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白银白银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18
白银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9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8万平方公里,造林面积15.77万公顷。
2008年,面对“5・12”特大地震和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带来的诸多困难,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按照“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奋力开拓,狠抓落实,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1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2.27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471.43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2.41亿元,增长13.2%,其中金融业增加值72.49亿元,增长9.4%,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96.93亿元,增长9.4%,房地产业增加值93.8亿元,增长1.4%。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2110元,比上年增长9.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3:47.3:38.4调整为14.6:46.3:39.1,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0.3和0.7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全省就业人员为1446.3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23%。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397.74万人,增长3.9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3%,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7万人,增长27.17%。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8.2%,其中,城市上涨8.0%,农村上涨8.7%。
服务项目价格比上年上涨4.0%,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5.2%。
食品类、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16.2%和11.3%,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攀升的主要因素。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7.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14.7%。
2016年白银市白银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白银市白银区统计局(2017年4月14日)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细抓实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93亿元,同比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3.2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99.16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比重为2.96∶44.27∶52.7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0.03、6.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6.86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8916元,比上年增长7.7%。
表1: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情况(%)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95222.42万元,同比增长2.22%。
其中,农业实现产值65984.74万元,下降0.54%;林业实现产值3460.02万元,增长127.04%;畜牧业实现产值20863.16万元,增长2.65%;渔业实现产值739.5万元,下降18.83%;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4175万元,增长3.14%。
年末耕地面积为13.34万亩,与上年持平。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84万亩,同比下降2.5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79万亩,下降2.23%;蔬菜播种面积3.26万亩,下降2.62%;林果面积1.47万亩,增长2.8%。
粮食总产量2.16万吨,下降8.54%;蔬菜产量24.03万吨,增长0.99%;水果产量5.23万吨,增长1.48%;油料产量1108吨,下降5.3%。
全年肉类产量6907.78吨,下降2.83%;鲜奶产量8340.5吨,下降6.66%;禽蛋产量1114.74吨,下降6.66%;水产品产量850吨,下降18.27%。
2019年全区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区2019年是我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后的第一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省市党代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1-3月份,全区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良好。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1、经济总量保持较高增幅。
据测算,1-3月份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8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可比增长12,剔除华能电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9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可比增长1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可比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3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可比增长15,剔除华能完成增加值143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可比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120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可比增长12,剔除铁路系统后完成83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可比增长13。
2、农业生产情况平稳。
全区一季度完成农业总产值1260元,同比增长3。
目前,春耕备耕工作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预计今年全区早稻播面将继续保持去年的水平。
春粮春油产量有增。
据统计,油菜籽播面为1185公倾,与去年相比稳中略增,预计总产430吨,增长2;蚕豌豆播面282公顷,增长3,总产可达248吨,增长32,蚕豌豆尽管播面和总产总量不大,但增幅较高。
3、工业生产保持增势。
一季度我区工业企业稳步提升,1-3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25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1;剔除华能后完成47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4。
1-3月份,全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062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96;剔除华能后完成11359万元,比上年增长60。
1-3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完成503亿元,同比增长19;剔除华能完成25亿元,同比增长66。
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721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6;剔除华能完成557元,同比增长63。
4、固定资产投资趋缓小升。
2010年白银市白银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区统计局来源:区统计局发布时间:2011年03月31日点击数: 469 2010年,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的转型挑战,全区广大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围绕区委“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保稳定为主线,围绕重点接续产业,强化投资拉动,推进主动创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经济总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8.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4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91.75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52.63亿元,增长9.7%。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53:62.26:35.11,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了0.42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不断增长。
全区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高出GDP增速0.23个百分点。
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改善民生、新农村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二、农林牧渔业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37423万元,增长4.7%。
其中,农业增加值26066万元,林业增加值310万元,牧业增加值10179万元,渔业增加值425万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443万元。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区委、区政府着力强化“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结构调整得到优化。
全年新改建日光温室1504亩,推广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1510亩,新增农家乐35家,新增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
2019年白银白银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白银市白银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白银市白银区统计局
(2017年4月14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细抓实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93亿元,同比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3.2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99.16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比重为2.96∶44.27∶52.7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0.03、6.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6.86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8916元,比上年增长7.7%。
201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6.2%。
第一产业增加值1050.5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862.4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4805.4亿元,增长7.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995元,比上年增长5.7%。
全员劳动生产率53019元/人,增长6.3%。
全年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2061.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3.7%。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2647.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17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283.7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8.49%。
全年出生人口28.06万人;死亡人口17.8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5‰。
按照每人每年3218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年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4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75万人;贫困发生率2.2%,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
全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1.7元,比上年增长11.8%。
二、农业全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258.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4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163万吨,比上年增产1.0%。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3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长1.9%,重工业增长5.7%。
年末全省发电装机容量5265.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3.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51.8亿元,比上年下降10.8%。
四、服务业全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38.4亿元,比上年增长8.0%;金融业增加值862.3亿元,增长10.6%。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9%。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710.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9%;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完成旅客吞吐量1796.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6%。
2016年白银市白银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白银市白银区统计局
(2017年4月14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细抓实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93亿元,同比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3.2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99.16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比重为2.96∶44.27∶52.7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0.03、6.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6.86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8916元,比上年增长7.7%。
表1: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情况(%)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95222.42万元,同比增长2.22%。
其中,农业实现产值65984.74万元,下降0.54%;林业实现产值3460.02万元,增长127.04%;畜牧业实现产值20863.16万元,增长2.65%;渔业实现产值739.5万元,下降18.83%;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4175万元,增长3.14%。
年末耕地面积为13.34万亩,与上年持平。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1.84万亩,同比下降2.5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
7.79万亩,下降2.23%;蔬菜播种面积3.26万亩,下降2.62%;林果面积1.47万亩,增长2.8%。
粮食总产量2.16万吨,下降8.54%;蔬菜产量24.03万吨,增长0.99%;水果产量5.23万吨,增长1.48%;油料产量1108吨,下降5.3%。
全年肉类产量6907.78吨,下降2.83%;鲜奶产量8340.5吨,下降6.66%;禽蛋产量1114.74吨,下降6.66%;水产品产量850吨,下降18.27%。
年末大牲畜存栏0.8万头,下降4.76%;牛存栏0.51万头,增长2.13%;猪存栏5.05万头,下降1.83%;羊存栏9.6万只,下降3.37%;鸡存栏33.78万只,下降6.66%。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3亿元,同比增长9.0%。
其中:限额以上完成36.31亿元,限额以下完成72.99亿元。
年末,辖区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共34家,其中批零住餐个体户4家,批发业6家,零售业21家,餐饮业3家。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390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39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1.6%。
新增小额贷款担保基金70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9笔、2735万元。
开展就业培训3556人,开展创业培训925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618人。
完成劳务输转1.9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88
亿元。
全年实施旧住宅综合整治项目6处、完成投资5962万元,改造楼栋64栋,总面积51.6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396户6422人。
建成分配保障房4120套,其中银馨家园2642套、锦华苑1478套。
住房租赁补贴保障家庭1822户,补贴资金554万元。
全年区级统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3731人,征缴养老保险费7099万元;工伤保险参保11034人,征缴工伤保险费361万元;生育保险参保11609人,征缴生育保险费272万元;失业保险参保6602人,征缴失业保险费392万元;城镇职工医疗参保19327人,征缴保险基金5149万元。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4829人,征缴605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3913人,征缴保险费1031.38万元。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65358人、筹集新农合资金3600.09万元,参合率达到98.35%。
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4亿元,惠及城镇居民1.27万户、3.12万人;农村居民3378户、7635人。
发放五保对象保障资金113.1万元,惠及五保对象229人。
实施城乡医疗救助7035人,发放救助资金1141.92万元。
九、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城郊大环境绿化总面积5000亩,完成各乡镇绿色通道建设30公里,完成村屯绿化40个,完成3000户农户庭院绿化。
森林覆盖率达到14.18%。
全年白银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1214.99万立方米。
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6.06万吨、医疗垃圾398.007 吨。
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95 微克/立方米(标准70,目标数98);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
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299天,占全年天数的81.9%。
全年发生各类事故26起,同比下降31.2%;死亡5人,同比持平;受伤17人,同比下降19%,直接经济损失20.38万元,同比上升258%。
全区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注:1、本公报中涉及统计部门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16白银区统计年鉴》为准。
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
3、人口指标采用白银公安分局户籍人口数。
4、本公报中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社会保障数据来自白银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机总动力数据来自白银区农机局;财政数据来自白银区财政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
行白银市中心支行;科技数据来自白银区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白银区教育局;高校录取人数来自白银区招生办公室;文化、体育数据来自白银区文化和体育局;旅游数据来自白银区旅游局;卫生、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来自白银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保障性住房数据来自白银区房产管理局;最低生活保障数据来自白银区民政局;环境保护数据来自白银区林业局;环保数据来自白银区环境保护局;安监数据来自白银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