中所存在的细菌,就易于通过气管插管入侵至患者的气管中,导致发生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状况。
在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也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状况,这不但和患者免疫力降低之间有关,也和导尿之间存在关联,而若是长久留置导尿管,会加大感染的发生率,再者,若是在进行导尿操作时,并非标准与合理,也未能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就更易于引发严重的泌尿道感染。
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在治疗或是护理患者前,如没能根据规定及时洗手,或是未能标准着装,针对患者的尿液和唾液等,未能展开有效的处理,也容易导致发生严重的感染问题。
在利用器材进行操作前,如没能实施有效的器材消毒,在展开实际操作时也会加大感染问题发生的概率。
除此之外,针对血管内导管的感染,中心静脉置管以及插管位置潮湿等,也易导致感染状况出现。
二、重症监护室(icu)常见感染预防措施(一)强化对呼吸道的管理在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其状况往往十分危重,必须确保其呼吸道的通畅性,避免引流物或是分泌物掉入到气管中,致使发生感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