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表格版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2.54 KB
- 文档页数:6
1 消息二则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
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1.明确新闻要素: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课《消息两则》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2、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气势和大无畏精神。
3、撰写消息并为其拟一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研究阅读新闻的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并为其拟一则标题。
教学课时:2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悟-写”四步教学法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用两则消息导入)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了解天下大事。
那么,我们通过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和报刊文章来了解新闻呢?——是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我们将一起研究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那么,什么是消息呢?1.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2.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体。
3.狭义的新闻报道指的就是消息,新闻学认为,消息是对新进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新变动的报道。
二、阅读(读教材例文,了解消息的结构)请大家翻开课本,认真阅读这一则消息。
下面我们将结合这一则消息来分析消息的结构。
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倒金字塔结构指的是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感悟(读教材例文,感受消息的特点)结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消息,我们可以感受到消息的特点: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
(释题)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
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
4、明确性:简明、扼要。
报道事实,突出重点,不全面深入分析。
四、写作(撰写消息并为其拟一则标题)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则消息并为其拟一则标题。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消息结构和特点的理解。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学生自主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初二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本文写作背景,接受革命教育。
3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学习过程】一导入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
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
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
【播放录音】二新闻的相关知识:1概念: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消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概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学,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迈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反映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结构:每则消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教案#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新闻的题目。
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全文的眼睛。
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新闻的一条完全式标题,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肩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副题在主题下面,对文体作补充注释。
主题和肩题,副题的关系应是虚实相济相得益彰。
主题要“实”肩题,前题可“虚”。
#教案#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
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教案#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对#教案#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两则消息,了解相关新闻事实。
2.通过把握消息中每个部分的内容,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课前改:归纳消息的特点和阅读路径。
3.运用所学方法,自行阅读消息这种新闻体裁。
重点难点:把握消息内容,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一、阅读单元提示师: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由三个学习任务构成。
我们一起把任务一齐读一下。
【板书:活动探究】生:齐读。
师:通过任务一中对于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的阅读,我们能够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那么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板书:任务一:新闻阅读(体裁、内容、特点、阅读方法)。
】师:任务二是新闻采访。
我们再齐读一下。
【板书:任务二:新闻采访(方法和步骤)。
】师:任务三是新闻写作。
【板书:任务三:新闻写作。
】我们通过任务一的新闻阅读学习知识和方法,接着在任务二的新闻采访中为写作收集素材,最后在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完成新闻写作。
因此,在这三个任务中新闻写作是(核心任务)。
【设计说明】了解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任务,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课前改:全册书的单元浏览,明确本学期的学习重点。
二、背景介绍1.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新闻的定义,请在活动任务单旁边记录一下。
2.通过第一课《消息二则》的学习,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阅读这两则消息,我们知道了哪些新闻事实。
这两则消息都是毛泽东主席在渡江战役中撰写的。
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渡江战役。
【设计说明】知晓学习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三、“消息”的阅读路径学习1.读“电头”师:新闻作品的阅读有其独特性,请大家关注消息这一新闻题材的特点,并在阅读过程中归纳阅读路径。
先来学习第一则消息,“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请一位同学诵读一遍这则消息。
生:诵读。
师:迅速浏览消息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这则消息是哪家新闻媒体报道的?从哪个地方发来的报道?什么时间报道的?师:这三个信息在文章哪里找到的?电头师: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思考“电头”一般有什么特点?位置在开头、黑体字标注师:根据这个“电头”我们来看,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定义?2.概括新闻事实①研读标题和导语师:读完“电头”我们要来概括新闻事实,请同学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入手,提取关键信息。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够根据消息的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3.体会消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的特点。
4.掌握消息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消息的能力。
2.能够根据消息的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掌握消息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用电子白板以课件的形式展示)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消息结构(自主学习)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在文中圈点批注两则消息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消息内容。
3.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消息的战争背景。
四、细读课文关键语段,感知消息特点(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是一则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新闻的“六要素”,并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敌我双方事件的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本文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明确:实数。
1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并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新闻报道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了解国内外时事,及时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研读两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硝烟岁月。
二课堂预热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文体知识。
3.了解写作背景。
4.清除字词障碍。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第一则消息的“要素”。
【明确】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何地:芜湖、安庆之间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速读消息,找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语言品析这则消息明显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试揣摩下面句子具体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明确】“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2篇教案1一、教材简析: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地点:芜湖、安徽之间起因:发起渡江战役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包括《我所知道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和《南京!南京!》两篇新闻报道。
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外国人和中国人的视角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知识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背景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难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熟悉文章内容,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新闻报道,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针对文章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共同寻找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 消息二则》包括了两篇文章,分别是《黄河大合唱》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黄河大合唱》描绘了黄河壮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
但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两篇课文,使学生掌握一些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篇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两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在讲解课文时,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两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例如,可以讲述一些关于课文背景的故事,或者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两篇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