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专项复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的假说1练习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萨顿的假说课后练习(2)1.孟德尔发现的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
根据这一事实作出的如下推测,哪一项是没有说服力的( )A.基因在染色体上B.每条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C.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使相应的非等位基因重组2.下列叙述中哪项不能表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行为()A.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B.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有自由组合C.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组成之一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3.下列不能说明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B.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C.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有自由组合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也可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不需要水浴C.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来检测CO2产生情况D.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假说5.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摩尔根及其同事运用类比推理法,合理地解释了果蝇红白眼性状的遗传现象,并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林德曼用调查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发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C.采用样方法可调查土壤动物的丰富度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浸泡法比沾蘸法中所用的a-萘乙酸溶液浓度低,处理时间短6.下列不属于萨顿假说中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描述的是(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C.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形成配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7.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相应关系,非等位基因的概念可叙述为( )A.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B.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置上的基因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D.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8.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研究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C.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9.下列有关科学方法、科学实验的表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豌豆细胞内各种基因在有性生殖时遵循孟德尔定律B.利用电镜和微摄影技术拍摄到细胞膜呈暗一亮一暗的图片属物理模型C.类比推理法的结论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需通过实验验证D.植物根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可观察到末期植物细胞内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细胞壁10.下列叙述中哪项不能表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行为()A.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组成之一B.在细胞分裂中,基因和染色体都能通过复制保持连续性C.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D.配子形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分离和重组互不干扰参考答案:1.答案: B解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使相应的非等位基因重组都可以体现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平行关系;每条染色体上载有许多基因,不能很好体现二者的平行关系。
高考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真题练习含答案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全部位于染色体上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答案:B解析:细胞内的基因有的位于细胞质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或2个DNA,但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个基因,C 错误;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错误。
2.为探究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实验,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摩尔根等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C.萨顿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摩尔根通过实验验证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和X染色体的关系答案:C解析:摩尔根通过实验验证了果蝇的白眼基因和X染色体的关系,并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D正确;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两者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B 正确;萨顿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
3.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染色体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③只有生殖细胞中才有性染色体,其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A.①②③⑤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⑤答案:C解析:任何体细胞中均含有性染色体,其上的部分基因可以控制性别,③错误;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④错误。
4.如图表示某雄果蝇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
该果蝇产生配子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基因是()A.B、b和R、r B.B、b和V、vC.R、r和V、v D.B、b和E、e答案:B解析:B、b和R、r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b和V、v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R、r和V、v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B、b 和E、e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基因在染色体上(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共8题,每题3分,共24分)1.萨顿和摩尔根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选择的研究材料分别是()A.蝗虫和果蝇B。
果蝇和蝗虫C。
蝗虫和蝗虫D。
果蝇和果蝇【解析】选A。
萨顿选择的实验材料是蝗虫,而摩尔根选择的实验材料是果蝇。
2。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全部在染色体上B.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
染色体就是由基因(DNA)组成的【解析】选C.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所以并非所有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3.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W基因控制红色性状,w基因控制白色性状。
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
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雄果蝇C。
红眼雌果蝇 D.白眼雌果蝇【解析】选D.先写出亲代的基因型。
红眼雌果蝇:X W X W或X W X w,红眼雄果蝇:X W Y.若X W X W×X W Y→X W X W(红眼雌果蝇)、X W Y(红眼雄果蝇);若X W X w×X W Y→X W X W(红眼雌果蝇)、X W X w(红眼雌果蝇)、X W Y(红眼雄果蝇)、X w Y(白眼雄果蝇).可见,后代中不可能有白眼雌果蝇。
4。
已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动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
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的基因B.果蝇的体细胞中只含有1个基因C。
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母方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1个【解析】选D。
根据萨顿的假说,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1条;基因在体细胞中也成对存在,在配子中,也只有成对基因中的1个。
2019高考生物二轮练习精品学案:专项17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师版)考纲浏览伴性遗传(Ⅱ)。
课前预习【一】萨顿的假说【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过程及现象P:红眼〔♀〕×白眼〔♂〕→F 1:红眼〔♀和♂〕F2:3/4红眼〔♀和♂〕、1/4白眼〔♂〕。
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的。
2、实验现象的解释〔见下图〕。
3、实验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4、基因的相对位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思考: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吗?并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如小麦、玉米等。
【四】伴性遗传1、概念: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隐性遗传)(1)相关表现型及基因型(2)遗传特点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②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③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
3、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显性遗传)(1)患者的基因型①女性:X D X D和X D X d。
②男性:X D Y。
(2)遗传特点①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的现象。
③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课堂讲解考点一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1、染色体类型〔见下图〕2、性别决定:⑵决定过程〔以XY型为例〕〔见下图〕⑶决定时间:精卵细胞结合时。
例1、(2018·太原调研)下图所示为人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的Ⅰ片段是同源区段,该部分的基因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互为等位,Ⅱ1和Ⅱ2片段是非同源区段,该部分基因各自独立。
那么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Ⅰ片段上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在后代男女个体中表现型比例一定相同B、Ⅱ1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家族遗传中表现为直系男丁的一脉相传C、减数分裂过程中,X和Y染色体上的Ⅰ片段之间能发生交叉互换D、人类的血友病基因位于图中的Ⅱ2片段规律总结XY染色体上同源区段与非同源区段遗传特点(1)在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由于X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所以,该区段上基因的遗传是伴性遗传,且属于限雄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阶段过关检测( 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一、选择题1.用显微镜观察处于分裂期的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时,发现一个细胞中有10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核DNA分子,此细胞最可能是以下哪种细胞() A.初级精母细胞B.精原细胞C.初级卵母细胞D.极体解析:选D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核DNA分子,表明此时染色体还未复制或者已经发生着丝粒的分裂,因此不可能为减数分裂Ⅰ时期的细胞,即初级精母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均不符合题意,而精原细胞可能在进行有丝分裂或正在发生染色体的复制,也可能不符合题意,极体是处于减数分裂Ⅱ时期的细胞,若其正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或末期,则符合题意。
2.下图为精细胞形成过程中几个时期的细胞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精子形成过程的顺序为A→C→B→DB.D图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C.B图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之比为1∶2D.A图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C图中有两个四分体解析:选B A为精原细胞,B为次级精母细胞,C为初级精母细胞,D为精细胞,精子形成过程的顺序为A→C→B→D,A正确;D图为精细胞,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B图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之比为1∶2,C正确;A图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C图中有两个四分体,D正确。
3.下列关于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数目相等B.卵细胞形成过程发生了2次细胞质不均等分裂C.精细胞需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精子D.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一致解析:选D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减数分裂都形成4个子细胞,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细胞,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A正确;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都不均等分裂,共发生了2次细胞质不均等分裂,B正确;精子的形成需要经过精细胞变形过程,C正确;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一致的,D错误。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1.著名生物学家萨顿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他得出此推论采用的方法是()A.归纳法B.假说—演绎法C.类比推理D.模拟实验法2.下列关于基因、基因型、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一个基因C.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所有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3.下列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具有同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雌性个体,具有异型性染色体的生物发育成雄性B.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C.位于X染色体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D.真核细胞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且呈线性排列4.下列关于染色体和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B.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C.减数分裂中细胞内核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的行为一致D.摩尔根是第一个用荧光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科学家5.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F2出现差异的原因是()A.前者有基因分离的过程,后者没有B.前者使用了假说—演绎法,后者没使用C.前者相对性状的易于区分,后者不易区分D.前者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后者不一定6.某种昆虫长翅(R)对残翅(r)为显性,直翅(M)对弯翅(m)为显性,有刺刚毛(N)对无刺刚毛(n)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
现有这种昆虫一只,其基因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这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该昆虫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有8种C.对该昆虫进行测交实验,子代表型有四种D.该昆虫与相同基因型的昆虫交配,后代中与亲代表型相同的概率为1/4 7.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证明基因就在染色体上B.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都可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自由组合C.摩尔根等人用荧光分子标记法测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白眼雄果蝇与杂合雌果蝇杂交结果不能证明眼色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8.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A.以染色体为载体的DNA,能进行复制B.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有自由组合D.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9.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①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③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④D.②③⑤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提出者是摩尔根B.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C.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也有等位基因D.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二、综合题(共5小题)11.萨顿提出“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的假说,摩尔根起初对此假说持怀疑态度,他和同事设计果蝇杂交实验对此进行研究,杂交实验如图1所示,图2是果蝇的染色体模式图。
萨顿的假说课后练习(1)
1.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数量始终保持稳定的是()
A.细胞核B.染色体C.DNA D.蛋白质
2.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具有一致性的根本原因是()
A.基因和染色体结构相同
B.基因和染色体组成相同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3.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只能适用于下列哪些生物( )
①噬菌体②乳酸菌③酵母菌④蓝藻⑤蘑菇
A.①②B.③⑤
C.②③D.①③
4.红眼(R)雌果蝇和白眼(r)雄果蝇交配,F1全是红眼,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所得的F2中红眼雌果蝇121只,红眼雄果蝇60只,白眼雌果蝇0只,白眼雄果蝇59只,则F2卵细胞中具有R和r及精子中具有R和r的比例是( )
A.卵细胞:R∶r=1∶1 精子:R∶r=3∶1
B.卵细胞:R∶r=3∶1 精子:R∶r=3∶1
C.卵细胞:R∶r=1∶1 精子:R∶r=1∶1
D.卵细胞:R∶r=3∶1 精子:R∶r=1∶1
5.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提出遗传定律;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试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以上科学发现的研究方法依次是()
A.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
B.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法
C.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
D.类比推理法、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
6.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以下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
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
B.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
C.作为遗传物质的DNA,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构成的
D.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
定的形态结构
7.已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动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的基因
B.果蝇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基因
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母方
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
8.下列有关基因和遗传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萨顿通过蝗虫的染色体找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总是和性别相关联
C.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假说的证据是杂合子自交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
D.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互不干扰
9.关于科学家的科研方法及其研究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沃森克里克利用“建构模型”方法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D.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0.下列叙述中不能体现基因与染色体平行行为的是()
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B.形成配子时,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分开,同源染色体也分开,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C.形成配子时,细胞中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是自由组合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从细胞水平上分析,在生物的传种接代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的是染色体;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则为DNA。
2.答案: C
3.答案: B.解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可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行为是由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的.因此,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有染色体的真核生物.题目中酵母菌和蘑菇属于真核生物,噬菌体是病毒,乳酸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故只有酵母菌和蘑菇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