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司鼓的击打效果与舞台效果的融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2020-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谈戏曲乐队演奏中板鼓的作用潘金松(宝应县淮剧团,江苏扬州225800)摘要:戏曲舞台艺术是集时空、舞美、人物、乐队等诸多艺术元素,在角本创作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我们要着重研究音乐,因为其有机地联系了其他艺术元素,使情节起伏跌宕,在虚拟中使观众身临其境。
音乐从幕起便不曾停歇,它联系着一切情景、情境和人物,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手势、步调都与音乐相伴,舞台的每一个场景、瞬间都与音乐交织在一起,甚至人物的语言也富有音乐旋律。
因此可以说,音乐是戏曲艺术之魂。
关键词:戏曲乐队;板鼓;作用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0-0140-02一、前言板鼓,又称为司鼓,在评剧乐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乐队的核心。
板鼓身兼乐队的指挥,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拥有专有的鼓师,经过长期的合作,切磋技艺,再加上默契的配合,使作品呈现出完美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板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乐队的演出质量。
二、戏曲乐队的基本特征在戏曲乐队伴奏中,管弦乐与打击乐是戏曲乐队中器乐的两个体系,它们构成不可分割的音乐集合体,是戏曲音乐不同于其他音乐的显著特征。
在戏曲人物的唱做念打及各个场面、情景的变换中,我们随时可以感觉到打击乐在寻找与管弦乐相融合的契机,而一个好的戏曲音乐,则必须由三个要素共同构成,即管弦乐与打击乐恰当地结合,再配合以客观要求相应的效果。
此外,从音乐的艺术角度出发,它还是整个艺术组合的主体。
不仅如此,戏曲乐队打击乐还表现在通过轻、重、缓、急的底鼓和刚、柔、徐、疾的手势,向演奏员提示起、转、收、刹、速度、力度及情绪的种种变化,以统一乐队演奏,真正做到领奏要正,转换要清,收刹要稳。
板鼓是一组历史悠久的打击乐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曾被称为“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此”。
板鼓在乐队中处于领头的地位是由其独特的乐器性能所决定的。
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作者:嵇凯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0期【摘要】秦腔司鼓艺术是我国一门严肃的、纯粹的民间艺术,而戏曲表演是表演、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的结合,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数戏曲乐队了。
秦腔司鼓正是戏曲乐队在表演中的中心灵魂,它在整个戏曲表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司鼓是戏曲表演中的灵魂象征,也是秦腔戏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在整个戏曲表演中具有贯通全场的作用,能将人物与戏曲音乐剧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秦腔司鼓;戏曲表演;作用中图分类号:J6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054-01戏曲艺术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其中蕴含的精神、信仰及魅力都是值得我们所传承的。
司鼓在整个秦腔戏曲表演的编排及演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整场戏曲表演能否成功。
由于司鼓在秦腔戏曲表演的重要性,下文就来分析一下秦腔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使人们能够对于司鼓、秦腔司鼓及戏曲都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一、浅析司鼓(一)司鼓的指挥功能司鼓是整个秦腔戏曲表演中的灵魂,它的一举一动都牵扯到整个演出的美感及节奏。
司鼓是一门指挥、演奏及伴奏三合一的艺术,这三者在戏曲表演中相助相辅,秦腔演奏者也要靠着司鼓的指挥功能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表演。
同时司鼓还可对声部与声部之间进行协调。
(二)司鼓在戏曲演出中的作用司鼓在戏曲表演中对乐队整个速度的转换及板式都要进行指挥,以求达到完美的戏曲演出效果,并且与舞台灯光相结合,使戏曲中的情景能够进一步通过表演呈现出来。
要想使司鼓的作用充分地表达出来,那么就应该根据戏曲中人物情景的描述来进行表演设计,让司鼓能够在人们视觉与听觉上都有出彩的表现。
[1]二、秦腔司鼓与戏曲表演完美融合的作用秦腔司鼓与戏曲表演舞台的融合,是在秦腔司鼓的基础上,配以适当的表演场地及环境进行的。
(一)可以很好地叙述剧情上文说到,司鼓在戏曲表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秦腔表演中的叙事模式也是在表演舞台的设置及司鼓演绎的基础上进行的。
秦腔司鼓中的直擂练习秦腔司鼓教学中,始终贯穿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司鼓技能技巧的学习规律,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谈一谈直擂练习的操作过程和评价。
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坐姿和持極的方法后,就进入自由式直擂练习,右手击下左手扬起,左手击下右手扬起,左右手连续轮换敲击。
直擂是一种动作重复进行,不加任何节奏变化的击打方式。
没有快慢和强弱的耍求, 按照自身的综合能力,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敲击,这就是自由式直擂的概念。
直擂练习由四个基本动作构成,学握其要领和动作的内在联系,能顺利击打就算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1、上举:是敲击前的预备动作,力源之所在。
上举动作完成的优劣直接影响击打的质量。
上举时将原先放在腿上自然的手形状态略作调整。
手腕弓起,手和鼓極略下垂。
这时的力量是以小臂带动手腕,在小臂逐步向上移动的基础上,大臂也随之向上移动,双手举至胸上耳前就算上举动作基本完成。
2、换力的动作:当手举到适当的高度就要变下击的动作。
换力时动作一定耍迅速敏捷。
大臂与肘很快下沉,手腕向后弯曲,手与鼓極急速后移,和上举时呈相反方向。
随着小臂向下集力向鼓打去,产生把手及鼓甩出去的感觉,全臂之力集于極尖,全身之力惯于鼓面。
使各种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即借助手臂的下垂力、手与鼓極的重力和惯性力把鼓击响。
它能以微小的力量获得满意的音响效果,是目前较为科学的敲击方法之一。
3、下击:是敲鼓的关键环节。
下击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的第二关节均要落到腿面这个支点上,以保证支点和鼓面的水平,这样,鼓極在鼓面上均衡敲击时声音效果才纯正。
鼓極必须打在鼓的屮心点,过了不行,不够也不行,偏左偏右均不行。
因为鼓心是发音的最佳位置。
力的运用前面已讲过,敲击力是下垂力和甩出力及惯性力的结合,把力运往極尖完成敲击目的,这时手臂绝对不能紧张,小臂和肘部不能提劲,拇指与食指中指不能紧握鼓極,无名指与小指也不能向手心使劲,以防力量受阻,神精不通畅,使力不能运往極头,出现用力击打腿面等毛病。
秦腔司鼓入门讲解
秦腔司鼓入门讲解
秦腔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曲艺,历史悠久。
在秦腔中,司鼓是最重要的乐器之一。
它在秦腔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能为秦腔增加韵律,而且能增强秦腔音乐的效果。
因此,司鼓对于学习秦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秦腔司鼓是一种大型手风琴,由一副由至少5个不同尺寸的鼓组成,这些鼓以特定的顺序排列,使鼓声有节奏感。
每个鼓的音色都有所不同。
例如,最大的鼓有一种低沉的音色,而最小的鼓有一种清脆的音色。
其次,学习秦腔司鼓需要多种技巧。
第一种技巧是手法。
手法包括敲击、拨弄和叩击等,每种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节拍和表达效果。
另一种技巧是节奏感。
当弹奏秦腔司鼓时,必须将不同的节拍、音符、音乐表情和节奏融入其中,以展现出秦腔的精髓。
再者,学习秦腔司鼓还需要努力练习。
首先,要掌握司鼓的基本乐理,例如节拍、音符、音调、音高等;其次,要熟悉秦腔的一般结构、唱腔等;最后,需要经常练习,以掌握和熟练运用上述技巧。
总之,学习秦腔司鼓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但只要努力练习,就能掌握司鼓的技巧,并运用到秦腔中,使秦腔司鼓更加丰富多彩。
戏曲司鼓的实践与创新摘要:司鼓在音乐伴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司鼓也称鼓师、鼓手,在河南叫“敲鼓的”、“打板的”,在青海叫“打上手的”等。
司鼓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但如何才能充分地发挥司鼓在豫剧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一名优秀的豫剧司鼓专业演奏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我们希望借本文研究其作用,以探讨其创新渠道。
关键词:戏曲;司鼓;实践;创新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26-01随司鼓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创新。
司鼓者的综合素质、艺术基本功及演奏技巧、敬业精神等是司鼓者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个优秀的司鼓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司鼓必须深入乐队,与演奏人员多接触、多配合、多交流,同时要让乐队人员熟悉司鼓者的指挥习惯,如手势和眼神等。
因此,作为指挥演奏整体,特别是打击乐演奏的“总指挥”——司鼓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一、爱岗敬业勤学苦练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作为在豫剧表演艺术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总指挥”,司鼓更应如此。
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样才能有十足的信心、极大的热情、强大的动力。
否则,就算坐在“总指挥”的位置上,也很难有所作为。
其次,要勤学苦练、刻苦钻研。
作为一名专业司鼓,其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我们所从事的专业是一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高度统一并完美结合的工作,因而就更严格地要求我们每一位从事豫剧表演艺术的司鼓工作人员必须要勤学苦练、刻苦钻研。
在苦练基本功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演奏技巧和驾驭文、武乐队乃至整个演出进程的能力。
没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没有超强的驾驭能力,即使有再高的工作热情也是不能完成的,至少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剧情的需要和导演、表演者所要求的艺术境界和演出效果的。
这也是豫剧戏曲艺术表演对专业司鼓演奏员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再次,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一台锣鼓半台戏”说明了在日常的演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观众在欣赏台上演员精彩表演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司鼓的精神风貌和演奏水平,这就要求司鼓演奏者必须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再加上娴熟高超的演奏来为剧情增色、为演员服务、为观众奉献。
对秦腔打击乐的探讨秦腔打击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独特的打击乐器演奏方式。
它底蕴深厚,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秦腔的历史渊源、演奏特点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影响等方面对秦腔打击乐进行探讨。
秦腔是中国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秦腔以陕西省为中心,在陕西和甘肃一带有较大的影响力。
秦腔演唱时常常伴有演奏秦腔打击乐器,如大锣、小锣、木鱼、铃铛等。
打击乐器不仅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还可以与演唱者的声音进行对话,使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秦腔打击乐具有独特的演奏特点。
秦腔打击乐器的演奏方式注重节奏感和力度感。
打击乐器演奏者需要严格掌握节奏和力度,使得打击乐器的声音能够与演唱者的声音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秦腔打击乐器的演奏方式注重韵律感和表现力。
打击乐器演奏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与节拍,使得打击乐器的声音更加丰满、生动、有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秦腔打击乐还可以与其他音乐形式进行合作演奏,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如秦腔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结合,可以产生独特的音乐风格,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多样性。
秦腔打击乐还可以与其他乐器进行合作演奏,形成多样化的音乐组合,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多样性。
这些都体现了秦腔打击乐在现代音乐中的创新和发展。
秦腔打击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独特的打击乐器演奏方式。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演奏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秦腔打击乐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可以为现代音乐提供新的演奏方式和思路,还可以与其他音乐形式进行合作演奏,创造出更多样化、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我们应该重视秦腔打击乐的保护和发展,将其融入到现代音乐中,为音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论打击乐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打击乐在戏曲表演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起到了丰富音乐氛围、凸显戏曲节奏、增强舞台效果等多重作用。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打击乐丰富了戏曲表演的音乐氛围。
打击乐器拥有丰富多样的音色和音响效果,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音乐效果。
大鼓曲调悠扬、沉重,配合快速有力的击打的节奏,能够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小鼓则是以骤然的击打和尖锐的音响效果为特色,可以模拟雷鸣、闪电等自然现象,为戏曲表演增添了神秘的气氛。
通过在戏曲表演中使用打击乐,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舞台上所描绘的场景。
打击乐能够凸显戏曲表演的节奏。
戏曲表演中的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角色的动作和情感的表达,同时也体现了戏曲的特色和魅力。
打击乐器通过其独特的打击方式和音响效果,能够凸显出戏曲表演中的各种节奏变化。
戏曲表演中常常有激烈的打斗场面,打击乐器通过快速、有力的击打,能够突出动作的迅猛和紧凑,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角色之间的紧张对峙和激烈的战斗;在戏曲表演中的唱腔部分,打击乐器则通过适当的击打和音响效果,能够强调音调的起伏和情感的抒发,使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戏曲的感染力。
打击乐能够增强戏曲表演的舞台效果。
戏曲表演是综合艺术,它不仅包括声乐、舞蹈等因素,还有道具、服装等舞台元素。
打击乐器通过其鲜明的音响效果,可以与舞台元素相呼应,从而增强整个表演的视觉效果。
在戏曲表演中,有时配有红旗、鞭炮等道具,打击乐器可以通过有力、响亮的击打,与这些道具相呼应,使观众获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增强了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
在舞台布景方面,打击乐器也能够通过适当的击打和音响效果,营造出与布景相适应的气氛,从而使观众更加投入到戏曲表演中,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打击乐在戏曲表演中具有丰富音乐氛围、凸显戏曲节奏、增强舞台效果等多重作用。
它以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和打击方式,为戏曲表演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和舞台效果,使得戏曲表演更加生动、鲜活,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戏曲的艺术魅力。
司鼓在戏曲演出中的重要性分析司鼓作为戏曲演出中的一个主要打击乐器,在整场演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戏曲乐队的总指挥,其演出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乎着整场戏曲演出的成败。
所以说,对于司鼓的演奏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各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普遍还不够成熟,重视程度的不足使得当下不少的司鼓演奏效果欠佳。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司鼓的简单介绍,探讨其存在的重要意義,以提高人们对于司鼓艺术的重视程度。
标签:戏曲演出;司鼓;重要性司鼓也被称为鼓师,既是戏曲乐队的演出者,也是组织者,更是指挥者,在戏曲演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司鼓在戏曲演奏中能够对整场的进展、情感、节奏及空间等进行把控,是戏曲演出的纽带,司鼓技艺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同戏曲演出效果的成败有着关联。
随着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司鼓艺术也需要在戏曲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创新司鼓艺术,以此来推动戏曲艺术的更好传承与发展。
一、何为司鼓戏曲司鼓,是戏曲演出中的总指挥,其主要职责就是实现对戏曲舞台节奏的掌握。
司鼓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通过击打板与鼓,使各种不同的古典音响形成一种节奏,再融合一些特定的动作以此实现对演出人员指挥、示意及协调的目的,进而实现对整场戏曲节奏的把控。
在戏曲演出中,司鼓人员在戏曲的表演中,要对戏曲剧情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能够精确无误的把控及处理好各种各样的节奏类型,来实现戏曲剧目的起承转合,使整个戏曲表演更为流畅自然,实现戏曲剧情的渲染、烘托戏剧人物形象的目的,增强整场戏曲演出的艺术感染能力。
二、司鼓的重要性分析(一)司鼓是戏曲演出的核心指挥司鼓在戏曲演出中处于核心的指挥地位,是戏曲演出的伴奏、组织与指挥于一体的角色。
各戏曲演员都需要在司鼓的引导下,发挥彼此之间的默契,充分流露出个人情感,以此来实现真情实感的戏曲表演。
不仅如此,戏曲司鼓还能够对不同分部起到一个协调润滑的作用,使整场戏曲演出能够流畅自然的连贯表演,带给观众一个良好的观看体验。
司鼓在秦腔伴奏中的作用作者:张建波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4期【摘要】司鼓在中国传统戏曲乐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结合秦腔伴奏艺术展开研究,分析司鼓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司鼓者应具备的素质及秦腔司鼓伴奏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秦腔;司鼓;伴奏中图分类号:J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65-01俗话说“七分场子三分唱”,以此来区分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音乐和表演的舞台效果,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色彩,但伴奏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王国维曾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传统戏曲利用音乐化对白和舞蹈化动作展开故事演绎,而这一表现形式与电影、话剧等注重写实的艺术形式存在巨大发差,突出了舞台和现实“二元性”。
然而戏曲舞台表演是一个空间、时间、资源都相对有限的活动,写实的不足需要抽象、夸张的“符号”加以替代,总体上呈现出“离形而取意”的形态。
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必须发挥最大程度的渲染、营造作用,并调动观众的情绪积极融入到戏曲表演中,产生艺术上的共鸣。
一、司鼓在秦腔伴奏中的作用分析首先,司鼓在秦腔伴奏中的指挥作用。
在现代乐队演出活动中,乐队指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乐队指挥控制整个乐队的配合、速度、协作,是音乐演奏顺利进行的保障。
但在中国传统戏曲领域,除了现代大型戏曲乐团之外,一般不设置专门的乐队指挥,但在漫长的中国戏曲音乐发展中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指挥体系。
以秦腔艺术为例,司鼓者控制整场伴奏的节奏,实际上充当着乐队指挥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司鼓特殊的音乐特点,能够产生相对清晰、明快、鲜明的节奏感。
其次,司鼓在秦腔伴奏中的建构作用。
秦腔在“重意而不重形”的艺术设定下,需要一种控制观众情绪和舞台氛围的导向性力量,一方面实现观众在不同场景下的情绪转化,如喜庆、悲怆、轻快、沉重等。
另一方面,对舞台表演发挥着阶段性推进作用,如起、承、转、合,包括演员和观众等都可以根据这一节奏实现角色的自我构建,提升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秦腔司鼓的击打效果与舞台效果的融合
作者:张亚生
来源:《神州》2012年第33期
摘要:秦腔司鼓是一种纯粹的民间艺术,作为秦腔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鼓在打击乐的表演中,对于整个演出具有“半个导演”和“总指挥”的作用。
特别是在民间的表演,秦腔司鼓不仅辅助秦腔表演艺术更加有效地开展演出,对观众进行情感渲染,而且在演出的整体过程中,“锣鼓家伙一台戏”涵盖了打击乐的效果和舞台效果的集中体现方式。
关键词:秦腔司鼓打击乐指挥手势舞台效果演奏技巧
在戏剧界有句行话“鼓是令,琴是命”,尽管这是戏剧行业里德噱头,但是这在一定层面上肯定了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
秦腔作为西北地区的民间剧种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比较深厚的观众根基。
司鼓在秦腔的表演中,具有的效果和内涵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本文就秦腔表演中司鼓的演出效果和舞台效果的融合与体现做一个简单的思考,以期得到广大老师的批评指正。
1.秦腔司鼓的击打效果
司鼓是戏曲表演的灵魂,特别是在秦腔的表演中,司鼓的击打演奏不仅是剧情的需要,而且他是秦腔艺术整个表演过程的控制与把握,剧情发展,剧情表演的节奏,都必须要通过司鼓来指挥。
与其说司鼓是秦腔表演的伴奏配乐,倒不如说司鼓既是秦腔表演的的总指挥,更是舞台节奏的主宰者。
秦腔与其他剧种一样,司鼓在表演中的作用和传达的效果也和其他剧种一样。
司鼓击打的效果控制着剧情的发展高潮和迂回,节奏的进度与快慢,节拍与剧情以及整体演出效果的融合,其技艺之好坏直接影响着戏曲演出的成败。
秦腔司鼓的击打效果主要体现如下:首先,击打效果是要对剧情进行处理,根据剧情的需要,司鼓的击打效果也就随之变化,司鼓在整体的表演中,既服务于剧情的发展,更要高于剧情的发展,在完全掌控演出局面的基础上,司鼓击打效果也就成了整个戏曲演出的“总指挥”“口号”;其次,司鼓者要准确无误地处理好各种节奏类型,对剧情进行中的启、承、转、合进行阶段性的扩展和烘托,从而达到渲染剧情,衬托戏剧人物表达的目的,使剧目的演出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再者,司鼓者要针对舞台的效果进行调剂,通过鼓乐将表演的水平映衬出来,完成秦腔表演由艺术到适应大众口味的唱腔。
2.秦腔表演的舞台效果
秦腔表演的舞台效果一般都是宏大而不乏细腻,舞台的布置时随着剧情表演艺术的发展而设置的,那么在这中间,舞台的风格和鼓乐的风骨要相近或者自成一体。
舞台效果决定了表演活动的内化和表演艺术内涵的传播,在整个表演中,舞台效果既是独立的,又是雨表演情节互
动开展的。
显然,舞台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表演艺术的充分发挥和鼓乐节奏的释放和展开。
秦腔表演的鼓乐搭配着舞台人物、故事发展,剧情的叙事体系而开展,在一定意义上舞台效果是需要司鼓者的乐器渲染,再一个方面,舞台效果要适应观众的视角要求和审美内涵,如果能有机地结合舞台效果和司鼓表演的开展,那么两者的艺术特征和美感传播将得到最大化的释放。
3.秦腔司鼓的击打效果和舞台效果融合的思考
秦腔司鼓的击打效果和舞台效果的融合不仅要立足秦腔地位表演,更要适时地和演出场地,演出环境相互结合,以下是笔者就秦腔司鼓的击打效果和舞台效果融合提出的几点思考。
3.1映衬剧情的叙事模式
秦腔表演的叙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台的设置和司鼓者的表演艺术而开展,在秦腔表演中,一方面要把握秦腔艺术的唱腔特点,一方面要结合表演剧目的艺术需要和表演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在舞台效果和司鼓击打效果两者之间的融合而开展叙述。
显然,在这个基础上需要秦腔表演的剧组人员要对于表演的每个环节和艺术要领有深刻的领会,还要在表演中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秦腔表演独特的艺术形式的现场感。
3.2弘扬戏曲文化的内涵
戏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根植于民间,而且文化基础相对广泛。
戏曲文化的大众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戏曲艺术的内涵发展动力和规律。
在司鼓和舞台效果的融合中,考虑大众的感受要从受众的文化、生活以及其他的习惯等几个方面入手。
宽敞而空旷的舞台效果则需要司鼓者要正确地运用节奏的把握,针对舞台的剧情发展和舞台的情感需要来进行伴奏。
秦腔是西北地区有名的唱腔,主要的发源地就是陕西,从历史文化来看,秦腔的受众一方面具有神韵的文化底蕴,一方面秦腔本身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显然,在秦腔的表演中,观众对于秦腔的艺术特点,对于秦腔的唱腔习惯,对于秦腔的舞台设计和司鼓的背景和剧情的需要都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秦腔表演中的司鼓与舞台效果的融合既要传承更要创新。
3.3反映唱腔的艺术特质
“锣鼓家伙一套戏”是戏曲表演的主要诉求途径,但是并不是司鼓或者舞台效果并不能代表秦腔表演艺术的全部。
秦腔的艺术特质是锣鼓乐曲的伴奏和唱腔的艺术表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表演艺术则需要借助伴奏的效果来提升唱腔的艺术内涵和特质,在表演中才能更加深入地刻画人物,才能充分开展剧情的叙事。
3.4淡化表演的戏剧成分
秦腔也好,或者是其他的地方剧种和唱腔,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戏剧成分过于浓郁,与现代生活大众的文化消费口味有很大的出入。
诚然,戏剧的表演需要立足戏剧本身开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戏剧在当前大众口味改变,表演内涵发生了变化的状态下,舞台效果和司鼓击打效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淡化戏剧成分,增强表演的艺术品位和现场感是秦腔表演艺术的最优化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少波李小力秦腔司鼓中“力”的运用 [J] 当代戏剧 2002 S1
[2]邓海清司鼓情结点滴谈 [J] 戏文 2007 02
[3]宁爱民浅谈吸取乐队的司鼓艺术 [J] 魅力中国 200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