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通气管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的临床效果观察xx年xx月xx日•引言•口咽通气管概述•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的临床效果评价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录01引言口咽通气管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急救设备,主要用于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在院前急救中,口咽通气管的使用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研究旨在观察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的临床效果,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等,以全面评估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口咽通气管概述口咽通气管的结构口咽通气管是一种扁平的、半硬质的通气管道,通常由塑料或橡胶制成,长度约30-40厘米,直径约1-2厘米。
口咽通气管的特点口咽通气管具有简单易用、操作方便、快速有效的特点,同时其半硬质的材质可以更好地适应口腔结构,不易移位或滑落。
口咽通气管的结构与特点口咽通气管主要作用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后坠引起的窒息,同时也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保持患者呼吸通畅。
口咽通气管的作用口咽通气管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呼吸道阻塞等情况,如急性脑血管病、中毒、呼吸道烧伤、颅脑外伤等。
口咽通气管的适用范围口咽通气管的作用与适用范围口咽通气管的使用步骤 1. 评估患者是否需要使用口咽通气管,判断患者意识、呼吸情况以及是否有呼吸道阻塞等。
2. 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口腔大小等因素进行选择。
3. 将口咽通气管插入患者口腔,注意不要插入过深,以免刺激咽喉部引起不适。
4. 用胶布固定口咽通气管,防止其移位或滑落。
5. 定期检查患者呼吸情况,以及口咽通气管是否通畅,如有需要可调整位置或更换。
口咽通气管的使用方法03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意识障碍,如抽搐、惊厥、中毒等引起的呕吐和分泌物增多。
癫痫等发作时引起的呼吸困难。
舌后坠,呼吸道梗阻等引起的通气障碍。
口咽通气管在监护病房的应用及护理体会王桂兰【摘要】@@ 在重症病房中,改善通气是抢救重症患者的首要方法,而放置口咽通气管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安全装置,为基本气道开放技术[1],是保持呼吸道畅通的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属无创性,便于掌握,而且能快速有效地改善通气.现将我科35例使用口咽通气管的重症患者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43)004【总页数】1页(P507)【关键词】口咽通气管;护理;监护病房【作者】王桂兰【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在重症病房中,改善通气是抢救重症患者的首要方法,而放置口咽通气管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安全装置,为基本气道开放技术[1],是保持呼吸道畅通的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属无创性,便于掌握,而且能快速有效地改善通气。
现将我科35例使用口咽通气管的重症患者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5例,男2例,女33例;年龄16~84岁。
其中动脉瘤6例,脑干损伤6例,脑疝形成10例,广泛脑挫伤10例,高血压脑出血3例。
均有自主呼吸,频率10~40次/min,GCS评分5~8分,血氧饱和度70%~87%,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伴舌后坠。
1.2 材料选用半硬式口咽通气管,型号为8~11号。
口咽通气管必须延伸到舌根部才能开放气管,因此原则上宁大勿小,正确的位置应使口咽通气管远端位于会厌上方[2],长度大约相当于下颌角或耳垂至门齿的长度。
1.3 置管方法选择合适的口咽管,取仰卧位,张口,有义齿者应取出,同时清洁口腔内分泌物,将前端放置舌根之后再将口咽通气管旋转90°固定,向下推送口咽管至合适位置,置管成功后,再用胶布将口咽通气管外端固定于面部,防止脱出或移位[3]。
2 结果本组5例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死亡率明显降低,其中只有1例患者无效死亡,2例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效果不佳,改为气管切开,其余32例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后,给予吸痰,缺氧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由原来70%~87%上升至90%~96%。
口咽通气管在神经内科重症昏迷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湖北丹江口442700)【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27-01 口咽通气管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是一种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并能在数秒钟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我科对2010年以来收治的15例不同病种的重症昏迷患者使用了口咽通气管,在维持有效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将有关使用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2010年至今我科在15例重症昏迷患者抢救时放置了口咽通气管,男22例,女4例,年龄20~82岁,其中癫痫持续状态4例,脑干梗死3例,脑出血昏迷7例,暴发性脑炎l例,使用时间1~15d。
2 口咽通气管的使用方法口咽通气管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部分:冀缘、牙垫部分和咽弯曲部分。
2.1 放置方法:(1)舌拉钩法:①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其长度(在口外)大约相当于从门齿至下颌的长度;②用开口器张开病人的口腔,放置舌拉钩于舌根部。
向上提起使舌离开咽后壁;③将口咽通气管放人口腔,其末端突出门齿1~2cm,此时口咽通气管即将到达口咽部后壁;④双手托起下颌,使舌离开咽后壁,然后用拇指将通气管向下至少推送2cm,使通气管弯曲段位于舌根后;⑤放松下颌骨髁部,使其退回颞髁关节;⑥检查口腔,以防舌或唇夹置于舌和通气管之间。
(2)反向插入法:把口咽通气管的咽弯曲部分向腭部插人口腔,当其头端接近口咽部后壁时(已通过悬雍垂),即将其旋转180。
,向下推送通气管至合适位置。
[1]本组15例患者均采用此种方法,此方法简单易学,无需特殊器械即可完成。
2.2固定方法:口咽通气管放置成功后,取胶布a、b两条,长约20cm,将a胶布一端固定于右侧面颊部,然后绕口咽通气管一周后,仍固定于右侧颊部;将b胶布相同方法固定于对侧颊部。
2.3 注意事项:①选择口咽通气管长短要合适,太短舌仍可能在口咽水平阻塞气道;太长可到达咽喉部接触会厌。
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口咽通气管属于非气管导管性通气道,具有操作迅速简便、易于携带、可随意调节、通气效果好等优点,是一种不需要特殊器械就能够在数秒钟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的通气方式,特别适合于紧急情况下使用。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由于急救现场的特殊性、伤病员病情的复杂性和紧急性、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通畅的气道是复苏的首要环节。
在急救过程中积极采用口咽通气管控制气道,解除呼吸道梗阻,它的应用为抢救病人争取了时间和条件,是挽救患者生命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1 材料、结构、规格1.1 材料口咽通气管是一种由弹性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硬质扁管形人工气道,呈弯曲状,其弯曲度与舌及软腭相似[1,2]。
我院常使用的口咽通气管有两种类型,中央单通道型口咽通气管(图1),双侧工字通道型口咽通气管(图2)。
中央单通道型中央有腔,具有方便吸痰、改善通气两种功能。
双侧工字通道型中央无腔,两侧有小腔,具有改善通气功能,但吸痰效果较前者差。
中央单通道型通气管外形圆润光滑,插管及在口腔旋转时易于操作且对口腔黏膜损伤小,因此通常使用中央单通道型口咽通气管作为急救开放气道的首选。
图1 图21.2 结构包括咽部端和法兰盘端,咽部端指口咽通气道插入病人口咽的一端;法兰盘端处于牙齿和牙龈外部的一端[3],处于上下牙齿及牙龈外,可以起到防止口咽通气管滑入呼吸道的作用。
1.3 规格口咽通气管一般以公称长度“厘米”为型号标志,标识于口咽通气道法兰盘端,不同型号的口咽通气道一般在法兰盘端内口处以不同颜色区分,让使用者一目了然。
中央单通道型规格为30mm -120mm,双侧工字通道型规格4号—11号。
其最小内部尺寸为2.5—5.5mm。
2 型号的选择2.1 随着口咽通气管型号的增大,其形状和长度逐渐增加,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体型的患者使用。
口咽通气管长度相当于从门齿至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
2.2 使用口咽通气道的位置要正确而且型号要合适,这样其咽弯曲段正好位于舌根后,通气管腔的前端位于会厌的上方附近。
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产建设和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创伤的发生率有日益增高的趋势。
急救治疗创伤的目的是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和恢复生理功能,首要的则是抢救生命。
近年的经验证明,住院前创伤救治能挽救很多危重患者的生命。
院前急救中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基本措施可概括为“ABC”的支持,即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和circulation(循环)的支持。
我们依照“ABC”的支持原则,为减少伤病员的痛苦,降低病死率,在院前急救中积极采用口咽通气管控制气道,解除气道梗阻;结合气囊面罩、手法加压给氧措施的实施,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1月~2004年2月,我科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根据病人的病情、受伤情况、神志、呼吸变化的程度,在院前急救转运途中采用传统的体位引流与使用口咽通气管保持气道通畅,两种方法抢救危重病人共64例,均为意识不清、呼吸表浅甚至休克的急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
在实验组32例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8~67岁,平均年龄39岁。
颅脑外伤1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10例,脑血管意外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
对照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39.5岁。
颅脑外伤19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10例,脑血管意外1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
两组病人具有可比性。
1.2材料我们通常使用的口咽通气管为半硬式口咽通气管和双通道半硬式口咽通气管。
临床工作中多习惯使用双通道半硬式口咽通气管,其型号分别为4~10号。
双通道半硬式口咽通气管呈“s”形,横截面呈管状或“工”型,是最简单的气道辅助物,易于插入,其作用在于限制舌后坠,维持开放气道。
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口咽部的解剖特点,它们应大小合适,位置准确,在相应环境中使用,也可以和面罩通气结合使用。
1.3方法(1)实验组。
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根据病人的年龄大小选择适宜的型号,将口咽通气管凹面向上抵住舌轻轻放入口腔,然后旋转180°使其凹面向下,前端置于舌根之后。
抢救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中口咽通气管的应用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关系到重要器官功能保障和急救能否成功的首要环节。
在人工气道未建立前,建立过渡性气道,置入口咽通气管是急救的重点。
标签:口咽通气管;抢救;护理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快,多有意识障碍,以昏迷为主,吞咽及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伴有舌后坠,呼吸道分泌物容易堵塞气道,至使缺氧窒息,甚至有死亡的危险。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关系到重要器官功能保障和急救能否成功的首要环节。
在人工气道未建立前,建立过渡性气道,置入口咽通气管是急救的重点。
口咽通气管是一种无创性的通气导管,可以防止舌后坠、舌咬伤,有利于通过其吸痰,清除气道分泌物,能在数秒内获得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患者供氧。
而传统经鼻(口腔)插入吸痰管吸痰,在下送过程中容易盘曲受阻,导致吸痰成功率下降,再次重复插入易造成口鼻腔黏膜受损,使吸痰时间延长,延误抢救。
下面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抢救重症脑血管患者中口咽通气管的应用,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O14年6月我院老年病房收治的4O例重症脑血管患者,抢救时放置口咽通气管,男32例,女8例;年龄56~84岁;其中脑出血22例,大面积脑梗死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O例。
患者呼吸频率28~46次/min,血氧饱和度71%~87%,呼吸道分泌物多,伴有舌后坠。
1.2 方法立即将患者取去枕仰卧位,肩下垫软枕头,头后仰,颈伸展。
插管前去掉活动义齿,清除口腔及咽部的分泌物,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成人8~l1号。
操作者右手持口咽通气管,左手固定头部,拇指和食指分开上下唇,以舌背相反的方向,从臼齿间插入口腔,当通气管接近舌根部时再旋转180°,借患者吸气时向下推至合适位置,使通气管的弧度与舌背吻合。
检查口腔,放置舌夹至于牙和口咽通气管之间,然后用胶布的一端固定于一侧面颊,另一端则绕口咽通气管一圈半后,固定于对侧面颊部。
一、实训背景口咽通气管置入术是临床急救中常用的技术之一,主要用于维持气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梗阻。
为了提高我的急救技能,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我参加了口咽通气管置入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掌握口咽通气管的置入方法、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
二、实训目的1. 熟悉口咽通气管的结构、材质和用途。
2. 掌握口咽通气管的置入方法,包括顺插法、反转法等。
3. 了解口咽通气管置入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4. 提高临床急救能力,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
三、实训内容1. 口咽通气管的结构与材质口咽通气管是一种由弹性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硬质扁管型人工气道,呈弯曲状,其弯曲度与舌、软腭相似,易于插入。
临床常用的口咽通气管为一椭圆形空心塑料管,外形呈S形。
2. 口咽通气管的置入方法(1)顺插法:一手分开上下唇齿,另一手将通气管的咽弯曲沿舌面顺势送至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也可借助喉镜置入。
(2)反转法:平卧位,抬起患者下颌角,将口咽通气管凹面向上由舌面上方压入(可先用压舌板压住舌)再旋转180使其凹面向下,前端置于舌根之后。
3. 口咽通气管置入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1)适应症:1. 呼吸道梗阻的患者;2. 口、咽、喉等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便于吸引;3. 癫痫发作或抽搐时,保护舌齿免受损伤;4. 同时有气管插管时,充当牙垫作用,防止气管插管被咬。
(2)禁忌症:1. 喉头水肿、气管内异物、哮喘、咽反射亢进;2. 口腔内门前4颗牙具有折断或脱落危险的患者;3. 若患者呕吐频繁且量大时,增加了误吸的危险,应及时给予气管插管、气管切开;4. 口咽通气管可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故对伴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的患者不宜长时间使用。
(3)注意事项:1. 操作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是否适合使用口咽通气管;2. 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异物;4. 监测血氧饱和度,确保患者呼吸平稳;5. 用生理盐水覆盖口咽通气管口,加强气道湿化防止异物吸入。
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与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评价目的探究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与转运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院前急救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院前急救以及运转中均需辅助通气治疗。
按照中心随机法将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接受口咽通气管治疗,对照组则接受紧闭式吸氧治疗,对比2组患者辅助通气的差异性。
结果实验组气管开置时间、置入时间、血氧饱和度上升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口咽通气管可以有效缩短院前急救患者的氧气吸入时间以及血氧饱和度上升时间。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ropharyngeal airway tube application value in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d transport. Methods Select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re-hospital emergency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all of the patients in pre-hospital first aid,and operation must be assisted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center of random method divided the patients into two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treated with oropharyngeal airway tube,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closed type oxygen treatment,the contras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patients assisted ventilation.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irway open place time,placement time,blood oxygen saturation rise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Oropharyngeal airway tube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oxygen inhaling time rise time and blood oxygen saturation.Key words:Oropharyngeal airway tube;Pre-hospital first aid;Running院前急救患者常为病情危重的患者,此时患者因尽快接受有效治疗,呼吸道通畅是保证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1]。
口咽通气管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目的观察口咽通气管在昏迷患者急救中建立有效气道通气的治疗效果。
方法总结2011年1月~9月在院前急救中行气道通气的患者情况,随机抽取60例使用口咽通气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对应抽取60例传统方法行气道通气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两组患者外周血氧饱和度、呼吸改善有效例数、最终需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口咽通气管能保持有效的呼吸道通畅,是一种操作简便、有效、无创的院前急救措施。
标签:口咽通气管;昏迷;院前急救口咽通气管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是放置在口咽部起到支架作用的通气性管道,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并能在数秒钟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辅之以面罩给氧,或接上简易呼吸机,能有效扩大无创辅助呼吸范围,而且有助于顺利吸出口腔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防止窒息,提高抢救成功率。
也可作牙垫使用,防止咬伤舌头,便于护理。
是一种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方法。
急诊昏迷患者常有严重缺氧和呼吸性酸中毒,多伴有舌后坠,严重影响呼吸。
准确迅速地处理呼吸道问题、维持生命、稳定病情,是争取进一步诊治机会的关键[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总结2011年1月~9月笔者所在医院120例急诊昏迷患者。
随机抽取使用口咽通气管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其余使用传统方法气道通气60例作为对照组。
男67例,女53例,年龄15~72岁,其中脑挫裂伤56例,颅内出血29例,脑血管意外24例,各种中毒11例。
两组所选病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用开口器慢慢打开口腔,用舌钳放于舌根部,提起舌体使其离开咽后壁,用手固定并按需进行人工通气或吸痰。
观察组患者使用口咽通气管弯部压住舌头,到达硬腭,全部进入后旋转180°到达咽后壁[2],按需进行人工通气或吸痰。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呼吸改善时间、外周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以及最终须行气管插管例数、气管切开例数。
口咽通气管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一次性口咽通气管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体会及价值。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120科2010年12月至今85例使用口咽通气管的患者,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现已成功放置一次性口咽通气管辅助吸痰及通气共计85例次,85例患者的置管成功率为100%,其中各种原因致深昏迷33例次,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心跳骤停24例次,其他因素致呼吸困难、窒息28例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经口咽通气管治疗前及治疗后4 h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口咽通气管抢救急诊危重患者效果理想,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节省急救人员的体力,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抢救过程中患者的口腔、咽喉软组织的损伤,促进患者舒适,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昏迷患者护理中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一次性口咽通气管;癫痫;抽搐
急诊抢救中采用口咽通气管,可迅速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笔者所在医院急诊、120科2010年12月开始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一次口咽通气管,现将使用口咽通气管一年多来的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120科2010年12月至今85例使用口咽
通气管的患者,年龄4~77岁,男46例,女39例。
1.2 方法
1.2.1 放置口咽通气管的准备掌握口咽通气管的适应证:呼吸道梗阻的患者,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便于吸引;癫痫发作或抽搐时保护舌齿免受损伤;同时有气管插管时,取代牙垫作用。
(1)熟悉口咽通气管的类型。
口咽通气管是一种由弹性橡胶或塑料制成硬质扁管形人工气道,呈弯曲状,其弯曲度与舌及软腭相似。
目前有4种系统,两种类型:柔软的口咽通气管(规格:55~115 mm),口对口急救口咽通气管(规格:成人80~105 mm),半硬式口咽通气管(规格:40~110 mm),双通道半硬式口咽通气管(规格:40~100 mm)[1]。
(2)掌握临床型号的选择。
随着口咽通气管型号的增大,其形状和长度逐渐增加,以适应不同年龄和不同体型的患者使用。
①口咽通气管长度相当于从门齿至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
合适的口咽通气管应该是:口咽通气管末端位于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因此,较为安全的选择方法是:宁长勿短,宁大勿小,因为口咽管太短不能经过舌根,起不到开放气道的作用,口咽管太小容易误入气管。
②口咽通气管应有足够宽度,以能接触上颌和下颌的2~3颗牙齿为最佳。
1.2.2 插管要点 (1)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向清醒患者做好解释,放平床头,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头后仰,使上呼吸道三轴线(口、咽、喉)尽量成一直线。
(2)清洁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置管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放置:将通气管的咽弯曲沿舌面顺
势送至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
另一种为反向插入法:把口咽管的咽弯曲部分向腭部插入口腔,当其内口接近口咽后壁时(已通过悬雍垂)即将其旋转180°,借患者吸气时顺势向下推送,弯曲部分下面压住舌根,弯曲部分上面抵住口咽后壁,虽然后者比前者操作难度大,但在开放气道及改善通气方面更为可靠。
(4)对于意识不清者,操作者用一手的拇指与食指将患者的上唇齿与下唇齿分开,另一手将口咽通气管从后臼齿处插入,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准确。
(5)测试人工气道是否通畅:以手掌放于通气管外,于呼气期感觉是否有气流呼出,或以少许棉花放于通气管外,观察其在呼吸中的运动幅度,此外还应观察胸壁运动幅度和听诊双肺呼吸音。
(6)检查口腔,以防止舌或唇夹置于牙和口咽通气管之间。
1.2.3 固定置管成功后,传统的固定方法。
用胶布交叉固定于面颊两侧。
改进的固定方法为:在口咽管翼缘两侧各打一小孔,用弹力绷带穿过小孔,将弹力绷带绕至患者颈后固定,解决了胶布固定存在的易脱落、易过敏等缺点[2]。
1.2.4 护理要点 (1)保持管道通畅:及时吸痰、清理呼吸道,防止误吸甚至窒息,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2)加强呼吸道湿化:口咽管外口盖一层生理盐水纱布,既可湿化气道,又防止吸入异物和灰尘。
配合使用室内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在55%~60%,维持气道适当的湿润,避免痰痂形成堵塞口咽通气管。
(3)严密观察病情:监测血氧饱和度、血气指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呼吸形态改变、呼吸频率及深度、血压、脉搏及体温变化,经常听诊肺
部呼吸音,观察末梢循环,评估缺氧改善情况并做好记录,床旁备气管插管包、气管切开包及各种抢救药品,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4)口腔护理:昏迷患者,口咽管可持续放置于口腔内,但每隔2~3 h取出一次,待患者休息10~15 min再置入,每4~6 h清洁口腔及口咽管一次,防止痰痂堵塞,每天更换口咽管,同一患者换下的口咽管可浸泡消毒后晾干后备用,患者好转或离开后按一次性医疗废物进行终末处置。
(5)心理护理与人文关怀:清醒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经常关注、询问患者感受。
置管及吸痰时动作轻柔、敏捷、准确。
(6)并发症的护理:口咽通气管放置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悬雍垂损伤、门齿折断、咽部出血、应激性反应、窒息、烦躁不安等并发症,因此医护人员的在置管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动作轻柔、准确,置管成功后应认真检查、仔细观察、及时吸痰、精心护理。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4 h,观察分析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与血气指标的监测值。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生命体征及血气指标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选取已成功放置一次性口咽通气管辅助吸痰及通气共计85例次,
85例患者的置管成功率为100%,其中各种原因致深昏迷33例次,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心跳骤停24例次,其他因素致呼吸困难、窒息28例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经口咽通气管治疗前及治疗后4 h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口咽通气管的应用,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
放置口咽通气管可以减少患者口咽及气道黏膜的损伤,并防止舌后坠,有利于护理人员快速吸痰;安置口咽通气管时,由于刺激咽部,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可降低血管压力和减慢心率,对于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降低血压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口咽通气管的适用范围广,能有效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舌后坠,操作过程简单易学,是紧急状态或不具备气管插管条件时保障患者有效通气、维持生命基本功能的重要措施[3]。
综上所述,在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口咽通气管的应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通气功能,提高了抢救速度和质量,节省了急救人员体力,一定程度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减少了抢救过程中患者的口腔黏膜、咽喉软组织的损伤,促进患者舒适。
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昏迷患者护理中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春容.一次性口咽通气管在急诊洗胃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9,9(2):209-210.
[2] 陈东颖,陈劭华.放置口咽通气管吸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32(9):1216-1218.
[3] 李红梅.咽通气管在危重脑血管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3(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