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课目标1.会认 4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诗歌,领会诗人对秋季的赞叹之情.3.背诵其余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教课挂图。
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产的秋季令人惊喜,秋季的山林又是一番如何的景像呢 ?3.出示教课挂图。
4.讲枫林美。
(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5.诗人是如何描述这美景呢?6.自由读诗《山行》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
石径斜坡枫林于是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状况。
4.指导书写。
于首枫(注意“首”字下边是“自”而不是“白”)三、学习诗歌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泊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曲折曲伸向深山的状况。
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季的深山。
(2)发问:秋季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 )有严寒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3)诗人登上严寒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4)引:可否出人看林的句:停坐林晚,霜叶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叶比。
?叶比二月花 (春花 )。
(6)认识“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季。
(7)教在学生后意。
沿着弯曲折曲的小道,登上秋季的深山,在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是因夜晚的林,秋季的霜染的叶比春季的花。
(8)出示平的叶与霜的叶行比.霜叶的原因。
5.朗歌。
(1)候的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么美的林怎么?(出快、喜⋯⋯) 6.歌。
注意重以下:寒山石径斜生林晚二月花7.背祷歌。
四、拓展学一、背诵课外收集的写秋的侍。
课题 4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春日偶成》。
2、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具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
[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
字伯淳,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
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
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
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
(要求同前首)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复习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1.出示《绝句》。
指名渎。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3.明诗意:(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渎,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
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教学反思: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教版第四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课】教学设计教材简说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看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觉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形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强的生命力。
《宿新市徐公店》描画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朝气蓬勃的暮春景色。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小草坚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爱好。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朋友们,大伙儿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许多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形,随机纠正读音。
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形。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画的景象。
(2)假如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伙儿识记“徐”那个了。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
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看发觉。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发觉,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左右结构:枯、徐、烧上下结构:宿、菜上中下结构:荣半包围结构:追、店(3)重点讲解。
未:能够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
4.古诗两首教学内容4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方法情景识字、反复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对话平台。
(一)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四)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
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五)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
学生认读,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
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二、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第二课时)(一)导入揭示课题(出示插图),你看到了什么,用完整、连贯的话说一说。
(指名说),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当的看到这一情景又是怎么说的吧!(听录音诵读全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题,生齐读课题)。
(学生生字:宿:1.正音:平舌音)2.组词请姓徐的同学(或认识姓徐的人的同学教大家识记这个字。
)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1.自读古诗,要把字音读准。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1.指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
[2.幻灯出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1)生诵读诗句。
(2)新市徐公店周围景色如何?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小组讨论交流)(3)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画一画再现新市徐公店吧!(生画画)(4)指导朗读,生认真体会。
(5)生练读、指读、评价读。
3.幻灯出示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生诵读诗句。
(2)此时此刻,你眼前又呈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生先说一说,再画一画,最后读一读诗句。
)4.配乐诵读全诗,体会感情。
5.你能把古诗编成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小故事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6.背诵诗句。
1/ 2(四)指导书写1.认读宿、徐、店、未、追、菜2.正音:宿、菜是平舌音。
追是翘舌音。
3.同桌互相练习组词。
4.用追逐造句。
5.观察每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6.师讲解、示范、指导。
7.生描红、临摹。
2/ 2。
第课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查找资料、借助插图或工具书、抓住景物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景象,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细细品味《春日偶成》中诗人春游的快乐,通过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重点】学习抓住景物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景象,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1.指名说一说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
2.导入: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再来学习一首春天的诗——《春日偶成》。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醒学生要用上节课学的方法,来学习一首新诗《春日偶成》。
一、学习《春日偶成》。
了解诗人:PPT出示:程颢(1032-1085):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
学者称其为明道先生。
与其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河南洛阳人。
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他的诗大都申述理学宗旨和描写山水闲居生活。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认真读三遍,要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听。
教师相机地正音。
3.提问上节课学习的怎样读出诗的韵味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
PPT出示:春日偶成(宋)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评议。
三、辨析词义,想象画面,体会诗境。
1.解读第一、二句。
(1)指导自读自悟。
诗人程颢是什么时间去春游的呢?他一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前两句,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标画出有关词语。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自读自悟。
(2)学生思考后汇报交流。
(教师板书:淡云、风轻、花、柳、川)理解“近午天”“傍花随柳”。
4 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通过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明白两首诗一“喜”一“悲”都表达了爱国情怀。
一、课堂研讨
(一)温故知新
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读题,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理解诗题意思,了解陆游。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
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
(二)初读感知
1.范读,指名读。
注意诗句的停顿。
2.齐读: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指名读,反馈,齐读
相机指导难写易错字——祭(与登字头容易混淆。
“祭”从示,以手持肉。
左上是“月”,肉;右上是“又”,手。
“登”左上右上同形,上车也。
)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3.示儿,就是告诉儿子。
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诉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
4.理解“通假字”——元、无
理解古今字义不同——但
根据老师出示的带点字意思,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
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5.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板书:悲)
6.诗人在“悲”什么?让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
7.出示材料:
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何等的壮怀激烈!(《观大散关图有感》)
68岁时,他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多少辛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关山月》)
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的悲伤写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指名反馈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
(板书:爱)
9.他爱什么?
10.小结: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怀念永远的陆游!一起读!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形容枯槁,不久于人世,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缓慢而深沉的对你交代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句的强调,无忘啊,无忘啊……此时此刻,你们父子之间或父女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1)分组练习对话(2)展示父子对话
2.全班交流,评价。
3.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课后题4)
小结:本节课我们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了解到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北定中原”。
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
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这样执着的爱国情怀怎能不让爱国的读者怦然心动呢?让我们再来动情的一起背诵这首绝笔诗。
(五)对本单元课文的总结
本单元的主题就是“爱国”,人物代表在时空上涵盖了古今中外,有古诗、现代诗歌、叙事性文章。
从中,我们认识了收复并建设台湾的郑成功、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肖邦、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陆游,他们就有共同特点就是——爱国。
二、当堂训练(学案)
三、巩固练习(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